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城相府 山西晋城的文化巨族摇篮
2016-05-25洪炜琼
洪炜琼
在明末战乱时期,河山楼曾经保护过前来避难的平民达上千人,楼内石磨、碾坊、炊具等生活设施一应俱全,还挖有地道通向城外。
大学士第正厅挂着康熙御笔“点翰堂”的匾额自是不用多说,就连院里各样纹饰也让人目不暇接,廊下雕花斗拱比比皆是。
小姐院里,还设有通向城墙上的望河亭的小道,为排遣心中郁闷,府里女眷只能登上亭子,望着滚滚东流的樊溪,远眺城外的景色。
明清时期,太行山下一个名叫“皇城村”的地方,出现一个声名显赫的文化巨族——自明孝宗到清乾隆(公元1501—1760年)的200多年间,这个家族一共走出了41位贡生、19位举人,并有9人中进士,6人入翰林,有作品传世的诗人达36人之多,这就是被后世称为“中原文化图腾之一”的皇城相府的主人——陈氏家族。家族中,以康熙年间的政治家、学者陈廷敬最为著名。
陈氏家族早年以经营煤铁起家,家境富足后,陈氏家族注重教育,考取功名,人才辈出。明末天下大乱,为了抵御流寇入侵,陈氏家族于崇祯五年(1632年)在皇城村修建了河山楼和藏兵洞,在数次抵御外敌后,为保万全,又着手修建了城墙,是为内城。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外城完工,形成了留存至今的规模,内城、外城共有院落16座,房屋640间,总面积约3.65万平方米,其总体布局,以“神龟”的祥瑞之象组合建造,寓“千秋永固”之意。
民居与防御工事为一体“可以容膝”的斗筑居
关于皇城相府的建筑奇迹,首先得从内城说起。
内城城门上方镶嵌着一块石匾,上书“斗筑可居”四字,这是由陈廷敬的伯父陈昌言亲笔书写,意为“小小斗筑,可以容膝”之意,因此内城又被称作“斗筑居”。
斗筑居中的早期建筑属于民间军事建筑,风格简约,质朴平实,并无过多繁饰,多为坐北朝南的四合院,体现了晋东地区普遍特色。时至今日,“荣山公府”、“御史府”、“世德院”等院落比肩而立,都是陈氏族人入仕做官后修建的私人府邸。
斗筑居建有高大的城墙,宽约两米,高约12米,与明代的平遥古城、九边重镇太原的城墙等高,如此高规格的院墙,表明了陈氏极度重视防御的态度。城墙上分布着140多个垛口、2座守卫楼阁,重兵布防之下,极难攻破。不但如此,西门和北门还包裹了铁皮,铁门外还加了粗大的木栅栏,在冷兵器时代,这简直就是难以攻克的坚城。
不过,如此高大的城墙也遮不住另一项防御工事——河山楼的伟岸雄姿。河山楼是内城的标志性建筑,寄托“河山为囿”之意,楼高百尺(约33米),又名“百尺河山楼”,是整个皇城相府中最高的建筑物。
作为民用的防御工事,河山楼设计非常科学。巨石砌成的楼体共分7层,内部空间可容纳1000人左右,石门建在二层之上,通过吊桥和地面相通,杜绝了敌人通过石门进入堡垒的可能,楼内上下层间有木梯相连。三层以上设有窗口,楼顶建有垛口和女墙,便于观察敌情,敌人来犯时,可以在此抛掷乱石,阻止敌人靠近。底层则深入地下,水井、石磨、炊具等生活设施一应俱全,为防敌人长期围困,还挖有通向城外的地道。
河山楼建成后,流寇数次来犯,这座坚固的建筑发挥了良好的堡垒作用,在此避难的上千人,每次都成功地抵御外敌,化险为夷。时至今日,即使400多年的时光流转,巨族风光不再,河山楼也依旧巍然屹立,让来客惊叹。
在河山楼墙根下,五层窑洞一字排开、依势层层递升,这就是斗筑居的另一项创举——藏兵洞。125间大小不一的砖石窑洞错落有致,与高大巍峨的河山楼相得益彰,蔚为壮观。藏兵洞不仅是储藏兵器装备之地,也是家丁、乡勇休憩之所,窑洞内外相连,可以互相支援,在兵荒马乱的岁月,为陈氏
