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湖北林业血防建设与展望

2016-05-26胡兴宜

湖北林业科技 2016年2期
关键词:生态工程发展建议

摘 要:林业血防发展二十多年来,从科学研究成功引领实施林业工程,成为血防综合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科技成果支撑林业发展的典范。本文在总结我国血防工作和林业血防发展历程的基础上,全面阐述了林业血防的理念、机理和建设成效,指出了林业血防工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新时期全国血防工作与任务,对今后林业血防的发展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林业血防;生态工程;抑螺防病林;建设理念;建设成效;发展建议

中图分类号: S727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4-3020(2016)01-0001-05

Abstract: When projects of forestry schistosomiasis had been implemented for twenty years, it was an important part of forestry schistosomiasis development which forestry projects successfully implemented from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it was a model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achievements supporting forestry development. We summarized the national forestry schistosomiasis work and its development process, then, we described comprehensively its concepts, mechanism and implementation effect, and then pointed out the problems in the process of implementation,with national schistosomiasis works and tasks in the new periods, at last,we made recommendations in the future.

Key words:forestry schistosomiasis prevention;ecological engineering;snail control and schistosomiasis prevention forest;implementation concept;implementation effect;development suggestion

血吸虫病是一种危害人类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的重大传染病,中国是受血吸虫病危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疫区遍布长江流域及以南广大地区[1]。中国政府历来十分重视血防工作,1958年毛主席就发出了“一定要消灭血吸虫病”的号召,但受自然、社会、经济等多种因素影响,血吸虫病反复性强,治理难度大,经过几代人的艰苦努力,2015年我国实现了血吸虫病传播控制标准,并提出2025年全面消除血吸虫病的目标[2]。

林业血防是中国学者首创的以林业生态措施防治血吸虫病的方法,其生态性、经济性和稳定性深受疫区干部群众欢迎,短短二十余年来,林业血防已从试验研究迈向全面工程建设阶段,成为血防综合治理的重要措施之一。湖北是中国血吸虫病最严重的地区,也是林业血防研究起步早、科研成果多、林业血防工程建设力度大和效果好的省份。本文以湖北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对林业血防的理念、机理、成效、问题及建议等进行梳理与研究,以期在新时期血防工作中更好地发挥林业血防的重要作用。

1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与现状

建国初期,全国有血吸虫病病人1 200余万,病牛120余万头,钉螺面积148亿m2,严重危害全国人民的健康和社会经济的发展[3]。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血防工作,在不同历史时期,制定和实施了与当时疾病流行状况、自然生态因素、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等相适应的防治策略。新中国成立后,根据当时的经济状况和技术条件,全国普遍采取以灭螺为主的综合性防治策略,在抢治危重病人的同时,采用药物灭螺和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等方式消灭钉螺。20世纪80年代后,随着治疗药物吡喹酮的出现,全国采取了以人、畜同步化疗为主,易感地带药物灭螺和健康教育等措施为辅的综合性防治策略。总体上这些防治策略基本适应当时的疾病流行状况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并在全国范围内取得了巨大的防治成就。但由于影响血吸虫病流行因素的复杂性,防治成果巩固的艰巨性,一些湖沼型和山丘型流行区的疫情曾出现反复。为此,2004年以来全国探索并全面实施了“以控制传染源为主的综合防治策略”,即以有螺地带禁止放牧、以农机替代耕牛、改建无害化厕所等关键技术措施为主导,辅以健康教育、查治病、查灭螺及农、林、水血防综合治理工程等措施,并出台了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条例》,从法律层面予以保障这一综合防治策略的实施。同时,国务院制定了《全国预防控制血吸虫病中长期规划纲要(2004-2015年)》,提出到2008年所有流行县(市、区)达到疫情控制标准、到2015年全国达到传播控制标准的总体防治目标[4]。

