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细节,大学问

2016-05-27朱艳鸿

考试周刊 2016年24期
关键词:涂色平均分蛋糕

朱艳鸿

同课异构首先要反思对课程标准和教材的编写意图理解是否到位,对文本的解读是否准确。其次是反思对重难点的确立是否恰当,对教学方法的选择是否科学,对教学环节的设计是否合理。最后是反思教学效果是否达到了预期目的,是否实现了三维课程目标。两位老师对《分数的初步认识(一)》这节课的教学内容相同,教学目标和模式、基本的教学步骤与环节、所使用的教学课件也都大体相同,但教法细节处理不同,产生的效果却大相径庭。

教师甲:

创设情境,引入课题。组织学生观察思考如何给两位小朋友公平地分食物,在分蛋糕时发现“一半”没有办法用我们已经学过的整数表示,于是产生了一个新的数——分数。

认识一半的分数是什么,重点从1/2的意义着手,即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两份,每份是它的二分之一。其次,带领学生认识1/2各部分在分数中的名称,学习分数的写法。通过组织学生动手折一折,继续认识分数几分之一,即把一张正方形纸片平均分成几份,每份就是它的几分之一。通过练习加以巩固。

教师指导学生拿出事先准备好的三张形状大小完全一样的圆形纸片,依次分别折出它的1/2,1/4,1/8,并涂上颜色。要求学生借助涂色部分的大小比较三个分数之间的大小关系。要求学生了解:分的份数越多,每份表示的分数就越小。通过练习加以巩固。

教师乙:

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师:同学们瞧,我们把这个蛋糕平均分成了几份呀?(2份)注意观察这一半,(课件闪烁左边一半)这是2份中的几份呀?(1份)对了!仔细瞧!平均分成2份,其中的一份,就是我们刚才提到的1/2。(课件在左半边蛋糕上出示1/2,请同学们读一读。)

……

回顾刚才分的过程,谁能说说这1/2是怎么得到的?(指名学生说一说,同桌交流,再齐读。)

师:在生活中,同学们想一想,除了蛋糕,你还能找出其他物体的二分之一吗?

生:苹果、烧饼、西瓜等。

师:同学们回答得真好,所以我们也可以说,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2份,每份就是它的二分之一。(“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它的1/2”的“蛋糕”改为“物体”)

师:瞧,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一个正方形,那你们能根据要求找出这张正方形纸的1/2并用斜线给它涂上颜色吗?(课件显示要求)

……

师:呀!真没想到,同样的一个正方形可以有这么多种折法。同学们有没有发现,明明折的方法不一样,那为什么涂色部分都是这个正方形的1/2呀?对,因为它们都是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它的1/2,涂色部分就是其中的一份。

师:瞧,老师这还带来几个图形。(课件出示:下面哪些图里的涂色部分是1/2,在()里面画“√”)

第一、第三和第四个不也是分成了2份,为什么涂色部分不是1/2呢?(因为他们没有平均分)同学们都找到了关键,原来他们都没有平均分成2份。看来呀,要用分数表示,必须做到(平均分)。

师:不管是一个蛋糕、一个三角形、一个梯形或者是一个正方形,等等,只要平均分成2份,那每份就是它的(1/2)。

师:认识了1/2,大家会写吗?

……

我们把中间的短横线叫做(分数线)下面的2叫做(分母)上面的1叫做(分子)。(板书)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大家对1/2已经有了深刻的认识。认识了1/2以后,你还想认识几分之一呢?(1/4,1/3……如果有人说2/3,师:我们今天先研究几分之一这种类型的分数。)哦,太多了,那我们就选择其中的几个吧!

……

用一个图形表出它的几分之一不难,不过用同一个图形表示出不同的几分之一你会吗?

教师指导学生拿出事先准备好的三张形状大小完全一样的圆形纸片,依次分别折出它的1/2,1/4,1/8,并涂上颜色。要求学生借助涂色部分的大小比较三个分数之间的大小关系。要求学生了解:分的份数越多,每份表示的分数就越小。通过练习加以巩固。

上面两位教师的教学设计思路基本相同。在认识分数这一课上,首先创设情境,让学生在生活中发现问题,从而引入一个新的数——分数。认识分数的过程分为两步:第一步,理解并掌握几分之一的分数;第二步,比较两个分子均为1的分数之间的大小。两位老师,在设计安排认识分数第一步:理解并掌握几分之一的分数时,在细节安排上略有差异。

教师甲按照课本的大致流程。首先理解分数1/2的意义并反复熟记“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两份,每份是它的二分之一”这句话。其次教师讲解分数各部分的名称,让学生记忆。通过学生动手折纸,强调分数一定要“平均分”。在深刻认识1/2这个分数后,拓展延伸了解其他的几分之一,如1/4就是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它的四分之一等。

教师乙的课,并没有按照教材的顺序逐一教学,而是适当将几个部分进行了调整。如在学习了1/2这个分数的意义之后,他并没有直接介绍分数各个部分的名称,而是直接进入活动环节,认识不是随便把一个物体分成两份,每份都是它的二分之一,强调分数“平均分”的重要性。这样的学习过程较之前教师甲的教授过程更自然,且贴近学生的认知发展历程。并且在学习新知之后,立即通过一道练习题针对“平均分”这个知识点巩固深化。这样,在对分数的意义已有相对较深刻的认识之后,再来看分数本身各个组成部分,了解并学习其名称。到这为止,学生对1/2这个分数可以说里里外外较全面的熟知之后,学习其他的几分之一这样的分数可以做到心中一目了然,举一反三不是什么难事了。

所以,数学教学活动涉及各环节时,细节非常重要。本课内容相对较多。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分数的概念十分抽象。如何使他们印象深刻,需要注意内容的分散于结合是否适应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只有做到这一步后的教学才能在这个扎实的基础上进行下去。听过几堂此课同课异构课后,明显地感觉到看似很小的细节上的调整,但教学效果却有很大的不同。在之后的练习中,教师乙课堂下的涉及“平均分”这一类题型的题,学生错误率大大降低。两位教师的课堂练习都是一样的,花在练习上的时间基本一致,关键便在于这个细节上的处理,小小的调整实则考验的是教师对于教材的掌握、课堂的把握。

小小细节,往往正是体现大学问的地方。

猜你喜欢

涂色平均分蛋糕
这样做合理吗
教你学会平均分
涂色
涂色
涂色
涂色
平均分一半
创意蛋糕
切蛋糕
做蛋糕之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