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市蔡甸区建设海绵城市的建议
2016-05-26詹文臣钟超许勇
詹文臣 钟超 许勇
摘 要:“海绵城市”其实不是一项具体的项目,而是一种全新的城市建设理念革命。建设海绵城市需要国家、社会、个人共同努力,转变建设观念,既是响应国家政策号召,也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
关键词:海绵城市;建设理念;蔡甸
中图分类号: S731.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4-3020(2016)02-0066-04
建设海绵城市,就是通过增加透水铺装、绿色屋顶、高位花坛等绿色基础设施,减少城市地表径流量,使雨水能够留下来、渗下去,尽量减少人为干预水循环。将这种理念融入到规划、建设、管理之中不仅可以防汛抗旱,还可以净化水质,改良土壤,最重要的是“一片天对应一片地”,改善局部小气候,调节生态平衡。蔡甸区自然资源丰富,环境优美,建设中法生态宜居新城,及时提倡并强制执行海绵城市指标是转变城市发展方式,改善生态环境的迫切之举。
1 建设海绵城市的意义及必要性
1.1 建设海绵城市的意义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由钢筋水泥铸造的城市逐渐出现诸如内涝、干旱、热岛效应、雾霾、沙尘暴等城市问题,给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造成重大损失,其根本原因是城市开发改变了原有生态水循环,地表径流随着地下排水管带走80%的雨水,地下水位来不及回补,造成严重地质灾害,且水泥表面促使水分蒸发加快,使云朵迅速在城市上空聚集形成暴雨,更严重的是城市高楼阻挡风道,夏季风减弱,雨带偏南,促使厄尔尼诺现象更加频繁,造成我国北旱南涝现象加剧,北方沙尘暴天气南移,各地雾霾天气加重,甚至可能给全球带来极端气候事件。
水是生命之源。水循环一旦被破坏就会带来一系列环境问题,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并采取了一系列生态修复和保护环境的措施。 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大力推进建设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节约水资源,保护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促进生态文明建设。2014年2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城市建设司2014年工作要点》中明确提出:“督促各地加快雨污分流改造,提高城市排水防涝水平,大力推行低影响开发建设模式,加快研究建设海绵型城市的政策措施”。建设海绵城市,就是要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遵循“渗、滞、蓄、净、用、排”六字方针,就是要让雨水截流下来,渗透下去,净化后储存起来,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
1.2 建设海绵城市的必要性
一是响应国家政策的需要。2014年12月31日,财政部、水利部和住建部联合发布《关于开展中央财政资金支持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工作的通知》,并启动我国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工作。今年4月10日,武汉市首批获得海绵城市试点,在青山和汉阳启动试点工作,中央财政匹配5亿资金鼓励海绵城市建设,8月10日副市长张光清在《全市海绵城市建设工作培训会》上做重要讲话,要求全市各建设、设计、施工、管理单位转变建设理念,深刻认识海绵城市建设的重要意义。
