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王船山阴阳思想展开的四个逻辑层次

2016-05-25陈力祥杨超

船山学刊 2016年2期
关键词:阴阳

陈力祥+杨超

摘要:王船山阴阳思想展开的四个逻辑层次陈力祥杨超摘要: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对重要范畴,也是中国哲学特有的学术话语。王船山阴阳之道指的是船山阴阳思想逻辑展开的规律及其方式。王船山阴阳之道的逻辑展开由本体之气始,阴阳之道由阴阳之气、阴阳之理、阴阳之撰以及阴阳之化四个逻辑层次展开并成为可能。船山阴阳思想四个逻辑层次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乾坤并建的统一性,最终实现了船山阴阳思想的逻辑度越。

关键词:王船山;阴阳;阴阳之气;阴阳之撰;阴阳之化;

阴阳之道王船山乃明末清初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其哲学思想涉猎广泛,阴阳思想颇具特色,且构筑了其哲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术界关于船山阴阳思想研究的成果颇丰,但并未形成系统性、逻辑整体性。船山阴阳之道着手阐释的是阴阳运动发展的规律及其层次性,这种层次性构筑了船山阴阳思想的逻辑体系:此体系使阴阳之气、阴阳之理、阴阳之撰、阴阳之化四个逻辑层次得以构成并成为可能。船山阴阳之道体现了其阴阳思想之内在的逻辑性、系统性。船山阴阳之道的逻辑展开由阴阳之气而始。

一、阴阳之气:船山阴阳之道开显的逻辑前提

船山阴阳思想脱胎于古代素朴的阴阳思想,其阴阳思想是在两个对立面基础之上的延续,船山认为阴阳思想源自于阴阳二气,此乃阴阳思想开显的逻辑前提。在中国哲学史上,阴阳并非一开始就归结为阴阳之气的。罗光认为:“《六经》没有以气为哲学名词,用以解释宇宙和人生。《易经》讲阴阳,但没有与气联系在一起。至于阴阳两气,已经是后代的词汇,属于注解《易经》的用词。”①阴阳与气相结合,是在两汉注经、解经的基础之上而产生的。“我们今天从中国哲学史所了解的阴阳观念,是指气的两种类型,这一含义不是阴阳的原初含义,基本上是汉以后出现的,特别是宋明儒学赋予的。”②阴阳作为对立的一对范畴,与气相挂搭,是两汉经学以后的事情。阴阳思想虽然出现较早,但并没有与气联系起来,究其原因在于先秦时期在本体论建构方面欠缺思考。直至魏晋新道家对儒家核心价值体系的冲击而导致儒学在信仰层面的缺失之时,如何重振儒家的纲常伦理成了当时的核心话语。阴阳思想作为儒家思想中颇具特色的核心范畴之一,重振对儒家文化的信仰,此乃当时有识之士考虑的核心话语。宋以降,一些有识之士将阴阳思想与气联系起来,并赋予其在形而上层面的特质,从而将阴阳与气挂搭,实现了阴阳之气的转换,船山是将阴阳与气结合之典范。基于此,船山阴阳观得以升华。

阴阳之气是船山阴阳思想得以开显的逻辑前提。船山是典型的气本论者,他所说的气乃为太虚之气。太虚、太和乃阴阳之气的异名,实乃一气。船山依托于形而下现象世界的“太虚”描绘了本体之气的稀疏状态;借用稀疏状态描绘太虚,是为了更详尽、更形象地阐释本体之气,因为太虚之气“不可道”、“不可名”、亦不可状。以形而下的方式断想本体之气,这是不科学的,现实中的实然状态表现为气,但不能名之曰气(本体意义上的气)。船山曰:

太虚即气,絪緼之本体,阴阳合于太和,虽其实气也,而未可名之为气;其升降飞扬,莫之为而为万物之资始者,于此言之则谓之天。气化者,气之化也。阴阳具于太虚絪緼之中,其一阴一阳,或动或静,相与摩荡,乘其时位以著其功能,五行万物之融结流止、飞潜动植,各自成其条理而不妄,则物有物之道,人有人之道,鬼神有鬼神之道,而知□之必明,处之必当,皆循此以为当然之则,于此言之则谓之道。③

