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港口产业集群的发展
2016-05-28刘帅帅
刘帅帅
摘要:港口产业集群是一系列依托于港口、生态共生效应比较明显、产业关联特征较强的企业集合,具有港口依托性、生态共生性、产业外向性。中国港口产业集群普遍面临着企业网络不稳定,组织基础不稳固,金融风险等问题。本文对此提出了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中国 港口产业集群 对策
一、港口产业集群的内涵、特征和发展趋势
港口产业集群是以提升港口服务水平、发展港口经济为目的所形成的一系列在地理位置上比较接近、生态共生效应比较明显、产业关联特征较强的企业集合。一般来说,集群内部具有共生性、互动性和柔韧性的特点。港口产业集群是在船舶服务、货物转运服务、码头综合服务等港口主导产业的带动下逐步形成的。这些港口主导产业有一定的集聚性,港口经济发展的越好,集聚效应越明显。港口相关产业主要有运输装备制造业、石化产业、商贸业、建筑业和金融服务业等。
总体来看,港口产业集群有三个特征。一,港口依托性。 港口产业集群投资规模巨大、资产专用性强、沉没成本偏高,这形成其对港口的依托性。二,生态共生性。港口产业集群属于复式集群,往往是由多个专业化产业集群组成,各相关产业间能够实现产业链衔接互补,形成一个商业生态系统。三,产业外向性。产业集群的投入品往往从外部汇聚而来,而产出品也主要面向外部市场,尤其是国际市场。
港口产业集群是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而出现的经济形态,对区域经济发展有显著的带动作用。目前,我国港口产业集群发展呈现出四大趋势。一是发展模式逐步转变。首先,港口产业集群更加重视产业链的延伸和关联配套产业发展。其次,港口产业的发展更加重视与城市经济的协调互补。二是由临港工业转向新型工业。随着深层次、大规模的国际产业转移,我国临港工业也开始发生变化,逐步向新兴临港工业集群转型。三是沿江港口产业集群迅速发展。在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等政策背景下,沿江港口城市爆发出巨大的发展潜力,促使沿江港口产业集群快速发展。四是港口产业集群向腹地扩张。为缓和港口产业与港口城市间功能兼容上的一些矛盾,港口产业集群一方面对其产业链进行延伸和完善,另一方面还在空间上向其经济腹地扩张和集聚。
二、中国港口产业集群发展的主要问题
(一)企业网络不够稳定
港口产业集群作为一种对企业有利的网络关系需要依托坚固的信任基础、共同的文化背景以及良好的商业信誉。导致协作网络不够稳定的原因主要有: 一是企业间的信任和承诺基础比较薄弱。 二是非正式制度的约束对于港口产业集群的持续成长不利 。 三是信息共享和技术扩散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企业自主创新 。
(二)组织基础不稳固
在我国,多种因素导致港口产业集群内部的组织基础相对薄弱,管理制度也不规范,很容易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具体包括: 一是政府控制力较强。当政府干预过度时,就会导致资源的流动受到不利因素的影响。二是辐射影响力有限。部分港口产业集群过于依赖区域专业市场,腹地辐射能力有限,未来成长空间不容乐观。三是中介服务体系建设严重滞后 。严重削弱港口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降低了集群运行的整体效率。
(三)僵化封闭
港口产业集群在发展初期,往往能够保持较大的开放性和包容性,但区域品牌建立之后,集群内往往会形成一种事实上的区域保护主义。另外,分权式改革之后,地方政府往往实施地方保护主义政策,这种情况导致产业集群整体运行效率下降,竞争力明显不足。
(四)盲从龙头企业
在我国,港口产业集群往往采用雁行模式,以一个或几个龙头企业为核心,带动整个产业集群的发展。这种协作关系的不足之处在于过分强调小企业对龙头企业的依赖,在发展战略上同龙头企业盲目保持一致。这种雁阵模式极易出现羊群效应。龙头企业一倒,众多中小企业也将一起灰飞烟灭。而且,完全依赖龙头企业战略制定和技术研发的这些中小企业,一般都极为缺乏自己独立创新的能力。
(五)过度依赖优势资源
依托港口现有优势资源来提升自己独特的竞争力。这种策略明显有利于港口产业集群初期的成长壮大。但长远来看,港口所有优势资源向单一产业或单一产品高度集中,会加大产业集群的经营风险。 一旦企业的外部经营环境发生变化,港口产业集群将很难迅速实现生产的转型和升级。
