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中度AngleⅢ类错牙合矫治的临床研究
2016-05-28郑细娇胡杉林
郑细娇,胡杉林
(长江大学附属仙桃市第一人民医院口腔科,湖北 仙桃 433000)
轻中度AngleⅢ类错牙合矫治的临床研究
郑细娇,胡杉林
(长江大学附属仙桃市第一人民医院口腔科,湖北 仙桃 433000)
摘要:目的 通过轻中度安氏Ⅲ错牙合拔牙与非拔牙病例对比颌面软硬组织的变化,探讨两种治疗方案的临界点,以达到最佳治疗效果 方法 收集青少年轻中度错牙合畸形病例30例,将其随机分为拔牙组和非拔牙组,将两组各15例矫治后的软硬组织投影测量结果进行对比。结果 两组的变化量对比只有上前牙轴-FH、下前牙轴-FH、下颌角度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提示对轻中度安氏Ⅲ类骨性错牙合,拔牙或非拔牙治疗可能效果差异不大,正畸前期可考虑不拔牙,后期拔牙必须根据X线投影测量及治疗中模型分析预测,面部软组织厚度及侧貌等的影响来综合决定。
关键词:轻中度安氏Ⅲ类错牙合;拔牙矫治;非拔牙矫治;面型预测
安氏Ⅲ类错牙合矫治是正畸治疗的难点,它是随着生长发育而加重,在治疗也受生长发育的影响,且治疗后反弹也是治疗的难点,对于拔牙与不拔牙也是正畸医生一直思考的问题,它直接影响矫治后的治疗效果[1,2]。此文通过对比拔牙与不拔牙患者软硬组织变化,比较疗效,得出指导意义的结论,对安氏Ⅲ类错牙合矫治临床正畸设计起到指导作用。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研究方案经仙桃人民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收集的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按照患者就诊的单双号随机分为拔牙组和不拔牙组。其中拔牙组15例,男5例,女10例,平均年龄14.2岁;非拔牙组15例,男7例,女8例,平均年龄13.8岁。两组之间的性别及年龄差异无显著性。
1.2纳入标准①恒牙列安氏Ⅲ类错牙合;②ANB角-4至0°之间,拥挤度不大于4毫米;③颞下领关节无明显异常,下颌可后退至对刃状态;④自愿参与本实验;⑤无正畸治疗史;⑥依从性好。
1.3治疗后标准①上下牙列排列整齐,覆合覆盖正常或基本正常;②尖窝相对关系,拔牙间隙已关闭。
1.4方法
1.4.1治疗过程拔牙与非拔牙组均采用直丝弓治疗所有选入病例,由主治医生以上专业正畸医生完成病例治疗。拔牙组采取两种拔牙方式:①拔除四个第一前磨牙;②拔除下颌两个第二前磨牙。
1.4.2头影测量方法[3]由同一位正畸医生对治疗前后60张X线头颅侧位片进行18个位点的定点及测量。
1.5统计学方法ANOVA统计软配对测量结果,进行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非拔牙组软硬组织头影测量分析比较非拔牙组中反映上颌突度的SNA比治疗前增大1.48°,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反映下颌突度的SNB比治疗前减小1.56°,ANB角增大1.68°,表明Ⅲ类骨性面型得到改善。反映骨骼面中份凹陷程度的颌凸角增加2.4°,也是凹陷骨面型改善的证据。上前牙轴-FH和下唇颏厚均比治疗前减小且有统计学意义(P<0.05),反映下唇软组织情况的下唇长和下唇B点厚则比治疗前增大。见表1。
表1 非拔牙组治疗前后软硬组织投影测量分析比较(n=15,mm/°)
与治疗前比较,*P<0.05
2.2拔牙组软硬组织投影测量分析比较拔牙治疗后SNA角比治疗前增大1.28°,SNB角度比治疗前减小1.84°,ANB角增大2.27°,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软组织面突角增加1.34°。表明Ⅲ类骨性面型及软组织面型都得到改善。下前牙轴-FH、下唇颏厚均比治疗前减小,差异有显著性(P<0.05)。同时下唇长比治疗前增大0.97mm,差异有显著性。见表2。
表2 拔牙组治疗前后软硬组织投影测量分析比较(n=15,mm/°)
与治疗前比较,*P<0.05
2.3两组软硬组织变化的投影测量对比多数软硬组织测量指标的变化量在两组治疗前后未发现有统计学意义,仅有上前牙轴-FH交角、下前牙轴-FH交角、下颌角度发生显著变化(P<0.05)。见表3。
表3 拔牙组与非拔牙组软硬组织变化的投影测量对比(n=15,mm/°)
与治疗前比较,*P<0.05
3讨论
