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艺术”让小学数学新知构建水到渠成
2016-05-28毛丽萍
毛丽萍
【关键词】“慢艺术” 小学数学
《在一条首尾相接的封闭曲线上植树》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4A-
0110-02
与高密度、高强度的课堂教学节奏相比,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运用“慢艺术”可以给学生带来一种备受关注的情感体验。特别是在进行新知教学以及具有创造性的教学过程中,较舒缓的教学节奏可以帮助学生认真投入、积极思考,让学生切实经历知识的形成、发展和运用过程,有效地突破教学重难点,促使学生在认知过程的关键处展开质疑问难和争论,使得数学知识和能力宛如潺潺溪水渗入学生的脑海深处。本文以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在一条首尾相接的封闭曲线上植树》一课的教学片段为例,谈谈笔者在教学中运用“慢艺术”的心得。
一、慢铺垫——为学生做好认知热身
铺垫是课堂导入环节中的组成部分,该部分通常要求短小精悍,但也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学生实际学情等,在铺垫部分浓墨重彩。铺垫的过程是新知缓慢展开的过程,也是唤醒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经验储备的过程,指向性明确的慢铺垫,可以让学生顺利地同化新知,是课堂教学成功的第一步。请看下面的片段:
师:在上一节课中,我们一起研究了“在一条线段上植树的问题”,谁来回顾一下这些知识?
生:在一条线段上植树可以分成三种情况,分别是两端都栽、只栽一端和两端都不栽。
生:两端都栽,棵数比间隔数多1;只栽一端时棵数和间隔数相等;两端都不栽,棵数比间隔数少1。
师:你们是怎样发现这些规律的呢?
生:先猜测,再验证。
生:从简单的例子中发现规律,再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生:运用规律的过程中也可以对规律进行进一步的验证。
师:今天,咱们一起来探讨植树问题中的另一种情况……
在复习铺垫环节,教师引导学生再现了“在一条线段上植树”的三种情形,并帮助学生回忆了发现规律、运用规律的基本数学思想和方法,看似形式简单的问答,却为学生探究新知做好了知识预热和迁移的心理准备。
二、慢感知——让学生体会新旧关联
小学生的思维以具体、形象为主,在新知的教学中引导学生充分地感知,在演示中观察、在操作中思考、在思考中领悟,是感知环节中引导学生思维发展的有效路径。结合小学生的学习心理特点,让他们在感性认知积累中细细琢磨,准确而又全面地体察到问题中的每一个细节,可以使学习内容在学生脑海中留下更为清晰的印象。请看以下教学片段:
(师出示情境图)李大爷准备在一个圆形池塘周围栽树。池塘的周长是120m,如果每隔10m栽一棵,一共要栽多少棵?
师:这个问题与上一课相比,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又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呢?
生:它不是在线段上植树,而是在圆形周围植树。
生:线段是直的,而圆形是弯的。
师:圆形是一条曲线,而且是一条怎样的曲线?
生:封闭的曲线。
师:相同之处是什么呢?
生:都告诉我们总长度和间隔距离。
师:你能根据已经掌握的知识,自己尝试解决这个新问题吗?
(生独立思考,小组讨论)
教师通过启发学生在面对新问题时展开比较,在新知与旧知之间寻找异同,既帮助学生感受新问题的“新颖”之处,又拉近了学生与新知之间的心理距离,让学生体会到新问题的“熟悉感”,为学生独立探究奠定了良好的心理基础。
三、慢抽象——让学生建立明晰模型
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往往掌握了一些抽象的公式、定理之后,却不能较好地运用于实践中,这种现象的背后,既有学生抽象逻辑思维能力的欠缺,也有教师过早、过急地进行抽象的缘故。在引导学生进行抽象时,教师要戒急、戒躁,力求让学生在真正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分析和抽象的历练。
在引导学生归纳出“在一条首尾相接的封闭曲线上”植树问题的规律时,教师通过有步骤地进行“慢抽象”,用图示的方法帮助学生得出模型。
(1)以周长为40m的圆为例(如右图),能栽4棵树。
(2)如果把圆拉直成线段,可以发现它相当于在线段上植树的问题中“只栽一端”的情况。
(3)通过下图,我们可以进一步理解植树的棵数与间隔数“一一对应”的关系。
在指引学生逐步抽象的过程中,为了帮助学生更灵活地理解这一模型,教师又出示了生活中另一个常见的现实问题:一条项链长60cm,每隔5cm有一颗水晶(如右图)。这条项链上共有多少颗水晶?
教师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在线段上植树”的知识储备,在进行归纳抽象的过程中加强了对比,使模型的形成能够顺利地同化于学生的既有知识框架中。在进行知识的简单应用时,教师调整了问题的呈现角度,运用了“变式”教学手法,促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本课学习内容中“在一条首尾相接的封闭曲线”这一核心概念,突出了“一一对应”的数学思想,使得抽象真正建立在学生的理解水平之上。
数学知识和能力的形成与发展是一个缓慢渐进的过程,教师要在教学实践中为学生营造安静思考、慢慢感悟的氛围。数学课堂上的“慢艺术”,让学生数学学习的每一步都坚定而又稳健,与数学的对话清晰而又从容。让我们持一份“牵着蜗牛去散步”的悠然心态,不唬不催,与学生共同体味数学自然生长的美妙,由此学生数学学习的自主构建、主动发展方能水到渠成!
(责编 周翠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