(六)金融风险较大
解决中小企业融资是港口产业集群的一大优势,但这种优势在某些情况下反而会增加金融风险。港口产业集群内的中小企业具有的优势并非总是建立在正式的制度基础上,这种私下的信任承诺关系——例如非正式金融支持——将使集群内资信状况很大程度上隐蔽起来。这会显著扩大港口产业集群内部的金融风险。风险一旦爆发,将形成一系列的恶性连锁反应。
三、中国港口产业集群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在国家顶层设计框架下促进中国港口产业集群
促进中国港口产业集群,关键是将港口发展规划、产业布局、产业结构调整升级路径等一系列重要战略思考融入到国家顶层设计当中。中国共有 18000公里的海岸线,港口数量超400 个,平均约 500 公里就有一个上千万吨的大规模港口,初步形成了环渤海、长江三角洲、东南沿海、珠江三角洲和西南沿海 5 个规模化、集约化、现代化的港口群体。倘若不是在国家整体发展战略层面上统筹各港口群体之间的分工职能,协调发展,那么根本无法实现从单个港口产业集群、区域港口产业集群向全国性港口产业集群的质的飞跃,甚至有可能陷入到长期的恶性竞争当中。因此,在国家顶层设计框架下,各港口根据区域定位,明确各自分工,是促进港口产业集群的必要条件。
(二)将中国港口打造成“一带一路”的关键节点
“一带一路”蕴含了欧亚大陆经济整合的战略构想。其中,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涵盖东南亚经济整合、涵盖东北亚经济整合,并最终融合在一起通向欧洲,形成欧亚大陆经济整合的大趋势;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从海上联通欧亚非三个大陆。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经济带和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形成一个海上、陆地的闭环。从地理位置上来看,“一带一路”战略几乎覆盖中国境内所有的港口,而且把这些港口作为重要的资源要素物流节点,从而促进经济要素有序自由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和市场深度融合,推动沿线各国实现经济政策协调,开展更大范围、更高水平、更深层次的区域合作中,推动中国港口向高水平产业集群过渡。
(三)通过自贸区设立和改革创新加快港口产业集群
目前,在中国大陆境内的自由贸易园区主要有上海、广东、天津和福建自贸试验区。其中, 上海自贸区建设对于把上海港打造成综合竞争优势明显的区域性国际枢纽港有着直接促进作用。通过出台贸易和金融便利化措施,加速跨国企业、主权基金、高端人才等全球优质资源要素向自贸区范围内集聚,有利于吸引高端制造业,吸引更多加工、制造、贸易和仓储物流企业在自贸区聚集,进而加快上海港的产业集群升级。从长远来说,向区域性国际枢纽港目标高速发展的上海港,也将辐射到周边的宁波——舟山等港口,逐步形成层次清晰、干支衔接、布局合理的港口网络体系。上海自贸区与上海港的良性互动经验,也将为其他港口群体的产业分工网络形成、产业集群升级提供宝贵的可供借鉴的经验。
(四)依托制度创新和中国智能制造优化港口服务
港口服务质量直接关系到港口的发展,也决定了港口产业集群的程度。构建全方位的港口服务体系,不断优化港口服务质量管理和评价,有利于提高顾客满意度,优化管理流程,吸引企业落户进驻,从而不断提升集群水平。而优质的港口服务质量主要体现在高效化和便利化两个方面,这离不开制度创新和信息支持。 上海自贸区在监管制度创新方面形成了多项可供复制的制度。例如,创新“一线放开、二线安全高效管住、区内自由”监管制度。海关推出“先进区、后报关”、“批次进出、集中申报”等监管服务创新举措。检验检疫推出“通关无纸化”、“第三方检验结果采信”等改革措施。海事推出了船舶安全作业监管、高效率船舶登记流程等新制度。同时,海关、检验检疫联动实施“一次申报、一次查验、一次放行”监管试点,并在一线出境、二线入区环节实现通关单无纸化。启动实施国际贸易“单一窗口”管理制度。借鉴国际通行规则,建立贸易、运输、加工、仓储等业务的跨部门综合管理服务平台。建立货物状态分类监管制度。对保税货物、非保税货物、口岸货物进行分类监管,提高通关速度,控制监管风险。这一系列制度为高效通关和便利通关奠定了基础。 除此以外,提升港口运营效率还需借助高效运行的管理信息系统,实现通关一体化。可以顺应“互联网+”的发展趋势,通过互联网与港口管理相结合,利用互联网助力提升港口服务质量。2015 年 3 月国务院部署加快推进实施“中国制造 2025”,正是强调要以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为主线,强化工业基础能力,提高工艺水平和产品质量,推进智能制造、绿色制造。促进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提升制造业层次和核心竞争力。
