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学与社会性论题结合教学模式的探讨
2016-05-25鲍烈
鲍烈
【摘 要】学习物理是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结合目前大学物理课程的授课内容及教育现状,本文探讨将物理学知识与社会性论题相结合的教学,即开设一门从物理视角讨论社会性论题的物理类选修课,使物理教学更贴近学生、更贴近生活、更贴近社会,不仅能够增加学生的物理学知识,还能够培养和提高学生多方面科学素养。
【关键词】物理学;社会性论题;选修课;科学素养
物理学是整个自然科学的基础,也是高新技术的重要源泉,而物理知识中蕴含着丰富的思维方法,更是为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及创新能力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载体,但课堂讲授的物理知识总给学生带来“数学分析太难”、“理论太枯燥”等等诸如此类的刻板印象,大学物理课程本身教学任务重而学时又有限,这就需要有更多的物理类选修课为物理教育添砖加瓦,使物理思想活色生香。
1 物理学教育对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地位
物理学作为研究自然界最普遍规律的科学和最成熟的自然科学,对科学世界观的形成所起的作用是最直接的,物理学的方法是科学方法的典型代表。学习物理学方法对提高大学生科学素养、培养自主创新能力能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美国科学促进协会在其科学教育书籍《一切美国人的科学读本》中有这样一段话:“只有社会公众能够懂得科学、数学和技术,培养出科学思维的习惯,科学技术在改善生活质量方面的潜力才能发挥出来;如果人民没有科学素养,对一个更美好世界的指望就会落空。”这些措辞强烈的话是世界上最大的科学组织之一说的,旨在说明每一个学生都需要学习一门与文化和社会相联系的物理课程。国外的高校在教学的同时非常重视对科学素养的培养,而国内的高校教学也开始逐步重视这一点。
大学物理教育的功能和目的其实包含两个方面:(1)为学生学习科学技术知识打好物理学基础;(2)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作为理工科学生的一门重要基础课,大学物理在培养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增强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意识、科学美感等素质方面,具有其他课程不能替代的重要作用。大学物理课程教学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生能力的培养和素质的提高,也影响着理工科专业整体的教学质量。
2 社会性论题引入物理学教育的意义
物理教育研究表明,对学生来说,不论是主修科学的还是辅修科学的,如果他们更优先地通过具体的图像来思考物理问题,而不是通过方程式和数学,就能更好地掌握物理学的基本思想。另外,大学生作为社会的后备建设力量,他们是热情而积极的,他们更关注如何改造世界,如何改善环境,如何改进生活,每个学生都需要具有“科学素养”——他们应当理解科学的工作机制,他们应当理解迷信和伪科学的害处,他们应当理解科学的主要事实和原理,他们应当能够阅读报纸杂志上的科学文章,他们应当理解全球变暖、能源枯竭和其他与科学有关的环境问题将如何影响他们的生活,并且他们应当终生保持对科学的兴趣[1]。
当今的社会问题种种,把与物理有关的社会性论题(如运输问题、环境问题、能量问题、科学认知问题、核武器问题等等)从物理的角度来观察思考、用物理的方法来研究改进,并介绍针对问题最新的科学技术研究成果,这应该是提高科学素养的物理教学趋势,这对促进学生的科学物理思维、保持他们的科学学习热忱、增强他们的科学自主创新意识、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方面也都是非常有意义的。
3 物理学与社会性论题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设想
在大学物理课程课时受限的情况下,可以开设一门物理类选修课,让物理学与社会性论题相结合进行教学,通过物理基础知识以外的多角度教学加强物理教育效果,让学生体会到物理学的意义,它并不仅仅只是一堆知识,它更是一个提出、检验和精炼一些想法的过程,它是如此深刻地和社会生活相联系着。拟加入的社会性论题如表1所示:
对大学物理课程教学内容进行有关社会性论题的知识补充,概念性的入门介绍,互动式的学习讨论,叙述物理思想,强调科学的认知过程,体现科学的巨大威力的同时提醒每个社会中的人所应承担的巨大责任;同时结合丰富的社会联系和技术发展,呈现出物理学的广阔视野,不仅提供给学生更大的思考空间,也为其在各领域进行创新研究打下基础。
4 结束语
在学习中探究,在认识中思考,这是符合大教育观和STS(Science,Technology and Society)教育观理念的,教育本身既要传授学生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也要强调科学、技术和社会三者的联系,促使他们学习、形成正确的价值观[2]。把物理学与社会性论题相结合的物理教学模式,不仅体现出物理思维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而且把学生对物理的理解认识由基础知识数学分析领域引向最热最新的社会话题、最近最新的技术思考分析领域,这样的教学效果是值得期待的。
【参考文献】
[1][美]霍布森(Hobson,A.).物理学的概念与文化素养(第四版翻译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2]殷洁.提高工科大学物理教学效果的几点思考[J].科技视界,2014,31:60转197.
[责任编辑:杨玉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