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疗脑血管病
2016-05-25长歌
长歌
《科学生活》:什么是脑血管病?中医又是如何定义的呢?脑血管病有哪些危害?
李主任:脑血管病包括很多种,我们一般所说的脑血管病指的就是中风。
脑中风又分为两类,一类是出血性的,如大家常听到的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
另一类是缺血性的,主要是血栓形成的。以前,我们将其他部位的栓子脱落堵塞脑血管叫做脑栓塞,把大脑自身的血管形成血栓叫做脑血栓。现在,我们把这两个情况统称为脑梗死。还有一个特别的情况,有些患者脑血管堵塞了一会,过了一会自行疏通了,这我们称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还有很多其他的脑血管病,如静脉血管病,但目前的脑血管病主要指的是动脉的出血或缺血。
脑血管病一般分为急性期、恢复期与后遗症期。一般认为,发病的前两周称为急性期,具体到个体而言,时间长短可能会有变化。比如,有些患者有轻微的脑梗,仅仅出现半侧轻微的麻木或是无力,病灶很小,我们称之为小中风,这样的情况,可能只有一周的急性期。又比如,有些患者很严重,出现了昏迷,这样的情况急性期可能两周多一点。总体而言,急性期在两周左右,两周以后就称为恢复期,半年以后就称为后遗症期。
脑血管病的危害是非常大的,在我们国家是导致死亡的第一位疾病 。首先,其发病率很高,每年要新增100万~200万的患者。其次,中风的致残率很高,差不多2/3的患者,急性期过后会出现后遗症,需要不断康复治疗,经济负担加重,自身的生活能力也会受到影响。加之,脑血管病越来越年轻化了,很多患者处于四五十岁的中壮年,一旦生病对家庭的打击也很大。
《科学生活》:脑的结构很复杂,在对于解剖并不是很了解的古代,古人认为脑起到怎么样的作用呢?又如何提出中医的治疗理论?对现在的中医治疗有怎样的影响?
李主任:中医最早认为“心主思维”的,后来慢慢认识到心和大脑一起管理人的思维。明朝李时珍认识到人的精神状态和各个器官都由大脑统帅,称大脑为“元神之府”,这里的“神”指的是视力、听力、嗅觉等五感的感官能力、运动的灵活性。
古代没有脑血管的概念,对于中风的理解认识也有一定的过程。最早《内经》等古籍根据中风的症状,将中风归为“偏枯”,这是因为很多中风的患者都会出现偏瘫,所以把它称为“偏枯”,或是“风痱”。
汉代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正式提出了“中风”这个名字,但当时所讲的中风和我们现在所讲的中风并非完全一样。因为古代的生存条件比较差,外感病较多,所以那时的中风多以风邪为主,也就是感受自然界风邪以后得的一些病。这其中还包括其他的疾病,比如外感风寒的疾病、吹风以后面瘫,现在已不把它们当作中风了,但在当时是分不清的。
古代“中风”中当然也包括现在脑中风的主要表现,如中风分为“中经络”“中脏腑”。“中经络”就是指的半身不遂和半身感觉减退,“中脏腑”就是指的出现神志的变化,这与我们现在对中风病的认识是一样的。唐代之后,中医慢慢意识到中风病与外感的关系不大,更多的是体内的变化,脏腑功能失调。
在治疗方面,唐宋之前的方剂多是以袪外风药为主,如麻黄、桂枝、防风等,代表的方剂有“续命汤”“小续命汤”。唐宋之后,根据不同的认识,研制了不同的药物。譬如清代王清任的补阳还五汤,主要用补气活血药物;张锡纯的镇肝熄风汤,主要用养阴熄风药物等。
现在中医的治疗主要来源于这些理论。在对病情轻重的分类上,还是使用“中经络”“中脏腑”的分类;治疗药物也都以古方为基础。
中医看病也不能完全按照西医脑血管理论来理解,还是要根据症状、舌脉来辨证用药,如果说有外风的表现,出现肢体的麻木、出汗、恶寒,这时 使用一些袪外风的药,仍然有较好疗效。
《科学生活》:脑病科和神经外科有什么不同?中医如何与西医结合治疗?
李主任:西医的学科分类命名方法与中医不同,中医分类里就将神经科称为脑病科。尽管在内涵上两者略有不同,现在通常简单地说,中医的脑病科就是西医的神经科。
现在的中医脑病科基本上都是中西医结合治疗。疾病诊断多以西医诊断为主,中医更多的是在治疗上的参与,西医治疗的同时辨证使用中药。西医有一套比较成熟的诊断、治疗的方法,我们中医也在应用,包括疾病的诊断、最基本的治疗、急性期抢救的方法。在此基础上,我们再加上中医的治疗。
中西医结合可以贯穿中风防治的整个过程,从早期预防到急性发病,直到后遗症的治疗,都需要两种方法的结合 ,只是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侧重。
在中风预防方面,中西医两种方法各有优势。西医有比较规范的预防方法,如阿司匹林、他汀类药物以及控制危险因素的相应的西药。在这个基础上,中医经常用一些中药或是比较简便、易坚持的中药茶饮的方法来预防。尤其对于危险因素不多的尚未中风的人群,西医还没有特定预防药物,但这类患者到了一定年龄也会存在中风的可能性,我们常常建议这类患者饮用一些中药的茶饮,根据体质使用活血或者平肝熄风的茶饮,如天麻、三七、丹参,都可以泡茶饮用。
急性发病期在西医常规治疗及对症治疗同时,配合中医针灸、中药汤药、中药针剂等。譬如急性发病期患者出现昏迷时可以服用的,可以起到醒脑开窍的作用,也可以通过针灸帮助苏醒,也能起到很好的疗效。
到了后遗症期时,西医已经没有药物治疗的方法了,此时中医就显示出了优势,如针灸、推拿、中药等治疗方法。
《科学生活》:中医对不同类型、不同阶段的脑血管疾病的治疗方法是否有不同,能起到怎样的效果?请您具体说说。
李主任:对于所有的脑血管性疾病都可以通过中医中药治疗,只是不同的脑血管病或不同的发病时间,需要注意。譬如刚刚发生脑出血时活血药的使用就要谨慎。到了恢复期,无论是哪一种中风, 都可以辨证使用各种中药 。
《科学生活》:中医对于脑血管病的治疗有怎样的优势?
李主任:中医防治中风有丰富的治疗手段和方法,可以根据疾病不同阶段、患者的接受度来选择不同方法。在早期预防阶段,可以用一些容易操作、痛苦比较少的茶饮、耳穴、自我按摩,也比较容易坚持。急性发病期时,患者对各种中医治疗都比较容易接受,如针灸、推拿、中药内服、注射等,都可以进行。在恢复期,除了上述方法一般治疗外,对肢体偏瘫、疼痛、关节畸形等,配合中药熏洗、离子导入、足浴、拔罐、中医气功功法锻炼等有更好疗效。
《科学生活》:请您给需要注意的朋友推荐一些食疗小妙方或是保健操。
李主任:介绍一些预防中风方法:可以先看一下舌苔,比较简单来说,舌面上如果是光滑的,苔很少甚至像玻璃一样光滑的“镜面舌”,这样的患者大多数是阴虚的较多,可以用一些养阴熄风的药,如石斛、麦冬、生地、天麻、钩藤等,泡茶饮用可以起到较好的作用。除此以外,大多数 缺血性中风患者都适合活血化瘀的药,如三七、丹参,这些都是比较平和的药物。
平时按揉太阳穴、百会穴、风池穴、足三里,可以增强体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