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旅游经济差异性及其空间格局研究
2016-05-25郭付友刘继生杜金涛
甘 静 , 郭付友 , 陈 才 , 刘继生 , 杜金涛
(1.吉林师范大学 旅游与地理科学学院,吉林 四平 136000;2.东北师范大学 地理科学学院,长春 130024)
吉林省旅游经济差异性及其空间格局研究
甘 静1, 郭付友2, 陈 才2, 刘继生2, 杜金涛1
(1.吉林师范大学 旅游与地理科学学院,吉林 四平 136000;2.东北师范大学 地理科学学院,长春 130024)
以吉林省9个地级市(州)为例,综合运用多种计量模型对2002—2014年吉林省旅游经济差异性以及空间格局进行深入分析,结果表明:① 地带内、地带间以及总体地带旅游经济空间差异显著,且地带间差异程度呈现出由东部地带>西部地带>中部地带,逐渐演化为中部地带>东部地带>西部地带。② 西部地带对地带内旅游经济差异贡献最大,但贡献程度不断变小;中部次之,但贡献程度不断变大;东部最小且贡献程度也逐渐缩小。地带内旅游经济差异对全省旅游经济差异平均贡献程度最大,但贡献率不断缩小,而地带间贡献率不断增大。③ 2002—2004年以及2006—2007年吉林省东中西三大地带国内旅游经济收敛性逐渐趋同,2004—2006年中部地带与东部地带、西部地带之间的空间差异不断扩大,而2007—2014年地带之间旅游经济差异程度逐渐缩小。④ 吉林省旅游呈现中心—外围的空间结构,由于地理临近效应发挥,形成了四平—辽源旅游经济组团、白城—松原旅游经济组团以及通化—白山旅游经济组团。并且旅游经济联系强度具有路径依赖特征,但并不等同于路径锁定效应,区域旅游的异军突起可以形成路径创造效应。
旅游经济;空间格局;旅游业;吉林省
0 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旅游业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旅游业更是出现了蓬勃发展的势头。旅游业因其显著的带动效应与关联作用,成为国民经济发展速度最快的行业之一,并且在2009年首次被国务院定为国民经济战略性支柱产业[1]。但我国旅游业发展普遍具有要素驱动增长型特征[2],同时现阶段结构红利对旅游经济增长的贡献程度显著高于技术进步的作用,长期增量扩张的粗放型发展模式的旅游业已经进入了转型期以及矛盾凸显期,由此导致了一系列旅游发展问题的产生并不断恶化,传统旅游发展的惯性思维不断受到冲击,严重影响了旅游经济的持续健康良性发展,由此亟需旅游经济发展模式由增量扩张的粗放式向増质高效内涵式转变,促进旅游经济向稳定化、协调化以及高质化方向发展。
旅游研究一直是地理学研究的热点问题,国外对其研究较早,目前主要集中于城市旅游与演化经济地理学的相互关系[3-4]、旅游经济演化历程分析[5-6]、发展路径研究[7]、旅游产业结构与旅游经济的相互影响[8-9]。国内对其研究大致始于20世纪90年代,目前在旅游经济空间结构[10-11]、空间格局演变[12-13]、时空差异性[14-16]、脆弱性[17-19]以及影响因素[20-22]等方面展开了广泛的研究,但总体看来,以下方面研究略显不足:一是研究尺度广泛集中于全国宏观层面,虽然宏观尺度可以较好解释区域旅游经济总体格局的演化特征,但忽视了小尺度范围内旅游经济的非均质性;二是研究往往采用单一年份或不连续的2个年份的截面数据,主要由于宏观尺度研究下数据获取困难所致,但截面数据难以较好揭示旅游经济演化的趋势以及旅游经济差异的规律性;三是对全国以及较为发达的东部地区分析有余,对东北地区的研究尚显匮乏。