(五)通过混合所有制改革推行地主港模式
地主港管理模式能够充分发挥公私共同经营的多重优势,既兼顾了政府利益,也激发了企业活力。地主港管理模式实行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一方面能够保证政府对国有资源的所有权和控制权,有利于政府统一规划、统一布局、统一开发,提高土地集约使用效率;另一方面,能够实施多元化经营服务模式,有利于引入竞争,形成一个充分竞争的业务环境,发挥市场资源配置的作用。 进一步发掘地主港管理模式的制度优势和经营活力,关键是要推动混合所有制改革。而推动混合所有制改革,关键又在于民营资本能否发挥积极作用。这取决于混合所有制企业的股权结构,而这又恰恰是深化地主港管理模式的关键之处。通过合理的股权结构安排,能够建立一家或多家独立运营的混合所有制企业,以 PPP 等方式获得多个港口的经营管理权,从而在公司治理层面解决区域性的港口产业集群问题。换言之,利用这种市场化的经营管理模式实现区域性港口产业集群,从而代替传统低效率的自上而下的行政主导模式。
(六)争取地方政府重视与支持
集聚现象改变了政府产业政策的视角,促使政府选择集群化战略。为保障地方财政税收,地方政府介入产业集群。同时政府也成为了产业集群过程中土地、能源、原材料市场的供应方。政府的合理引导和政策扶持,对产业集群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政府参与主要体现在未港口产业集群提供有利的政策和制度环境。根据国内外先进港口产业发展历程的分析,不难看出,政府在港口产业集群过程中扮演极其重要的角色。一方面,从港口建设的硬件来看,政府大力投资建设港区内基础设施,包括港口、交通、辅助设施、公用工程、工业园区、生产基地等建设。另一方面,政府采用政策倾斜和扶持,提高港口集群内的软件设施,包括:提高政府审批等办事效率、配套的后勤服务、设定自由贸易区、税收优惠区等,政府合理规划港口产业,为港口产业集群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投资环境。
(七)积极促进港口资源整合和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
从港口集聚开始,其本身就伴随着各种问题。世界先进港口发展至今经历了多次产业结构调整。为满足经济发展需要,各先进港口国家总是通过不断调整港口结构,适应运输结构的发展。20 世纪 70 年代以来,许多工业港口出现了临港制造业萎缩、结构性失业问题。借助国家政策革新和企业创新,伦敦港不断创新与衍生航运交易、融资、海事保险、海事法律和仲裁等航运相关服务产业集群,并形成以现代服务业为代表的主导产业,进而实现了港口产业集群的成功转型升级。我国港口产业集群过程中,开始逐渐显现出产业结构、布局结构、整体能力结构和功能结构上的问题。因此能否如同伦敦港口产业集群那样,成功实现港口产业集群转型,决定了我国港口产业集群的命运。
(八)推动关联产业合作共赢与创新发展
企业集群数量和集群规模是产业集群的外在表现,相关产业间的关联强度才是产业集群的本质表现,因为企业间关联度决定了港口产业集群的聚集效应。一般来说,企业集群数量、规模与产业关联程度正相关。依据产业的关联程度,集群内部各产业形成联动、共生机制。产业集群的核心除了企业之间的关联外,还在于企业之间及企业与其他机构之间的互补性,即形成产业集群内部的共生机制。产业集群并不是企业简单的扎堆,关键在于以产业为依托形成产业链。由临港工业发展形成的产业链,最终促使产业集群程度提升。因此,发展港口经济,就必须发展港口产业集群,促进产业间互补与合作,降低交易成本、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形成企业间信任机制,实现资源共享和企业创新。
参考文献:
[1]陈佳贵,王钦.中国产业集群可持续发展与公共政策选择[J].中国工业经济,2005,09
[2]陈剑锋. 基于产业集群的政策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5,05
[3]徐秦,方照琪.国内外地主港模式差异化分析及对我国港口发展的思考[J].水运工程,20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