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美术区的创建与活动指导

2016-05-25张琴

幼儿教育·教育教学版 2016年3期
关键词:小班美术材料

张琴

美术区活动作为幼儿园美术教育的一种形式,深受幼儿喜爱,近年来也日益受到重视。然而,在班级美术区,我们常常会看到这样的场景:铺天盖地的作品,各式各样的工具和材料,孩子们挤在摆满物品的桌上操作,在桌椅橱柜间小心穿行。小小的区域空间显得拥挤凌乱,毫无美感可言。这样的区域氛围能引导幼儿“感受美、欣赏美、表现美、创造美”吗?因此,如何创设美术区,发挥美术区独特的审美教育价值,值得我们思考和研究。下面来谈一谈我们的实践经验。

一、环境创设

有人说,美术区环境最容易创设:摆上桌椅,放上各种美术工具和材料,张贴一些大师的艺术作品和现成的幼儿作品就可以了。殊不知,既要体现审美性,又要兼顾幼儿的活动需求,这并非易事,是需要教师精心设计、合理规划的。

1.规划区域空间布局,满足幼儿活动需求

美术活动有绘画、泥工、纸工等不同类型,不同的幼儿兴趣有异,因此,美术区需要相对宽大的空间来容纳这些活动,供幼儿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内容,并保证幼儿美术能力发展的全面性。

小班阶段,幼儿年龄小、能力弱,动作发展尚不完善,喜欢单一重复的操作,对涂涂画画特别感兴趣,因此,可留出专门空间支持幼儿对颜料的探索,满足幼儿对涂画的兴趣。我们充分利用墙面、桌面和地面,铺设大面积的底纸,设置成“绘画墙”“颜料桌”和“涂刷地”,并创设情境吸引幼儿参与活动。幼儿可以用印画的方式给墙上的“大树”添上“树叶”,可以在桌上尽情涂画“毛线球”,可以在“马路”上用玩具车玩“车轮滚画”的游戏,也可以涂刷用各种纸盒组合而成的汽车、房子、动物等。在幼儿初学使用剪刀、浆糊、油泥时,我们又将美术区分隔出相对独立的剪纸区、粘贴区和泥工区,配备适合小班幼儿高度的操作桌或用纸盒拼搭而成的操作台,并放置相应的工具和材料,使幼儿可在相对独立的小区域中专注地进行操作。

中班阶段,随着幼儿经验的丰富和能力的增强,创造性的活动越来越多,考虑到不同类型活动的均衡性,我们将美术区分隔为绘画区、泥工区、折纸区和综合材料创意区,并分别配备操作桌、材料柜及作品陈列架,幼儿可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选择不同的活动内容。

到了大班,随着幼儿学习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的进一步增强,幼儿常会结伴活动,综合使用多种材料,有时还会合作完成较大型的立体手工作品或大幅绘画作品。因此,在原有小区域布局的基础上,我们允许幼儿自主选择合适的台面、桌面或到活动室空的场地进行操作,给予幼儿充分的自主安排、调整活动空间的机会。

2.提供活动材料,满足幼儿个性化需要

美术区中幼儿的想象、创造需要依托材料,但一次性投放的材料数量、品种并非越多越好,教师不仅要关注材料本身的特点,还要考虑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发展需要,有目的地筛选,循序渐进地投放。

(1)注重多样性

美术活动追求的是创意,而创意来自生活。教师应意识到生活中的任何一种材料都可成为幼儿创作的资源,要挖掘不同材料的价值,拓宽幼儿创作的思路。教师要善于利用自然物(如树枝、树叶、豆子、石头等),留心发现生活中随手可得的日常物品(如回形针、纽扣、纸杯、纸碗、纸盘等)、废旧物品(如卷纸筒、碎布料、毛线、纸盒等)的价值。如,各种纸盒可组合成汽车、房子、家具等;瓷砖可作为底板反复使用,既可用于泥贴、颜料画,也可直接在其上喷水进行报纸撕贴活动;纸杯、纸盘、纸碗可用来创作“青花瓷”作品,也可做成陀螺、帽子等玩具或道具。这让幼儿充分感受到材料的多种用途和多种变化,体会到生活中只要有创意即可“变废为宝”。

