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经济“新常态”及发展建议

2016-05-26胡雅芬

北方经贸 2016年3期
关键词:常态新常态经济

胡雅芬

摘要:“新常态”正成为讨论中国经济增长的热词,中国经济“新常态”,就是把发展速度适当调整以后务实迈向结构优化、可持续发展能力更强的一种运行状态。论文在界定中国经济“新常态”内涵的基础上对其发展趋势进行了描述,并进而对新常态下的政策取向给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经济;新常态;建议

中图分类号:F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6)03-0025-02

一、“新常态”的提出

2014年7月29日,在中南海召开的党外人士座谈会上,习近平问计当前经济形势,又一次提到“新常态”:“要正确认识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进一步增强信心,适应“新常态”,共同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把“新常态”作为国家执政新理念关键词提出6个月后,习近平2014年11月9日在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上首次系统阐述了“新常态”。 他认为“中国经济呈现出“新常态”有几个主要特点:速度——“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结构——“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动力——“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 他表示:“新常态”将给中国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2014年12月5日,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会议,分析研究2015年经济工作。会议强调,中国进入经济发展“新常态”,经济韧性好、潜力足、回旋空间大,为明年和今后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在2014年12月9-11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中央提出要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坚持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把转方式调结构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狠抓改革攻坚,突出创新驱动,强化风险防控,加强民生保障,促进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

习近平用“新常态”向世界描述了中国经济的一系列新表现,阐述了“新常态”派生的机遇,指出“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增长更趋平稳,增长动力更为多元,发展前景更加稳定的趋势。 我国经济正在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复杂、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化,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正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经济发展方式正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经济结构正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存的深度调整,经济发展动力正从传统增长点转向新的增长点。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

二、中国经济“新常态”的内涵

中国经济“新常态”,即把发展速度适当调整到结构优化、可持续发展能力更强的一种运行状态,中国经济进入调整发展速度、提升发展质量、优化产业结构、创新驱动、更加注重有效就业、可持续能力更强的“新常态”。这种“新常态”是一种历史性跨越,其具有非常丰富的科学内涵,目前有以下六个方面具体表现:年均GDP增长速度7%左右;产业结构排序成为三二一;经济发展动力均衡多元;新兴产业发展迅速;改革活力显现;年均物价总水平控制在2%-3%的水平。

(一)中国经济进入以“新常态”为标志的习近平时代

中国经济进入调整发展速度、提升发展质量、优化产业结构、创新驱动、更加注重有效就业、可持续能力更强的“新常态”。这种“新常态”是一种历史性跨越,是中国发展的一个新里程碑,是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治国理政思想在经济发展方面的具体体现,是一个新时代的开始。

(二)在“新常态”下中国经济表现出可持续发展的新趋势

与中国经济“新常态”相适应,中国可持续发展表现出国民经济服务化、服务业发展信息化、科技创新高端化、居民消费网络化、能源结构绿色化的战略趋势。这种趋势是中国经济结构历史性调整的需要,是中国经济顺利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需要,是中国经济快速走向全球的需要,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需要。

(三)中国经济在适应“新常态”发展过程中确实面临一系列新挑战

为什么近两年全社会总是关注经济发展的下行压力,这实际上是在“新常态”下各个方面不适应的表现。特别是我们创新驱动发展能力不足、城镇化水平仍然偏低、第三产业发展不均衡、体制机制改革需要加快、全面依法治国任务繁重等。因此,我们要在全面深化改革上下功夫,坚持稳中求进的总基调,把加快发展与升级发展并重,立足于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工业升级发展、服务业做大做强,建设更加开放的经济体系,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坚实的经济社会基础,为持续推进中国现代化积淀更多的正能量。

三、中国经济“新常态”的发展趋势

(一)国民经济服务化

所谓国民经济服务化,是指服务业就业和增加值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日益扩大的趋势。 从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数据看,2013年全国GDP构成中,第三产业所占比重为46.9%,高于第二产业3.2个百分点,第一次位居第一大部门,结束了长期由第二产业主导国民经济发展大局的历史,实现了新的跨越,使中国经济进入第三产业主导发展阶段。2014年,国家连续出台多方面鼓励第三产业发展的举措,第三产业所占比重将进一步上升。因此,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地位大幅度上升,第一、第二产业相对地位下降是大势所趋。

(二)服务业发展信息化

在当今大数据时代,由于互联网可以大大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尤其是可以提高资源共享程度,提供资源整合的路径,大量节约管理成本,所以,互联网经济正在以电子的速度创造财富神话。 过去,联想集团曾经创造制造业15年销售额突破100亿元的神话,而小米公司则以制造加信息化服务创造了三年销售额突破100亿元奇迹,而阿里巴巴则以高端信息化的服务业创造一天销售额突破500亿元的业绩震撼全球。 所以,未来服务业发展需要全面信息化、充分信息化、服务智能化。

(三)科技发展高端化

中国科技部部长万钢表示:“经过多年积累,我国逐步从跟随者变为并行者,一些领域已有领跑能力,成为具有重要影响的科技大国和创新大国。”截至2012年,研发人员总量达到325万人年,稳居世界第一;SCI收录的我国科技论文数快速增长,连续四年居世界第二;发明专利授权量达21.7万件,稳居世界第三。”特别是中国拥有全世界数量最多的青年优秀人才,而且中国目前与全球所有发达国家高等教育和重要科研机构融合程度空前,中国的留学生几乎遍布全球所有名牌大学和重要研究机构,所以历史把中国带到了大批青年人才脱颖而出的特殊时代。