二是建设生态宜居新城的需要。蔡甸是武汉市的后花园,建设中法生态宜居新城,“海绵城市”建设理念融入其中,不仅维护了城市雨涝调蓄、水源保护和涵养、地下水回补、雨污净化、栖息地修复、土壤净化等重要的水生态过程,也包括区域性的城市防洪体系构建、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栖息地恢复、公园绿地营造,以及城市微气候调节等。
三是体现政府执政为民的需要。优美的生态环境是建设 “美丽江城、幸福武汉”的首要条件,蔡甸具有优越的自然环境和丰富的人文底蕴,对建设中法生态新城,对外招商引资,对繁荣地区经济、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因此,海绵城市建设,是贯彻落实科发展观的具体体现,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途径,不仅体现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服务型政府的需要,更是地区经济增长的需要。
2 蔡甸城区概况
蔡甸区位于长江中游平原,北依汉水和东西湖区相连,南临长江和江夏区相望,总面积1 093.6 km2,具有明显的亚热带过渡性季风气候特征,四季分明,日照充足,热量丰富,温度变幅大,雨量充沛,水热同期。主城区汉江、高湖南北相映,版图面积37.75 km2,总人口12.84万人,城区水乡风情浓郁,有大小莲花湖7个,湖湖相通,以九座跨湖天桥相连,湖城交相辉映,风光宜人,是武汉市后官湖“四化同步”示范区的主要功能板块,也是武汉中法生态示范城的重要窗口。
3 蔡甸区建设海绵城市的可行性
3.1 海绵理念融入建设,可降低维护成本,提高综合效益
“海绵城市”不但具有社会效益、生态效益,更具有经济效益,可谓花钱少、办好事。一是“海绵城市”注重依靠自然力量渗水、蓄水、排水,大大减少了排水设施的工程建设量。二是传统的大马路、大广场、排水设施维护费用高,“海绵城市”依托生态修复、生态处理,运行维护要求低、成本也低。三是“海绵城市”还能收获雨水资源利用、污染源防治、暴雨内涝灾害缓解等综合效益,降低水环境污染治理费用以及城市内涝造成的巨额损失。
3.2 适当局部海绵体改造,不仅保留原有体系,还可以提高生态功能
城市各类“海绵体”吸水、渗水功能发挥作用,不仅是对原有排水系统的“减负”和“补充”,也是“助力”生态修复的着力点,因此,“海绵城市”不是要取代传统排水系统,而是要求遵循“低影响开发”的理念,对现有的绿地、排水系统进行适当的调整,与城市既有的绿地、硬铺、建筑相结合,既通过植物净化水质、涵养水土,还可以减少干旱、内涝造成的巨额损失。
3.3 蔡甸基础生态构架良好,易于进行海绵化改造
蔡甸区山水资源丰富,北倚汉水,南靠独山,东有后官湖湿地公园,西有运铎公园,城中莲花湖镶嵌其中,具有良好的生态基础构架,只需要社会各界转变建设理念,就能提升生态品质。比如可以借助老旧社区改造和中法生态新城建设将“海绵城市”的理念融入进去,通过增加透水铺装,鼓励增加湿塘、蓄水池、雨水罐等蓄水设施,增加植草沟、高位花坛、生态树池等生物滞留设施,通过适当添置小型的储水、净水“海绵体”,达到改善城市微环境的大作用。
4 蔡甸区建设海绵城市的对策建议
笔者通过查阅大量参考文献,远赴深圳、广州、珠海学习“海绵城市”建设试点经验,近到汉阳四新示范区和青山示范区学习考察,结合蔡甸实际,提出几点建议:
4.1 打造生态海绵系统,理念融入微建设
借助“旧城改造”、“绿道建设年”“五条道路升级”等城市攻坚计划,将海绵城市理念融入其中,进行局部改进,形成蔡甸区“两片三线五点”的海绵系统(见图1)。
“两片”:围绕后官湖湿地公园和蔡甸莲花湖公园,形成两大核心片区,作为蔡甸海绵城市门户节点。两大片区是天然的雨水花园,只需要局部进行植草沟(见图4)、植物品种更换、地表微调做引流处理,就是很好的生物滞留设施。
