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庄子:颐养形神,尽其天年

2016-05-26韩晓雯

大众健康 2016年1期
关键词:养神颜回惠子

韩晓雯

先秦文献中,“养生”一词最早见于《庄子》,后世道教和中医中的很多养生思想和修练方法,都可以从《庄子》中找到源头。

在庄子看来,个体生命的价值远高于世俗的功名,养生、尊生在《庄子》各篇章中频繁出现。但他又反对刻意追求长寿,讲究顺应自然的养生,对生死亦淡然处之。庄子的养生之道格外强调养神,并提出了“心斋”、“坐忘”的养神方法,以养神为核心也在日后成为东方养生哲学的突出特点。

《庄子·德充符》记载了一段庄子与惠子的对话,可谓庄子养生思想的精辟总结。惠子问庄子,人是无情的吗?庄子说是。惠子又问,无情怎么能称为人呢?庄子解释说,我所谓的无情,是指人不因外部世界的好恶和情感损伤自己的身体,而应“常因自然而不益生也”。“因自然”即顺应自然之法,“益”有增添之意,“不益生”指不违背自然规律肆意妄为,损耗精神和生命。无为、无情、顺应自然,便可以达到恬淡虚无的境界,不刻意追求而尽其天年。用今天的话说,不正是为人生做减法之意吗!

豁达的生死观

中国古代哲学认为,人和世间万物一样,是由阴阳二气化生而来,庄子也有这样的论述:“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故万物一也,通天下一气耳”。他指出,“吾身非吾有也”,“是天地之委形也”,即自己的身体并非私有之物,而是天地自然托付给自己的。也正因为这样,庄子对人的生死抱有豁达超然的态度,“死生,命也,其有夜旦之常,天也。人之有所不得与,皆物之情也。”庄子甚至认为衰老和死亡是一种休闲和安息,“夫大块载我以形,劳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故善吾生者,乃所以善吾死也”。如此说来,生与死皆为乐事,死亡又有什么令人恐惧和忧虑的呢!所以庄子感慨,干涸的池塘中的鱼儿,与其勉强维持生命,倒不如相忘于江湖了。

庄子不但对于生死有如此论述,在生活中也是这样践行的。《庄子》记载了一段轶事:庄子的妻子去世,惠子前往吊问,却见庄子蹲坐在地,鼓盆而歌。惠子责怪道:与你过了一辈子的妻子去世了,你不哭也罢,竟然鼓盆而歌,不是太过分了吗?庄子答日:非也!妻子刚去世时,我怎能不悲伤,但后来想到,人的生与死皆是自然中气的聚散变化而致,与春秋冬夏四季的更迭一样。人死便如同安眠干大自然这个巨大的宅邸之中,我却为此悲痛号哭,这不是不懂生命的道理吗?所以也就不再哭泣了。

对待生死的态度,庄子提倡“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普通人固然很难做到,但若能学习庄子的精神,减少对死亡的忧惧,保持愉悦的心情,对于身体健康必然大有裨益。

顺应自然,得享天年

庄子的养生原则中,最重要的一条便是顺应自然。《庄子·养生主》篇是庄子养生思想的集中体现。“养生主”即养生的要领之意。庄子在开篇即提出“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此“督”字,从狭义理解,可以解释为人体的督脉,主呼吸之息;从广义理解,可以解释为自然之道。“缘督以为经”即顺应自然之道,此为养生之常法。

庖丁解牛的故事为人们所熟悉,但大部分人可能并不知道,这个故事就出自《庄子·养生主》,而其主旨是讲养生之道的。在对庖丁解牛的过程和技巧进行了一番生动精彩的描述之后,庖丁解释了其运刀如神的秘诀便是深谙牛的筋骨结构,并巧妙地顺应其生理结构进行切割。文惠公听闻此言,感慨道“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庖丁解牛的技巧对养生有何启示呢?想来便是人应该循自然之法而行,才能游刃有余,逍遥处世,尽其天年。

在《庄子》中,还有许多故事都颇有深意。右师只有一只脚,公文轩见到他十分惊异,问他这样的残疾是天生还是人为,右师平静地回答这是上天赋予的。可见在庄子看来,即便是肢体的残缺,因是自然形成,也应安然处之。

沼泽边的野鸟要走上十步才能吃到一口食物,走上百步才能喝到一口水,即便如此,它也不愿被豢养在笼中。

这样的寓言故事在《庄子》中随处可见,如《马蹄》篇讲到,“马,蹄可以践霜雪,毛可以御风寒,龅草饮水,翘足而陆,此马之真性也”,然而,遇到驯马的伯乐,修鬃削甲,用绳索马具束缚,驱使它们急速奔驰,还须步伐整齐,行动统一,如此一来,“马之死者十二三矣”。