吉林省依托东北亚中心的经济区位优势、边疆近海的地缘区位优势、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和快速发展的交通网络等,成为我国的农牧业与加工业大省、以汽车和有轨车辆为主的制造业大省、科技与文教大省以及未来的旅游大省,因此,对其旅游经济空间差异性研究对于东北地区乃至全国其他地区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另外,吉林省旅游资源品种丰富、类型多样、区域特色鲜明,但优良的旅游资源并未促使旅游业发展进入快车道,尤其是东西向旅游资源差异性突出,依靠各地区特色旅游的东中西旅游带尚未形成,目前还囿于各自为战、独自开发阶段。杨友宝等虽然对吉林省旅游经济差异时空演变特征进行过研究[23],但并未从旅游经济联系角度构建合理的旅游经济圈指导旅游业的合理发展。基于此,本研究采用计量方法对吉林省旅游经济空间差异性的时空演变过程与格局进行了研究,希冀优化旅游资源的空间布局,妥善处理城市之间竞合关系,为旅游的良性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与借鉴。
1 研究区、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1.1 研究区概况
吉林省位于东北地区中部,地处俄罗斯、朝鲜、韩国、日本、蒙古与中国东北地区组成的东北亚经济圈的几何中心,管辖白城市、松原市、长春市、吉林市、四平市、辽源市、通化市、白山市以及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是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以及制造业生产基地。吉林省旅游资源组合类型多样,差异性特征突出,目前已形成五大特色旅游资源景观,即以长白山和净月潭为代表的山水生态旅游资源,以松花湖—北大湖和吉林雾凇为代表的冰雪旅游资源,以伪满皇宫和高句丽王城为代表的历史文物古迹旅游资源,以鸭绿江和图们江为代表的边境旅游资源,以东北黑土文化和朝鲜族文化为代表的民族文化风情旅游资源。2014年吉林省拥有国家5A级旅游景区3处,国家4A级旅游景区60处,分别占全国总数的2.05%和4.67%,已成为全国重要的旅游目的地之一(图1)。
图1 吉林省旅游资源分布Fig.1 Distribution of tourism resources in Jilin Province
1.2 研究方法
1.2.1 泰尔指数。泰尔指数可以有效衡量区域差异程度,指数越大说明区域发展不均衡程度越大,泰尔指数可以分解为地带间差异和地带内差异,公式如下[12]:
(1)
(2)
(3)
(4)
式中:i,j分别为吉林省第i地带以及第j地级市(州);Tz,Tzi,Twz,Tbz分别为吉林省国内旅游经济区域差异、第i地带内差异、地带内差异以及地带间差异;Yij,Yi,Y分别为第i地带内第j地级市(州)的国内旅游收入、第i地带国内旅游收入以及吉林省国内旅游总收入;Gij,Gi,G分别为第i地带内第j地级市的GDP、第i地带的GDP以及吉林省总GDP。
1.2.2 地带分离系数。泰尔指数中地带之间差异和地带内部差异能够进一步组合成为新的指数即地带分离指数,可以衡量地带之间相对分离程度[24]。通过比较地带分离系数大小,可以揭示地带系统内空间差异的演变特征[25],公式如下:
(5)
式中:Sz为地带分离系数;Tbz,Twz分别为地带间和地带内旅游经济差异;P为吉林省总人口;Pm为所有地带中人口最少地带的人口数量。
1.2.3 旅游经济空间联系测度模型。测度模型可以用旅游经济联系强度模型、旅游经济隶属度模型以及旅游吸引范围测度模型表征,公式如下:
(6)
(7)
(8)
式中:Rjk为旅游经济联系强度;Pj,Pk分别为j,k城市(州)旅游总人数;Vj,Vk分别为j,k城市(州)旅游总收入;Djk为j,k城市(州)最短交通距离[11];Hjk为旅游经济联系隶属度;Dj为j对k城市(州)的旅游断裂点。
2 测度结果分析
2.1 吉林省旅游经济差异程度
