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闻人如何与“算法”共事

2016-05-25程征

中国记者 2016年2期
关键词:稿源晨光资讯

程征

编者按 2015年,创立仅2年的内容分发平台“一点资讯”迎来了强劲增长期:截至2015年底,独立App日活跃用户达1450万,总日活用户超2200万,累计用户1.7亿,进入新闻资讯类App第一阵营。2015年4月,搜狐原执行总编辑吴晨光正式加盟“一点资讯”,任副总裁兼总编辑,对“一点资讯”的内容运营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

《中国记者》杂志近日对话“一点资讯”副总裁兼总编辑吴晨光,请他讲述自己的新闻职业经历,对移动互联网、算法、用户的理解,以及对传统媒体转型与新媒体的看法。“对话新媒体”由本刊与新华社新闻研究所文化产业研究室合办。

“全媒体”人生

中國记者:能否简单介绍一下您的个人经历与职业生涯?您是如何进入新闻行业的?职业轨迹又是如何发生转向?

吴晨光:1996年,我毕业于北京钢铁学院,学的是钢铁冶金专业,毕业后在首钢做技术员。后来被调到首钢第三炼钢厂宣传部,开始接触各种来采访的记者。

上世纪90年代末是报业市场化的黄金时代,一大批都市报诞生,机关报的子报也纷纷“上摊”。1998年,《中国劳动报》创办子刊《职业导刊》,我通过考试,进入《职业导刊》做了两年记者。2000年,我进入《中国新闻周刊》,工作了不到一年,因为周刊投资失败停刊,又转战《南方周末》,做了3年半记者和3年半编辑。之后,我回到《中国新闻周刊》(当时已复刊),出任副主编,并组建了周刊的新媒体班底。周刊是最早在微博等新媒体领域做出影响力的传统媒体之一。2011年,我加盟《博客天下》任副主编,工作了一年。再之后,37岁生日那天,我到了搜狐报到,任新闻中心总监。2013年10月,我接替刘春,出任搜狐网总编辑。2015年5月,加盟“一点资讯”出任副总裁、总编辑。

中國记者:您的从业经历十分丰富,可谓跨越“全媒体”。这些经历中对您触动最深、最难忘的部分是什么?

吴晨光:给我感受最深的,是到了搜狐之后,可以说,我的媒体职业生涯从那里真正开始了跨越,因为到了总编辑这个位置上,你会有相应的视野和格局,才会思考如何掌控全局。

而从搜狐到“一点资讯”是另一个跨越。在搜狐时,我的状态其实一半在平面媒体、一半在互联网,到“一点资讯”后思维完全转变了,开始重新学习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算法,特别是从编辑思维到用户思维。

中國记者:为什么从搜狐离职加入“一点资讯”?

吴晨光:所有的跳槽对个人而言,无非是几个原因,一是钱少;二是职务不符合你的要求,没有提升空间;三是达不到发展预期,或看不到未来的方向。加入“一点资讯”有几方面考虑:一是全员持股,如果公司上市,高管们可能实现财务自由。二是这个平台能够给个人价值带来的提升。你去一个上市公司工作与把—个公司做上市,二者的价值、成就感不可桕提并论,我现在的努力,也是为了后者。第三,“一点资讯”对于算法、用户、技术、产品的理解很先进,超过门户网站。门户其实比较传统,它比平媒多的地方在于确实能看到用户数据,但是怎么用数据,用什么算法匹配这些数据,还没有行之有效的办法。弱水三千,取哪一瓢饮?

中國记者:能否介绍一下您到“一点资讯”后的主要职责与具体规划?

吴晨光:我在“一点资讯”主要负责内容运营,也负责协调一部分媒体关系。加入“一点资讯”之后,我做了几件重要的事,首先是关于“水源”的选取、清理和分类。如果说渠道是超市,产品就是矿泉水瓶,而内容是水。

“水源”有几个核心问题:一是选谁?中国有成千上万家报纸、杂志,数以百万计的网站、论坛,以及上千万自媒体,当真比“弱水三千”还多三干倍。我要求频道运营编辑把寻找好稿源作为工作核心;第二是分级。我们将稿源分为六级:一级源是垃圾源,基本不可用;二级源叫部分可用源,要滤掉里面的假新闻、谣言和标题党等内容;三级源叫基本可信源,可直接上页面和频道;四级源叫优质源,包括一些优秀的传统媒体和门户网站的部分内容;五级源是较为稀少的优质栏目;六级是特别优质源,我们的原创、栏目、策划都集中在六级。实际上,所有的互联网,无论是App还是PC端,80%的流量永远来自20%最优质的稿子,所以找到优秀的四五六级的稿源耍比拓展二级的稿源重要。我们总共对上万个稿源进行了重新遴选、分级,把将近8000个不合格自媒体清出了后台。

中國记者:您似乎将门户新闻的操作系统代入了“一点资讯”,比如对重大突发事件的把握和频道建设上,都延续了门户的风格。这样做的好处是什么?