截止2015年底,上海市通过了消除状态复核,浙江、广东、福建、广西等4省(自治区)传播阻断的血防成果得到进一步巩固,四川省达到了传播阻断标准,湖北、湖南、安徽、江西、江苏、云南等6省达到传播控制标准,重庆市潜在流行区监测未发现输入性钉螺和血吸虫感染人畜;全国453个血吸虫病流行县(市、区)中,已有110个达到传播控制标准,335个达到传播阻断标准,8个达到消除标准,如期实现了《全国预防控制血吸虫病中长期规划纲要(2004-2015年)》提出的总体目标[5]。2014年11月,在国务院召开的全国血防工作会议上,回顾了全国血防工作取得的成就、分析了当前血防工作面临的挑战,同时提出了2020年全国基本实现血吸虫病传播阻断、2025年力争全面消除血吸虫病的目标。李克强总理对新时期血防工作做出重要批示:“血吸虫病防治关系群众生命安全和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目标。经过多年努力,防治工作取得显著成就,但巩固成果、完成消除血吸虫病的任务还很艰巨。值此攻坚制胜的关键时期,各有关地区和部门要牢牢把群众疾苦时刻放在心头,将打好血吸虫病歼灭战作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大工程毫不松懈地抓实抓好。继续实施以控制传染源为主的综合防治策略,不断提高科学防控能力,切实阻断传播途径。继续着力提高基层防控能力,结合实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加大治理力度。继续做好患者救治,特别是要为欠发达地区的困难群众提供帮扶。血防工作部际联席会议要加强指导,把防治规划和措施落到实处,将'瘟神'危害群众扫进历史,还一方水土清净、百姓安宁。”因此,早日实现消除血吸虫病的目标,已成为全国党和政府、以及流行区群众的共同愿望,也是全国各级政府和广大血防工作者的共同任务[6]。

2 林业血防的发展历程与建设成效

2.1 林业血防的发展历程

从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中国林业血防专家彭镇华教授带领团队开展兴林抑螺研究至今,林业血防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7]。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为林业血防的起始阶段,这一时期以基本的试验研究为主,在安徽、湖北、湖南、江西、江苏等长江流域中下游湖区5省逐步启动,主要开展湖沼区造林技术与血吸虫病疫情方面的调查研究。从1993年到2003年为林业血防的发展阶段,这一时期主要建立科技试验示范区并开展了全面研究,同时在试验示范区的带动下,抑螺防病林建设与推广辐射逐步扩大。林业血防发展初期,主要集中针对湖区的湖沼型血吸虫病流行区,但受多种条件的限制,建设规模不大、建设地点比较分散。“十五”以来,林业血防研究扩展到水网型、山丘型等全国所有血吸虫病流行区,以科技试验点的形式进行了有益探索。起始阶段和发展阶段的林业血防是科研为主、推广应用逐步发展的时期,这一时期所取得的大量科研成果为下阶段引领、支撑林业血防工程的实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004年以来,林业血防转入工程建设阶段。《血防中长期规划(2004-2015年)》明确林业血防为血防综合治理的重要措施,政府的推广力度不断加大,群众的积极性极大提高,特别是2006年国家发改委正式批复《全国林业血防工程建设规划(2016-2015)》并下达计划,林业血防工程建设在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江苏、四川、云南等全国疫区7省全面展开。在工程建设的同时,根据生产需求继续开展科技攻关,通过牛态环境改造、生物抑螺技术、配套工程建设等多项措施的集成组装,建立了8个全国林业血防试验示范区,成为我国林业血防科技示范、宣教、效益监测、成果推广的试验示范基地。现阶段,林业血防由科研示范走向工程治理、规模推进、快速发展。

2.2 林业血防工程建设成效

根据《全国林业血防工程规划(2006-2015年)》,林业血防范围包括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江苏、四川、云南7省的194个县(市、区),规划营造抑螺防病林48.73万公顷,其中湖北省10.67万公顷。十年来,在国家各部委及地方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正确领导下,林业血防工程建设进展顺利,已全面完成《规划》建设任务,其中湖北超额完成近1.33万公顷,并创新总结出“生物生态抑螺”、“林水结合”、“小流域综合治理”等多个模式在全国推广。

根据国家林业局的初步统计,林业血防工程实施以来,森林覆盖率提高了近5个百分点,钉螺密度下降了89.8%,阳性钉螺密度下降了95.8%,人畜感染率下降了51%。另外,还促进了平原湖区综合治理和林业产业化发展,促进了疫区经济社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促进了林业科技与生产有机结合。总之,从湖北各地实施的情况看,抑螺防病林达到了规划设计标准,生长良好,达到了预期目的,疫区广大干部群众一致认为林业血防林是生态环境林、抑螺防病林、保堤防浪林、惠民致富林。

3 林业血防的理念与关键技术

3.1 林业血防理念

林业血防工程建设是运用生态经济学原理,以林业生态工程为手段,以抑螺防病为根本目标,合理利用钉螺孳生区自然资源,建立以林为主,林、农、水等有机结合的自然-经济-社会复合生态系统,从而有效改善环境,抑制钉螺孳生,同时改变人畜行为方式,控制传染源,最终实现防治血吸虫病、改良生态效果和促进经济发展[8]。

3.2 林业血防机理[9-13]

