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阶段常见生命矛盾分析与疏解策略探究

2016-05-26武晓婕

陕西教育·高教版 2016年4期

武晓婕

【摘 要】近年来在大学校园所发生的自杀、暴力、残害动物、堕胎等事件,大多因不能很好解决大学阶段的生命矛盾而引起。本文分析了大学阶段常见生命矛盾的主要表现,提出疏解大学阶段生命矛盾的策略。

【关键词】大学阶段 生命矛盾 疏解

基金项目:陕西省教育厅(2011JK0203):陕南区域性推进高校生命教育的实践研究;陕西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4年度课题(SGH140753):思想政治理论课生命课堂实践体系构建研究。

问题的提出

每一个人的个体生命都是非常有限的,在个体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要担当不同的生命任务。在大学阶段,主要的生命任务就是要把在大学时期十几年里学习到的知识、智慧、能力、素养全部融为整体,构建成一个成熟的主体去走向社会。原则上大学结束以后,个人就要作为独立的主体走向社会,成为社会对他所期盼的一个成熟的人。然而,通过近些年发生在大学校园的诸多事件,却不难发现,大学校园中的青年学子其生理成长虽然基本结束,但其心理成长并未完全成熟,生理成长与心理成长不同步而带来的生命发展过程中的困惑并没有完全解决,甚至以更加突出的方式表现出来。直面大学生生命矛盾的表现,并对其进行有效疏解,对于完成高校的教育使命具有重大意义。

大学阶段生命矛盾的主要表现

1.自然性生命与关系性生命的矛盾与冲突

自然性生命是由高分子的核酸蛋白体和其他物质组成的生物体所具有的特有现象。生命体是一类存在着的物质性实体,与其他物质性实体不同之处在于:其是蛋白质存在的方式,可以吸收、消化、排泄外界的物质,适应外在的环境,并能够按一定的节奏和规律生长、发育、繁殖及最后死亡。人类的自然性生命与其他生物生命具有一定的同质性,这是人的生命的物质基础;但人的自然性生命的成长也加入了大量的人为之为,即人的自然性生命包含着“人化”的生命。人类生命与其他生物生命的另一区别在于,人类生命具有第二维即还具有“关系性生命”,也就是说,任何人的生命都只有在社会文化与文明中造就、存在与发展,与亲人、他人和社会性精神产品密不可分,形成紧密的联系,实在无法割裂开来而单独生存与发展。

人的自然性生命与关系性生命是相互融为一体、密不可分的:前者是后者产生的基础,后者是前者在家庭与社会中的孕育与发展;无自然性生命也就无所谓关系性生命,但若无关系性生命,则人的生命也不成其为“人的生命”。

步入大学阶段后,人的自然生命价值要服从于人的关系生命责任,人的生命取向要为社会的要求所引领和规范。人的自然生命对人的关系生命责任要起的支撑作用能否全面地、有效地得以实现,成为一个非常严肃的问题。但是,在现实的人生展开过程中,个别大学生意识不到“人类生命的二维性”,常常只是执持其中之一端,忘记了生命的立体性和丰富内涵,于是便产生了许多茫然、矛盾与冲突。

2.自我定位与社会期待之间的矛盾与冲突

时代赋予大学生很多的责任,尤其要求他们由被动接受应试教育转化为独立承担自己大学生活的全部责任。应该说,很多学生在小学和中学阶段的生命目标是非常明确的,但进入大学后,很多同学感觉到茫然。有人曾用鲁迅的四部作品的名称描述大学生活。第一个阶段是《呐喊》,充满着热情,对于一切都充满了好奇,愿以无限的精力去投入;第二个阶段进入《彷徨》,如何支配自由时间成为摆在大学生面前的重大问题,看似自由的大学生活充满着挑战,稍有不慎就会有极大的不自由;第三阶段是《伤逝》,时间不知不觉过去了,很多现实问题一下逼到了眼前,很伤感;第四阶段是《朝花夕拾》,落花流水春去也,大学生活即将过完,想去好好珍惜,却又无法挽回,颇显得无可奈何。借用鲁迅的四个名篇,实际表明了大学生的成长历程中,他们对自我的定位和社会对他们的期待之间存在着严重脱节与差距 [1]。

3.性爱感觉与情爱生命之间的矛盾与冲突

大学阶段大学生的生理发育已经成熟, 生理成熟带来了一种特殊的心理需求,那就是对爱情的向往。大学生在校园里追求爱情,本无可厚非。正常的青年大学生,都会萌动爱意,坠入爱河、与恋人挚情相恋是无数青年男女所憧憬的。而问题在于部分青睐所谓时尚生活方式的大学生在情感的追求上表现出游戏化、实用化和快餐化,人间最激动人心的情感,并未给他们带来真正的幸福与快乐,而是产生了行为上的偏差,导致情爱生活痛苦不堪,心灵世界留下刻骨铭心的伤痕,甚至发生丧失年轻生命的悲惨结局。其实,“性”是生活感觉之事,“情”是生命安顿之事。这些大学生只是看到了“性”在大学生情爱生活中存在的必然性与合理性,而没有认识到要获得校园内健康的情爱,男女恋人之间就存在一个情感磨合的问题。他们不懂得真正的爱情是需要两情相悦的,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双方会越来越从感性生活的层面深入到对方生命存在的层面。

