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文献计量的中国创新地理研究进展

2016-05-25吕拉昌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16年5期
关键词:体系区域研究

廖 倩 , 吕拉昌 , 黄 茹

(1.首都师范大学 a.资源环境与旅游学院; b.北京城市创新与发展研究中心,北京 100048)

基于文献计量的中国创新地理研究进展

廖 倩a,b, 吕拉昌a,b, 黄 茹a,b

(1.首都师范大学 a.资源环境与旅游学院; b.北京城市创新与发展研究中心,北京 100048)

创新是贯穿于人类社会发展史中的永恒主题。创新发生在特定的时间、地点与空间,与地理学有极为密切的关系。近年来,国内地理学者围绕创新地理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创新地理日益成为区域创新研究与政府决策咨询的重要力量。以国内重要学术期刊学术论文为基础,运用文献统计法,对中国创新地理的研究进行梳理和总结。中国创新地理研究日益繁荣,呈现五大主要方向:① 创新环境、创新生态及评价;② 创新活动及效应、创新地理测度;③ 创新联系、创新网络及创新集群;④ 多尺度的区域创新体系研究;⑤ 创新、城市发展与规划。此外,创新地理研究方法走向多样化与规范化,社会学方法不断引入创新地理研究中,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并引入大数据研究方法。创新地理在未来的研究中还应加强基础理论研究与空间研究,加强跨学科合作,加强创新数据挖掘及集成。

创新地理;文献统计法;研究进展;中国

0 引言

创新地理是研究人类创新活动与地理环境关系的一门交叉学科。国外对创新地理的研究起步较早,20世纪初J.A.Schumpeter首次提出“创新理论”[1]。1994年M.P.Feldman提出创新地理学,认为创新地理学是研究一个由多维空间因子决定的复杂地理过程,其实质是一个为新产品商业化过程提供所需不同知识的组织在空间上的表现形式[2]。我国创新地理起步相对较晚,20世纪90年代在经济学、管理学、经济地理学等领域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2000年研究者数量、研究成果增长迅速,并开始创新地理学科建设。2001年甄峰等首次提出建立创新地理学,认为创新地理学研究的是创新(包括知识、技术、人才、信息等)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在时空上的分布与组合及其在地理环境中的相互作用[3]。 2006年全国科技大会提出要把我国建设成为创新型国家,在此背景下,创新成为政府及学术界的关注热点。2009年童昕等翻译美国K.R.Polenske 主编的《The Economic Geography of Innovation》[4]一书,加速了国外创新经济地理理论的传播。2013年《创新地理学——中国科技布局的理论与实践》[5]出版。2014年在首都师范大学举办了首届创新地理大会。与此同时,国内发表了大量探讨创新地理的期刊文献。但就目前国内研究而言,其重点主要集中于创新地理具体问题的研究,从学科层面对创新地理的整体发展思考较少。因此,从学科发展角度有必要对已有的研究进行梳理,以理清学科未来发展的思路与方向。本研究基于文献统计法回顾中国创新地理产生以来的研究进展,分析其总体研究态势及重点研究内容等,以促进我国创新地理学科的发展。

1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论文数据来源于中国知网核心期刊数据库(China National Knowledge Infrastructure,CNKI)。通过咨询相关创新地理研究专家,并进行问卷调查,最终确定《地理科学》《地理学报》《地理研究》《地理科学进展》《经济地理》《人文地理》《地域研究与开发》《城市发展研究》《城市问题》《城市规划》《城市规划学刊》《国际城市规划》《世界地理研究》《科学学研究》《科研管理》《中国软科学》《科学管理研究》《经济管理》等为创新地理论文的主要来源杂志,共收集1993—2015年文献957篇,作为分析的基础数据。

NoteExpress 是北京爱琴海软件公司开发的文献检索与管理系统;CiteSpace由美籍华裔学者陈超美博士开发,能够通过分析论文的关键词、术语、引用率等共现显示一个学科或知识域在一定时期发展的趋势与动向。本研究使用NoteExpress对文献进行采集及总体分析,使用CiteSpace 对文献的关键词、术语、引用率等进行共现分析,总结国内创新地理的主要研究方向及发展趋势。

