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心静气 精雕细琢
——朱熙勇摄影专题作品评析
2016-05-28周立新
◎周立新
潜心静气 精雕细琢
——朱熙勇摄影专题作品评析
◎周立新
去年的一次日常采访’一位新闻人物让楚天都市报资深摄影记者朱熙勇产生了浓厚兴趣’他没有停留在就事报事的报道上’却用了半个月时间跟踪拍摄这个留在中国生活的前苏联人’完成了《92岁翻译官的中国模特梦》摄影专题。近几年’朱熙勇几乎每年做专题’其中有不少好的专题’如《中国式的水上瑜珈》、《安放在胶囊公寓的青春》等等’均获得了中国国际新闻摄影比赛(华赛)金奖。
《专题摄影》(张韬磊和靳福堂著)认为’专题摄影报道是指用多幅照片来集中地阐述一个主题’从而能够比较全面地、概括地、深入地反映出事物的发展进程和结果’能够细致刻画人物的精神面貌。相较于单幅类摄影’专题摄影用多幅照片、多种角度’可以在更长和更广的时空领域更深度地对某一主题进行报道’使报道更具深度、广度和层次’每一幅图片之间又必须具有递进的逻辑关系’由此构成一组专题摄影的深度和思想性’以达到立体体现报道主题的效果。
新闻摄影专题的拍摄步骤是一个资源整合的过程’是一项繁重的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包括选题、采访、构思、拍摄、整理’重拍’成稿等多个环节。一个好的专题摄影不是“短平快”的快餐式报道’而是要花许多精力’有时要花费多年时间才能完成。因此’业内有一种说法’新闻摄影深度报道不仅是纯技术层面的较量’更是摄影记者策划、文字等若干方面综合素质的竞争。
朱熙勇喜欢做专题’不是因为稿分丰厚’而是作为一名摄影记者的新闻理想追求——用镜头挖掘新闻的深度。16年的新闻摄影生涯’让他不满足于“短平快”式的日常采访拍摄’而是用心以影像手段来讲述新闻故事。
眼下很多人把新闻照片当做快餐’费力不卖钱的图片故事已经式微’肯在这上面花费时间和精力的人越来越少。而朱熙勇每次做专题’虽然付出总比得到的更多’但他都精心打磨’花好长时间才交卷。他的每个摄影专题采访背后都有一段艰辛的故事’其中的苦只有他知道。
2009年’老朱准备拍一组专题《中国式的水上瑜珈》’想通过水上瑜珈这个时尚运动’展示中外文化的交融。老朱自己都没想到’从春到夏’从夏到冬’这组照片他陆续拍了两年时间’终于拍出了自己满意的效果。图片一经楚天都市报刊载’立即被全国大大小小的网站转载’成为当月网上最热的图片之一。
2012年夏’老朱把镜头对准一群住在胶囊公寓里的年轻人’反映我国高房价下’城市里打拼的年轻人的生存状况。刚开始’被采访者不太配合’但他以心换心’拍照片从交朋友做起’与房东租客聊天’最终获准进入他们的私密空间拍摄’前后花费30多天’来回奔波1200公里。这组名为《安放在胶囊公寓的青春》的照片在《人民摄影报》和《看天下》杂志发表后’引发社会对城市蚁族的广泛关注。
2012年’老朱发现有一群老年菜农搭着绿皮小火车进城卖菜’他想从这个角度反映城市化进程对农民生存状态的改变’提出将来谁来种地和怎样种地的问题。虽然大多数图片上半年就已完成’但他总觉得还缺点儿味道’等啊等’一等就等了大半年。直到当年12月’他又深入田间地头’终于抓拍到一张老年菜农凌晨打着头灯到地里摘菜的图片’这才达到了老朱想要的效果。这个名为《老年菜农的幸福列车》的专题先后在《中国摄影报》、《人民摄影报》和 《人民画报》发表’引起强烈反响。
读图时代’各种各样的图像铺天盖地地呈现在人们眼前’受众对新闻信息已从“量”的需求转向了“质”的需求’不满足于“短平快”式的新闻’更希望有厚度、广度、温度的“深阅读”。许多报纸定期刊发摄影图片专版,其中内容多为新闻摄影的深度报道’这是市场的需要’也是媒体竞争的需要。
时下’报纸的新闻专题摄影报道风生水起’定期出摄影专版’增强了报刊的趣味性及吸引力’让人们快速而深刻地获取信息’备受读者喜爱。但盲目追求数量多、版面大’“短平快”式的摄影专题充斥版面’没有重视其内容是否具有深度和质量’没有重视其独立报道新闻、传递信息的作用。
在当下浮躁的社会、喧嚣的都市里’朱熙勇从不用几十分钟完成一个专题’而是把拍新闻摄影专题当成一种乐趣’从来不计较稿费得失’能够心无旁骛做摄影专题’以严谨的职业态度把工作做到尽可能完美’这种“工匠精神”在当下显得格外珍贵!(相关图片见封三)
(湖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