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质疏松诊治中的误区
2016-05-25黄燕兴
黄燕兴
随着社会老龄化的进程,骨质疏松的发病率正呈逐渐上升的趋势,骨质疏松也正得到了社会的广泛重视。然而在骨质疏松的门诊中也常遇见许多误区,这些误区的产生多来自于患者和某些非专科医生对疾病的认识不足和对某些药物名称的“望文生义”。
误区一:“钙针”是最好的补钙药。
在骨质疏松的门诊中经常会有患者主动要求医生处方“钙针”,认为“钙针”起效快、含量高,所以注射后就不用补钙了。其实老百姓常说的“钙针”医学上称为“降钙素”,其主要作用是阻断钙的流失,本身是不含钙的,通过阻断钙的流失来达到钙的正平衡而提高骨密度,进而达到治疗骨质疏松的目的。所以在治疗骨质疏松用“钙针”时一定要补充足量的钙,这样双管齐下再配合其他治疗方法才能达到好的效果。
误区二:骨质疏松是老年病,与年轻人无关。
确实,骨质疏松的危害主要表现在老年人,主要症状是疼痛、腿抽筋、身高变矮、易骨折等,但是骨质疏松的发病是一个逐渐、缓慢的过程,一般在35~40岁以前骨量是一个逐渐增加的过程,这就要求我们从小开始注意锻炼身体,合理饮食,补充足量的钙,达到一个好的“骨峰值”,这样就使我们的“骨库”里有了足够的储备以应对中老年以后的骨丢失,这样骨质疏松也会晚发生或不发生。所以说骨质疏松要从娃娃抓起,保护好我们的骨骼要贯穿终身。
误区三:骨质疏松就是缺钙,治疗骨质疏松补钙就可以了。
骨质疏松是全身性的骨代谢疾病,发生的原因是很多的,钙的摄入不足只是其中的原因之一。女性绝经以后雌激素的下降会使骨量快速丢失,男性雄激素的下降也是一个主要原因,其他如运动的不足、维生素D和维生素K不足、吸烟、酗酒、胃肠病吸收不良、某些疾病如免疫性疾病、甲状腺疾病、糖尿病以及激素治疗等都会造成骨质疏松的发生。所以说治疗骨质疏松需要多管齐下才能达到好的治疗效果,单纯补钙是远远不够的。
误区四:老年期治疗骨质疏松已起不到效果了,所以治疗的意义不大。
我们主张预防骨质疏松从娃娃抓起,主要指的是以好的生活方式来达到好的“骨峰值”,但治疗骨质疏松我们既要加强成骨的力量,又要减少破骨的力量,这样就会使我们的骨密度依然可以达到正平衡,从而不断提高骨密度,改善骨结构,达到治疗骨质疏松、改善症状、预防骨折的目的。所以说老年期治疗骨质疏松依然能达到理想的疗效。
误区五:骨质疏松性骨折,骨折固定手术治疗后就完事了。
骨质疏松性骨折,骨折固定手术治疗,只是治了“标”,而造成骨折的“本”—骨质疏松—并没有得到治疗。因为骨质疏松是慢慢发展而来的,所以有“悄无声息的流行病”之称,许多患者发生了骨折后还不知道自己的“本”是骨质疏松,所以我们在骨折固定和手术的同时就要抓紧对原发病骨质疏松的治疗,这样既能帮助骨折尽快恢复,又能使内固定更牢靠,避免内固定的松动,并且还能大大减少再次骨折的发生。
综上所述,经过多年来在骨质疏松方面的科普教育,大家对骨质疏松的认识有了很大提高,但依然有着不少似是而非的错误认识,这就要求我们医生做更多更细致地教育宣传工作,这样才能使老年人生活质量得到不断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