控制钉螺、切断传播途径。一是物理环境的变化对钉螺的作用,如低洼积水的消除或长期水淹,表层土壤湿度的下降,光强、温度的大幅增加或减少等不利于钉螺生存;二是生物之间相生相克作用,如乌桕、枫杨、夹竹桃、油茶、花椒、益母草等植物对钉螺的抑制或杀灭作用十分显著;三是改变系统内生物之间的食物链关系,如血防林建立后、钉螺可食的植物减少,鸭、鹅等水禽可食钉螺等;四是翻耕填土、开沟抬垄对钉螺的翻埋作用,树叶凋落物对钉螺的覆盖作用等。

控制传染源。牛羊是血吸虫病重要的传染源,林业血防工程实施后,一是减少了耕牛的使用,如山丘区退耕还林后,不再需要耕牛耕种;二是减少了牛羊的活动范围,如湖沼区血防林建立后,牧草面积的减少有效限制牛羊活动和传播可能;三是林分形成的天然屏障,以及配套建设的隔离沟、隔离栏等,也有效隔离了牛羊等进入易感地带。没有了传染源,自然得到了防治血吸虫病防治效果,也是目前国家执行的以控制传染源为主的血吸虫病防治新策略。

保护易感人群。林业血防林建立,调整了疫区产业结构,使农民收入增加,这将有助于提高生活质量,加上改水改厕、以机代牛,以及其他环境方面建设等等,这些健康的生产生活方式的形成,对于血吸虫病防治也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

3.3 林业血防关键技术

林业血防是生态型血防和效益型血防,林业血防工程建设是林业多功能的充分体现,因此,林业血防需要落实《抑螺防病林营造技术规程》的各项技术要求[14],才能达到预期效果。主要技术如下:开沟整地。开沟沥水和土壤翻耕平整,既可直接埋灭钉螺,又可降低地下水位和土壤表层含水率、抑制钉螺孳生,还能促进林木生长和利用间作。安徽的监测表明,未整地仅造林的林分、造林当年钉螺密度没有明显变化,而按要求整地后造林的林分当年钉螺密度下降均达到极显著水平[15]。

植物材料。按照因地制宜、适地适树的原则,选择经济效益好或抑螺效果佳的植物材料,通过采取多树种混交、乔灌搭配、林农混作、异龄林经营等营林技术措施,实现时间序列、空间结构的动态优化,维持抑螺防病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并实现良好经济效益。

抚育管理。林下间作、以耕代抚、复合经营以及树体管理,既能有效杀灭钉螺,又能促进林木生长,还能获得林下经济收益,将长期效益和短期效益有机结合,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有机结合,实现抑螺防病林可持续经营和效果。

配套隔离措施。通过开沟设栏,或建立生物隔离带,完善抑螺防病林隔离措施,控制人畜行为,切断血吸虫病传播链。

4 林业血防工程实施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投入不足。国家对林业血防的投入标准与长防林等其它林业生态工程相同,但抑螺防病林不仅要求造林保存率,还要求有抑螺效果,因此,在整地、苗木、抚育等方面相比均有较高要求,血防林造林成本较高,国家投入的缺口过大,群众积极性下降。

宣传不够。疫区广大群众和基层技术人员对林业血防不了解,对具体技术措施不清楚,也不知道血防林和其它林分的区别,造成林分质量达不到要求。“十二五”期间,虽然湖北省和国家先后颁布实施了《抑螺防病林营造技术规程》,但技术培训力度和覆盖面远不能满足生产需要。

重经济效益、轻抑螺效果。由于营造抑螺防病林的业主以企业、造林大户或农户为主,往往只追求林分的经济效益,而忽视抑螺的各项技术措施,导致林分虽然生长良好、但抑螺效果却达不到要求。

科技支撑不到位。湖沼、水网、山丘等疫区立地复杂多样、林分模式差别大,三峡等水利工程对疫区水文及钉螺分布的影响,以及工程实施过程中碰到的各种新问题等[16-17],都需要科研试验和科技攻关。而工程科技支撑费用的分散投入以及监测体系的缺乏,使得科技支撑不能满足工程实施的需要。

5 新时期林业血防发展建议

我国血防在2015年达到传播控制标准后,已进入全面消除血吸虫病的新阶段,但依然面临巨大困难与挑战,如受极端气候和水域变化影响,螺情、疫情易出现反弹现象;流动人员多,外来人群管理和传染源控制难度大;各地感染性钉螺分布不完全清楚,监测与预警难度大;部门间综合防治合力不足,地区间血防工作发展不平衡,防治效果难以巩固等。因此在血防攻坚致胜的新时期,要充分发挥林业血防生态性、根本性、持续性的优势,按照“政府领导、部门配合、社会参与”的血防工作机制和统一部署,扎实推进林业血防工作。

