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由浅入深的高三物理复习策略微探

2016-05-26殷强

中学物理·高中 2016年2期
关键词:椭圆变式嫦娥

殷强

高三时间紧任务重,我们如何组织高三物理复习呢?传统教学模式下,高三复习靠学生做题、老师讲题,这样做有没有效果?笔者认为,效果还是有的,高三复习必须有习题这一重要载体,但是知识梳理也不能缺少,应该将知识梳理、例题讲解、反思总结、变式训练有机的结合在一起,由浅入深地刺激学生的脑神经,促进知识的有效复认和创新生成.本文结合具体的教学实例就高三物理复习的策略谈几点笔者的看法,望能有助于课堂教学实践.

1 注重基础知识的梳理与复认

有些知识,学生虽然在新授课中学习了,但是到了高三记忆会变得模糊,怎么办?在复习课上有必要先和学生进行简单的梳理.

例如,人造卫星问题的复习中有个知识点“环绕速度”即第一宇宙速度,学生由于时间长了,不一定能够记得全面,此时我们可以和学生简单的梳理一下知识.该知识点有如下几个方面内容:

(1)第一宇宙速度又叫环绕速度.

(2)第一宇宙速度是人造地球卫星在地面附近环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时具有的速度.

(3)第一宇宙速度是人造卫星的最大环绕速度,也是人造地球卫星的最小发射速度.

(4)第一宇宙速度的计算方法.

天体问题的知识点除了第一宇宙速度外,还有开普勒行星运动定律、万有引力定律及其应用、第二宇宙速度和第三宇宙速度等等,再此不再累举.

2 抓住重要的物理模型

高三复习学习之所以难!笔者认为难就难在学生建立模型的环节上,前些年第一次考“三星”问题,学生被难住了,细想一下为什么呢?学生对双星模型掌握的不好.自然也就无法迁移拓展到三星、四星问题的解决中来了.为此笔者设计了例题并进行了变式训练,引导学生分析多星问题的复习及规律总结.

例1 美国宇航局利用开普勒太空望远镜发现了一个新的双星系统,命名为“开普勒—47”,该系统位于天鹅座内,距离地球大约5000光年.这一新的系统有一对互相围绕运行的恒星,运行周期为T,其中一颗大恒星的质量为M,另一颗小恒星质量只有大恒星质量的三分之一.已知引力常量为G,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两颗恒星的转动半径之比为1∶1

B.两颗恒星的转动半径之比为1∶2

设计意图 通过例1和变式1的训练,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建立“多星模型”,从双星特点自然迁移到多星问题上去.

(1)双星的特点

①两星的角速度、周期相等;

②两星做匀速圆周运动的向心力相等,都等于两者之间的万有引力;

③两星之间的距离不变,且两星的轨道半径之和等于两星之间的距离.

(2)三星、四星问题

除满足各星的角速度相等以外,还要注意分析各星做匀速圆周运动的向心力大小和轨道半径.

3 聚焦高考的难点、热点

高三复习直面高考,难点、热点问题不容忽视,必须和学生精心打磨和训练,不仅仅是例题的选择和变式训练,在例题的讲解过程中还要注重思维过程的呈现.

例如,卫星的变轨问题是天体运动这章节的难点之一,笔者和学生一起复习这个内容时,首先和学生一起熟悉知识点.

3.1 知识梳理

(1)卫星变轨的原因:由于对接引起的变轨;由于空气阻力引起的变轨.

A.“嫦娥三号”在距离月面高度为100 km的圆轨道Ⅰ上运动时速度大小可能变化

B.“嫦娥三号”在距离月面高度100 km的圆轨道Ⅰ上运动的周期一定大于在椭圆轨道Ⅱ上运动的周期

C.“嫦娥三号”在椭圆轨道Ⅱ上运动经过Q点时的加速度一定大于经过P点时的加速度

D.“嫦娥三号”在椭圆轨道Ⅱ上运动经过Q点时的速率可能小于经过P点时的速率

解析 “嫦娥三号”在距离月面高度为100 km的圆轨道上运动是匀速圆周运动,速度大小不变,选项A错误;由于圆轨道的轨道半径大于椭圆轨道半长轴,根据开普勒定律,“嫦娥三号”在距离月面高度100 km的圆轨道Ⅰ上运动的周期一定大于在椭圆轨道Ⅱ上运动的周期,选项B正确;由于在Q点“嫦娥三号”所受万有引力大,所以“嫦娥三号”在椭圆轨道Ⅱ上运动经过Q点时的加速度一定大于经过P点时的加速度,选项C正确;“嫦娥三号”在椭圆轨道上运动的引力势能和动能之和保持不变,Q点的引力势能小于P点的引力势能,所以“嫦娥三号”在椭圆轨道Ⅱ上运动到Q点的动能较大,速度较大,所以“嫦娥三号”在椭圆轨道Ⅱ上运动经过Q点时的速率一定大于经过P点时的速率,选项D错误.

总之,在和学生进行高三复习课之前,学生习得的知识是零散的,帮助学生有效梳理考点,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反思物理知识和方法,抓住高考的难点和热点,才能保证学生在高考中灵活地运用知识去“拿分”.

猜你喜欢

椭圆变式嫦娥
12345,“嫦娥”奔月那些事儿
了不起的“嫦娥”家族
b=c的椭圆与圆
巧用点在椭圆内解题
从“解法自然”悟“变式自然”
椭圆的三类切点弦的包络
例谈基本不等式的变式应用
极限思想在椭圆问题中的应用
“嫦娥”为何撞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