作为形而上的太虚之气,船山从形而下的角度描绘了气,并运用了老子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的哲学思辨分析了太虚之气并非可名之气,亦说明了阴阳居于太和絪緼之中。鉴于阴阳调和搭配,阴阳协和,最终成就太和。太和絪緼之气中,究竟何为阴、阳。船山曰:“阴阳者二气絪緼,轻清不聚者为阳,虽含阴气亦阳也;其聚于地中与地为体者为阴,虽含阳气亦阴也。凡阴阳之名义不一,阴亦有阴阳,阳亦有阳阴,非判然二物,终不相杂之谓。”④从常识看来,阳气密度小而上升,表现为阳,阴气密度大而下沉。阳气上升与阴气下降均蕴含着相反性质之意味,但气的性质是由占据主要成份的气之性质决定也。可见,阴阳之分别泾渭分明;虽然阴阳二者区分明显,但船山认为“阴亦有阴阳,阳亦有阳阴”,又表明了阴阳之间是相互统一的。可见,船山认为阴阳之间既相区别又相联系,二者之间的关系表现为矛盾统一,“‘气是阴阳二者的矛盾统一体。”⑤阴阳之间既相互联系,又相与区别。

阴阳之气具于太虚絪緼之中,太虚之气是作为本体之气的可言、可状而言的。太虚絪緼,“絪媪浑合,太极之本体,中涵阴阳自然必有之实。”⑥太虚絪緼,絪緼之气交织混合于一体,则构成了太极之本体。在船山本体视域中,太虚絪媪,也即二气絪媪、二气浑合,构筑了太极之本体,依此意而言,太极孕育于阴阳之中,离阴阳则无太极,由此阴阳与太极之间的关系可用以下引文看出:

阴阳之外无太极,得失顺逆不越于阴阳之推荡,则皆太极浑沦之固有。⑦

阴阳,无始者也,太极非孤立于阴阳之上者也。⑧

《乾》纯阳而非无阴,《乾》有太极也;《坤》纯阴而非无阳,《坤》有太极也。⑨

太极不离阴阳,阴阳即为太极。在周敦颐的太极图中显示出太极动而生阳、静止而生阴的阴阳二气。周敦颐的太极图已勾勒出阴阳之气的一体两面,《太极图说》曰:“易有太极,是生两仪”,太极与阴阳表现出一体两面的关系,所谓“一体”即为太极,两面表现出“阴阳之气”。太极与阴阳不可分割,阴阳之中有太极,太极之中有阴阳,阴阳与太极不可离。船山之太极阴阳思想,实质在于证实本体论一元性之纯洁度及其逻辑展开。太极阴阳的逻辑展开,在宇宙之中表现为和谐之气,是“和之至也”的太和之气,于是又称之为太和之气,因为“太和之气,阴阳浑合,互相容保其精,得太和之纯粹,故阳非孤阳,阴非寡阴,相函而成质,乃不失其和而久安。”⑩从阴阳之气所处的状态而言,阴阳之气则表现为太和之状态,故此,阴阳之气是真实的存在,阴阳之气为实,不是虚,“气之诚,则是阴阳”,阴阳为实。endprint

船山阴阳思想以阴阳之气为逻辑起点,此阴阳之气从本体层面来说,表现为太虚;如若太虚之气浑合,则阴阳之气表现为太极;如若阴阳之气阴阳调和,阴阳和合,则阴阳之气称之为太和之气。无论是阴阳太虚之气,阴阳太极,阴阳太和之气,均是对本体之气的不同的理解而呈现出的太和之气的模式。无论是何种理解,最终都离不开阴阳二气的实存,是阴阳二气在不同状态之下发生作用使然。陈来说:“气体即气之体,亦即气之实体,气之本体,指传统宇宙论中的太极、阴阳。”船山之阴阳二气,是指气的实存模式,是对实存之气的现象超越。船山阴阳二气思想,实际上已经超越了传统的阴阳思想:将阴阳简单地规约为矛盾对立的两个层面;船山之阴阳思想实际上已经在本体层面有了更深的理解与超越,是更深层次的本体论意义角度的阴阳,这种阴阳之气思想的发生,是以万物质料的形式出现的,因此阴阳之气又可称之为阴阳之质。“阴阳,质也”,阴阳之气,已超越了阴阳之矛盾对立的层面,转向了本体层面的阴阳之气,从而为阴阳之气化生宇宙万物奠定了坚实的质料因。那么宇宙万物究竟何以化生,阴阳之质的质量因只是一个层面,更多的则是依赖于阴阳之间的内生作用,即关涉到阴阳之间的相互作用的问题,也即阴阳之理的问题。

