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龙庄 巴渝神秘的深山“紫禁城”
2016-05-25尹业光
尹业光
“鸳鸯池”中,有一座圆形石拱桥,桥肩以巨石砌成台阶,形成隐蔽的中空结构,桥面的正中有一块活动的石板,撬开石板,就可钻进去。
会龙庄以中轴线贯穿三重厅堂,构成复式的四合院布局,隐隐有与北京紫禁城遥相呼应的“皇家气势”。
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除了皇亲国戚,没人敢以“龙”为自己的庄园命名,然而会龙庄却如此大模大样地挂起匾额,偏居一隅。
在重庆南部的四面山深处,有一座神秘的庞大庄园。它占地约2.05平方米,巍巍三重堂由中轴线贯穿,以复式四合院布局,园内共有大小16个院落,整体气势磅礴,华贵典雅,与千里之外的紫禁城格局极其相似。
这就是西南地区至今保存规模最大的古建筑群之一,素有“西南第一庄”之美誉的会龙庄。在中国现存的古代庄园中,会龙庄可谓最神秘的一座。过去的很长时间里,人们对它几乎一无所知,而随着不断发现和研究,一个又一个谜题让人难以捉摸……
严密而精巧的防御体系重重城墙、碉楼、暗道和密室
会龙庄是一个由328根石柱擎起的石木结构建筑群,据传在巅峰时期共有16个院落、27个天井,满园亭台楼阁全是雕梁画柱、绘彩描金,因此享有“西南第一庄”的美誉。
会龙庄建筑规模庞大,建筑繁多,却丝毫不乱,秩序森然,并且还配有非常完备的防御体系。庄园外曾设有3道围墙,每道间隔10~30米,内两道为土墙,最外一道是酷似长城的石头墙,高4米多,墙顶筑有巡逻用的步道,每隔一段,还分设有小型堡垒,进行重点防御。过去,这座“小长城”绵延数千米,不过遗憾的是,几十年前因四面山水库大修,急缺石料,城墙被拆除了大半,后来,一些村民修房、修路,也来此“就地取材”,致使城墙被毁坏殆尽,仅有零星地基残存。
外有城墙,内部则有碉楼。全土木结构的碉楼位于庄园东北角,至今保存完好,名为“绿堃(kūn)亭”,外形如塔,共5层,高38米,墙体厚度达半米以上,并且在每层的四面墙体上,设有不规则的漏斗状枪眼和遮蔽式小窗,能上下左右封锁周边要道。在碉楼一楼的大门后,还有一间密室,用于扼守碉楼大门,可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拥有如此强大防御体系的会龙庄,俨然是固若金汤的坚城。
除了城墙与碉楼之外,许多细节设计也同样体现了注重防御的观念。于中堂天井往左而行,穿过几重院落,就来到了庄园中的女眷居所——绣楼。登上木楼梯,会发现二楼全部采用木墙、木地板格局,但鲜为人知的是,绣楼的墙壁中有一道非常隐秘的夹墙,其宽近一米,且连通了整座绣楼的所有房间。平时,夹墙用来储藏贵重之物,关键时刻,它就成了抵御土匪抢夺的有效设施——如果土匪强行进入,女眷和老人、小孩可进入夹墙躲避,必要时还可以通过它暗中转移到其他房屋,甚至逃出院外。
这样的暗藏式设计还有很多,比如在碉楼附近的会客厅——会龙轩中,“会龙轩”三字匾额背后,也有一条暗道,遇到紧急情况,可以猫着腰穿行于房梁附近,神不知鬼不觉地穿过这座厅堂。在庄园南侧的“鸳鸯池”中,有一座圆形石拱桥,桥肩以
巨石砌成台阶,形成隐蔽的中空结构,桥面的正中有一块活动的石板,撬开石板,就可钻进去。靠近水面的位置有4个隐蔽小孔,既是气孔,又能汲水,紧急时刻藏身于此,绝对是土匪意想不到的“安全区”。这座“鸳鸯池”还有一个特色,那就是从会龙庄建成的那一天直到现在,不管干旱还是洪涝,水池始终不枯不溢,令人惊奇。事实上,无论多大的降雨,庄园内的所有天井都不会有积水,其优秀的排水系统,堪称典范。
“深山里的紫禁城”出身不凡,皇家气质
