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说和电影的反讽效果分析

2016-05-26石楠王静

电影评介 2016年2期
关键词:露西玛丽小说

石楠++王静

《理智与情感》是英国女作家简·奥斯汀的一部幽默风趣且具有反讽意义的小说,其中透露着作者相当熟练的写作技巧以及巧妙的构思。由这部小说改编的电影,以丰富的画面以及直观的视听效果给观众带来了不一样的体验,小说中所隐含的反讽效果在银幕上得到了形象化的展示,而透过电影中的人物在行动、语言以及作风方面的表现又可以看到小说中对反讽效果的塑造。小说和电影中都能看到反讽的影子,只是借用了两种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产生了不同的反讽效果。

一、 反讽及其效果性

人的感情发展到了极顶往往会以完全相反的方式表现出来,从语言上来看就是说反话,作为讽刺手段的反话是反话正说,用肯定赞美的语言描述明显的丑恶虚假的现象来表达作者对某种现象或某个人、某件事情的鄙视与挖苦。《理智与情感》这部小说在英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作者简·奥斯汀以独特的女性视角把英国式的幽默风格融入其中,她在作品中习惯用较为夸张的手法对故事内容进行铺陈,利用高超的写作技巧和丰富多彩的语言把人物形象刻划得真实可感。反讽是她较为惯用的手法,《理智与情感》是作者成功运用反讽的典范之作。不论是小说还是从小说改编而来的电影,其中都很好的对反讽效果加以深化,这种讽刺艺术在人物刻画和情节发展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作为文学写作中经常用到的一种表现手法,反讽的运用可以很好地体现出事实与表象的反差,反讽有不同的表现形式,经常用到的有三种:结构反讽、情境反讽、戏剧反讽。作品中对反讽手法的成功运用可以含蓄有力的把作者的写作意图体现出来,把作者的态度暗含在隐隐约约的措辞之间,读者透过表面现象可以领会到其中的深层含义。反讽手法的运用可以避免作者利用直接的方式武断地把自己的态度以及思想强加给读者,而是利用一种曲径通幽的方式使读者心领神会。

二、《理智与情感》中的反讽效果

改编自小说的电影在风格上坚持“忠于原著”的原则,最大程度上保持了原著幽默风趣的语言风格,借用反讽的手法达到自己想要的表达效果。不论是小说还是电影,在反讽上的运用上都体现了两种形式:情境反讽和戏剧反讽。

(一)小说和电影中的情境反讽对比

在情境反讽中,故事的结局往往不是读者所意料的,它打破读者对小说情节的期待,从而借用一种新的模式来代替他们头脑中原有的情节模式和发展方向。两种不同的表现模式对读者的定向思维产生刺激,在一定的基础上启发他们不停地反思。情境反讽追求的是一种整体效果,不论是小说还是电影,情境反讽都可以从三方面来看:1.表象与事实的对立;2.叙述语调和所述内容的对立;3.行动和结果的反差。

1.富含调侃意味的性格展示

行动和结果的反差:个别情境反讽产生于人物的主观愿望和客观情节发展的巨大反差之中。小说文本中,威洛比拥有一种浪漫洒脱的情怀,是玛丽心中所向往的结婚对象,她主观地认为自己会和威洛比步入婚姻的殿堂,但是客观情节的发展却与她的主观愿望形成强烈反差。威洛比一出场,体现的是一种“白马王子”的风范,他救走了处在困境中的玛丽,让人对他产生崇敬和欣赏之情。经过与威洛比的进一步相处,玛丽发现他是一个很有发展前途的年轻人,他精力充沛,拥有着开朗的性格和敏捷的思维,他内心充满激情,对人热情,并且对音乐和诗歌有着忠诚的热爱。他所拥有的一切都让玛丽倾倒,是玛丽所盼望的理想对象:勇敢而充满激情。面对这样一个理想人物,玛丽作为一个情窦初开的少女怎能不动心呢,怎能不被他给吸引住呢?而在威洛比的眼中,玛丽是一个美丽聪慧的完美女人。在与玛丽聚会的时候,威洛比总会感觉到精神愉悦,他们的谈话总是充满激情,在外人看来确实是很般配的一对。在这样的情节铺陈之下,读者自然而然地期待着他们拥有一个幸福的未来,能够美满的在一起生活。但是作者却打破了读者的思维线路,威洛比居然是个伪君子,他背叛了玛丽,露出本来的虚伪面目,褪去浪漫唯美的外衣,只剩下色情骗子的丑像,威洛比最初的英雄行动和最后虚伪面目之间的巨大反差彻底打破了读者的情境期待。

