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学困生”学好初中数学“三法”
2016-05-28莫理进
莫理进
【关键词】初中数学 “学困生”
学习兴趣 学习习惯 自主意识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4A-
0114-01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面对相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学生接受能力是不同的。这严重阻碍了初中数学教学整体实效的推进。为了实现学生的同步提高,教师必须对“学困生”的学习状况有清楚的了解,并找到有针对性的专属策略展开教学,让知识掌握程度较弱的学生同样能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并在学习道路上行进得更为顺利。
一、展现数学魅力,激发学习兴趣
“学困生”之所以会对学习感到困难,常常不是遇到一次困难造成的,而是经过多次大小挫折之后,使得学生逐渐陷入了逃避数学学习的恶性循环中,进而对学习数学丧失兴趣。因此,想要打开“学困生”学习数学的进步入口,教师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兴趣。因此,教师可以精心选取其中的几个细节进行展示,激发“学困生”重新燃起学习数学的热情。
例如,笔者出示了一道阅读理解式的习题让学生解答:为了确保信息安全,重要的信息常常需要加密后进行传输,由发送方将明文加密为密文传输给接收方,再由接收方将密文解密后成为明文进行阅读。现有如下加密规则:明文m、n所对应的密文是m-2n、2m+n,那么,当接收方接收到了密文1、7,其解密后所能够得到的明文是什么?这个问题的难度并不算大,不会让“学困生”从一开始产生畏难情绪。同时,学生们还可以发现数学知识的趣味应用,提高对这部分知识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
由于“学困生”大多对数学学习存在抵触心理,他们不会主动去发现数学的魅力。这时,教师要从旁进行引导,向学生们展示数学之美,让“学困生”重新找回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二、善于鼓励,扫除学生的畏难心理
在课堂教学中,大多数“学困生”都对学习、对自己失去了信心,特别是遇到难题时,更不愿探究,从而形成恶性循环。此时,教师要善于鼓励学生,帮助学生扫除心理障碍。
例如,一些基础较弱的学生曾被这样一道习题难住了:某地水费计算方法为“水费=基本费+超额费+耗损”。若每月用水量未超最低限度am3,只付基本费8元和耗损c元。若超过am3,则在此基础上再付每立方米b元的超额费。每户耗损费用c不超过5元,某家庭一至三月用水量及水费情况如表1,则a、b、c的值是多少?学生对题目的复杂性感到很困惑,不知如何解答。教学时,笔者提示道:“对于具有比较明确对应关系的问题,方程思想是首选。同时鼓励学生不要被过多未知数吓到,而应敢于列出函数关系。”果然,学生找到了用水量与水费间的关系后,很快列出了方程,最终成功解答。
不难发现,在扫除学生的畏难心理中,教师的适时鼓励至关重要。在解答问题的同时,教师需要时刻观注学生的表现,掌握他们的思维与心理走向,适时对学生的思考方式进行启发、引导与鼓励,提高课堂效率。
三、搭建探究平台,形成自主意识
多数教师认为,对于“学困生”,教师应“手把手”地传授知识、方法,以最大限度地减少他们学习精力的浪费。然而,笔者认为,越是学习困难的学生,越应该给他们一个相对自由的学习空间,促进他们形成自主学习的意识,让他们主动学习数学知识。
例如,在学习几何图形的相关知识后,笔者带领学生们开展了一个关于三角形全等的探究活动:“在两个三角形的六对元素(三对边以及三对角)中,即使有五对元素都分别相等,这两个三角形也不一定完全相等。对于这个结论,请尝试找出一个实例进行印证。在此基础上,为了能够构造出所有这样的反例,请试着找到构造反例的一般规律。”第一个问题的解答并不难,学生很快便找到了如下图所示的一组反例。接下来,笔者启发学生依据这个反例中的特点来寻找一般性的反例特征。学生开始向相似三角形的方向思考,大胆地运用设定相似比来对三角形各元素之间的关系进行表示,最终确定了这个比例的范围在1到之间。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为学生搭建起一些难度适宜的探究平台,让“学困生”能够在自身知识能力可以接受的范围内积极思考和探索,从中发现课本上所无法呈现的思想意识层面上的闪光点,同时找到自主学习的途径,并将它们运用到今后的数学学习中去。
总之,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教师要特别关注“学困生”,从学习兴趣、学习习惯与学习意识出发,尽可能地缩短学生之间的差距,促进整体教学实效升华。
(责编 林 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