二、阴阳之道:船山阴阳之道展开的逻辑理路

阴阳之气作为絪媪之气(太虚),太极、太和之气的内蕴成份,阴阳之气运动必然要具备阴阳之理。阴阳之气,作为本体在生化万物过程中,究竟如何运动,阴阳之间究竟遵循着何种逻辑呢?船山认为存在着阴阳之道,这种道不是简单的阴阳之间的对立,而是在阴与阳之间存在道,我们称之为阴阳之理。就本体而言,宇宙间万事万物的产生均由阴阳之气产生,而这种阴阳之气的逻辑展开与阴阳之道紧密相联。船山曰:“阴阳之外无物,则阴阳之外无道。”阴阳之气是宇宙万物产生的根源,且万物产生都遵循着阴阳之道。阴阳之道,在这里可以理解为阴阳二气运动所必须遵循的规则、法则、调理、秩序等。阴阳之道,天下之大道;阴阳之道,周遍了天下万事万物之达道。宇宙这个大生命场的发生、发展变化等,最后均遵循着阴阳之道。易言之,阴阳之道是人世间、宇宙间万事万物存在的根本之道,船山曰:

立天之道,曰阴与阳,求之阳又求之阴,周道备矣。

天地之间,皆因于道。一阴一阳者,群所大因也。

阴阳之道乃为普遍大道,是一种相对意义上的绝对之道,此大道应用于万事万物的生成,人伦道德规则的实践检验。阴阳之道的存在,开启了宇宙这个大生命场的普遍“真理”;阴阳之道,是天地之达道,阴阳之道作为宇宙间普遍性真理,适用于事事物物。“凡天下之事物,一皆阴阳往来之神所变化。物物有阴阳,事亦如之。”阴阳之道作为宇宙间的普遍性真理,不仅在事事物物上彰显出来;反之,事事物物的出现又彰显出阴阳之道。阴阳之道,必然是事事物物之阴阳之道;事事物物存在,那必定是蕴含着阴阳之道的事事物物。阴阳之道与宇宙间事事物物不可须臾离也。

阴阳之道与宇宙间的事事物物紧密相联,系事事物物得以生长的内在动力。实现阴阳之道的动力为阴阳消长与阴阳动几,由阴阳之气化生的宇宙万物由此实现。在产生宇宙万物之时,阴阳消长决定着事物的性质。船山曰:“推本万事万物之所自出,莫非一阴一阳之道所往来消长之几所造也。”一阴一阳乃宇宙万物产生之道。若阳占据主流,则产生事物凸显为阳性;若阴占据主流地位,那么因之而产生的事物则呈现出阴性。因此,事物的性质取决于阴阳消长,事物的性质与占主流地位的阴或者阳息息相关,即事物的性质是由占据主流地位的事物的阴阳性质的矛盾主流的一面决定的,决定事物性质的阴阳层面显得非常微妙,“一屈一伸,交相感应,人以之生,天地以之生人物而不息,此阴阳之动几也。”阴阳的微妙变化,决定事物的性质;事物的产生,亦反衬出阴阳之间的微妙变化。