《至乐》篇讲到,鲁侯将一只海鸟养在太庙中,以太牢(牛、羊、猪)来饲喂,甚至为其奏九韶之乐以为娱乐,但海鸟却十分忧伤,不敢饮食,三日就死了。从这些例子可以看出,庄子认为,万物皆有其自然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即便是肢体残缺、环境恶劣,也不应人为干预,违背自然规律对养生有害而无益。

注重养神,修身养性

古人认为,精、气、神是生命的基础,庄子云“精神生于道,形本生于精”,因此在养生之法中,养神比养形更为重要。关于如何养神,庄子指出:“形劳而不休则弊,精用而不已则劳,劳则竭。”无论是身体还是精神,都不应过度劳累和损耗。他还以水作比喻,“水之性,不杂则清,莫动则平”,人也应保持单纯、恬淡,顺应自然而动,即“纯粹而不杂,静一而不变,淡而无为,动而以天行,此养神之道也”,“平易恬悛,则忧患不能人,邪气不能袭,故其德全而神不亏”。这里说的平易、恬淡、无为,从现实的角度讲,有排除功名、利禄等欲望和世俗琐事的纷扰,追求精神的自由和充实之意。

《庄子·让王》篇讲述了很多舍弃王位、保全生命的故事,庄子感慨道:“帝王之功,圣人之余事也,非所以完身养生也。今世俗之君子,多危身弃生以殉物,岂不悲哉!”可见在庄子看来,帝王功业的价值都不能与“完身养生”相提并论,而普通人为各种世俗贪欲和琐事烦扰,造成精神的损耗就更不可取。

庄子还进一步提出了养神的方法——心斋。

《庄子·人间世》记载了孔子和弟子颜回间的对话,借孔子之口阐释了“心斋”的意义。颜回向孔子请教进学之法,孔子让颜回先进行斋戒。颜回说自己家境贫穷,已经好几个月没有喝酒吃肉了,这可以算是斋戒了吧?孔子答道,这是祭祀的斋戒,而非心斋。颜回问道,何为心斋?孔子回答:“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听止于耳,心止于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心斋即摒除杂念,使心神专一,不用耳朵去听世俗的声响,而是用心聆听内部的声音,感受虚无的境界,这就叫做“心斋”。这里说的“无听之以耳”,是以耳朵涵盖了所有感觉器官,是摒除一切外部世界声色犬马的干扰之意。“无听之以心”则是进入到更高的层次,不仅排除感官的干扰,更不再去考虑任何世俗琐事,不动心于功名利禄,如此才能达到恬淡虚无之境,用气去感受自然之道,如晋代学者郭象注云“虚其心则至道集于怀也”。

接下来孔子又进一步地解说,若能纵横驰骋于追名逐利的社会中而不为名利所动,向君主进谏,若不被采纳便不再劝说,便是接近心斋的境界了。“绝迹易,无行地难”也是耐人寻味的一句,字面意思是一个人不走路很容易,而走路却不在地上留下痕迹却很难,其现实意义就是一个人不作为很容易,而有所作为却不求功名却很难。如此便将“心斋”的含义阐释得更为清晰具体了。

心斋作为庄子倡导的修身养性之法,对于佛教禅宗和道家气功的理论和实践都有不小的影响。在茶道、棋艺等需要排除干扰、凝神定志的活动中,也是一种理想的状态。对于普通人而言,要达到虚静寡欲、物我两忘的境界自然不易,但若每天或每周找一段时间,像进行身体的锻炼一样,暂时忘却杂念,让头脑和心灵进行“放空”的修练,对身心健康也是大有裨益的。

养形之法——导引术

庄子的养生思想重在养神,但对于养形之术也有提及,并对后世道教养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庄子·刻意》云:“吹啕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申,为寿而已矣;此道引之士,养形之人,彭祖寿考者之所好也。”吐故纳新、熊经鸟申,这些都是当时流行的形体锻炼方法,是彭祖等追求长寿的导引之士所热衷的。将吐故。纳新的气息调节和熊经鸟申等肢体活动相结合,协调身心,形神兼顾,成为我国传统导引健身术的突出特点。

后代的道学家兼医学家陶弘景、葛洪都对导引术进行了详尽的论述,对其祛病延年的功效给予了很高评价。如葛洪在《抱朴子》中所说:“夫导引,疗未患之患,通不和之气,动之则百关气畅,闭之则三宫血凝,实养生之大律,祛疾之玄术矣。”

猜你喜欢

养神颜回惠子
可乐
颜回偷食
无声胜有声
养神为先助长寿
郑合惠子:率真Lady
简述庄子破解生死问题的方法
形神在我
改写《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1)
颜回之乐
由摄生到卫生之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