借鉴相关研究成果[26-27],吉林省可以明显划分为东中西三大地带,具体如下:东部地区包括通化市、白山市以及延边朝鲜族自治州(以下简称延边州);中部地区包括长春市、吉林市、四平市以及辽源市;西部地区包括白城市以及松原市。由图2可知:西部地带差异性基本可以分为2个阶段,2002—2011年差异性不断下降,2011—2014年则不断抬升;中部地带旅游差异性总体经历了2002—2004年波动下降、2004—2005年迅速攀升、2005—2014年波动上升的发展阶段;东部地带经历了2002—2004年倒“V”型发展、2004—2014年波动发展阶段。但从总体地带差异指数得分来看,其地带间差异性程度总体呈现出由东部地带>西部地带>中部地带逐渐演化为中部地带>东部地带>西部地带。地带内差异可以明显分为4个阶段,2002—2003年急剧上升,2003—2004年急剧下降,2004—2005年迅速上升,2005—2014年波动发展。从各地带旅游差异对地带内的差异贡献度分析,西部地区对地带内旅游差异贡献程度最大,中部次之,东部最小;从贡献程度演化来看,西部地区变化较小,中部地区变大,东部地区缩小。
图2 吉林省国内旅游经济地带差异Fig.2 Differences of domestic tourism economic zone in Jilin Province
总体而言,地带间旅游经济差异与吉林省国内旅游经济差异变化趋势一致,均是经历了先升后降再升最后波动发展的变化过程。从地带内旅游差异和地带间旅游差异对全省旅游经济差异贡献程度分析,地带内旅游经济差异平均贡献程度最大(68.31%),远高于地带间旅游经济差异贡献程度(31.42%)。但地带内旅游经济差异贡献率呈现不断缩小趋势,而地带间旅游经济差异贡献率不断增大。因此,缩小全省旅游经济差异的关键在于把东中西三大地带的发展不平衡性放在首要位置,尤其是西部地带旅游发展;缩小地带内城市旅游经济差异程度重点在于东部地带城市旅游经济的发展。
2.2 吉林省旅游经济差异演变特征
以人口最少的西部地区作为参照,根据公式计算吉林省东中西三大地带间的地带分离系数,同时计算吉林省旅游经济差异的地理集中指数[28](图3)。由图3可知,吉林省旅游经济地带分离系数可以分为4个阶段:2002—2004年地带分离系数总体逐年减少,由3.251下降到2.573,说明吉林省东中西三大地带国内旅游经济收敛性逐渐趋同;2004—2006年急剧抬升,达到峰值3.642,主要由于经过“非典”以后长春市旅游收入急剧增加,2005,2006年增幅分别达到0.246,0.232,迅速拉大了中部地带与东、西部地带之间的空间差异;2006—2007年急剧下降,说明吉林省东中西三大地带旅游经济收敛性又逐渐趋同;2007—2014年地带分离系数波动上升,发展态势较为平稳,说明地带差异在缩小。
图3 吉林省国内旅游经济地带分离系数和地理集中指数Fig.3 Zone separation and geographical concentra- tion index of domestic tourism economic in Jilin Province
吉林省旅游地理集中度较高,最高值为67.13,最低值为56.1,说明旅游经济主要集中在几个大的城市,即主要集中于长春市、吉林市以及延边州,而其他城市则普遍较低。旅游地理集中指数呈现出一定规律的变化趋势,2002—2003年为上升阶段且达到最大值,说明在此期间旅游差异程度不断增大,长春市、吉林市以及延边州区域中心城市的旅游集聚程度不断增强。2004—2007年地理集中指数居高不下,表现比较平稳。2007年以后随着其他中小城市旅游经济增速加快,旅游地理集中度不断下降,城市之间旅游差异程度不断缩小。
2.3 吉林省旅游经济差异演变特征
2.3.1 旅游经济联系强度。通过引力模型计算吉林省各城市旅游经济联系度,从地理空间视角反映了城市旅游经济的区域辐射带动功能。根据引力模型分别计算得出2002,2014年吉林省各城市的旅游经济联系强度。
凭借经济体量的规模性、交通网络的通达性以及地理区位的优越性,长春市在旅游经济网络中处于绝对核心地位(表1)。长春市与周围城市旅游联系强度,排名前5位的城市依次是吉林、四平、辽源、松原以及延边州,吉林市为第1位,反映出城市间旅游经济联系具有一种临近效应。长春市与周围城市旅游经济联系强度具有中心—外围的空间结构,与长春市旅游经济联系强度较高的城市均分布在其四周,随着距离的衰减,其联系强度也在不断下降。
在旅游经济联系强度上也形成了一些联系组团,如通化市与白山市的旅游经济联系强度高达1 424,远高于通化市与其他城市的旅游经济联系强度,这从侧面反映了旅游经济发展要因地制宜,尊重区域旅游发展客观规律,搞好区域旅游合作,盲目与大城市旅游发展对接是片面的和不正确的。