宇宙间这个大生命场,不能脱离阴阳之间的合力,阴阳合力决定着宇宙这个大生命场万事万物的产生与发展,决定万事万物的性质。阴阳之间相须不离,阴阳之间只有合力搭配,才能实现阴阳之道,使得天地万物得以生,天地万物得以成。在船山看来,阴阳之间相须不离表现为阴不离阳,阳不离阴。只有阴阳搭配,才能奏出和谐的乐章。船山曰:“阴非阳无以始,而阳藉阴之材以生万物,形质成而性即丽焉。”阴依阳而得以始,阳依阴(阴因温度低,气之凝聚而成为材质也)之材质而化生宇宙万物。故此,阴阳之间只有合力搭配,才能奏出最美的华章。阴阳相合,相得益彰,如此实现阴阳无限之“神力。正所谓“阴阳合为一德,不测之神也”。阴阳合力,宇宙万物得以生,《周易》“生生之谓德”阴阳合力之美妙。阴阳合得(德),故能神力,故能和生,宇宙万物得以生,宇宙万物得以生的内在力量船山曰之为“神”。阴、阳从字面含义上看,表面偶立;可在化生宇宙万物层面看,同则相继、阴阳相合。阴阳相合则生生,造就宇宙万物“和生”。阴阳之气始于太虚、太极、太和之气,本一也,是何种动力将阴阳一分为二而偶立。船山曰:“阴阳之始本一也,而因动静分而为两,迨其成又合阴阳于一也。如男阳也而非无阴,女阴也而非无阳。以至于草木鱼鸟,无孤阳之物,无孤阴之物,唯深于格物者知之。时位相得,则为人,为上知;不相得,则为禽兽,为下愚;要其受气之游,合两端于一体,则无有不兼体者也。”阴阳既对立、又统一。阴阳只有合一,方可造物,此乃自然之则也;有合必有分,分的动力在于动静:动而分为阳,静而为阴,一动一静,阴阳始成;有分则有合,分久必合;一分一合,构筑了宇宙万物之普遍法则。阴阳之间的逻辑关系,通过一分一合的逻辑运动,最终奠定阴阳之理。有阴阳之理,如此彰显出阴阳分合之道。通晓阴阳之撰,通过阴阳分合之活动,明阴阳之撰化生宇宙万物。鉴于万物产生与阴阳分合之道不可分割,故此船山非常重视此道。船山曰:“天地阴阳之撰,分合而已矣。不知其分则道无由定,不知其合则方体判立而变化不神。故君子之学,析之以极乎万殊,而经纬相参,必会通以行其典礼,知分知合,而后可穷神而知化。天之教,圣人之德,未有不妙其分合者也。”在阴阳分合之时,船山其实更多强调的是阴阳之间的协同,淡化阴阳之间的偶立,在阴阳之间的对立统一中寻找万物的生长点。王船山“注意从阴阳对立面的相互依存和相互转化的关系中去寻找其统一性”。阴阳合一表明阴阳之间的相互依存,阴阳相分则表明了阴阳之间的偶立,但阴阳之间的偶立并非绝对对立,而是在合一中相互依存,在动静中实现阴阳转化。endprint

综上,阴阳思想乃宇宙生态图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天地之间均是宇宙阴阳之道的作用,阴阳之道内蕴的阴阳思想,既对立、又相辅相成,不可或缺。阴阳既分立,又合作,共同构筑了宇宙生命场中的阴阳之道。在宇宙这个大生命场,阴阳之道如何化生宇宙万物,这依赖于阴阳之撰。

三、阴阳之撰:阴阳之道展开的运行动力

阴阳之撰即阴、阳之间如何运动、发展,探讨阴、阳活动孰先孰后,阴阳活动谁主动活动、谁被动活动的问题。在船山本体视域中,在阴阳之气的规约下何以产生宇宙万物,阴阳之撰功不可没。船山曰:“唯万物之始,皆阴阳之撰。”阴阳之气乃宇宙万物化生之质料,阴阳之撰乃万事万物产生之动力。阴阳之撰,更多关注阴阳之间的合力,阴阳之间是内在合作,而不是偶立。

