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分子概念教学的几点尝试
2016-05-28欧小华
欧小华
【关键词】分子概念 初中化学
教学尝试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4A-
0091-02
对于初中生来说,化学是一门完全陌生的学科,也是他们接触微观世界的第一个窗口。原子、分子作为化学学科的基本概念,在学生的化学学习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物质的分子都是极其微小的,用肉眼不能直接观察到,不利于学生获得形象的感性认识,不能形成直观的认知,从而使这些微观粒子概念的学习成为了初中化学的重点和难点。笔者通过创新原子、分子的教学方式,为学生的化学学习打好了基础。
一、创设有效的学习情境,培养学生的微观意识
分子概念是学生学习化学知识的基础,也是学生探索微观世界奥秘、解释各种实验现象的有效手段,对于培养学生的微观意识,发展学生见微知著的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与此同时,科学的微粒观及正确的微观意识的形成也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原子、分子概念。通过创设有效的学习情境,引发学生探索微观世界的兴趣,进而促使学生高效地学习微观粒子概念。
在组织学生学习分子和原子时,为了帮助学生转变思维模式,迅速地由宏观世界进入微观世界,笔者借助学生的生活常识,通过常见的生活现象创设了学习情境。“大家认真思考一下,现在我们的周围除了可以用肉眼看到的物品,还有其他东西吗?”学生们纷纷开动脑筋,思考还有什么看不见的东西。很快就有学生提出空气:“空气虽然看不见,但是没有空气的话,我们就不能生存下去,证明有空气的存在。”“那么,同学们想不想知道空气是由哪些物质组成的呢?为了了解空气的组成,我们需要换一个思维角度,从微观的角度来探讨物质的构成,运用化学中的原子、分子等微粒方面的知识,才能真正破解人类需要空气的原因。”学生在这种情境和启发下,认识到在了解物质的真实面目时,需要具有微观意识。教师向学生渗透了原子、分子的知识,激发了学生探寻微观世界、学习微粒知识的兴趣,为接下来的学习做好了铺垫。
由此可见,教师在进行分子概念教学时,首先要在创设教学情境方面下工夫,利用多种外界因素的综合作用,促使学生形成科学的微粒观和探索微观世界的兴趣,主动地构建微粒概念,从而更好地开展微粒知识的学习。
二、借助各类直观教具,增加学生的感性信息
尽管初三学生已经具有了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但是,他们在学习了解新知识、新事物时,仍然需要掌握大量的感性信息,然后在对感性信息的加工和分析的基础上,上升为抽象认识。为了帮助学生克服理解抽象的微粒概念的困难,教师可以通过各类直观形象的教具,激发学生的想象,通过对比分析,构建科学的思维图式,高效地学习原子、分子的概念。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为了增加学生的感性认知,借助多媒体教学设备,通过直观的方式,将抽象的原子、分子概念知识展示出来。以酒精受热蒸发并且燃烧的过程为例,让学生观察酒精由液态变成气态,然后在达到一定的温度后进行燃烧,在火焰的上方罩上的烧杯中,还看到了有一些细小的水滴,生成的气体通入澄清的石灰水后出现了浑浊现象等。学生们看着酒精的一系列变化,听着多媒体中的解说,觉得太神奇了,进而产生了一探究竟的欲望,对于原本抽象的原子、分子概念,也有了初步的认知,了解了酒精由液态变气态,只是分子之间的距离改变了,而经过燃烧之后,酒精分子就变成了新物质,从而对于“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但却不一定是保持物质的物理性质的最小微粒”这句话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
由上例可以发现,直观教具对于学生理解原子、分子概念具有很好的帮助作用。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分析、综合、比较,在感性知识的基础上,促使学生抓住概念的本质,取得比较理想的学习效果。
三、组织开展合作学习,强化学生的概念理解
每个学生观察事物的角度不同,各自的潜能也不一样,对于微粒概念的理解也存在着很大差异。教师通过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为学生之间的讨论交流提供机会。同时,教师围绕原子、分子的概念,设计一些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激发学生智慧的火花,让学生在讨论与思考中,加深对化学微粒概念的理解。
在学习分子的概念时,教师列举了几种常见的生活现象,学生对于这些现象比较熟悉,很容易引发学习兴趣。现象一:我们平常喝红糖水时,为什么加红糖入水搅拌一会儿,红糖就不见了?现象二:酒精和水混合后,为什么总体积变小了呢?现象三:酒精燃烧后变成了什么?为什么我们看不到酒精了呢?一些学生平常也看到了这些现象,头脑中也打出过问号,但是没有进行深入的思考,再经过教师的提问,非常迫切地想要探寻问题的答案。此时,教师要启发学生从微观的角度进行思考,以学习小组的形式先进行讨论交流,大胆地提出自己的猜测和想法,最后全组统一答案,全班集体讲评。学生们的讨论非常热烈,积极性很高,各抒己见,借助大家的智慧,最后引入了分子的概念,总结出了分子的性质。通过这样由现象到本质,由感性到理性的理解的教学,比较顺利地完成了分子概念的学习。
由上例说明,学生之间的讨论交流是学生进行有意义的发现学习的重要途径,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发掘学生的内在潜力,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促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抽象的原子、分子概念。
四、精心设计家庭实验,强化学生的应用概念
原子、分子是解释各种化学问题和实验现象的基本知识,而化学实验也是学生理解微粒概念的重要途径。教师可以结合原子、分子概念的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立足于初三学生的兴趣爱好,选择恰当的切入点,设计各种家庭小实验,引导学生亲身参与、亲自动手,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其中的深层原因,在应用原子、分子等微粒概念解释实验现象的同时,也巩固了微粒概念的学习效果。
在学习分子的概念之后,教师设计了一个家庭小实验,让学生根据学习的知识预测实验结果,并且解释实验现象。实验内容如下:用三个一次性杯子,分别装入少量的白酒、白醋和凉白开水,让家人通过不品尝味道的方式,简单地辨别三个杯子中装的分别是什么?这个实验非常简单易操作,没有危险性,学生们的积极性很高。通过实验证明了“分子是在不停地运动”的性质。正因为分子这个性质,人们才能闻到酒味、醋味,而白开水是无味的,所以很容易地辨别出了三个杯中各是什么物质。通过这种简易实验,激发了学生们的兴趣,在帮助学生巩固分子概念知识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和独立思考能力,取得了比较理想的学习效果。
由此例不难看出,化学小实验能够充分利用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促使学生运用化学中的原子、分子等概念知识分析探讨实验现象的本质,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真正做到在应用中学习,在学习中思考,完善微粒概念知识结构。
总之,在初三化学教学中,分子概念是至关重要的基础概念知识,也是向学生打开微观世界的一个重要突破口,更是化学学习的难点,对于学生学习化学知识和培养学生的微观意识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师要高度重视这两个微观粒子概念的教学,通过各种形象直观的方法,迎合初三学生的认知特点,帮助学生深入地理解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探索微观粒子的有效教学模式,促使学生高效、牢固地掌握原子、分子概念,为学生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责编 林 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