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错误提升学生的课堂探究能力
2016-05-27李娟
李娟
摘 要: 错误是学生探究的标志,也是一种学习经验。一般来说,只要学生经过思考,其错误中总会包含某种合理的成分,有的甚至隐藏着一种超常,一种独特,反射出智慧的光芒。我们更要善于利用错误,用错误提高学生的课堂探究能力。具体从以下方面入手:容“错”——千树万树梨花开;用“错”——为有源头活水来;诱“错”——柳暗花明又一村。
关键词: 容“错” 用“错” 诱“错” 探究能力
华罗庚先生曾说:“天下只有哑巴没有说过错话,天下只有白痴没有想错过问题;天下没有数学家没算错过题目。”但是很多情况下老师不希望学生在课堂上出现错误,否则会影响教学,殊不知课堂上的错误也是一种资源,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我们更要巧用错误,提高学生的课堂探究能力。
一、容“错”——千树万树梨花开
在学习过程中,不同的学生有着不同的知识背景、不同的情感体验、不同的表达方式和参差不齐的思维水平,因此出错在所难免。出错,是因为学生还不成熟,认识问题往往带有片面性;出错,是因为学习是从问题开始,甚至是从错误开始的。出错,才会有点拨、引导和解惑,才会有研究、创新和超越。
例如:在学习《比的应用》后,我设计了这样一道题:两个相同的杯子装满蜂蜜水,一个杯中蜂蜜和水的体积的比是1∶5,另一个杯中蜂蜜和水的体积的比是1∶4,如果把两杯蜜水混合,问混合后的蜂蜜和水的体积的比是( )。在学生进行了充分独立思考后,让他们交流自己的看法。生1:“两杯蜜水混合后蜂蜜和水的体积比是2∶9,因为混合后蜂蜜的体积是1+1=2,水的体积是4+5=9。”生2:“我觉得这样有道理。”有些学生随声附和。师:“谁有不同的意见?”学生一边摇头一边说没有。师:“同学们的想法挺有道理的。要求混合后蜂蜜和水的体积比,就必须先求出混合后蜂蜜和水的体积各是多少。可是怎样求混合后蜂蜜和水的体积呢?刚才这位同学的看法对不对呢?”生3:“我觉得不对。”对于两种不同的说法,我既不肯定又没有否定,同学们都陷入了沉思。随后,我让他们展开争论,通过精彩争论,他们不仅认识了自己的错误,而且对求混合后蜂蜜和水的体积方法有了深刻的理解。这样,当学生出现错误或意见产生分歧时,我并没有急于点拨或包办代替,而是把解决问题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主动认识错误,使学生敢于正视错误,挑战错误,增强信心,逐步走向成功。这样,我们的面前将会呈现一幅生机勃勃、生动活泼的教育画卷,好比“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二、用“错”——为有源头活水来
英国一位心理学家说,“错误人皆有之,作为教师不利用是不可原谅的”。我们不仅要宽容错误,更要充分挖掘利用学生的错误资源,让学生在纠正错误中开启智慧,迈入知识的殿堂。
1.缘于错误,寻找起点。学生有了错误,要给足学生思考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发现错误、纠正错误。教师应给从学生错误的暴露和表现开始,并把它作为教学的起点,站在学生的角度“顺应”他们的认知,掌握其错误思考的轨迹,摸清其错误的源头,对“症”下药,找到解决问题的好办法。
如简便计算110–55–45,很多学生往往错误地计算为110–(55–45)。究其原因,是学生对于减法的性质没有理解。教师适时地创设一个购物的情境:“有位同学过生日,他爸爸去给他买礼物,一个足球55元,一个书包45元,爸爸带了110元钱,买完礼物还剩多少元?”在这样熟知的情景中,学生很快想到:可以先算出足球和书包一共多少钱,算式是55+45;再算出应剩多少元,算式是110–(55+45)。这样缘于错误找起点,起点找准了,学生理解了,错误率自然就降低了。
2.剖析错误,因势利导。数学教学是一种交往活动,课堂成了师生知识共享、思维碰撞、情感交流的舞台。面对学生解题中的错误,教师要巧妙地加以利用,引导学生进行深入分析,剖析错误原因,最终得出正确结论。如有这么一道练习题:“学校修建一栋教学楼用去45万元,比原计划节约了10%,比原计划节约了多少元?”学生在做这道题时,出现了以下几个算式:(1)45×10%;(2)45÷(1-10%);(3)45÷(1-10%)×10%。这时,相当一部分学生对这三个算式理解比较困难,我让这三个学生分别说出自己列算式的理由,并没有及时评价,而是对这三道题进行深入剖析,理解每道题的错误原因,最终得出:题(1)把单位“1”搞错了;题(2)求出单位“1”却把问题搞错了;题(3)是正确的。学生通过直接讲解后,理清了这道题的基本数量关系式,并进行对照比较理解,形成了正确的解答方法。
三、诱“错”——柳暗花明又一村
在音乐界有这样一个故事,世界著名指挥家小泽东征尔当参加一次世界性的比赛时,曾连续三次中断了指挥,因为他认定乐谱中出现了“错误”。其实,这正是评委故意设下的“陷阱”。事实上,对这个“陷阱”的大胆否定,正验证了小泽东征尔作为音乐指挥家的真正实力。教师应当善于恰当设置一些这样的“陷阱”,让学生在这种真实有趣的考验中得到锻炼,他们的选择、辨析和判断能力将会得到很大的提高。
如学习了简单的“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应用题”后,为帮助学生真正理解这类问题的内涵和特征,我故意设置了这样一个“陷阱”:“一条路长80千米,已经修了4/5千米,还剩多少千米?”由于受思维定势的影响,学生很快把这道题解答出来了,并且几乎是都是这样解答的:“80×4/5=64千米,80-64=16千米。”对于学生的解答,我没有立即作出定论,只是轻轻地问了一声:“都是这样做的吗?”回答是那样的整齐:“对。”我微笑着说:“那我们再来做一道题。”“一条路长80千米,已经修了4/5,还剩多少千米?”粗心的学生惊讶地喊起来:“这两道题是一样的。”立即有同学反驳:“不一样的,第一题,我怎么做错了。”同学们都感到第一题做错了,于是我就和同学一起辨析这两道题的不同之处,虽然问题只是在“单位名称”上,但意义大不相同。这样,学生走进了“陷阱”又从“陷阱”中走了出来,继续寻找新的答案,好比“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学生的学习错误具有不可预见性,而这样的错误又往往是学生思维的真实反映,蕴含着学生宝贵的探究能力,让学生在纠错、改错中领悟方法,发展思维,实现创新,感悟道理,感受到自己在课堂上的改变和成长,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建军.关注学习错误引导学生成长.云南教育、基础教育,2006.3.
[2]杨小荣.变学习错误为促进学生发展的资源.小学数学教师,2003.4.
[3]章日兴.数学课堂因错误而精彩.小学数学参考,20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