表象与事实的对立:表象与事实的反差主要体现在影片场景安排不合理性以及叙述者对影片中所阐述的重要信息的克制。影片中,玛丽拥有聪慧的性格,她对身边的一切都充满热情。对于悲伤和快乐的表达她没有丝毫的节制,一言一行中透露着大方和幽默。透过这样一个人物形象,观众会对她有一定的期待,她在影片中应该是一个感性的代名词。可是,如果对这种感性思维过分的夸张,就会给人产生一种虚伪之感。在影片中,玛丽与艾林诺都是女主角,两者相比起来,玛丽身上的优点要更多一些,可是在这里,影片却把她的这种情感当作攻击的对象,例如影片中所出现的一些画面:玛丽弹钢琴的时候落泪,看到飞舞的落叶不停叹息,用一种不正常的情感去朗读诗歌。在庄园主人去世后,母女四人就要搬离诺兰,而玛丽在此时独身一人来到了花园里,面对眼前之景无所顾忌的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对着树木,面对家园,她表达了自己内心的依恋,同时又充满了矛盾之情,叙述者极力克制玛丽对玛丽真实性格的描绘,这些不合理的场景安排体现了表象和事实之间的巨大反差,借此,观众从中看到了18世纪末感伤主义影片的影子。

2.纷乱的情感纠葛:叙述语调和所述内容的对立

叙述语调和所述内容的对立主要通过影片的夸大陈述来体现,例如夸大情节内容和叙述的语调,文本中极力夸大渲染的内容正是作者所要颠覆的。小说中,在爱德华与艾莉诺的感情纠结中,两人互相爱慕,但是爱德华却是已经订婚,而他的妻子又心机颇重,对他们的婚姻有着不良动机。鉴于此,爱德华虽然对自己的妻子没有任何感情并且对她也没有那种初始的依恋之情,但是他受到理智的牵绊,在爱情和婚姻面前还是选择了婚姻。他舍弃了自己的爱情,对自己的未婚妻信守诺言与她结婚。而露西对艾莉诺曾许下承诺,要好好的爱爱德华,忠实于他们的爱情,让艾莉诺相信他们俩的结合。可是情节突然发生夸张化的逆转,在露西得到爱德华的长子权利被剥夺的消息后,露西竟然背叛了爱德华与罗伯特秘密结了婚,背弃了自己的承诺。在这一段情节发展中,作者又打破了读者的期待思维,利用对情节内容的夸大陈述让读者重新审视故事的发展方向,具有嘲讽意味的情节发展以及充斥着幽默风味的语言表达很容易引起读者的深思。

影片中,叙述语调和所述内容的对立主要体现在玛丽和布上校的婚姻纠葛中。玛丽在与布上校的认识中,她仅仅从年龄和外表来判断,认为他绝对不是自己的结婚对象。如果他非要和自己在一起,他必须是充满活力并且要比自己的寿命长,这些都体现了玛丽荒谬而单纯的想法。布上校在阴冷的天气中害怕诱发风湿病,而玛丽却认为是衰老症。并且玛丽认为布上校在35岁就不应该再有结婚的想法。但是在影片的结尾,充满荒谬思想的玛丽居然嫁给了布上校,并且是充满幸福的,影片情节的反转给受众带来了一种强烈的反讽意味。玛丽的这种情感变化出乎观众的意料,并且在情感的发展路线上也是一种反讽。然而之前玛丽遇到了自己心中完美的结婚对象卫乐比,他们有着相同的兴趣,都具有浪漫主义情怀,两人看似一对幸福的情侣,观众都会以为他们会走进幸福的婚姻殿堂,可是英俊而热情的卫乐比居然在最后抛弃了玛丽,和一个富有的女人结婚了,玛丽在被抛弃后与布上校的结合给观众带来了惊喜。在对人的认知方面,玛丽过分关注人的外表,而品味和爱好是很容易为伪装的,玛丽分不清外表与内在,她的着这种不成熟的思想注定要承受卫乐比给她带来的伤害。影片借助卫乐比前后行为上的反差给玛丽一个极力的反讽:被自己所向往的对象所抛弃,结果却和自己开始厌恶的对象结婚。观众在开始的时候也许会被卫乐比的形象所吸引,但是在清醒之后会明白,婚姻是要用理性的头脑去判断的,它是建立在现实的基础之上的,影片中玛丽的不成熟以及由此而承受的代价有力的征服了观众的思想。

(二)小说和电影中的戏剧反讽对比

在戏剧反讽中,读者在书本中所了解到的事情真相与故事中人物的思维方向是相反的。戏剧反讽一般发生故事中人物的语言行为中,戏剧反讽的行为和行为者的意愿是安全相反的,产生戏剧反讽的话语对读者来说意义非凡。在戏剧反讽的行为中,行为人的对话和行为都不是有意的,反讽的效果是读者在得知真相后所阐述的,来自于人物对真相的不知和读者把握真相之间的冲突。

