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的要诀
2016-05-26松浦弥太郎洪逸慧
松浦弥太郎++洪逸慧
妨碍思考的,往往是知识。
思考与知识,如水与油般不相融。思考,是自行创造出什么;而知识,则是一股脑儿地搜集他人的产出。
“为什么”“是什么”“到底是什么呢”是思考流程的出发点,作为思考的第一步,是正确的。然而,问题是思考的第二步。为什么在这个阶段,会有这么多人想要搜集信息呢?从第二步开始就走上查询之路的人虽多,但这样的人往往会在前方迷路。
在思考“为什么”“是什么”“到底是什么呢”的时候,如果运用Google等网络搜索引擎,就会立刻搜出无数看似答案的结果。但这些并不是答案,充其量只是“看似答案的东西”。当你因此而感到满足,认为“不知道的事,通过网络查询就能解决”时,就再也不会花心思去思考了。
如此一来,你将渐渐习惯于放弃独立思考。你应该踏上思考的冒险之旅,却在踏出第二步时,找到了舒适的空间。只要身处舒适的“知识小屋”,待在里面就能获得本来应该历经冒险才能寻得的宝藏,真是既轻松又方便,不禁让人感到太幸运了。
我一直认为,一旦变得习惯于依赖搜索引擎,不假思索便可获得答案,长此以往将渐渐丧失生而为人的重要功能。
在这样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更应该尽可能地提醒自己有意识地屏蔽信息。虽然“知道”并不容易,但是“思考”更加费力、更加困难。即便如此,我依然期许自己是一个“会思考”的人。
当被要求“拿出点子来”的时候,你可能会精明地通过自己以外的媒介找到它,或者再附上自己的分析意见。我觉得这样的工作态度,不可能变成你的愿景,也不可能获得社会好评。
工作经验越丰富,思考就越困难。因为就算你不主动去检索,你所具备的知识还是会与日俱增。然而,知识有时候是助力,有时候则会成为阻力。
“这种事,我早就知道了。”“你说的,我听过了。”拥有知识的人在看待事情的时候容易自行选择,省略思考的麻烦,掌握诀窍准备答案。在任何领域中,都存在着依循熟练程序做事的老手。但是,我总觉得没有什么比只知道一件事更悲哀的了。
不论多么年长,都不应该忘记一无所知时的自己,随时让自己保持白纸状态。因为我对自己有这样的期许,所以当我感觉知识增加过多的时候,我便会进行删减,主动忘记自己已经知道的东西。我也会聆听最新的信息,但尽可能听过就忘掉。
应接二连三不断地舍弃,而不要过度积累知识。
乍看之下,这样的行为好像与时代趋势背道而驰。但是只要再往前行,“感觉”和“思考”这未经使用的道路就是一条康庄大道。而思考的第二步,便是踏上这样的道路。
(摘自《思考的要诀:松浦弥太郎的幸福工作术》重庆出版社 图/游飞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