随着幼儿绘画经验和技能水平的提高,绘画的形式和内容日益丰富。幼儿可在区域中利用宣纸、彩砂纸、刮画纸、版画纸、素描纸、牛皮纸、蜡光纸和毛笔、油画棒、竹笔、油墨滚筒、马克笔等,自主学习水墨画、线描刮画、油墨版画、彩色铅笔画等不同的绘画形式,感受和体验不同的画面效果。

另外,电视等媒体中可见的一些现代美术表现形式(如“灯光沙画”等)也可适当引进美术区。教师还可利用Ipad下载适合幼儿使用的美术软件,让幼儿体验脸谱彩绘、几何图形拼画、陶泥花瓶制作等活动,利用电子软件中艺术作品即刻成型的创作效果,激发幼儿参与美术活动的兴趣,丰富和拓展幼儿的美术经验。

(2)注重层次性

面对丰富多样、形式各异的材料,如果一次性投放过多,可能会杂乱无序,且易造成浪费;过早投放有难度的材料又可能让幼儿因多次失败而丧失兴趣。因此,要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动作发展水平循序渐进地提供。小班阶段,幼儿精细动作发展尚不够完善,可选择紧密联系幼儿生活经验的活动,提供适合抓握、易于操作、步骤简单、技能要求低的工具和材料,如用瓜果、印章、瓶罐进行印画的系列活动,又如汽车滚画、刷纸箱等大面积的自由涂画。这些材料在初次投放时种类不宜过多,但数量要充足。中班阶段,围绕同一主题的活动,材料的种类可以相对增加,如,拼贴“美丽的花”,可同时提供豆子、瓜子、纸团、吸管等多种材料,让幼儿根据喜好自主选择,呈现多元化的作品。大班阶段,幼儿能较自如地控制手腕和手指动作,灵活地使用工具,合作意识逐渐增强,因此,可适当增添相对精细的辅助材料,如塑料贴片、纽扣、吸管、毛根、回形针、牙签等,帮助幼儿实现自己的想法,使作品更加完整、丰富和精美。

(3)注意材料摆放

美术区的材料摆放既要便于操作,又要体现秩序感。对不同年龄的幼儿采用不同的材料摆放方式,会对幼儿的活动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小班阶段,操作便利、收放简便是首要的。我们会根据活动内容将相应的材料就近放置在操作区的桌面、台面或地面上,方便幼儿随时拿取,简化整理和收拾的程序。幼儿一进入美术区,首先印入眼帘的是分门别类的各个小区域和相对固定的材料,在被吸引的同时就可以开始自己感兴趣的活动,增强了选择的目的性。中大班阶段,可采取“材料超市”的形式,引导幼儿自主管理。材料可分门别类地用统一的敞开式置物筐或收纳盒盛装,集中摆放于多层开放式的材料柜或置物架上:零碎的材料(如豆子、瓜子、纽扣、吸管、回形针等)在归类后可置于较深的广口多格收纳盒中;各种纸张可根据尺寸、质地,采取卷合、叠放等方式归类,置于大小合适的筐内;剪刀、笔、胶带等常用工具可放入挂篓悬挂于柜边、窗台下;备用的盘子、筐子以及纸篓可置于材料柜上或区域入口处。总之,要让幼儿一目了然地看到工具和材料所在的位置,便捷地根据自己的需要挑选、使用。

3.展示作品,体现作品的价值

美术区的活动独有的特点在于只要幼儿参与了就会产生作品。对于这些作品,切莫随意摆放、堆积,教师要整体规划,让作品真正发挥其教育价值,引导幼儿相互学习和借鉴,感受其中的创意和美感,体验艺术创作的成就感,激发更多的参与美术创作的动力。

