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学习数学生活化
2016-05-27许玥昊
许玥昊
在数学教育学习中,加强与实际联系,是社会上人们普遍关心的问题。随着高中数学课标课程的全面推行,探讨这个问题显得格外迫切。与此密切关联的问题是:如何让数学学习生活化?
1.教材的“生活化”
生活本身是一个巨大的数学课堂。事实上,世界上每一个空间或每一段时间里都有数与形的存在。学生虽然见识少点,但在他们的生活经历或生活体验中,也会有着充满数学因素的内容。如果能从某些生活现象中挖掘出数学因素,并充分利用,就能使我们在学习中化难为易地接受数学知识,进而使我们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道理。
纵观高中数学课标课程,教材内容有了较大变化,删减了一些繁琐的计算,增加了数学史选讲等内容。这些改变都充分体现出数学教育越来越重视让学生多了解数学的魅力,提高他们对数学的兴趣。
还有“二分法”的引入,让学生能够提前了解到一些有关大学数学和计算机等基础知识,这些知识简单,容易接受,能够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能够接触到一些计算机的编程知识,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
此外,课本中的“阅读材料”,题材广泛,融知识性、科学性和教育性于一体,既与教材内容相互联系、相互补充,又充分体现了“数学生活化”。这些“阅读材料”使我们认识到学习数学的重要性,唤起了我们的求知欲。
2.试题的“生活化”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数学仅能活学还不够,还应在活学中学会活用。我们可以在学习过程中根据需要补充一些生活中的数学,让自己在实践中去体验、去解决,有时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除了教材有明显的变化外,开放性试题和应用题的比重也逐渐增大。在传统数学教学中,比较强调知识的系统性与学习过程渐进的程序性。学生的学习方式常是跟着老师的思路走,这样很容易忽略自己对题目的意见和想法,很难表现出自己的创造性。而开放性试题则是让学生表现创造性的“地方”。从开放性试题的解答上看,开放性试题具有发散性、探究性、发展性和创新性等特性,给学生的创造性学习创造了宽松自由的环境,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好胜心,让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认知和经验意愿解答问题。
3.学习的“生活化”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要使学生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和方法”,“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为达到这一要求,我们应牢牢把握基本的定义、概念、公理。而如何较好地把握这些呢?我们可以将生活中的一些常识融入到对这些定义、概念、公理中,运用形象的描述理解一些抽象的概念,这样有助于我们对这些知识的记忆。
4.数学语言的“生活化”
前苏联数学教育家斯托利亚曾说:“数学教学也就是数学语言的教学。在课堂教学的师生交际中,主要是通过言语交流。同一堂课,不同的教师教出来的学生接受程度不一样,主要还是取决于教师的语言素质如何,尤其是在我们数学课堂教学中,要将抽象化的数学,使学生形象地接受、理解。一个没有高素质语言艺术的教师是不能胜任的,看似枯燥无味的数学,实则里面蕴藏着生动有趣的东西。”鉴于此,教师的教学语言生活化是引导学生理解数学、学习数学的重要手段。教师要结合儿童的认知特点、兴趣爱好、心理特征等个性心理倾向,在不影响知识的前提下对数学语言进行加工、装饰,使其通俗易懂,富有情趣。
5.数学情境的“生活化”
所谓情趣,就是把那些不知与已知、浅知与深知之类的需要,学生解决的矛盾问题带到一定情境中。教育心理学表明:学生在没有压力,没有心理负担,心情舒畅,心情饱满的情境下,大脑皮层容易形成兴奋中心,思维最活跃,实践能力最强。在日常的教学中,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索规律的兴趣,有效的课堂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良好的学习情感,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全身心地投入学习。
其次,我们还应该配合一些系统的学习方法学习数学,如:制订学习计划,课前坚持预习课堂认真学习,课后及时复习,独立完成作业,等等。
总之,把学习数学生活化。学生应勤于思考,善于创造,对知识要有自己的想法,结合学生自己的实际情况,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使数学教学更贴近自己的生活,让学习变得现实、有趣、有用,并逐步培养自己获取知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还有,要对学习方向进行拓展。不再单单只是学习与高考热点相关的知识,还应多注意一些与生活相关的知识点。如“研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可以让学生经历科学研究的过程,获得对研究内容更深的理解,不再拘泥于“纸上谈兵”,这有利于增强学生的探究和创新意识,培养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使学生应用数学的技能得以提高。
参考文献:
[1]吴蕴苏.从生活中发现数学——让数学回归到生活中.教学天地.
[2]贺梦索.打造生活化的数学课堂.宁夏教育.
[3]孙兴坤.对数学生活化课堂教学的思考.中小学教学研究.
[4]徐国和.让数学走进生活化,浅谈数学教学生活化.小学时代教师.
指导教师:周明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