表1 2002年吉林省中心城市(州)旅游经济相互联系度 万元·万人/km2Tab.1 The mutual relation of the tourism economy among the central cities (prefecture) of Jilin Province in 2002
东北振兴以来各城市旅游经济联系强度均呈现显著增长,但长春市仍在旅游经济网络中处于核心地位(表2)。长春市与周围城市旅游联系强度,排名前5位的城市依次是吉林、四平、松原、辽源、通化。长春市与吉林市凭借着其区位优势、经济基础、技术条件、资金支持以及政策惠及等因素,城市旅游发展迅速,2010年长吉一体化发展战略的提出更是加深了二者之间的联系。
与长春市旅游经济联系强度上,吉林市与四平市保持不变,松原、通化上升,辽源、延边州下降,说明旅游经济联系强度具有路径依赖性,但这种路径依赖并不等同于路径锁定效应,个别区域旅游的异军突起可以形成路径创造效应,改变区域之间的旅游联系强度。
目前,吉林省旅游发展已经形成了三大旅游组团(表2),一是以长春市为核心的吉林中部城市旅游组团,二是以延边州为核心的长白山旅游组团,三是通化—白山旅游组团。白城市处于旅游发展的边缘位置,同时也说明了现阶段吉林省东西向旅游发展轴带尚未形成,还囿于区域之内狭小的旅游圈。
表2 2014年吉林省中心城市(州)旅游经济相互联系度 万元·万人/km2Tab.2 The mutual relation of the tourism economy among the central cities (prefecture) of Jilin Province in 2014
2.3.2 旅游经济联系隶属度。对旅游经济辐射空间以及影响范围的分析需要测度旅游经济隶属度,直接关系到旅游经济圈的划定,是研究城市间旅游经济联系的重要依据[11]。2002年长春市旅游经济隶属度中吉林最大,其次为四平、辽源、松原、延边。从吉林省城市区位分析,东至延边州,西至松原,南至四平,长春市的旅游经济辐射范围已覆盖吉林省的绝大部分地区。从城市之间旅游经济隶属度分析,辽源对四平的隶属度、白山对通化的隶属度、白城对松原的隶属度均远大于对其他城市之间的隶属度,说明除吉林中部旅游经济圈外,整个吉林省还可以继续划分圈层,即空间上存在着四平—辽源旅游经济圈、吉林西部旅游经济圈(即白城—松原旅游经济圈)以及通化—白山旅游经济圈(表3)。
2014年长春市旅游经济隶属度(表4)中,仍是吉林最大,其次为四平、松原、辽源、通化,与2002年相比,吉林市隶属度有所下降,延边州隶属度增长缓慢,城市旅游经济独立性有所增强;松原市隶属度增加较快,反映了旅游经济空间联系较为密切,但总体而言,长春市旅游经济圈位居吉林省旅游经济圈的核心地位,起到带动吉林省整体旅游经济发展的主体地位。从城市之间旅游经济隶属度分析,辽源对四平的隶属度、白山对通化的隶属度、白城对松原的隶属度均远大于对其他城市的隶属度。相较于2002年,隶属度均有一定程度的提高,说明四平—辽源旅游经济圈、吉林西部旅游经济圈(即白城—松原旅游经济圈)以及通化—白山旅游经济圈均有一定程度上的发展和强化。同时经过东北振兴以来的发展,各城市对延边州的旅游经济隶属度总体上均有一定程度的提高,说明延边州旅游经济有了相当程度的发展,以延边州为中心的旅游经济圈正在逐步形成。
表3 2002年吉林省中心城市(州)旅游经济隶属度Tab.3 Membership degree of tourism economy among the central cities (prefecture) of Jilin Province in 2002
表4 2014年吉林省中心城市(州)旅游经济隶属度Tab.4 Membership degree of tourism economy among the central cities (prefecture) of Jilin Province in 2014