号称“皇城”的中道庄封建礼制与建筑工艺相融合
皇城相府的外城又名“中道庄”,紧依内城西墙而筑,因为康熙两次下榻于此,所以又称“皇城”。外城完工于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是陈氏家族的传奇人物陈廷敬入阁拜相之后,为满足母亲“看京城”的愿望而修建的。
当时国泰民安,正值盛世,陈氏家族的财力与日俱增,因此外城的清代建筑也一改内城的质朴风格,显得格外华丽富贵。外城墙是按照北京城的规格来修建的,城内包含了大学士第、小姐院、南书院等大型院落,其最大的建筑特色就是将封建礼制与建筑工艺相结合。
进入外城门,首先看到的就是一大一小两座气势恢宏的牌坊,小牌坊两柱一楼,褒奖陈廷敬的伯父陈昌言;大牌坊四柱三楼,雕龙镌凤,褒奖相府主人陈廷敬。大牌坊顶层正中题有“冢宰总宪”四字,“冢宰”是宰相的别称,意为百官之首,“总宪”是都察院左都御史的别称;牌坊最下层书写着“戊戌科赐进士正一品光禄大夫经筵讲官吏户刑工四部尚书都察院掌院士左都御史陈廷敬”,这一长串的官衔都是陈廷敬曾经的官职;牌坊基座有瑞兽环拥,寓意不凡;牌坊上高达五层的匾额,昭示着陈氏家族的显耀与辉煌,让人叹服。
牌坊只是中道庄里小小的一角,进入大学士第,才能感受到真正的富丽堂皇。大学士第正厅挂着康熙御笔“点翰堂”的匾额自是不用多说,就连院里各样纹饰也让人目不暇接,廊下雕花斗拱比比皆是;影壁四周设两层边框,框内图案丰富多彩;就连柱础和门枕石上都镶嵌着复合式的纹饰,制作精美,造型优雅。
虽然精细、繁复的纹饰如此美丽,但这些建筑里里外外都透露出封建礼制的气息。譬如,小姐院的房屋低矮,采用的是卷棚式屋顶,屋顶上没有屋脊和脊兽,同周边高大气派的院落形成鲜明的对照,表现出陈氏家族崇尚“男尊女卑”的传统礼制观念;小姐院里,还设有通向城墙上的望河亭的小道,在封建时代,大家闺秀不得随便出入居所,为排遣心中郁闷,府里女眷只能登上亭子,望着滚滚东流的樊溪,远眺城外的景色;管家院等仆从居住的地方,与主人的房舍则更是有“尊卑有分,上下有等”的差别,从房间大小、门窗形制等细节上都可见一斑。
不过,陈氏家族虽然讲究尊卑有份,但在内部管理上却也可圈可点。在森严的族规面前,仆人和主人是一视同仁的,管家院后的“面壁思过室”就是族人触犯家规之后反省的地方,这体现了名门望族的严谨家风。
皇城主人陈廷敬康熙皇帝眼里的“完人”
从皇城相府这座巨宅中走出过众多文人士子,其中最为出类拔萃的就是陈廷敬。陈廷敬天资聪颖,为人正直、清廉,是大清官场上为数不多的“不倒翁”。
陈廷敬原名陈敬,年仅20岁就考中进士,因当年同榜进士中有两位陈敬,为了区分,顺治帝亲自为他更名,在名字间加上了一个“廷”字。此后的54年间,陈廷敬平步青云,升迁28次,先后出任吏、户、刑、工四部尚书以及文渊阁大学士,还成为康熙的老师,是一位为康乾盛世做出过重要贡献的大臣。此外,他还是清初的大学者,有《午亭文编》等多部作品传世,72岁高龄时奉命主持编纂了我国历代收字最多的《康熙字典》。
在编纂《康熙字典》的过程中,康熙皇帝曾巡视书局,看到白发苍苍的陈廷敬伏案躬耕的情景,感动不已,当即挥毫为陈廷敬写下“午亭山村”的匾额和“春归乔木浓荫茂,秋到黄花晚节香”的楹联,还动情地说:“朕特书此匾与卿,自此不再与人写字矣。”如今,康熙皇帝的这幅墨宝还存放在皇城正门外的御书楼上。就在字典初具规模时,陈廷敬却逝于任上,康熙皇帝赐谥号“文贞”,并派遣三皇子主持丧礼,护丧归葬故乡。陈廷敬德才兼备,一生备受恩荣,符合封建时代对入仕臣子思想意识和行为规范的所有要求,康熙曾经赞誉他:“卿是耆旧,可称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