2 创新地理研究概况

2.1 论文数据与期刊分布

总体来看,创新地理期刊论文总量不断增加且增长迅速(图1)。根据论文数量的年度分布,可将创新地理研究划分为3个阶段:2006年前为第一个阶段,此阶段创新地理研究很少,共169篇,平均每年13篇,但其增长速度很快;2006—2012为第二个阶段,此阶段创新地理研究进入快速增长阶段,特别是2006年建设创新型国家政策提出后,创新地理研究文献数量快速增长,总量达480篇,平均每年69篇; 2013年以后为第三个阶段,在前一个阶段基础上,创新地理研究文献突破性增长,平均每年103篇。2015年期刊论文收录尚未完成,不能完全显示2015年论文数量情况,但其总体数量较之前年份已达较高水平。创新地理相关论文主要发表在管理学和地理学的期刊杂志。管理学期刊论文共633篇,占全部论文的66.15%,主要发表在《科学学研究》《科研管理》《中国软科学》等期刊;地理学期刊论文共324篇,占33.85%,主要发表在《经济地理》《世界地理研究》《地域研究与开发》《城市发展研究》等期刊(图2)。

图1 创新地理中文核心期刊论文数量Fig.1 Number of innovation geographical papers in Chinese Core Journals

2.2 热点研究领域及研究主题分类

通过论文关键词、术语共现分析发现,国家创新体系(系统)、区域创新体系(系统)、创新网络、创新能力、创新绩效、创意产业、创新型城市等是创新地理研究的重要议题。其中创新绩效、国家创新系统、区域创新系统、产学研合作、创新生态系统、创新型城市、创意城市、文化创意产业是爆发增长的关键词。此外,创新集群、创新政策、创新环境等也是创新地理关注的热点(图3)。

图2 创新地理研究在中文核心期刊中的分布Fig.2 Distribution of innovative geographical research in Chinese Core Journals

由以上分析结果将创新地理分为以下研究主题:(1)创新环境、创新生态及评价;(2)创新活动及效应、创新地理测度;(3)创新联系、创新网络及创新集群;(4)多尺度的区域创新体系研究;(5)创新、城市发展与规划。

3 创新地理研究进展和趋势

根据每年发表论文的前30篇中文核心期刊高引用论文,总结创新地理各研究方向的研究趋势(表1)。

3.1 创新环境、创新生态及评价

创新环境是一个多种环境综合而成的复杂环境,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为创新活动的开展提供了支撑条件。早期创新环境研究主要关注基本理论问题[6]。近年来,研究的重点转向以下方面:一是创新环境对创新能力、创新绩效的影响。多数学者认为创新环境对创新能力、创新绩效有积极的促进作用[7-8];二是区域创新环境测度与评价。通常是建立指标体系,运用因子分析法、地理加权回归模型或负二项分布等方法对区域创新环境进行计量分析[9-10];三是区域创新环境的差异分析。如陈搏从创新参与者角度出发,对深圳和东莞两个城市的区域创新环境进行了比较分析[11]。

图3 创新地理中文核心期刊关键词、术语共现网络Fig.3 Co-word analysis of keywords and terms of innovation geography in Chinese Core Journals

表1 国内创新地理各研究方向研究趋势Tab.1 Research trends of domestic innovation geography

创新生态与创新环境有一定的联系,创新环境更关注创新主体之间的关系,创新生态更强调创新主体与创新环境的联系。创新生态研究起步较晚,但迅速受到重视,学者们纷纷对创新生态的基本理论问题进行探讨[12]。在与实际问题相结合时,创新生态的研究主要分为区域和企业两个层面。区域层面注重分析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的演进动因、模型及其与具体区域(如科技园区等)创新效率的关系等[13-14];企业层面的创新生态研究则更关注高科技企业创新生态系统的建设及治理,以便形成良好的运行机制,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15-16]。

