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地质灾害防治(治理)工程施工中的监测
2016-05-25张宁
张宁
【摘 要】地质灾害监测技术的发展现状,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监测阶段及其目的,监测工作设计所需要的相关资料,地质灾害监测内容,地质灾害监测项目及主要监测方法。
【关键词】地质灾害;工程;监测项目;内容
1 地质灾害监测技术的发展现状
地质灾害的发生发展是一个从渐变到突变的阶段性动态发展过程,但是凭人的直觉一般是难以发现的,必须通过精密的仪器才能监测到其变形过程,预测其发展趋势和确定控制其形成发展的变形破坏层面。因此,有效的变形监测工作对地质灾害预防、治理具有重要的工程意义,变形监测工作贯穿于地质灾害防治的全过程,从地质灾害的勘察、设计阶段的检测信息有效反映地质灾害体的存在及其发展活动过程确定相关的各种几何学、动力学等指标,为防治设计提供必要的设计依据;在地质灾害的防治施工过程中可以有效检测治理工程施工对既有地质灾害体的扰动影响以及防治对策的有效性和施工安全风险监控;治理工程后效果的监测有效监控其治理效果以及长期运营的安全性和时效性等。因此尽管变形监测贯穿于地质灾害勘察,设计和施工等全过程,但在各阶段之间又具有相互的连续性。
变形监测技术是一门很强的应用技术,它是以工程地质学,土力学,岩石力学,钢筋混凝土力学及土木工程设计理论和方法等学科为理论基础,以仪器仪表,传感器技术,计算机与通信技术,大地测量技术,测试技术,信息科学等学科为技术支持,同时还融合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施工工艺和工程实践经验,以地质灾害体与防治工程结构体的相互作用及其稳定的动态评估为主要目的综合型应用技术。伴随着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和空间技术发展,国内外地质灾害调查与检测方法和相关理论得到长足的发展。
2 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监测阶段及其目的
地质灾害的防治工程整体上可以分地质灾害体的勘查,治理设计,治理施工和竣工运行等阶段,监测工作应当贯穿地质灾害防治过程的始终,但是由于不同阶段的工作重点和目的的不同,其监测工作内容,项目和监测的目的与任务也有所不同。
2.1 地质灾害勘察期间的监测
1)监测地质灾害的变形历史,分析判断其变形的特征,优势变形方向及其可能的影响范围,判断目前的稳定状态;
2)监测确定地质灾害体的空间几何特征和可能的规模;
3)测定地质灾害的滑动速度和变形规模,预测其可能发生的失稳破坏的时间、范围,及时捕捉灾害体的变形信息,为开展预报,预警工作提供必要的依据。
2.2 地质灾害治理设计阶段的检测
1)确定正在滑动的潜在滑面的数量和位置及地质灾害体内部变形特征及其特征信息,为设计载荷及其他设计参数提供依据;
2)监测地质灾害体内部的变形差异性及其活动特征为确定针对性的防治设计方案提供依据;
3)有效确定滑坡主滑,抗滑,牵引地段的划分,边坡危岩体的差异变形等,为治理方案的制定依据。
3 监测工作设计所需要的相关资料
1)地质勘探钻孔资料:资料分析关注向要点为软弱层位及潜在失稳破坏面。主要监测前期、施工期及运行期。
2)地质灾害主控因素分析工程地质勘查报告:环境地质条件,主控地质因素,变形活动机制和类型,可能的边界范围,分前期、施工期及运行期。
3)工程地质平面图及剖面图:地形地貌,地质灾害体岩性平纵组合分布,变形活动的分区。主要监测前期、施工期及运行期。
4)工程水文地质分析报告:地下,地表水文条件和年度变化与地质灾害活动的相关性。主要监测前期、施工期及运行期。
5)稳定性计算分析报告:变形活动的主控因素、稳定状态,薄弱部位等。主要监测前期、施工期及运行期。
6)防治工程设计报告及防治工程布置手剖面图:防治工程类型,布置以及控制度变形的机制,防治工程的主控因素。主要监测施工期及运行期。
7)防治工程施工组织方案:施工程序,工艺及其对地质灾害体可能影响,引发次生灾害的风险和关键因素,空间位置等,主要监测施工期。