(1)多样化地展示作品

面对形式多样的作品,展示的方式虽不受限,但要避免因堆满、挂满、贴满和随手放置而造成的凌乱感,要精心设计、合理布局,形成错落有致、层次分明的格局,以凸显作品特色,渲染主题情境,营造独特而浓郁的艺术氛围。小班阶段会有大块的操作墙面,如幼儿共同用印画的手法创作的“树”,教师可事先设计适宜的背景,配合画面主题、季节、时令,注意色彩的和谐搭配,将审美情趣的培养渗透其中。对于小班幼儿单个的作品,教师可进行组合设计,使其更具艺术性。如,将幼儿涂刷的纸杯、纸筒、纸碗串联成挂饰,或改造成“果实”结满“大树”。中大班阶段,幼儿有能力自主参与环境创设,教师可留出合适的位置,提供足够的空间,引导幼儿以不同方式展示自己的作品。如,墙面上铺设网格和夹子,幼儿可将绘画作品夹于其上;敞开式的梯状置物架,幼儿既可展示立体的手工作品,又可用来分隔区域空间;从天花板上用隐形的钓鱼线悬垂夹子,幼儿可随时展示自己的手工作品。随着主题活动的转换,这些作品展示会动态更新。如,新年来到时,挂上幼儿自制的灯笼,贴上窗花,营造节日氛围;在“生肖”主题活动中,收集幼儿制作的剪纸、泥塑、布艺等不同形式的生肖手工艺品,通过悬挂、张贴、陈列,凸显“生肖”文化的魅力。在“京剧”主题活动中,将幼儿创作的各式脸谱悬挂起来,或组合成一幅大型脸谱,营造主题氛围。这些作品成了主题环境的一部分,也丰富了幼儿的审美体验。

需注意的是,展示的墙面和桌面之间,要留有足够空间供幼儿自如穿行,避免因过道狭窄而挤压、碰落作品。采用悬挂式展览时要注意间距和高度,使之错落有致,还要考虑幼儿的身高和视线,既便于幼儿自行展示和更换,又不影响幼儿日常活动。

(2)关注幼儿未完成的作品

有些作品在一次活动中无法完成,因此,教师既要重视已完成的作品,又要关注幼儿未完成的作品的放置。在小班,操作墙上大幅作品的创作本身就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如印画“树”,从初期印出少许浅绿色的树叶到后期呈现茂密的枝叶,每天活动后都呈现出不一样的画面效果。到了中大班,教师特意在区域中留出空间供幼儿放置“未完成”的作品。如作品“一瓶花”,幼儿通过剪贴的方式装饰花瓶,然后画上花朵,最后制作画框。每一个阶段的成果都属于“未完成”作品,但都可以独立呈现。幼儿可以将它们展示出来,不断丰富、完善。

(3)与其他区域的活动相互渗透

美术区的作品有时可成为其他区域的活动材料和游戏道具。小班幼儿喜欢涂涂刷刷,他们在美术区涂刷的大大小小的纸盒,可作为“砖块”组合成娃娃家的大门、围墙;大班幼儿在泥工区制作的“彩陶茶壶”,可陈列在健康区,营造“家”的氛围;纸折成的花朵可放到“花店”的角色游戏中;语言区角色表演所需的头饰和道具可在美术区制作。这样,幼儿的作品有了“用武之地”,幼儿由此获得了极大的成就感,就会更加主动积极地参与美术区活动。

二、教师指导

区域活动中,教师的指导往往隐含于精心准备的环境中,在活动现场,教师无需过多介入。在美术区就是如此,教师通过创设环境来暗示活动规则,为幼儿提供学习的“支架”,引导幼儿互相交流、分享经验,支持幼儿自主学习。