在阴阳运动中,阴阳究竟如何运动以协和二者之间的关系,阴阳之间的矛盾运动是如何实现的。船山阴阳思想的矛盾运动中,一是阴阳互求以成生化。船山曰:“升降相求,阴必求阳,阳必求阴,以成生化也。絪緼相揉,气本虚清,可以互入,而主辅多寡之不齐,揉离无定也。二气所生,风雷、雨雪、飞潜、动植、灵蠢、善恶皆其所必有,故万象万物虽不得太和之妙,而必兼有阴阳以相宰制,形状诡异,性情区分,不能一也;不能一,则不能久。”阴阳有互入意愿,进而造就阴阳相吸之势能。阴阳之间正是在这种势能的影响之下,积极成就了阴阳交合化生宇宙万物之潜能。中国传统哲学,尤其是在《周易》中,主张阳爻为尊、为贵,为主动等的代名词。在船山哲学思想中,船山亦认为阳为尊、为贵、阳应主动。船山曰:“阳气先动,以交乎固有之阴。”阴阳活动中,阳占据主动地位,以积极的方式推动固有之阴的交合;阴则居于一种被动消极的方式配合阳的运动,最终实现阴阳二气的交合而完成阴阳化生万物。阳气先动,以积极的、扩散的方式向阴气靠拢。阴气由于密度、温度等相对阳气而言较低、较沉。因之,阳气凝聚于阴气之上,而阴气则吸住阳气,阴阳之间形成了一聚一散之模态,阴阳二气之间形成了既对立又统一的趋势。“其中阳之气散,阴之气聚,阴抱阳而聚,阳不能安于聚必散,其散也阴亦与之均散而返于太虚。”阴阳相合之时,阳本身的性质决定了阳气上升,阴气下沉,在这二者之间形成了一种矛盾对立的阴阳关系,但统一性始终占据阴阳思想的主流地位。阳气主动先动,阴气被动后动,最终形成阴抱阳而聚的局面。阴阳均作为一种动力而存在,因为“阴阳、五行都是动力”。因阴阳之撰而有阴阳之间交互吸引,交互运动,进而成就“一阴一阳之谓道”。由此反观:孤阴孤阳不能成为道,无道则不可能成就阴阳之撰。“自太和一气而推之,阴阳之化自此而分,阴中有阳,阳中有阴,原本于太极之一,非阴阳判离,各自孳生其类,故独阴不成,孤阳不生,既生既成,而阴阳又各殊体。”阴阳之撰必然是阴阳合力使然,阴阳交动,从哲学层面看,其合力的原动力在于天。船山曰:“阴阳交动,变化之合,天之教也。”船山视域中的天作为主宰之天,主宰着阴阳之气的内在活动。作为阴阳之间交合,有内外两种动因:一是阴阳二气本身运动之动因在其中,可归结为内因;二是天作为阴阳二气交合的外在动力,可归结为外因。内外合力作用,最终导致了阴阳交合的顺利完成。

综上,船山阴阳交合思想的完成,是基于阴阳并建完成,而不是阴阳偶立。阴阳搭配,阴阳相交,成就了阴阳之间相互吸引的内在吸力,船山称之为“神”。船山曰:“阴阳合为一德,不测之神也。”“神”可理解为神妙莫测,神秘之力量。此力量来源于阴阳并建,船山亦称之为“乾坤并建”,乾为阳,坤为阴,乾坤并建,也即阴阳并建完成。“考之于万事万物之当下存在,莫不是阴阳并建成其因,成其实。”由阴阳并建催生巨大的、旺盛的生命力,进而催生万事万物的化生。船山在创生万物之时,始终没有脱离阴阳并建、也即阴阳之撰的基础性作用。阴阳之撰,乾坤并建是阴阳之化产生万物的前提与基础,万物化生取决于阴阳之化。

四、阴阳之化:阴阳之道完成以实现逻辑度越

船山阴阳之撰描绘的是阴阳之间谁主动、先动,谁被动、后动,以及如何动,因何而动的问题。船山更多关注的是阴阳运动的过程哲学,属于哲学上的量变过程哲学。陈来说:“比起周敦颐,船山更是强调阴阳变合的环节。”此语比较透彻的谈及了船山关注更多的是过程哲学。阴阳之撰的变合环节中,船山更多关注的是阴阳相吸的动因,相吸的过程以及相吸后所产生的“神”的力量,关注的是阴阳变合之环节。船山关注阴阳变合的过程,但在过程之后更多的是关注阴阳变合的结果——阴阳之化,因为过程积累必然转向质变,即由阴阳二气活动促使万物化生。方克曰:“阴阳交感而成‘法象是事物的发展的必然法则和趋势。”阴阳之撰,阴阳变合过程固然重要,但阴阳量变必然要向质变转变,阴阳之撰必然要向阴阳之化转变,进而化生宇宙万物。