4.学业倦怠与事业追求的矛盾与冲突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对于人才的要求更是日趋提高。可是,在大学校园却有部分大学生呈现出学业倦怠状态,他们或缺乏学习热情,对学习冷漠、悲观,或觉得学习大学课程对自己的人生没有意义,常有空虚无聊感,或拒绝接纳教师,不尊重教师。每年都有个别大学生因为无法完成大学学习而退学或自杀。出现此类现象,从根源来讲是他们没有认识到大学学业与未来事业的关系。也就是说,缺乏对未来职业生涯的规划。尽管在高校中从学生入校开始就通过多方工作帮助他们确立职业生涯规划,以期使他们的大学生活能够倾向于他们未来的职业选择,为之而作足够的准备去营造自己的竞争力,但是并非每个大学生都能认识到职业规划的重要性,入学时苦口婆心地劝告只有学生毕业面临就业困惑时才能真正领悟其中的深刻含义。而同时调查发现,大学生的生命价值取向总体是趋向于高端的,是趋向于创造辉煌的。对于学业倦怠的底层性困惑在不断地干扰生命进程的高端走向。

大学阶段生命矛盾的疏解策略

纵观近年来大学校园发生的自杀、暴力、残害动物、堕胎等现象,不难发现这些问题大多因不能很好解决大学阶段生命矛盾而引起,大多和生命教育的缺位有关。对大学阶段的生命矛盾进行有效疏解,要注重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三管齐下,实施以下策略:

1.个性化策略

青年学生群体中既存在由于心理发育未完全成熟,存在从中学到大学或由大学到社会这样一些基本相同的人生经历而带来的共同生命矛盾,又存在由于家庭环境、个性、兴趣等个体差异而带来的个性化的生命矛盾。因此,关注大学生的生命矛盾,既应当关注所有学生共同面对的问题,更应该针对每个学生不同的问题进行个性化辅导,使他们各方面的生命困惑、生命挑战都能够在其中找到解读。力戒疏解教育流于一般形式,力戒讲一些看似对所有人都管用而恰恰对那些特殊生命困惑、生命矛盾不管用的话,那样,疏解工作就不是成功的。要做到普遍化与个性化相结合,就要有深入调查研究,有个体与个体的交往与心灵的碰撞。疏解工作实际是一种人文教育,是一种人化的教育,是一种社会化的教育,有效地疏解工作能使生命绽放出光彩,只有找到那个黑暗它才能够展示作用,而黑暗在哪里,只有深入探索才能找到。忽视个性化差异的疏解工作,只采用硬性说教与单一理论灌输,必然如隔靴搔痒,缺乏针对性,无法解惑,甚至可能引起对方厌恶,产生更强的逆反心理 [2]。

2.实践性策略

对大学生生命矛盾的疏解,需要有成熟理论作为支撑,需要进行成套的系统理论的灌输,但更要关注他们的实践。大学阶段的生命矛盾都产生于大学生活的实际,要强化生活在疏解工作中的原发性意义,疏解工作要以大学生活为起点又要回到大学生活中去。如果脱离大学生活的实际,回避多元、复杂的社会现象,而只是书本理论的灌输,必然会使他们感觉到书本理论的空泛和不真实,不会自觉将生命教育的理论知识纳入自己的认知体系和行为体系,并内化为自己的信念和行动。应该通过志愿者活动、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专业社团活动等多样化的形式,让大学生参与实践。通过实践活动,当大学生把自己的生命与他人的生命与民族的生命与共和国的生命联系起来的时候,他就获得了生命价值的一种特殊的追寻与创造。通过实践活动,可以促进生命之间的互动,把学生引进历史,他们能够感受到历史的脉动;把学生引进时代,他们能够去把握时代的脉搏;把学生引向未来,他们绝不可能为眼前的一点困难和挫折而放弃自己的生命。

3.理解性策略

每一个人的存在都是独特的,疏解工作的方法不当,会促使大学生关闭心灵的阀门。因此,在疏解工作中,要尊重青年学生的人格,尊重他们的观点,尊重他们的个性,而非简单地视其为“年少轻狂”。要以平等的姿态去与他们沟通、交流,切实了解他们内心的困惑。要学会换位思考,设身处地考虑青年学生的心理与情感需求,用平等的对话而非居高临下的训话打开他们的心扉[3]。只有以积极的姿态融入以被教育者为中心的关系场,被教育者才能够提升自我的“存在感”,孤独才能被驱逐,苦恼才会被冲散。真正的教育需要人性化的关怀,这样才能有利于被教育者以积极的姿态去主动地接触社会,去了解他人、了解社会、了解世界。

4.引领性策略

所谓引领性,就是疏解工作不仅要立足大学阶段生命矛盾,更能引领未来,教会大学生对未来人生道路上的生命矛盾进行自我反思。大学生命教育只是人的生命教育的一个中间阶段,其实,一个人的生命教育是贯穿其终生的。特别是对于90后这个特殊的群体,他们出生在成长在社会转型期的背景下,其人生历程注定与前人不同,必然会遇到前人不曾经历的诸多生命困惑。如何定位个体生命价值?不仅是大学阶段也是后大学阶段要考虑的问题。大学阶段作为从学校到社会的最后一个阶段,在该阶段所形成的生命价值观往往影响以后的人生道路。因此,对大学阶段的生命矛盾的疏解工作意义重大。对大学阶段生命矛盾的疏解工作,要“授之以鱼”更要“授之以渔”。要既能有助于解决目前困惑,更要教给他们反思自我的参照系,教给他们反思自我的方法,教会他们走向未来的自觉之路[4]。

参考文献:

[1]张红霞:《当代大学生面临的生命困惑及其疏解》,《中州学刊》2015年第8期,第79-82页。

[2]程国斌:《当代中国生命伦理学研究路径反思》,《天津社会科学》2015年第3期,第68-72页。

[3]梅萍、宋增伟:《家庭亲疏关系对“90后”大学生生命价值观的影响》,《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5年第17期,第22-24期。

[4]李雪飞:《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大学生生命教育探索》,《陕西教育》(高教) 2015年第2期,第79-80页。

作者单位:商洛学院 陕西商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