1.培养良好的习惯和规则意识

美术区活动类型多样、材料丰富,在区域活动自主开放的氛围中,引导幼儿建立规则意识、养成良好的习惯显得尤为重要,可以保障每个幼儿按照自己的意愿专注、有序地开展活动。

(1)建立“安全、规范使用工具”的意识

美术区不可避免地要用到剪刀、钉书机等工具,因此,对工具的安全使用和规范操作是美术区活动中首先要关注的,以避免引发危险或造成活动的不便。在小班阶段,我们就提供了圆头剪刀,注意刀口不宜过长,手柄不宜过小,让幼儿可以满把手抓握,方便开合。我们教给幼儿顺口溜:“小剪刀,手中拿,刀口不用把嘴闭,刀头不冲你我他,递给别人要当心,紧握刀头把朝前。”并在剪纸区通过照片提示幼儿正确的动作,帮助幼儿明确注意事项,逐步养成良好的使用工具的习惯。随着美术活动类型的增多和材料的丰富,我们会引导幼儿学习正确使用工具和材料。如,为了避免幼儿直接用手蘸取乳胶,并使乳胶能保存更持久,我们用可封口的扁小塑料盒盛放乳胶,并在一旁配备装有棉签的小盘,提示幼儿“用棉签蘸乳胶”。又如,为了避免用剪刀剪胶带或双面胶时刀口粘上胶而不利于剪纸,我们提供专用剪刀并贴上标记,暗示幼儿“用专用剪刀剪胶带”,以减少干扰。

(2)养成“保持清洁、及时收拾”的习惯

美术区活动中会产生碎纸等杂物,颜料等也会弄脏衣服及其他设施,所以清洁卫生自然成了重点之一。如,在小班颜料区,幼儿活动时穿护衣是很必要的。我们提供宽松的套头式防水护衣,将护衣悬挂于颜料区出入口显眼处,或逐个放置在用过的废旧抽纸盒中。幼儿可自行穿脱护衣,尽情绘画,不用担心弄脏衣服。又如,为了避免颜料相混,我们针对不同年龄幼儿的特点采取适宜的引导方式。小班阶段,我们在每个颜料瓶盖上挖一个小洞,插上一支笔,既可防止颜料干裂,又便于幼儿按色取用。中大班阶段,幼儿能力有所增强,用色也趋于丰富,我们已无需给每种颜料配备一支笔,可提供洗笔罐,引导幼儿形成换颜料前先洗笔的意识,并鼓励幼儿活动后自己清洗笔和罐子,为下次活动作好准备。我们还特意将颜料区设置在靠近盥洗室的地方,并提供方便接水的有盖、有把手的塑料洗笔罐,以避免泼洒。再如,我们在手工区桌面放置了便于幼儿在活动中及时盛放碎纸等垃圾的小型纸篓,在桌边配备了专用垃圾桶,在墙角悬挂了小扫帚和小簸箕,引导幼儿及时整理收拾,以保证区域的整洁有序。

(3)形成“按需取用、有序收放”的习惯

材料若随意取用,往往会造成浪费。为此,在小班,我们引导幼儿建立“玩过后及时收回原位”的意识,每种活动都有一份单独的材料,并集中放置在一个大盒里,每换一种材料,就要把刚用过的其他材料放回原位,以便其他幼儿后续使用。在中大班,我们引导幼儿建立“按需取用材料”的意识,要求幼儿在活动前先根据自己的计划统筹计算可能用到的材料,再有目的地拿取适量的材料和适合的工具集中盛放于一个小筐中。这样既满足了幼儿个性化创作的需要,也增强了幼儿活动的自主性和计划性。

2.支持幼儿的自主学习

教师可通过创设情境、提供参考资料、引导幼儿交流分享等方式支持幼儿在美术区活动中创造性地表达表现。

(1)创设情境,引导幼儿创作

对于小班幼儿,创设游戏情境可让幼儿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赋予活动更多的趣味性。如,幼儿可在画有蓝色池塘背景的纸上印画圆形图案表现“小鱼吐泡泡”,在贴有小猫和毛线球图案的纸上任意涂画线条表现“小猫绕毛线”,在裁剪成衣服样式的纸上用印章“装饰花衣裳”。游戏化的操作场景,生动形象的画面和操作材料,能吸引幼儿积极参与并主动与材料互动。到了中大班,我们更多的是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幼儿自主操作和自由创作的欲望。如,怎么用饭勺做一个娃娃?手印的轮廓让你们想到了什么?纸盘可不可以用来做一顶遮阳帽?我们用提问的方式激发幼儿的想象,也给了幼儿更为自主、开放的空间,鼓励他们迁移已有的经验、运用多种材料进行尝试。