阴阳之化依靠阴阳之体之质料,也即必然要有阴阳之气才有阴阳之气的气化。因为“天之生物,人之成能,非有阴阳之体,感无从生,非乘乎感以动静,则体中槁而不能起无穷之体”。无阴阳之体则不可能有阴阳之感,无阴阳之感便不能产生阴阳之间相吸之势能;阴阳之化唯有阴阳之体,方可产生阴阳之感;有阴阳之体,才有阴阳之化。有阴阳之体,则有阴阳之化,那么何为气化?船山曰:“气化者,气之化也。阴阳具于太虚絪緼之中,其一阴一阳,或动或静,相与摩荡,乘其时位以著其功能,五行万物之融结流止、飞潜动植,各自成其条理而不妄。”阴阳之气化,经由阴阳之撰,阳气主动而先动,阴气被动而后动。在合适的时间节点,阴阳之气化生宇宙万物,即不同的化生物存在着不同的阴阳化生之临界点,此乃船山所说的“乘其时位”也。陈来认为:“气化即气之用,在气化阶段阳变阴合,生成万物,生成善恶,理作为气化的调理得以呈现。”气化即本体之气分殊出来,通过阴阳之撰,生化出宇宙万物,同时也生化出人世间的道德伦理规范。

就具体的阴阳气化方面,船山认为气化过程中有阴阳气化构形,也就造就宇宙万物之基本轮廓,构成宇宙万物之基本模型。船山曰:“二气构形,形以成;二气辅形,形以养。能任其养,所给其养,终百年而无非取足于阴阳。是大造者即以生万物之理气为人成形质之撰,交用其实而资以不匮。”阴阳气化构形,奠定了阴阳之气在化生宇宙万物的基础性地位,奠定了气化万物之形式因。形式因形成之际,阴阳二气在成就形式因的过程中的分工与作用是不同的。船山曰:endprint

阳以生而为气,阴以生而为形。有气无形,则游魂荡而无即;有形无气,则胔骼具而无灵。乃形气具而尚未足以生邪?形盛于气则壅而萎,气胜于形则浮而枵,为夭、为尩、为不慧,其去不生也无几。惟夫和以均之,主以持之,一阴一阳之道善其生而成其性,而生乃伸。

凡发生畅遂,皆阳之为而用夫阴;收藏成形,皆阴之为而保其阳。天地、水火、四时、百物、仁义、礼乐,无不然者。

升降飞扬,乃二气和合之动几,虽阴阳未形,而已全具殊质矣。‘生物以息相吹之说非也,此乃太虚之流动洋溢,非仅生物之息也。

阴阳构形过程中,阴阳之间表现出通力合作的关系,阴阳相须不离,方能构形;在构形过程中,阳虽然起到主导性作用,但阴才能真正呈现出构形之模态;构形的完成不能是阳盛阴衰,亦不能阴盛阳衰,必然是阴阳之间的平衡才能完成阴阳构形。阴阳构形,阴阳之间的均衡和谐异常关键。阴阳均衡,阳作为以其“神”支持阴,阴最终显形。船山曰:“阴气化而为形质,阳气化而为妙万有之神灵。”阴阳构形,显示形式因,但却不是的目的因。阴阳之撰,阴阳构形,促使阴阳合以成物,由起初的阴阳相分转变为阴阳合一。船山阴阳思想的逻辑展开,从最初的一分为二,最后又回归到合二为一。在阴阳二气的不断分合中完成由“气一分殊”而生成万物的逻辑过程。阴阳构形而后,最终目的因的完成仍然是阴阳合一成物、合一成象。由阴阳构形。船山曰:

阴阳合以成物,而物各有阴阳之分,本天亲上,本地亲下,形类殊而性命亦别,柔刚静躁,明暗分焉,秩序之象也。天垂象而吉凶昭,地成形而平陂立,常变之则也。故礼以法天地之体,而别尊卑,辨大小,连其类,分其等,各正其性命,而吉凶常变莫不行焉者,皆因天地自然之别而立也。

阴阳构形,阴阳之化而生成万物,进而实现太和、太虚、阴阳之气的目的因。由阴阳构形,到阴阳合成万物,阴阳成象。从气本源来说,均是本源之气借用阴阳之撰之合力使然。船山曰:“使之各成其象者,皆气所聚也,故有阴有阳,有柔有刚,而声色、臭味、性情、功效之象著焉。”阴阳合成万物,万物之中亦有阴阳之因子在期间。阴阳合撰,乾坤并建而化生宇宙万物,万物之象依然孕育着阴阳之种子。万象之“合者,阴阳之始本一也,而因动静分而为两,迨其成又合阴阳于一也”。由阴阳构形到阴阳合成以生万物之过程中,本体孕育着阴阳,一分为二,阴阳之撰,阴阳合成万物,万物之中也必然孕育着母体内的基本因子。船山曰:

