数学学习必须“多感官”参与
2016-05-28丁建生
丁建生
数学学习是一个复杂的心理活动过程,包含感知、想象、思维、记忆等,因此,影响数学学习效率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有这样一句名言:“我看见了,但可能忘记了;我听到了,就可能记住了;我做过了,便真正理解了.”美国一位学者通过实验,获得了结论:我们所能学到的东西是——所读东西的10%,所看到东西的30%,视听结合能理解50%,与人探讨有70%的效果,亲身体验有80%的收获,给别人讲解后90%的东西是真正属于自己的.这就要求同学们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做到眼、耳、手、口、心等“多感官”同时参与、相互结合、联合作用.
认真听.尽管数学内容千变万化,但都是以“问题情境—— 建立模型——寻求结论——应用与推广”为线索而展开,这也决定了老师讲课的基本思路不会变.我们要听清老师的讲解、分析、指导生成的每一句话;要注意“重复”性语句——“重复的往往是重要的”;要体会“提醒、转折”性语句——这可能是易错、易混之处;要明白“概括”性语句——这常常是内容的总结、提炼;要琢磨“停顿”性的“空白”——“此时无声胜有声”,这或许是关键所在.
仔细看.一是看课本,弄清知识的来龙去脉,领会定义、定理等一些重要结论及其推演过程,看懂例题中的分析和规范的语言表达.二是看老师的板书,理清板书的内容、先后顺序、联系和结构,因为好的板书往往是这节课重点与总结的完美呈现.
勤于做.课改后的数学要求同学们做好动手实验:折、画、拼等,以加深对数学的理解.学习数学就是要“学会解决问题”.我们要在课前试着解题、课上同步解题、课后有选择地解拓展性题.“好记性抵不上一支烂笔头”,故在学习的过程中,还需学会做笔记,笔记内容包含:纲要、线索、结构、典型问题等.
用心想.就是学会思维.要主动想象、联想、分析、比较、猜想、归纳、概括等,这样才能真正理解数学的本质,才会“融会贯通” ;我们要敢于质疑,提出不同的看法、想法,勇于另辟蹊径、标新立异,凡事多问几个“为什么”,思考“还有什么更好的方法”.
善于说.理解、掌握数学的标志之一就是能用自己的语言把数学的现象、原理、解题思路等正确、全面、简洁、有条理地表述出来.同学们要踊跃发言,发表自己的见解、认识;要积极地相互讨论、交流;要能复述课本或解题过程;要能将复杂的问题进行简单的表达与概述.
同学们,如果把“多感官”参与数学学习成为自己的习惯,那么我们就一定能学会、会学、学好数学.
(作者:江苏省南京师范大学第二附属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