(2)提供参考资料,引导幼儿自主创作

幼儿的创造性表现需建立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我们通过多种方式为幼儿的创造性表现提供支架。一是呈现实物或图片,以帮助幼儿在头脑中形成画面感,积累表象经验,从而激发他们的再创作。如,在关于“葡萄”的美术活动中,我们结合在健康区品尝葡萄的活动,收集各种各样关于葡萄的图画、照片张贴于美术区,供幼儿自由观察、欣赏,利用树叶、葡萄装饰物创设“葡萄园”场景,丰富幼儿的感性经验,进而引导幼儿运用彩泥、颜料、彩色纸等表现葡萄。二是展示成品范例,引导幼儿通过“结果倒推”的方式,自主探索操作方法。如,在大班幼儿探索六面灯笼的制作活动中,将教师做的六面灯笼悬挂在区域中,鼓励幼儿通过观察、拆开和复原了解灯笼的外形特征,思考所需材料的特征及其规格,自主探索制作方法。三是提供相关参考书籍。我们在图书角或直接在美工区投放有关折纸、泥塑、手工等美术资料用书,为幼儿的自主学习创造条件,满足不同能力幼儿的需求。幼儿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结合自己学习中的难点,翻阅资料书进行学习。四是借助数字化媒介。运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对幼儿进行间接指导。如,小班幼儿初次学习折纸时常常不知所措,会依赖于教师的陪伴。鉴于此,教师亲自拍摄了折纸视频制作成微课,幼儿需要时可用电脑播放,跟随视频同步操作。到了中大班,我们允许幼儿根据自己的能力通过看折纸步骤图,或拆开和还原已有作品,或跟随Ipad中的APP“宝宝学折纸”所播放的折纸步骤动画等方式自主学习。

(3)重视交流分享,促进幼儿积极思考

区域活动自由宽松的氛围,使得同伴之间、师幼之间的交流不再局限于某个具体环节和时间段,教师可以引导幼儿根据需要灵活地将交流与分享渗透于活动过程中。小班幼儿语言表达能力有限,教师及时的称赞和鼓励能给幼儿更多的信心,使其产生继续创作的动力。教师可根据幼儿的现场表现随机发起交流与分享,有时简单地问一句“是什么”“喜欢什么”就能很好地了解幼儿对作品的感受,激发他们的分享意识。中大班幼儿语言表达能力、交往能力、合作能力都有很大的提高,同伴间的交流成为常态。此时,教师无需介入,即使观察到他们遇到了问题,也无需着急,不妨耐心等待,鼓励的微笑、肯定的眼神、赞许的点头都是一种无声的交流,相信幼儿在与环境、材料、同伴的互动中能找到解决的办法。

(4)引进家长资源,拓展幼儿美术经验

家长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适时邀请家长参与美术区活动,不仅能激发幼儿的活动兴趣,丰富和拓展幼儿的美术经验,有时还能弥补教师某些美术领域专业知识的欠缺。如,小班幼儿表现“梅花”时需吹墨汁画梅枝并用手指点画梅花。其中点画梅花是适合小班幼儿的内容,但吹画梅枝对他们来说力气不够,也难以控制好墨汁的流向。因而我们利用接送时间,邀请家长和幼儿到美术区合作参与活动,家长吹画梅枝,幼儿点画梅花,亲子同乐。平日里,我们也会采取自愿报名的形式,邀请班里对美术感兴趣或有相关专业特长的家长作为“客座老师”参与活动指导,引导幼儿尝试写生、画水墨画等,有效地发挥了家园共育的作用。

皮亚杰提出,儿童认知的发展是在其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中积极主动构建的。环境对幼儿的成长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作为幼儿园艺术教育的一种形式,教师在开展美术区活动时尤其应注重环境的影响,引导幼儿感受美、欣赏美、表现美、创造美。

猜你喜欢

小班美术材料
再去小班看看
小班教学 有效交流
小班定向式军事游戏的开展
美术篇
可爱的小瓢虫
材料
摇摇鹅
赠送折纸材料
中国美术馆百年美术收藏
台湾当代美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