2.3.3 旅游经济吸引范围。以国家级旅游城市长春市和周围区域旅游城市分别对吉林省其他城市的旅游断裂点测算(表5),2002年长春市对周边城市的旅游断裂点以延边州最大,吉林市最小,同时数值在100左右的城市还有四平、辽源、松原,进一步确定了以长春市为中心位置的吉林中部旅游经济圈的主要影响范围。延边州对吉林市的旅游断裂点为75.06,说明吉林市旅游发展不仅受到吉林中部旅游经济圈的影响,同时也受到延边州旅游经济圈的相互作用。四平市对辽源市的旅游断裂点为43.83,说明在吉林中部城市生态与冰雪旅游圈内部还存在着小范围旅游圈,即四平—辽源旅游圈。另外通化市对白山市的旅游断裂点为27.76,白城市对松原市的旅游断裂点为95.79,说明吉林省还存在着通化—白山森林生态与历史文化旅游功能区以及吉林西部草原湿地风光旅游功能区。
吉林省旅游空间结构已经形成了1个核心(长春市),3个组团(吉林西部旅游圈、通化—白山旅游圈以及延边州旅游圈),但已形成的旅游空间结构在旅游断裂点数值上均有部分属于彼此相互控制的区域,说明核心旅游圈与次级旅游圈存在较为密切的相互联系。
2014年长春市对周边城市的旅游断裂点数值以延边州最大,吉林市最小,同时数值在100左右的城市还有四平、辽源、松原(表6)。与2002年相比,核心城市长春市对旅游经济圈中心城市(州)(吉林、延边、通化)旅游功能发挥增强,对其他周边城市旅游功能作用减弱,吉林中部旅游经济圈的空间联系更趋紧密。另外四平市对辽源市的旅游断裂点为47.29,而通化市对白山市的旅游断裂点为36.16,白城市对松原市的旅游断裂点为63.62,说明次级旅游圈中四平市、白山市、松原市旅游功能不断完善,次级旅游经济圈空间集聚现象明显。
表5 2002年吉林省中心城市(州)之间旅游断裂点Tab.5 The breaking point among the central cities (prefecture) of Jilin Province in 2002
表6 2014年吉林省中心城市(州)之间旅游断裂点Tab.6 The breaking point among the central cities (prefecture) of Jilin Province in 2014
3 结论与讨论
3.1 结论
1)吉林省旅游经济地带内、地带间以及总体地带差异显著。西部对地带内旅游差异贡献程度最大,但贡献程度不断变小;中部次之,但贡献程度不断变大;东部最小且贡献程度不断缩小。地带内差异对省域旅游经济差异平均贡献程度最大(68.31%),远高于地带间贡献程度(31.42%)。但地带内旅游经济差异贡献率不断缩小,而地带间旅游经济差异贡献率不断增大。由此可见缩小吉林省旅游经济差异关键在于均衡东中西地带的旅游发展,尤其是西部地带;缩小地带内城市旅游经济差异程度重点在于东部地带城市旅游经济的发展。
2)2002—2004年吉林省东中西三大地带国内旅游经济收敛性逐渐趋同,2004—2006年中部地带国内旅游经济发展迅速,中部地带与东部地带、西部地带之间的空间差异不断扩大,2006—2007年吉林省东中西三大地带旅游经济收敛性又逐渐趋同,2007—2014年地带之间旅游经济差异程度不断缩小。可见经过时间的推移,吉林省东中西旅游地带开始得到相对均衡化的发展,旅游发展的空间格局开始得到优化。
3)通过旅游联系强度模型反映出吉林省旅游发展总体呈现出中心—外围的空间结构,由于地理临近效应的发挥,形成了一些地方化旅游组团。旅游经济联系强度具有路径依赖特征,但这并不等同于路径锁定,个别区域旅游的异军突起可以形成路径创造效应,改变区域之间的旅游联系强度。通过旅游联系隶属度模型发现吉林省存在1个一级旅游经济圈——吉林中部旅游经济圈,3个二级旅游经济圈——四平—辽源旅游经济圈、白城—松原旅游经济圈以及通化—白山旅游经济圈。
3.2 讨论
对旅游经济差异性以及空间格局的研究具有现实的诉求,同时旅游经济差异性以及空间格局的优化改善是一个系统复杂的过程。旅游发展不应局限于区域内旅游发展速度、旅游规模等量的扩张,更应重视区域间旅游品质的打造、旅游资源的对接等质的提升。未来需在3个方面进行深化研究:一是进一步研究省级之间旅游经济圈的建构,同时引入其他典型旅游地区进行横向对比分析;二是考虑引入相应计量方法对吉林省旅游经济空间差异性的影响因素进行具体分析;三是尝试纳入旅游者动机以及偏好等主观因素影响,力求更加科学界定旅游目的地角色以及旅游经济圈的准确划定。