一是加强领导,规划先行。根据全国血防总体部署和要求,以《全国消灭血吸虫病行动计划(2016-2025年)》为基础,科学编制《全国林业血防工程规划(2016-2025年)》,以满足和适应新时期血吸虫病防治总目标的需要。

二是活化机制,严格管理。一方面要活化机制,突出血防林的经济效益,吸引社会各界参与,推进林业龙头企业、造林大户和其它社会资金等投入林业血防,弥补资金缺口;一方面要严格管理,认真对照《抑螺防病林营造技术规程》进行检查验收,确保抑螺效果。

三是部门配合,综合治理。落实“省部联动”和“整县推进、综合治理”,林业血防要与卫生、国土、水利、农业等血防成员部门密切配合,发挥各自优势,多项治理措施形成合力,避免单打独斗,要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指导下,进一步加强多部门、多学科协作,保证治理成效。

四是巩固成果,提质增效。一方面要加强已建抑螺防病林的抚育管理,巩固已有成果并实现其可持续性;一方面要对疫区未按血防林标准营建的林分或达不到林业血防效果的林分,进行抑螺成效提升改造,使得疫区林分都成为抑螺防病的绿色长城。

五是科技创新,精准防治。精准血防是在我国血防工作取得巨大成就的基础上,向全面消除血吸虫病推进的新进程中提出的一个新的工作思路,包括以控制传染源为主的综合防治策略的落实和以农、林、水工程控制钉螺措施的实施。这些精准血防措施的实施需要更为先进的技术来支撑,也需要不断研发生态经济型新模式及监测预警等林业血防技术[18],真正实现还一方水土清净、还疫区百姓安宁的愿望。

参 考 文 献

[1] 彭镇华,江泽慧.中国新林种抑螺防病林研究[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5.

[2]雷正龙,周晓农.消除血吸虫病-我国血吸虫病防治工作的新目标与新任务[J].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2015,27(1):14.

[3]周晓农,姜庆五,孙乐平,等.我国血吸虫病防治与监测[J].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2005,17(3):161165.

[4]卫生部.全国预防控制血吸虫病中长期规划纲要(2004-2015年)[S].卫生部公告,2004.

[5]周晓农.开展精准防治实现消除血吸虫病的目标[J],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2016,28(1):14.

[6]中央政府网:全国血吸虫病防治工作会议召开[EB/OL].[20141122]. http://www.gov.cn/guowuyuan/2014 ? 11/22/content_2782233.htm.

[7]彭镇华.中国林业血防生态工程建设[J].湿地科学与管理, 2006, 2(4):47.

[8]彭镇华.林业生态工程与血吸虫病防治[J].科学,2005,57:3437.

[9]张旭东,彭镇华,周金星.抑螺防病林生态系统抑螺机理的研究进展[J].世界林业研究,2006, 19(3):3843.

[10]孙启祥,彭镇华,周金星.抑螺防病林生态控制血吸虫病的策略与机理分析[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2007, 34(3):338341.

[11]李玲,胡兴宜,孙启祥,等.生物生态灭螺技术研究与应用进展[J].湖北林业科技,2012,41(1):3235.

[12]孙启祥,彭镇华.抑螺防病林建设中生物材料的筛选及抑螺机理研究进展[J].湿地科学与管理,2013,9(3):811.

[13]张世清,徐玉梅,操治国,等.林业血防工程对环境生态因子影响的研究[J].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2013,8(11):986987.

[14]胡兴宜,唐万鹏,郑兰英.抑螺防病林营造技术规程:DB42/T872-2012 [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12.

[15]李启扬,黄勇,操治国,等.安徽省林业血防工程抑螺效果的纵向观察[J].热带病与寄生虫学,2014,12(3):129132.

[16]尹晓梅,王珍丽,汪奇志,等.长江特大洪水溃堤洲滩灾后血吸虫病疫情监测[J].热带病与寄生虫学,2010,8(4):192194.

[17]朱朝峰,曾庆芳,李以义,等.三峡工程运行后长江中游钉螺分布变化分析[J].人民长江,2015,46(3):7476.

[18]彭镇华,周金星,孙启祥,等.林业血防生态工程定位监测网络体系构建方案探讨[J].湿地科学与管理,2013,9(4):46.

(责任编辑:唐 岚)

猜你喜欢

生态工程发展建议
浅析畜牧养殖生态工程
浅析轻度盐碱地整治生态工程技术
民办高校秘书工作的现状与优化措施
如何走出小学音乐教学的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