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制造业空间转移研究

2016-05-26崔凌云陈砺

北方经贸 2016年3期

崔凌云 陈砺

摘要:现选择2009-2013年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六地市两位数制造业统计数据,计算并比较了各地市空间分散度指数,并结合各细分行业的市场份额变动情况,研究了制造业在六地市间的空间转移问题。研究结果显示,在蓝色经济区发展中,部分行业存在产业集聚趋势。

关键词: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空间分散度指数;空间转移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6)03-0046-03

2011年国务院批复确立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标志着山东半岛各地市间经济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山东半岛发展过程中,制造业各细分行业在各地市间合理分工,形成有效的空间布局,对经济协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此,现选择分析2009年-2013年山东半岛制造业的空间分布变化,归纳制造业各细分行业的空间转移特征,为蓝色经济区进一步协同发展提出政策建议。

自2011年至今,已有多篇文章研究蓝色经济区的空间布局问题,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一是从宏观探讨合理布局与可持续发展问题,如肖汝琴、陈东景(2014)运用城市流强度模型分析了七个地市三次产业间的辐射能力,张广海等(2013)研究了人口和经济的空间耦合关系;二是研究某一特定产业或城市的空间布局问题,如张广海、朱微微(2012),李淑娟、王冉(2015)分析了旅游景区的空间结构。关于制造业的空间布局问题,张晓青等(2014)在《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工业集聚与扩散的区域效应研究》中有涉及,但其是以区位熵为指标,说明工业集聚对区域经济增长、资源环境及区域发展差距的影响。现将在此基础上,以空间集中度为指标,详细探讨蓝色经济区各地市制造业各细分行业的变化,分行业说明其空间转移路径。

一、制造业的空间集中度分析

空间集中度(SP)指数计算公式为:

上式中,xrk为子区域r中k细分行业的工业总产值,crk为子区域r中k细分行业占总区域中k细分行业的份额。δr,s是子区域r和子区域s之间的距离,α为一个能调节SP指数大小的常数,此处取α=100,以使SP指数不致过小。在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六地市间,现以高速公路里程数衡量它们之间的距离,并将两地市间的距离除以所有六地市间配对距离的总和,以标准化距离权重。SP指数值越大,制造业地理集中度越小;SP指数值越小,制造业地理集中度越大。

现计算了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制造业27个细分行业的SP指数,表1列出了2009和2013年指数并加以比较。根据2013年指数,地理集中度较高的行业分别为: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1.569)、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1.742)和皮革毛皮羽毛绒及其制品业(1.778);2013年地理集中度较低的行业分别为:橡胶和塑料制品业(2.681)、医药加工业(2.544)和农副食品加工业(2.525)。

根据表1中第5列比较2009-2013年行业集中度变化趋势,共有15个行业呈现出集聚趋势,12个行业呈现出扩散的趋势。其中集聚趋势较大的行业为: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0.362)、工艺品及其他制造业(-0.36)和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0.238),即这些行业在空间上出现了明显的地理集中趋势。扩散趋势较大的行业为:废弃资源和废旧材料回收加工业(1.417)、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0.432)和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0.254),这意味着这些行业从原先市场占有率较高的地市向周边地市扩散。

二、制造业各行业市场份额变化与制造业空间转移

为进一步分析制造业各细分行业是如何在蓝色经济区六地市间空间转移,进行产业集聚或扩散,分年度测算了细分行业中各地市的市场份额,计算公式如下:

根据表2可以看出,这些存在扩散的行业,要么市场占有率下降,要么最高市场份额的地市发生了交替变化。如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2009年日照的市场份额最高,为0.332。2013年,潍坊获得了最高的市场份额,为0.308和0.280。又如橡胶和塑料制品业,2009年青岛的市场份额最高,为0.266。2013年,转为东营获得了最高的市场份额,分别为0.301和0.362,这说明这些行业在蓝色经济区内存在空间上的转移;再如废弃资源和废旧材料回收加工业,烟台始终占据了此行业的最高市场份额,但2009年为0.825。2013年虽然降幅收窄,但仍继续下降至0.516,这说明废弃资源和废旧材料回收加工业在蓝色经济区内呈现出一定的扩散趋势。进一步观测表2中存在空间扩散的行业可以发现,这些行业要么是资本密集型行业,要么是资本密集型行业,如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要么是高新技术行业,如医药制造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要么是食品饮料业,这说明蓝色经济区六地市政府在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非常重视这些资本密集型或高新技术行业所带来的优势和垄断利润;同时,由于区域内交通便利程度提高,食品饮料类行业多向食品产源地扩散。虽然新经济地理学的中心-外围论认为,在区域一体化发展中,产业地理集聚和地区专业化程度会上升,但通过分析表2中出现空间扩散行业的特征,可以认为,这并没有违背理论预期,空间扩散多由于政府主导的制度因素造成,而且食品饮料业的扩散符合一体化发展第二阶段的情况,即当中心区内产业集聚过多,带来劳动力成本提高等问题,产业便开始有序向外围区域扩散。

表3中列出了具有集聚趋势的各行业市场最高份额及所属地市,潍坊在纺织业、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品业和造纸及纸制品业这类轻工业行业具有最高份额且产业集聚趋势明显。东营在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具有最高份额且产业集聚趋势明显,烟台和威海在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具有集聚优势,青岛则在包括服装鞋帽制造业到工艺品及其他制造业等多个行业具有集聚优势。

三、研究结论

根据新经济地理的中心-外围理论,当考虑规模收益递增和运输成本时,区域经济一体化将影响区域内产业的空间布局。现通过测算制造业空间分散度指数和各细分行业市场份额,说明了制造业在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空间转移情况。

(一)六地市中青岛制造业门类齐全,蓝色经济区内很多行业在向青岛转移。青岛具有集聚优势的细分行业包括服装鞋帽制造业、皮革毛皮羽毛绒及其制品业和家具制造业等九个行业,在有扩散趋势的行业中,农副食品加工业、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和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的空间迁入地即为青岛。

(二)东营制造业中石油化工行业突出,且其结构较单一。经测算,食品制造业、橡胶和塑料制品业的市场最高份额由青岛转移至东营;东营固有的具有集聚优势的细分行业为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

(三)蓝色经济区确立后,烟台制造业结构与其他五地市趋同。且有转出趋势,部分细分行业扩散到了同区域的其他地市,如医药制造业的最高份额地市转移到潍坊和威海,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则由烟台转移至青岛。

(四)蓝色经济区确立后,潍坊制造业种类结构越来越全面,随着部分行业向潍坊迁入,其地理集聚程度在增强;目前潍坊在蓝色经济区内形成了鲜明的轻工业特色,在纺织业、造纸及纸制品业等三个行业都具有集聚优势,此外,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的最高市场份额亦从日照转入潍坊。

(五)威海的产业结构缺少专业化特色,且存在扩散趋势。在存在空间扩散的诸行业中,农副食品加工业的最高市场份额由威海转出至青岛,虽然威海2013年获得了医药制造业的最高市场份额,但平均而言,威海不是制造业空间迁入地。

(六)日照的产业集聚程度六地市中最低,制造业最不发达且有持续转出趋势,如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最高市场份额由日照转移至潍坊。如何有效的融入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是日照制造业今后发展的方向,向东营学习,先承接一些非资本密集型产业(如食品制造业),是一条可行之路。

随着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确立,区域内六地市间制造业既竞争又有协作,这在研究的空间转移中便可看出,制造业合理分工和融合是本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关键。只有明确各地市的制造业分工情况,结合各自的比较优势,才能促进制造业各细分行业在区域内合理的承接、转移,保证制造业的融合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晓青,等.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工业集聚与扩散的区域效应研究[J].东岳论丛,2014(7):118-123.

[2] 肖汝琴.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城市群空间联系定量研究[J].经济地理,2014,34(8):75-80.

[3] 宋廷山,郭思亮,刁艳华.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碳排放的时空特征及差异分析[J].统计与决策,2014(2):109-111.

[4] 李淑娟.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旅游空间结构研究——基于生态位理论[J].四川旅游学院学报,2014(3):53-59.

[责任编辑:王 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