[1] 方叶林,黄震方,王坤,等.基于PCA-ESDA的中国省域旅游经济时空差异分析[J].经济地理,2012,32(8):149-155.
[2] 余凤龙,黄震方,曹芳东,等.中国城镇化进程对旅游经济发展的影响[J].自然资源学报,2014,29(8):1297-1309.
[3] Brouder P,Ioannides D.Urban Tourism and Evolutionary Economic Geography:Complexity and Co-evolution in Contested Spaces[J].Urban Forum,2014,25(4):419-430.
[4] Ashworth G,Page S J.Urban Tourism Research:Recent Progress and Current Paradoxes[J].Tourism Management,2011,32(1):1-15.
[5] Brouder P,Eriksson R H.Tourism Evolution:On the Synergies of Tourism Studies and Evolutionary Economic Geography[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2013,43(9):370-389.
[6] Randelli F,Romei P,Tortora M.An Evolutionary Approach to the Study of Rural Tourism:The Case of Tuscany[J].Land Use Policy,2014,38(5):276-281.
[7] Henderson J C.Tourism in Dubai:Overcoming Barriers to Destination Development[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ourism Research,2006,8(2):87-99.
[8] Kelly M.JORDANS Potential Tourism Development[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25(4): 904-918.
[9] Langlois S M,Theodore J,Elizabeth M I.Poland:In-bound Tourism from the UK[J].Tourism Management,1999,20(4):461-469.
[10] 姚宏,郭雪梅.山西省国内旅游市场空间结构与差异分析[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4,33(5):94-98.
[11] 曹芳东,吴江,徐敏,等.长江三角洲城市一日游的旅游经济空间联系测度与分析[J].人文地理,2010,25(4):109-114.
[12] 沈惊宏,陆玉麒,周玉翠,等.安徽省国内旅游经济增长与区域差异空间格局演变[J].地理科学,2012,32(10):1220-1228.
[13] 张瑞英,席建超,葛全胜.1996—2013年中国入境旅游市场时空演变研究:结构效应与空间效应[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4,33(6):80-85.
[14] 汪德根,陈田.中国旅游经济区域差异的空间分析[J].地理科学,2011,31(5):528-536.
[15] 栾福明,熊黑钢,时卉,等.基于空间插值和竞争态的山东省旅游节庆时空分异[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4,33(5):99-103.
[16] 翁钢民,姚昭屹,贾丽丽.环渤海区域旅游非均衡性发展时空特征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5,34(3):91-95.