3.1非拔牙矫治后软硬组织侧貌的改变上颌软硬组织在治疗后发生显著变化,上颌的SNA角增加1.48°。同时由于上唇的鼻底厚维持相对稳定,相应的下鼻底点也前移,使得凹陷的面中部得以改善。虽然硬组织的形态位置是决定软组织侧貌轮廊的基础,但唇部软组织较强的掩盖性对侧貌的改善程度同样具有显著影响。下颌的SNB角减小1.56°,有利于改善安氏Ⅲ类的前突的下颌侧面型。下唇的长度增加,颏厚相应减少,可能与上前牙的唇倾有关,而下唇B点厚的增加则可能与下前牙的唇倾导致牙根尖倾有关。
3.2拔牙矫治后软硬组织侧貌的改变与面中份凹陷程度直接相关的上颌SNA角增加了1.28°,表明Ⅲ类骨性错牙合的改善。下前牙轴与眼耳平面的交角较治疗前减小8.24°,可见下切牙轴内收,趋于直立。但下唇的倾斜度未发生显著变化,表明下前牙与下唇形态的相关性不大,有学者报道认为下唇的形态与上前牙相关度更大[4,5]。至于下唇长度的增加,颏厚相应减少可能与反合解除后下唇肌肉的功能性改变有关。
3.3非拔牙与拔牙矫治的侧貌改变的差异仅有上下切牙的突度和下颌角度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主要为上切牙前突,下切牙直立和下颌向后旋转所致[3,6,7]。上下切牙的突度改变量在拔牙与非拔牙组间不同,但软组织标志点相对于Y轴均有不同程度的前移或后退[4],上下颌骨水平关系的变化主要取决于下颌骨水平生长量的个体差异,Ⅲ类错牙合主要表现是下颌前突而上颌相对正常[8],软组织侧貌的控制,正畸治疗不仅需建立正常的牙合颌骨关系,且需达到良好的软组织侧貌[9]软组织各标志点空间位置发生显著变化。
3.4投影测量在矫治中的意义面型预测,颏部形态,下颌平面角,软组织的美学形态预测:曹月旺等[10]认为UI-AP突距、NA-PA角变大影响侧貌的美观。上下切牙的突度、下前牙的唇倾度越大,患者的侧貌美观程度越差,则考虑不拔牙。两项数据上前牙轴-FH唇倾加大、下前牙轴-FH唇倾变小有统计学意义。对于轻中度安氏Ⅲ类错牙合这种硬组织改变对于侧貌应是有所改观,但是还应考虑软组织厚度影响侧貌。时一兵等[11]认为鼻唇颏协调一致要良好的侧貌,是避免产生正畸面容的保证因素。考虑扩大牙弓、引导上颌牙列向前等方法尽量增加上颌突度,视治疗中牙列拥挤的改变对治疗目的的干扰及侧貌的影响决定是否拔牙,且必须在充分的头影测量和面型预测、模型分析,考虑软组织的美学形态与厚度的指导下谨慎选择。
本研究认为,在轻中度骨性安氏Ⅲ类错牙合治疗中,两种方法对软组织形态的影响基本一致,提示对轻中度安氏Ⅲ骨性错牙合,拔牙或非拔牙治疗可能效果差异不大,正畸前期可考虑不拔牙,如果排齐后不能够达到正常的覆合覆盖则考虑后期拔牙,拔牙需参考X线投影测量及治疗中模型分析预测,面部软组织厚度及侧貌等的影响因素。
参考文献:
[1]周彦恒.安格尔Ⅲ类错合畸形的诊断和治疗[J].口腔正畸学,2000,7(1):40
[2]林珠,段银钟,丁寅.口腔正畸治疗学[M].西安:世界图书出版社,1997:402
[3]傅民魁.口腔正畸学[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61
[4]宋宇,王春玲,刘东旭.前方牵引结合上颌扩弓装置早期治疗骨性Ⅲ类错牙合的软组织变化[J].临床口腔医学杂志,2001,17(1):24
[5]Chew MT.Soft and hard tissue changes after bimaxillary surgery in Chinese Class Ⅲ patients[J].The Angle Orthodontist,2005,75(6):959
[6]林久祥,谷岩.18例12~20岁严重骨性Ⅲ类牙颌畸形非手术正畸治疗的初步研究[J].中华口腔医学杂志,2004,39(2):91
[7]林久祥,谷岩.减数下颌第二磨牙矫治恒牙期严重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的探索[J].中华口腔医学杂志,2006,41(9):537
[8]刘洋,候录.安氏Ⅲ类错牙合的下颌形态研究[J].中国美容医学,2010,19(4):565
[9]赵俊杰,王世兴.安氏Ⅱ1类错牙合畸形矫治前后颅颌面部软硬组织变化的研究[J].徐州医学院学报,2010,30(11):762
[10]曹月旺,韩丽丽,李曼,等.与骨性安氏Ⅱ类错牙合矫治后侧貌美观程度相关的硬组织指标的研究[J].中华口腔正畸学杂志,2013,20(1):43
[11]时一兵,王建国,马佳君,等.颏部形态与正畸矫治拔牙设计的相关性研究[J].中华口腔正畸学杂志,2010,17(2):89
(收稿日期:2016-02-03)
DOI:10.16751/j.cnki.2095-4646.2016.02.0143
中图分类号:R78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4646(2016)02-014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