吴晨光:没来“一点资讯”之前,觉得它可能是以兴趣搜索作为核心竞争力,所以没太把重大突发事件列入工作重点。但来了后我发现,必须要做重大突发事件。重大突发事件发生时,个性化阅读等于共性阅读,所有目光都会集中在这一焦点上,当然要抓住。所以“一点资讯”一定要有一套重大突发事件的处理流程和方式。

这套流程要结合算法确定,比如告诉算法在什么样的突发事件里面调动哪些资源。另外,我们特别强调事件发生时的第一反应——因为算法是滞后的,等后台依靠数据样本评估出事件重要性的时候,会慢一拍。天津爆炸、长江沉船、周永康被判无期、法国暴恐袭击、台湾大选等重大事件我们都第一时间推出,其中一些事件的报道还创造了单日日活用户的历史纪录。现在“一点资讯”基本上准备好了所有重大突发事件的PUSH(推送)语,包括它的信源。

另外是军事、体育等专业频道的建设。门户网站从1998年发展到现在,让人们形成了在导航栏里找相关频道的阅读行为习惯。所以App建设也一定抓那些用户集中的大频道,比如财经、社会、军事、健康等等。

频道建设要体现专业程度。如果汽车频道的流量不产生于选车购车而是车祸报道,体育频道的流量不产生于赛事而是在篮球宝贝上,就有问题。八卦能带来短时期的流量,但不能换来长期的口碑,需要编辑把握数据和专业程度之间的平衡点。

中國记者:从实际运行来看,您制定的内容策略是否奏效?

吴晨光:2015年“一点资讯”的用户增长很快,日活用户接近1500万,位列中国资讯类客户端前三甲。而从增长速度开说,一度达到1900%,远远超过其他门户网站的客户端。当然,这不能完全归结于编辑,主要是渠道和产品的发力。但高质量的内容会把用户留下来。内容运营部每天都在调整稿源,清理垃圾。一些客户端在放宽自媒体入驻的门槛,而我们变得更加严格。我们不希望污水把池子弄脏。另外,我们在一些重大事件报道上的表现力和张力更突出,内容运营方面的组织架构也完成了基本的布局。

很多人说,创业公司需要狼性,其实在“一点资讯”做总编辑要耐得住寂寞。它不会有搜狐那样强大的报道团队,更多是使用其他稿源进行排列组合,更重要的工作是跟媒体沟通,力保关键时刻拿到好稿源,做好组合,这需要长期积累。

刚才说到的“水源”其实就像武侠小说里的“倚天剑”,算法是“屠龙刀”,没有内力的话无法驱动这两样宝器。而内力就是编辑的专业性,有了这个才能判断稿源、了解算法,和算法一起共事。

中國记者:您现在的工作内容和思路与在搜狐时有何差别?

吴晨光:其实没有太大区别。我在搜狐时主导了内容战略的改革,即“中央厨房生产,不同餐厅分发”,“一点资讯”则是“不同厨房生产,中央餐厅就餐”。“一点资讯”各个频道就是不同厨房,首页是中央餐厅,下面还有监控团队和其他支持部门。

App是闭环产品,文章不能通过其他浏览器搜索,所以流量基本集中于首页。有些频道的流量基本可以忽略,但它存在的意义在于满足一部分特殊喜好的人群,以及为首页提供优质内容。所以,这些频道是不同的厨房,或者是一个自带小餐厅的厨房,但首页是一个大餐厅,根据不同的人的口味,提供不一样的菜单。如何匹配,就要靠算法。

“不是用户重要,而是用户的行为重要”

中國记者:您十分强调人工编辑的重要性,那么,算法将在运营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如何更好地让技术和编辑互补互融?

吴晨光:人工编辑、筛选稿源是解决有和无的问题,而算法解决内容的逻辑排序。比如,选一篇新年献辞——是《中国新闻周刊》的,还是《南方周末》的?不同的算法逻辑,产生不同的结果。作为编辑和总编辑,需要配合算法工程师,教会机器如何判断——点击量、点击率、转发数、评论数、收藏数、不喜欢数,都是重要的参考指标。换而言之,是把规则注入电脑,并根据用户大数据,从而形成属于一点的内容推荐逻辑。

“一点资讯”通过算法可以实现260万个长尾频道的订阅,可以在2万多个领域里进行个|生化推送,这是编辑干不了的事。它的价值就在于通过清晰的用户画像,为其匹配文章,匹配得越精准,用户就越想看。

中國记者:“一点资讯”的内容运营方式看起来更像是一个新闻客户端,但是它提出的目标是做全网入口,如何实现?