[17] 苏飞,储毓婷,张平宇.我国典型旅游城市经济脆弱性及障碍因素分析[J].经济地理,2013,33(12):189-194.
[18] 李军,保继刚.旅游经济脆弱性特征与产业联系[J].旅游学刊,2011,26(6):36-41.
[19] 李锋.基于集对分析法(SPA)的中国旅游经济系统脆弱性测度研究[J].旅游科学,2013,27(1):15-29.
[20] 万绪才,张徐丹,刘嫣红.中国国际旅游市场时空演变及其影响因素[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3,32(6):74-79.
[21] 侯冠平,张侨,金海龙.海南省旅游业规模经济及其制约因素分析[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4,33(2):106-111.
[22] 向艺,郑林,王成璋.旅游经济增长因素的空间计量研究[J].经济地理,2012,32(6):162-166.
[23] 杨友宝,王荣成,王昱.吉林省旅游经济差异时空演变特征与影响因素分析[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5,31(1):103-107.
[24] Walsh J A,O’Kelly M E.An Information Theoretic Approach to Measurement of Spatial Inequality[J].Econ Soc Rev.,1979,10(4):267-286.
[25] Terrasi M.Convergence and Divergence Across Italian Regions[J].The Annals of Regional Science,1999,33(4):491-510.
[26] 马中华,刘继斌.吉林省旅游空间结构构建[J].经济地理,2008,28(1):163-166.
[27] 李诚固,董会和.吉林地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28] 保继刚,甘萌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旅游目的地地位变化及因素分析[J].地理科学,2004,24(3):365-370.
Research on the Difference and Space Pattern of Tourism Economy in Jilin Province
Gan Jing1, Guo fuyou2, Chen Cai2, Liu Jisheng2, Du Jintao1
(1.CollegeofTourismandGeography,JilinNormalUniversity,Siping136000,China; 2.CollegeofGeographySciences,NortheastNormalUniversity,Changchun130024,China)
The study of tourism economy can not only optimize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tourism resources, but also properly deal with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mpetition and cooperation, and finally promote the sustained, coordinated and high quality development of tourism. Taking nine cities in Jilin Province as an example, combination of Theil index, area separation coefficient, geographic concentration and tourism economic spatial linkage measure model, the thesis researched tourism economy difference and spatial pattern of Jilin Province since 2002. The results show that: 1) The difference of tourism economy is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and the degree of regional differences overall present is the eastern zone > the central zone > the western zone, gradually evolved into the central zone > the eastern region > the western zone; 2) As for zone tourism economic differences, the western region shows the strongest effect, but the contribution degree is decreasing, while the contribution degree of central zone becomes larger and the eastern zone gradually reduced. Area tourism economy difference makes the most contribution to the province’s tourism economic differences, but the contribution rate is shrinking, while zone between contribution rates has increased; 3) During 2002—2004 and 2006—2007, the three zones domestic tourism gradually convergence, during 2004—2006, the spatial difference between the central zone and the east zone and the west zone is widening, but during 2007—2014, the tourism economic differences between regions reduced gradually; 4) The tourism development shows core-periphery spatial structure, due to geographical approaches effects, formed three secondary tourism groups of Siping-Liaoyuan, Baicheng-Songyuan and Tonghua-Baishan. And the relationship intensity of tourism economy h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path dependence, but do not equal to the path lock-in effect, and regional tourism explosive development can be formed path creation effect.
tourism economy; spatial pattern; tourism industry; Jilin Province
2015-07-07;
2016-10-02
吉林省教育厅资助课题(2015218);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41401172);吉林省社会科学项目(2014B128);高等学校博士学科专项科研基金项目(20120043110012)
甘静(1981-),女,吉林农安县人,讲师,博士,主要从事区域经济地理、旅游规划方面的研究,(E-mail)flying_spirit@163.com。
刘继生(1955-),男,吉林长春市人,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主要从事人文地理与旅游地理研究,(E-mail)Liujs362@nenu.edu.cn。
F592
A
1003-2363(2016)06-012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