叩开科学探究之门
2016-05-26王宏雨
王宏雨
【内容摘要】新课标要求我们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把发现、探究,讨论等认识活动突显出来,使学生学习过程更多的成为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今天的化学已发展成为材料科学、生命科学、环境科学和能源科学的重要基础,成为推进现代化社会文明和科学技术进步的重要力量,并正在为解决人类面临的系列危机,作为科学教育的重要的组成部分,新课程倡导从学生和社会发展及需要出发,发挥学科的自身优势,将科学探究作为改革的重点,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意识,使获得化学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也成为探究、讨论和理解化学、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
【关键词】新课程 中学生 化学实验 科学探究
传统的教学方式与学生学习方法过分强调和突出知识点的接受与掌握,冷落、贬低了发现和探究知识的方法及过程,从而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了纯粹的被动接受知识和记忆知识的过程,这种学习方式窒息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与智力发展,摧残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不仅不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反而成为学生发展的阻力。新课标要求我们转变教学方式也就是要求我们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把发现、探究,讨论等认识活动突显出来,使学生学习过程更多的成为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强调发现学习、探究学习、讨论学习,这已成为新课改的亮点。
新课程标准强调,科学探究是学生重要的学习方式、学习内容和目标,现就对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浅谈几点心得。
一、积极开展化学探究活动
《化学新课程标准》中强调“化学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主要方式,它的功能是其他教学手段所无法替代的。”化学探究对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模式具有重要意义。通过科学探究,可以使学生在获得化学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受到科学方法的训练,体验探究的乐趣,养成学习的好习惯,增强学生知识探究能力。同时科学探究是以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深层次的认知为核心的学习方式,它对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及可持续发展学力也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例如:在木炭还原氧化铜的实验中,如果仅仅传统地完成实验,然后得出结论,学生枯燥地观察冗长而又不十分明显的实验现象,索然无味。这时,实验可改为:让学生分组探究,完成用酒精灯加热已经炭化小木片上的氧化铜,通过生成红色的物质归纳得出生成金属铜;然后设疑:碳必然要与氧结合,是生成一氧化碳还是生成二氧化碳呢?学生刚刚亲自完成生成铜的实验,仍处在获得成功的兴奋中,思维异常活跃,必然会热情高涨的进行探究。虽然是同一个实验,但此时的观察重点侧重于澄清的石灰水是否存在明显的变浑浊的现象。通过这样的创新实验,突破了学生的思维定势,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创新的动力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和培养。
二、自主学习是科学探究的重要特征
自主学习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对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探究兴趣尤为重要,教师要注意着重引导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并通过积极的实验探究来解决问题。
例:我们将CO2气体分别通入澄清的石灰水和氢氧化钠溶液,观察到到前者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而后者氢氧化钠溶液无现象。
提出问题:如“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是否发生了化学反应?”等,组织学生积极讨论与设计实验步骤。
三、重视科学的实验方法的教育
在实验探究过程中,要重视对学生进行正确的科学的实验方法教育,教师应深入研究教材,提炼教学内容中的重要方法及要素,并在教学过程中逐步渗透,让学生在实验探究活动中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对实验中无明显现象的可以通过改变实验装置,创设新的情景等以便观察到明显现象,判断反应的发生,也可从体验生成物的存在来判断反应的是否发生。学生的知识背景不同,思考问题的方式也可能不同,他们对同一问题的认识角度和认识水平也存在很大的差异,在探究教学中教师要有目的的组织学生相互交流和讨论,这样既有利于培养学生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也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评价能力,提倡以小组为单位的探究活动。
四、采用有效方式开展探究
化学中较常见的探究活动形式有两种。一是进行适合学生的探究性实验。例如“探究氯化钠(NaCl),硝酸铵(NH4NO3),氢氧化钠(NaOH),三种固体物质在水中溶解时的温度变化。教师应鼓励学生自主设计探究方案,学生通过讨论筛远出合理的方案进行实验,最后总结归纳出“物质溶解时伴随有吸热和放热现象”的结论。二是开展调查,辩论等活动,如调查“学校附近河水污染情况,提出有关建议”,“辩论大气中CO2会逐渐增多吗?O2会被耗尽吗?”等。让学生走出课堂深入社会生活,通过活动获得第一手信息,借助已学的知识和各种教育资源(图书馆和互联网等),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归纳,发现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合理建议。
总之探究性实验教学,重在探究,学生是探究的主体;贵在引导,教师在整个过程中是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教师在教学中也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具体教学内容来设计和组织探究活动,力戒形式化、表面化、教条化,务必在教学法中落实课程目标。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教学工作中将会遇到许多问题,只要我们运用新的教学理念,在教学中处理好细节问题,教学定能取得丰硕的成果。
(作者单位:江苏省阜宁县张庄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