(四)居民购物网络化

从2003年到2011年,中国网络零售市场的平均增长速度是120%,高居全球第一。 由于无线互联网和智能终端的普及,加上网络购物成本低廉,居民购物网络化已经是历史性趋势。 现在,在网络上购买几乎任何产品都无所不能,所以大家确实接受了这种消费方式。 特别是已国际化的阿里巴巴影响深远,也引导国内外消费者高度重视中国快速发展的网络购物。

(五)能源结构绿色化

2014年11月19日,国务院发布《能源发展战略行动计划(2014—2020)》,提出绿色低碳战略,计划到202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耗比例达15%,天然气比重达10%以上,煤炭消费比重控制在62%以内。这标志着中国能源消费结构绿色化快速推进,风能、太阳能、地热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和核能将大幅度增加。

四、中国经济“新常态”下的应对建议

(一)要正确认识“新常态”的机遇与挑战

一方面,要从思想上做好过“紧日子”的准备。在经济“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年均增长速度放缓了2-3个百分点,经济发展方式也必须摆脱过去那种吃资源饭、环境饭、子孙饭的粗放型模式,转为依靠结构优化、生产率提高、开拓创新型模式。这对于习惯于旧模式的我们来说,是不得不接受的严峻挑战。我们必须认清形势,主动进行调整。一是发展规划不宜太野心勃勃。二是改革的推进不宜太过激进。三是经济发展要更加注重效益。另一方面,也要看到“新常态”下的机遇,建立起足够的信心。尽管中国经济进入了“新常态”,但中国面临的基本国情和发展阶段并没有发生大的变化,经济发展的基本面仍然较有利。一是仍处在新型城镇化的黄金阶段,无论是 30%以上的城市户籍人口,还是 53.7%的城镇化率,从总量上远低于经济发展阶段应有的水平,加之城镇化的质量差距,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潜力和市场空间巨大,可以为经济发展提供足够的动力。与此相关还有工业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二是人口红利,特别是潜在的人才红利依然较大。三是体制改革红利依然较大。四是对外开放仍可释放足够的动力。五是现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模式下,政府间相互竞争的红利依然较大。因此,我们认为,“新常态”下的“紧日子”,应该,也可以是过得去的“紧日子”,是可持续且比较健康的“紧日子”。

(二)要更加精心地应对社会矛盾

过去积累的一些矛盾,随着经济增长速度的放缓会逐步凸显出来,而作为托底的社会保障体系和社会管理手段还相对比较滞后。因此,面对各种社会矛盾我们必须更加精心地应对,以免因小酿大,因局部而失全局。

(三)要勇于改革创新,最大限度地提高劳动生产率

尽管我国经过30多年的体制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基本建立,但相对于实际需求,还有很大的改革空间,十八届三中全会已经做出了总体部署,关键是要加以落实。应对“新常态”必须向体制改革要红利。要通过改革,使我们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不断趋于现代化,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成员。信息化背景下的科技创新是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唯一法门利器,既要鼓励自主科技创新,又要注意引进和利用世界科技创新成果,信息技术、3D 打印、新能源、新材料、大数据利用等均是重要突破方向。

(四)要继续挖掘人口红利,创新利用人才红利

尽管随着人口结构的变化,人口老龄化在加重,我国人口红利正在衰减。但是,我们完全可以通过逐步提高退休年龄、逐步提高劳动参与率、逐步提高总和生育率(如单独二孩政策)等措施,拉长人口红利释放期,减小其对经济发展的负面影响。另外,在现有人口结构的基础上,可以通过一系列措施,如企业改革,人员流动和教育培训等,充分挖掘、培养和形成人才优势,开发和利用人才红利,即“人口质量红利”。根据中国2010年人口普查和年度人口变动抽样调查的资料推算,2013 年末,大专及以上学历的人口已经超过1亿人。直接影响创新能力的“研究人员总规模”在 2010 年达到121 万,首次超越美国的 119.8 万人,跃居世界第一位。而且中国高端劳动力人才的成本相对较低。如果我们能够充分利用上述人口质量红利,中国经济完全可以在“新常态”下实现知识驱动、创新驱动、产业升级驱动型的较高质量增长。

(五)要以不断改善民生作为我们的政策目标

应对“新常态”,化解社会矛盾,保持经济健康可持续增长,重要的前提是要保持社会和谐稳定,方法之一就是要保证在经济发展和推进体制改革时,能够使民生不断得到改善。当然,福利的刚性又从另一个方面要求我们,这种改善必须是渐进和可持续的。

参考文献:

[1] 黄 潇,肖晓玲.“大国城市化前沿问题”学术论坛综述[J].西部论坛,24(5).

[2] 李 扬.提质增效 适应增速新常态[N].人民日报,2014-06-11.

[3] 林毅夫.什么是经济新常态[J].小康,2014(10).

[4] 刘世锦.进入增长新常态下的中国经济[J].中国发展观察,2014(4).

[5] 马光远.全面准确理解中国经济新常态[N].经济参考报,2014-11-10.

[6] 王松奇.“新常态”源流考[J].银行家,2014(9).

[7] 向松祚.中国经济“新常态”[N].英才,2014-10-12.

[8] 张慧莲,汪红驹.中国经济“新常态”[J].银行家,2014(6).

[责任编辑:王 鑫]

猜你喜欢

常态新常态经济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智珠二则
“5+2”“白+黑”是否应鼓励?
习近平不要滥用“新常态”
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