登上碉楼顶层,木质阁楼四面临风,视野开阔,可观周围八方景色。从碉楼上俯瞰会龙庄全景,可见全庄严格按照中轴线对称的结构修建,一些专家研究后判定,这种格局乃是仿照紫禁城而来,这样一片规模宏大、气势磅礴,华贵典雅而又不失森严气质的建筑群,不同于普通的民宅宗祠,也不同于西南地区常见的豪门巨宅,隐隐有紫禁城的“皇家气势”,因此有人称它为“深山里的紫禁城”。
庄园的正堂位于最北面,为开放式厅堂,走上三步地台,位于正中央的龙壁和鎏金带便映入眼帘,一种富贵、威武的皇家气象扑面而来,“紫禁城”之说实不夸张。正堂前面的院内,4个按正方形位置摆放、精雕细琢的大石墩非常引人注目。传说它们原本是4座华表的底托,同时也是全院最大的4根石龙柱,与两旁雕梁画柱的厅堂交相辉映,华贵庄重不言而喻——4座华表意指“四极”,天有四极, 而4根擎天柱, 就能把天撑得平平稳稳。古代,华表有“皇帝坐镇江山”的概念,因此一般人是绝不敢随意立华表的,这也成了会龙庄出身不凡的佐证。
一位自称庄园主王氏后人者说,由于家族曾遭灭门之灾,因此立下家规:不许从政,只能经商。所以历史上,王家虽有很多举子文人,但都没有谋求权位。到了近代王雅常当家时,家业鼎盛,有家丁数百,洋枪百余支,钱地无数,于是王雅常有了野心,幻想当快乐的“土皇帝”,于是命石匠在中庭雕刻了4座华表。
不过,这4座华表立起来没多久,就有人向清廷举报会龙庄“逾越形制”,为免灾祸,王雅常只得主动将大堂房屋地面降低了7尺(约2.1米),并将华表埋入中庭地下,只剩下4个精美的石墩,默默地记录着那段繁华旧梦。
会龙庄的迷雾谁是真正的庄主?
仔细研究就会发现,会龙庄的建筑风格既不是寺庙,也不是宗祠,既不是集镇商铺,也没有当地特色民居,而是典型的宫廷建筑。它立身于深山之中,与原始森林近在咫尺,似乎是故意与世隔绝,但无论从建筑布局、防御体系,还是从居住环境的精美与奢华程度来看,它又似乎又对皇城有着一份眷念。甚至,仅仅从它的名字上来考量,似乎也能发掘出一些与众不同的元素。
“龙”是中华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元素之一,从遥远的上古时代开始,龙就已经作为一种图腾,被各部落所崇拜,时至今日,“龙的传人”依然是中国人的代称。在封建社会,帝王之家凭借政治优势,长期将龙据为己有,让龙定型为帝王的身份标签,与龙有关的一切,几乎都成了“皇室专利”:皇帝为真龙天子,居龙庭,卧龙床,坐龙椅,穿龙袍……在那个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除了皇亲国戚,没有人敢以“龙”为自己的庄园命名,然而会龙庄却如此大模大样地挂起匾额,偏居一隅,静静地走过了无数春秋。
因此,对于会龙庄真正的来龙去脉,人们便有了许多猜测。
一种最普遍的观点认为,会龙庄最初是明建文帝朱允炆逃难至此后修建的行宫。清朝时期,这座行宫被王氏家族买下,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直到土改之前,会龙庄都住着王氏家族。另一种说法是,会龙庄是清代京城大贪官和珅修建的乡间行馆,和珅垮台后,这个行馆就被守馆的王姓卫士一直守着,这个王姓卫士,就是会龙庄的先祖。还有人说,王家先祖像《水浒》里的杨志那样押送皇家宝船,不慎船翻宝落,怕被惩处,于是就将剩余珍宝变卖,潜行至此,修建庄园繁衍后代。
从废帝、贪官到逃犯,关于会龙庄的来历众说纷纭,闪现了民间想象力的奇异光谱。事实上,据重庆市著名古建专家何智亚先生考证,会龙庄由王氏家族从嘉庆七年(1802年)始建,到民国27年(1938年)部分重建,历经136个年头,先后由六代人不断修缮、扩建和重建而成。不过,关于它的独特布局以及九龙壁、龙椅等皇家元素的疑问,甚至于建筑材料从而来、以什么方式运输等诸多谜题,依然有待专家进一步探究、考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