8)工程开挖施工地质检验记录:开挖揭露的地质条件与勘查、设计资料的出入点,施工揭露的关键地质工程问题等,主要监测运行期。
9)防治工程质量检测报告:防治工程的问题,薄弱环节,主要监测运行期。
10)防治工程施工组织验收报告:对防治工程运营期关注的关键部位,防治工程受力机制等,主要监测运行期。
4 地质灾害监测内容
地质灾害监测项目类型将依灾害类型,灾害安全等级、地质环境条件,防治措施以及变形控制要求等综合确定突出重点,针对其主要变形破坏特征开展监测。地质灾害监测方法整体上可分为数据监测和人工巡视监测。
4.1 边坡工程监测项目
主要为地表变形监测,裂缝监测,建筑物变形监测,滑动面位移监测,地下水位和水量监测,降雨量,地表监测,孔隙水压力监测。地下水位和水量监测、降雨量,地表水监测,孔隙水压力监测等。
4.2 危岩(崩塌)监测
主要为岩体绝对位移与沉降,裂缝(张开、闭合、位错)变化地下水位变化及泉水流量监测,裂缝充水情况等监测等。
4.3 泥石流监测
降雨时触发泥石流的重要因子,其检测重点应是降雨情况,监测内容为泥石流的频率,流速、流量以及泥石流流量的变化与河水流量、降雨量的关系,
4.4 塌岸监测
塌岸宽度、高度及长度,塌岸岩土体位移变化,地表裂缝(张开、闭合、位错)变化、地表水和地下水流量、流速、水位等变化、泉水流量监测及塌岸前缘坍塌情况监测等。
4.5 防治工程效果监测
这个阶段监测工作的目的是一方面了解地质灾害体变形破坏特征,另一方面针对实施的防治工程进行监测。因此应对防治工程开展变形位移和应力监测。
4.6 人工巡视监测
地质灾害监测应非常重视人工巡视监测,由经验丰富的技术人员现场地质灾害的各种变形遗迹进行巡视检查,拍照和记录,密切关注地质灾害体上已有变形迹象的发展变化程度以及新生变形的存在及其发展和空间分布,根据巡视发现的变形迹象的分布和发展趋势及时与监测数据进行综合对比分析,确定地质灾害的变形活动。
5 地质灾害监测项目及主要监测方法
1)地表绝对位移监测:(1)地表水平位移、地面沉降。常用的观测方法有:①大地测量法:视准线法,小角法、极坐标法、交会法等监测水平位移,水准测量,精密三角高程测量等方法监测垂直位移。②GPS测量法。③近景摄影测量法。(2)表面倾斜监测:常用观测方法为简易量测。
2)滑坡体内部位移监测:(1)滑带出错动变形,常用的观测方法为便携仪表量测法,固定埋设仪表量测法。(2)内部相对位移监测。常用的观测方法有埋设仪表量测法。
3)裂缝相对位移监测:裂缝两侧相对张开,闭合,下沉,抬升或错动等。常用的观测方法有简易量测法,机械或电子仪表量测法。
4)泉点监测:泉水流量、常用方法有测流堰观测法。
5)地下水监测:(1)地下水水位,水量水温等,常用的观测方法地下水监测钻孔。(2)渗压监测,常用的观测方法地下水监测钻孔。(3)渗流监测,常用观测方法测流堰观测法。
6)常规水文监测:与灾害相关的河、库、溪水位等,常用的观测方法有条件可搜集当地气象水文站资料,也可人工测读。
7)常规气象监测:大气降水量温度,常用的观测方法可搜集当地气象局观测资料,也可人工或自动记录量测。
8)震动监测:震动频率强度,常用的观测方法仪器监测(地震监测仪)。
9)支护结构:(1)支挡结构与坡体接触压力监测,常用的观测方法仪器监测(锚杆应力,应变计)。(2)锚索锚固力,常用的观测方法仪器观测(锚索测力计)。(3)钢筋应力、应变,常用的观测方法仪器监测(钢筋应力、应变计)。(4)支护结构变形,常用的观测方法大地测量法,深部位移监测法。
10)巡视监测:简易人工监测及施工地质边路,进度记录等。
6 结论
近年来我国在地质灾害监测技术研究和应用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虽然有效提高了地质灾害监测预警水平,但是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在今后的监测工作中应避免监测技术,仪器设施多种多样应有重复性高,造成设备资源浪费。
[责任编辑:杨玉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