“三线”:依托新天大道、知音湖大道、通城大道三条绿色生态轴,形成海绵城市示范带。在城市道路维修改造时增加透水铺装比例,将硬化停车位改为带有植草砖的生态停车位;道路绿地改造过程中,合适的位置降低路牙石(见图5),在新天大道、知音大道和通城大道的背景绿化带中,因地制宜建设人工湿地、下洼绿地和生态草沟,种植既耐水湿又耐旱的园林植物。
“五点”:蔡甸广场适当改造可做下沉式绿地,增加透水铺装(见图2),适当调整引流渠道;同馨广场连接莲花湖公园,且内部设计有水景,是很好的雨水花园,只需要适当在局部降低,也是很好的试点。已建小区如知音人家等、汉江江滩和运铎公园等都有很好的条件作为海绵体。老旧社区改造可以通过增加蓄水池、透水铺装实现。
4.2 加强部门协调配合,严控海绵城市指标
利用“多规合一”、“三线一路”的契机,融入“海绵城市”的理念,强化对森林、水系、湖泊等大海绵体的保护,强化城市绿线、蓝线等划定。
规划部门应将“海绵城市”的要求贯穿于城市总体规划、专项规划、控制性规划的全过程,并转化为具体管控指标,明确各地块低影响开发控制指标、合理组织地表径流和严格落实下沉式绿地率、透水铺装率和绿色屋顶率等控制指标,将其纳入土地规划设计条件;建设(园林)部门在项目规划、审核、建设、施工、验收环节,按照海绵城市的技术标准,将海绵城市标准作为硬性指标,控制城市不透水面积比例,最大限度减少对城市原有水生态环境的破坏。水利部门要加快推进雨污分流管网改造和建设,积极推行低影响开发建设模式。学习深圳光明新区市政道路排水系统做法,不改变传统排放系统,只是在雨水排放至雨水管渠系统前增加如预处理设施、生物滞留带、雨水收集及回用池等附属设施对峰值流量、径流污染等进行控制。
4.3 加强宣传和引导,鼓励市民共建海绵体
建设“海绵城市”是党中央国务院的重要决策部署,也是城市建设领域的调结构、转方式。“海绵城市”的建设需要全社会转变观念、形成共识,需要社会各界,特别是作为城市建设的直接责任人,更需要充分认识到“海绵城市”建设的必要性、紧迫性并付诸实际行动,各个相关部门和行业也要同步推进。
在城市用地越来越紧张的前提下,我们一直提倡向立面、向屋顶要绿色,绿色建筑在阻滞雨水、净化雨水方面也有强大的作用,所以更应该大力推广绿色建筑(见图3)。绿色建筑在“海绵城市”建设中起基础性的作用。从小区下凹式绿地、绿色屋顶、建筑物内蓄水装置或周边小型、分散的蓄水设施抓起,积极为雨水利用及回补地下水提供渗透路径,充分利用各类自然条件,推进建筑节能、节地、节水、节材,创建绿色小区、绿色社区。
“海绵城市”其实不是一项具体的项目,而是一种全新的城市建设理念革命。不需要额外的资金投入,对小区、工厂等社会领域的建设内容要加强引导和规范,鼓励社会力量自行实施,政府加强监管评估确保落实;对城市公园、广场等公共领域里的项目内容,除财政直接投入实施外,也可以由政府制定具体的操作办法,采取ppp模式等引进社会资本参与。
参 考 文 献
[1] 蕊红.“海绵城市”让城市回归自然的新理念[J].观城走进四季人居,2015,(7):66-69.
[2]俞孔坚,轰伟,李坚,等.“海绵城市”实践:北京雁栖湖生态发展示范区控规及景观规划[J]. 北京建规划建设,2015,(5):26-31.
[3]俞孔坚.哈尔滨文化中心湿地公园水弹性绿地惊艳冰城[J].城市建设,2015,(7):40-41.
[4]杨栩,尤学一,季民.城市绿地对雨水径流污染物的削减作用[J]. 土木建筑与环境科学,2012,(34):1-6.
[5]苏义敏,王思思,车伍,等.基于“海绵城市” 理念的下沉式绿地优化设计[J].南方建筑(风景园林研究前沿),2014,(3):39-43.
[6]张志维.土壤:水系统中被忽视的向度[J].景观设计学,2013,1(4):70-77.
[7]韩世平,李俊奇.合理利用地势绿地[J].住宅科技,2006,(8):45-47.
[8]王思思,苏义敬,车伍,等. 景观雨水系统修复城市水文循环的技术与案例[J].中国园林,2014,30(217):18-22.
(责任编辑:唐 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