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古典新闻观的挽歌

2016-05-26李北方

南风窗 2016年10期
关键词:李彬水木司马迁

李北方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李彬教授赠我他的新近结集出版的《水木书谭—新闻与文化的交响》一书,翻开来一读,有耳目一新的感觉,厚厚的一大本,45万字,几口气下来就读完了。

我以媒体为职业多年了,但没有上过一门新闻方面的课程,也没怎么读过这个领域的书。想来这背后是有潜意识里的叛逆想法作祟的,没学过新闻,照样吃这碗饭,还时常以此自鸣得意,好像很酷的样子。另外,新闻专业出身的人常说“新闻无学”,近年来耳濡目染的关于新闻的道理无非是专业主义,“主流新闻人”把新闻搞成了没有价值观的、不带感情的、摒弃学理分析的硬邦邦、干巴巴的信息采集和堆砌,看到这些,也觉得同行们说“新闻无学”并非自谦,于是就更不想了解了。

但读了李彬老师的文章,我的“成见”被改变了,也许新闻真的无学,但新闻人和新闻教育工作者是可以有学问的。《水木书谭》是李彬老师过去几年中在《新闻爱好者》杂志开辟的“新闻与文化书谭”专栏文章的结集,每一篇都洋洋洒洒万余言,从读书品书入手,谈政治、谈历史、谈文化、谈人生,但落脚点总是回到新闻教育,谈他心中理想的新闻写作是什么样的,他理想的新闻工作者应该是什么样的。别的先不说,李彬老师的阅读面之广就让人惊叹,仅通过收入书中的30几篇文章所品读的书就超过百种。李彬老师还为新闻专业的学生开列过一个推荐书目,选书达400种之多,由此也可见他勤于阅读的习惯。

大家知道,新闻传播领域的学者也是可以当明星、当公知的,我这么一说,大家的头脑里可能已经浮现出若干名字了。但李彬老师不是这样的人,他温文尔雅,有传统文人雅士的风范,不参与各种无聊的争论,也不赶时髦,现如今各新闻学院的教师们都在一窝蜂似的搞新媒体的研究,他却连微信都不用。读他的文章,会发现他对新闻的理解跟他的做派一样“老土”,他心目中的新闻观是“历史是昨天的新闻,新闻是明天的历史”,他还在坚持媒体是人民群众的教科书的立场,希望新闻人写的文章不但要传达信息,更要表达立场,弘扬正气,不但得让读者知道发生了什么,还得让读者明白该怎么做人做事。

这种古典新闻观最明显地体现在书中的《史家之绝唱,记者之先声—读伟大的司马迁与<史记>》一文中。《史记》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大家都知道的,它是信史,但它的意义远超过了记录历史,更重要的是它教会了后世中华儿女怎么做人。李彬老师津津乐于《史记》中生动活泼的细节描写,也感慨于太史公阐发的深刻道理。文章的标题“篡改”自鲁迅对《史记》的评价,“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与其说李彬老师把司马迁“拉低”为记者,不如说他对新闻学专业的学生们的期待是当司马迁一样的记者,以写司马迁《史记》态度写新闻。

这种声音还有人听吗?很少了。李彬老师的笔下也偶尔流露出一点落寞,他在《不学诗,无以言》中这样说,“可惜,在据说采访都成多余的新媒体、大数据、云计算的情景中,不知还有几人有如此雅人深致,晨迎朝阳颂佳句,夜对明月吟新篇。至少一天到晚低着头,刷着屏,盯着鸡飞狗跳、鸡鸣狗盗之际,恐怕很难体味艾青伫立大地对泥土的眼含泪水,更难共鸣屈原怅望太空对生民的太息掩涕吧。”

偶尔倒也希望李彬老师这样的人也能成“网红”,那样的话会有更多的青年学生把精力从papi酱们那里分一点出来,读读他的文章,了解一下以前的新闻工作者怎么理解新闻,感悟一下上一辈学人的家国情怀。可是,这很难了……

猜你喜欢

李彬水木司马迁
水木荣春晖
New Massive Contact Twin Binary in a Radio-quiet HII Region Associated with the M17 Complex
《見得思義》
李彬:勇立潮头乘风行 奋力拼搏创大业
专家学者为“司马迁与《史记》研究”栏目三十周年题词
人故有一死,或轻于鸿毛或重于泰山
假如司马迁没有《史记》
李彬
Mrs.Black等
I Didn’t Do That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