吴晨光:“一点资讯”应该是一个全平台和入口,而不仅仅是一个资讯客户端。腾讯在做应用号,“一点资讯”的新版也在做应用号,这一定是个方向。

算法能够知道用户的喜好,如果知道用户搜索美妆比较多,就接入电商;如果定位比较多,就接入滴滴等约车服务。所以“一点资讯”不仅做新闻,更强调长尾类的内容,比如教育、医疗、母婴等,可以更好地结合广告。获取新闻资讯的渠道很多,一点的优势在于精准锁定你的兴趣爱好,懂你所需、给你想要。这是它和其他客户端的区别,它能搭建全面的平台,以精准的服务向平台化、全网化、本地化发展。

我到“一点资讯”之后,视野从局限的新闻和资讯领域投向了更广阔的互联网领域。一点是一个平台,左边是资讯,右边是用户。一点把用户画像画清楚,就可以提供服务了。

中國记者:如何给用户画像?如何在竞争激烈的算法领域胜出?

吴晨光:看一个客户端是否了解读者,关键在于它对用户画像的颗粒度够不够细。因为拥有强大的数据后台, “一点资讯”可以挖掘用户的每一个行为习惯。宏观上,比如今天总的日活用户,每个频道的UV、PV和页面的点击率,包括用户的停留时长等;微观上,用户的使用场景、手机型号、在某一个时间段在某一篇文章停留多长时间等等。

“一点资讯”创始人、首席架构师陆荣清博士曾说过:“不是用户重要,而是用户的行为重要”。用户日志忠实记录了用户的行为轨迹,据此可以优化内容的运营。一个互联网公司最核心的机密就是服务器里存储的用户日志。用户分析是有技术门槛的,而这恰恰是“一点资讯”的优势。

没看好就先别创业

中國记者:现在如何对自己定位?媒体人还是IT创业者?

吴晨光:客观说,我不能算是创业者。“一点资讯”已经完成了基础建设,我负责的是从1到10的部分,让它精细化发展。我就是一个职业的总编辑,再往上一步,是职业经理人、高管,我要求自己做任何事时都保持一种职业精神。现在的心态更平实,放下新闻理想那些东西,把这份工作当成一个事业,有方向、有目标、有想法地做。

中國记者:身边的朋友创业成功的多吗?

吴晨光:有些成功,有些不太成功。传媒人创业应该选择与传媒有一定关联度的行业,不要轻易闯入完全不了解的陌生领域;第二,掌握互联网思维。现在大多是互联网创业,传媒人应该对数据、算法、用户有基本了解;第三,创业的产品要有核心竞争力;第四,要了解市场。这是创业时应该想清楚的事。最好不要当培育市场的人,可能成为先烈,也不能太滞后,会错失机遇。

中國记者:传媒人创业的优、劣势在哪里?对仍在行业内举棋不定的同行有何建议?

吴晨光:传媒人创业的优势在于人脉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劣势在于很难摆脱内容的限制。不少媒体人创业以微信公众号为平台,以为做好内容和渠道就行,但丧失了两样东西——技术和产品,微信帮他们做了。微信的红利期很快就会过去,而基于自媒体平台的创业者太多,微信公众账号就有1200万个,厮杀的激烈程度一点不输当年都市报的竞争。所以,媒体人创业的难点在于,既要使用所长的内容,也要脱离完全的内容思维方式,特别是找到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我的建议是媒体人没看好先别创业。现在资本市场遭遇寒冬,投资更加谨慎,想创业的媒体人职业素养和内功一定要够好。

中國记者:如何看待传统媒体的内部创新和发展前景?

吴晨光:传统媒体做的新闻客户端在内容上可圈可点,但在产品形态和互联网思维上我并不看好。衡量传统媒体转型是否成功的标志有两条:一是保留当年的影响力,二是能够盈利,这两点现在很少媒体能做到。传统媒体的转型应当有壮士断腕的决心,以保留和经营品牌为重,其他则有所舍弃。壹读的转型就是一种方式,但是对于很多国有媒体而言,放弃很难。

猜你喜欢

稿源晨光资讯
高职内刊学报发展路径调查研究
资讯Information①
晨光
新时期科技期刊稿源挖掘问题的探讨
晨光改造大多数
浅议科技期刊稿源的可持续经营
晨光
晨光
创办中文学术期刊《新能源进展》的几点感悟
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