滑稽的场景和隐晦的表达:小说文本中,露西一开始对罗伯特充满了鄙夷之情,认为他是一个不懂世事的纨绔子弟,不是自己心中理想的结婚对象。可是在后来的情节发展中,露西又是自愿嫁给罗伯特。而费拉斯太太听说爱德华要和露西结为夫妻就愤然大怒,利用手段导演了一场关于财产继承权的戏剧,滑稽场景由此拉开:当罗伯特和露西秘密结婚时,费拉斯太太不但没有责罚她,还对她施以援手,甚至对露西看护有加,把在某些方面高她一头的大儿媳艾莉诺当成仇视的的对象。在约翰·什伍夫妇发出对米德顿夫妇的宴请时,费拉斯太太确信爱德华对艾莉诺还存有感情,这份感情对她们想让爱德华娶一位有钱的富家小姐的计划是一个障碍,所以在宴席上,她们就丝毫不顾及情面的对艾莉诺进行冷嘲热讽,用尽一切手段去冷落她。而对露西却是格外的和善,但是她们并不知道露西才是对她们的计划有威胁的危险人物。作为读者,其实知道露西和爱德华已经订婚,并且有结婚的可能,而对此丝毫没有察觉的费拉斯太太和范妮却是对表面看起来对她们毫无威胁的露西展现无尽的亲切之情。在这样滑稽的情节发展中,作者利用反讽手法让我们看到了两张丑恶虚伪的嘴脸。当事情终于被揭露时,范妮猛烈的发疯了,她如疯子似的乱叫,呵斥姐妹俩离开。并且在范妮看来,费拉斯太太也会像她一样发疯似的乱叫。但是当露西真的做了罗伯特的妻子之后,费拉斯太太对她却是无限的宠爱,这种人物在前后行为上的反差形成了一种强烈的对比,人物内心深处的情感也被挖掘出来。

巧妙的语言讽刺和真实的情感表达:戏剧反讽可以很好地体现在人物的语言行为中,影视作为一种直观的艺术表现方式,可以让观众透过银屏近距离地和人物进行对话,在直观形象的荧幕上对人物的语言行为进行感知。《理智与情感》这部影片中,人们的生活总是离不开参观、聚会、跳舞等一系列社会活动,在这些交际活动中,人物之间都需要进行对话,不同的对话内容以及对话的方式可以体现出一个人物的个性。影片可以利用高超的技术赋予影片中的人物以幽默风趣的谈话方式,添加诙谐的艺术效果,对人物之间的幽默风格进行完美转换,使得观众看不出作者的真正意图。影片中的故事情节吸引了无数观众,其中所展示的是一个充满礼貌用语的社会,充满了统治阶级人物,彼此之间似乎没有出现过冒犯或是责怪的话语,因此,他们习惯用一种间接的交流来表达自己说话的意思。电影在制造人物的语言对白时,言语中渗透着反讽,也正是这些反讽言语使得人物形象更加丰满,在出人意料的结局之中让人看到人物内心真实的一面,从而促使人物在银幕上更加夺目。

露西是影片中的典型代表人物,29岁仍然单身,而她的姐姐是一个很肤浅的人物,但是对比之下,露西更胜一筹,她总是在他人对自己爱情的嘲笑中获得心理安慰。影片中的詹尼斯太太是一个很有爱心的人,不过却很八卦。因此,她总是用嘲笑露西爱情的方式使露西获得心理满足。影片中,露西来到詹尼斯太太家中说有一个男友加入了她们,而詹尼斯太太也对她进行附和着说特别好。从字面意思上詹尼斯太太在取笑露西:她和医生会陷入爱河,露西是个没有结婚的老女人,渴望爱情地方到来。实际上,詹尼斯太太是在明白露西的为人的前提下才说出这样的话的。言外之意就是对露西小姐进行讽刺:好好的享受这虚无的谎言爱情吧!当然,詹尼斯太太出于真情实感没有直接对露西的面子进行驳斥,只是通过语言技巧来间接地进行讽刺,用笑话般的语言来弥补单身女人难以启齿的痛苦,同时也是对处于上层阶级统治者粗野天性的一个有力讽刺。

结语

总的来说,《理智与情感》在电影和小说这两种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中都巧妙运用了反讽的表达技巧,小说中,字里行间涌现着幽默风趣的格调,电影中,画面透露着滑稽搞笑的意味。人物通过语言上的对比和行为上的表现为受众演绎了精彩的画面,通过情境反讽,有力揭示了言外之意所产生的效果,而人物之间巧妙的语言艺术也透露着影片的主题。不论是小说还是电影,就反讽艺术的运用而言,都可以称得上是经典。

猜你喜欢

露西玛丽小说
自发的绘画——露西·史蒂文斯
那些小说教我的事
和我一起玩
露西的吻
玛丽的怪兽美容店
也用泥土造人的玛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