天地之法象,人之血气表里、耳目手足,以至鱼鸟飞潜,草木华实,虽阴阳不相离,而抑各成乎阴阳之体。

天地之化,人物之生,皆具阴阳二气……

宇宙万物的生成变化,来源于本体之气,本体之气蕴含阴阳之气。阴阳之撰、阴阳之化所生的宇宙万物,阴阳二气之特质孕育于宇宙万物中间。宇宙万物在阴阳二气的化生、合成以后,活动不止,永不停歇;生死不断,必无止息,并形成完整的生物链。“阴阳之撰具焉,絪媪不息,必无止机。故一物去而一物生,一事已而一事兴,一念息而一念起,以生生无穷,而尽天下之理,皆太虚之和气必动之几也。”阴阳之撰而后,有阴阳之化,必将化生出宇宙万物,宇宙万物灭失以后又返回太虚。易言之,由太虚所产生的宇宙万物在生灭过程中并没有消失,灭失即是返回太虚,期间阴阳特质仍孕育期间。陈来说:“阴阳二气从太和分化而出,动静摩荡交感,阴阳二气凝聚为物,每一物皆具阴阳……万物在一个或长或短的存在时期之后,均要贵返于太虚。”由太虚之气,分出阴阳二气,继而生化宇宙万物,最终又返回太虚,表面上又回到了原点,实质上是经历了一次否定之否定的历史周期,从而完成了阴阳之气在质上的飞越。

五、结语

船山阴阳之道系指阴阳思想运动发展的规律、调理、秩序等等。船山阴阳之道的逻辑开显是建立在阴阳之气的基础之上,阴阳思想的运动发展即是气之阴阳运动发展的逻辑规律。阴阳乃气之阴阳,离气无阴阳,阴阳不离气,阴阳与气相须不离。阴阳之道的逻辑开显通过四个逻辑过程而展开,具体逻辑开显线路图为:阴阳之气→阴阳之道→阴阳之撰→阴阳之化,最终完成了阴阳之气运动变化发展的运动、变化的规律性、条理性、有秩序性等。船山阴阳思想的逻辑开显由气始,最终完成的是由阴阳之化,生化成天地万物,最终实现了阴阳之气运动、变化、发展,彰显了阴阳运动变化的逻辑性与规律性等。阴阳之化完成了阴阳二气的质变,生化了宇宙万物。万物历经宇宙的“生死轮回”,最终又回归到宇宙万物之源,表面看来又回到了“原点”,实质上却是对阴阳之气运动的否定之否定,实现了阴阳之气在更高意义上的运动变化,完成了阴阳二气运动变化否定之否定,实现了船山的阴阳之道的逻辑展开与逻辑度越。

【 注 释 】①罗光:《中国思想史》第一册,台湾先知出版社1975年版,第409、177页。

②陈赟:《回归真实的存在——王船山哲学的阐释》,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9页脚注部分。

③④⑥⑩王夫之:《张子正蒙注》,《船山全书》第十二册,2011年版,第32—33、57、45、54、107、108、82、37、54—55、57、47、82、366、32、56、27、358、37、27—28、57、364页。

⑤方克:《王船山辩证法思想研究》,湖南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16、79、94页。

⑦⑧王夫之:《周易内传》,《船山全书》第一册,岳麓书社2011年版,第578、562、629、76、42、92页。

⑨王夫之:《周易外传》,《船山全书》第一册,岳麓书社2011年版,第1024、1112、1092、892、1043页。

王夫之:《读四书大全说》,《船山全书》第六册,岳麓书社2011年版,第1055、523页。

陈来:《诠释与重建——王船山哲学的精神》,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9、170、25、26页。

王夫之:《礼记章句》,《船山全书》第四册,岳麓书社2011年版,第1116、609—610、609—610、912页。

邓辉:《王船山历史哲学研究》,湘潭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46、50页。

(编校:余学珍)endprint

猜你喜欢

阴阳
望岳
阴阳合同(双语加油站)
郎阴阳之死
清明祭祀
法于阴阳
阴阳泛函
浅论守阴阳在养生中的重要作用
马王堆帛书《易传》的哲学思想
治病要治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