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叶落大地》研讨会上的发言
2016-05-26贾平凹
贾平凹
当中东难民涌到欧洲,在欧洲城市讨生活的时候,这时我在读《叶落大地》,当年的山东人逃往陕西,寻找大地。现在欧洲没有我们所谓的农村,而100年前的中国是大片的农村,所谓乡土就是田园的一种解释。
人在土地上生活,这恐怕是最基本的常识,但是土地对于中国人来讲,任何朝代的兴灭,任何革命,在中国都与土地有关。四五年前我写过《一块土地》,写一块土地收上来分下去,再收上来再分下去,每一次下去或者上来都是一种革命,完成了中国现代史的土改,公社分田到户,开发村中村等等。
当然《叶落大地》我看完以后,自己比较欣赏的还是上部,尤其是从山东逃过来找不到落脚的地方,怎么在这儿开荒,写得特别好,山东人在这一块土地上从此被接纳,扎根、生长、开花、结果。
第二层意思是,这本书看完以后,我觉得叙述很沉着,比她的第一本《叶落长安》要好,在我读的时候也赞叹,第一代人的故事通过这种叙述很感动人,也感动了我。节奏的把握使我赞叹作者的成熟和老道。
在八十年代的时候,或者是这之前的时候,大家更强调的是一种怎么写的问题,探讨的是写作的形式,但是到了目前这个阶段,从某种角度来讲写什么也是一个特别重要的,要不然大家都会写一些无关痛痒的题材。这一本书写的是土地,当然是一个老话题,具体在写作上,我觉得这一本书写得很好,好多作者好多书前半部分写得好,后面就不行了,就是节奏上气息上没有把握好,到最后就没有劲了,顺着故事跑了,草草收场。这本书就没有,叙述特别沉着。
第三层意思,当这个故事逐渐铺开的时候,我在阅读的时候,最担心的是故事结局的巧合安排,因为从我个人爱好来说,不喜欢故事编得太团圆,但是这本书我看完以后是没有的。虽然后边宋轩堂出现、小红出现,但一切很自然,宋和冬莲没有成婚,小红吸大烟不认生母,这就避免了刻意,可见作者写作的感觉和经验,使作品顺溜发展时有很涩的东西。
上面的这三点是我读完这本书以后比较欣赏的地方,很简单,没有什么理论上的概括,就立意、叙述上、故事安排上、描写上说这些感觉。说是很简单,但这是构成小说的重要几点,以此构成这个小说是很成功很有魅力的小说。
另外我还想再谈一点,这个时期陕西的几个女作家的长篇我都看了,吴文莉、王妹英、周瑄璞,都是长篇,我觉得写得都很优秀,而且在我读的时候遇到精彩的地方都画了符号,自叹不如。共同的特点都是宏大叙事,人物鲜明,文字老道,但是同时也是同样的写法,都是写的几代人。我看完以后就在想,为什么要这样写?随着时间写下来,是为了家族的兴衰来表现一个时代呢?还是这样写顺手呢?尤其第二代和第三代写的,我觉得还是不如第一代好,一个家族是写出来了,但要表现什么?这在某种程度上削弱了自己要表达的核心价值。这同时牵扯到一个问题:历史如何进入小说,因为当中外作品中出现北京、巴黎、纽约这些人们都知道的地方,出现二战、抗战、出现十月革命、文化革命大事件的时候,全人类的人都知道。因为你这个故事不是一开始以这个事件为背景的,前面是虚构的故事,到后面变成非虚构的故事,这就冲淡了“大地”的意义。
总之,这是一本让人读出兴趣,读出想法,读完还能回味很久的一本书。吴文莉我很熟悉,画也画得特别好,小说写成这样,我认为是很有才情的,向她祝贺、向她学习,而且我见人就极力推荐宣传这书。吴文莉这本书的后面,韩霁虹有段文字,她们二人的后记我觉得非常好,有深度又有文采,她表扬吴文莉又很巧,听者只能说,对!对!她写过几个编辑手记,这是在别的书里面没有过的,这种现象也应该引起文坛的注意。
我认真读了这本《叶落大地》,简单说这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