3.2 创新活动及效应、创新地理测度

创新活动研究包含国家、区域、企业3种尺度,都注重创新活动空间分布及分布区域比较以及创新活动绩效测度与评价。王庆喜等分析了我国省域创新活动的空间分布,指出省域创新活动差异很大,体现出明显的空间集中性和空间相关性[17];陈凯华等专门就创新绩效的测度指数进行了探讨[18]。此外,学者们还从不同的侧面研究创新活动。祝影等从R&D角度分析创新活动的空间活动特征,基于因子分析对跨国公司研发全球化的空间等级体系进行研究,认为中国位列跨国公司研发全球化的高密集区域,但仍属市场潜力型国家[19];曾刚等从技术扩散角度研究创新活动,对浦东新区跨国公司及其相关企业的分析研究后发现东道国利用跨国公司的技术溢出效应开展创新活动是最有效的途径[20]。

创新的测度是创新地理研究的基础,其主要任务是通过创新调查对创新活动的有关数据进行收集、整理和加工,通过定量和定性分析识别创新活动的规模、结构及变化趋势[21]。随着创新要素、创新活动等的不断发展,创新的测度在数据选取上呈现多样化趋势,主要运用创新投入、创新产出、创新主体三类数据进行创新测度,近年来创新网络数据逐渐受到学者们的关注[22-23]。

3.3 创新联系、创新网络及创新集群

创新联系反映区域创新强度与内部协作程度。创新联系是创新网络的基本单元,无数的创新联系构成了创新网络。创新网络一直都受到广泛关注,但创新联系的研究则相对较少。吕拉昌等利用改进后的重力模型对创新联系进行的研究表明,中国城市创新联系呈东强西弱的基本格局,且在空间上呈现明显的等级性[24]。

创新网络研究主要集中在区域创新网络与企业创新网络两个层面。区域创新网络研究早期侧重于创新网络的演化[25],近年来除了创新网络演化研究外,产学研创新网络及其知识溢出效应也成为重要研究内容[26]。在企业创新网络研究中,刘炜等较为关注企业创新网络的演变及其影响因素,通过对珠三角本土企业的研究发现,企业创新网络的演变差异较大,是全球化和地方化因素共同影响的结果[27];曹鹏等则将研究视角放到企业创新网络的机理与绩效上,认为企业内部资源要素对创新网络和创新绩效有正向影响[28]。此外,企业的协同创新网络的形成机制及效率研究也取得了较多成果[29-30]。

创新集群研究从早期的概念、理论研究转向创新集群的形成演化及建设模式等。陈海华等讨论了产业集群向创新集群演化的过程和机制[31];何彬等研究了韩国创新集群,分析了影响创新集群演化的因素[32];李北伟等在借鉴国外创新集群建设经验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发展的特殊背景,提出了适合中国不同区域发展程度的创新集群建设模式[33];王承云等重点研究了城市内部产学研集群,通过对京津沪渝创新型城区内部研发企业的空间分布和集群模式研究,将城市内部集群划分为初级阶段的“沙坪坝区单极增长模式”、中期阶段的“杨浦区多核协同模式”和成熟阶段的“海淀区簇团网络模式”[34]。

3.4 多尺度的区域创新体系研究

创新体系包含宏观尺度的国家创新体系、中观尺度的区域(大都市圈)创新体系、小尺度的城市创新体系。国家创新体系已有较多的研究,集中于以下方面:(1)研究国家创新体系的演化和建设[35];(2)国外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经验[36]以及探索我国国家创新体系的路径[37];(3)探讨我国创新型国家建设以及协同创新战略的实施[38];(4)国家创新体系的空间体系研究[39]。

区域创新系统早期重点研究各省份区域创新体系的建设及评价,如阎官法等讨论了河南省区域创新体系建设问题[40]。由于创新要素、创新主体、创新资源等在不同的行政区域间流动,区域创新体系的研究逐渐向跨行政边界转向,大都市圈、城市群创新体系研究成为热点。于晓宇等探讨了大都市圈创新体系的理论框架及前沿问题[41];吕拉昌等对我国三大都市圈的城市创新能级体系进行了比较分析[42]。此外,区域创新体系的演化与运行机制、效率与成熟度评价、功能及管治也是重要的研究内容[43-46]。

城市创新体系早期主要研究城市创新体系的理论基础、运行机制及效率等。李飞等就城市创新体系的理论进行探讨,认为城市创新系统理论来源于创新理论、演化理论、交互性学习理论、新区域科学及现代区域发展理论等[47];张继飞等以西安为例将城市创新体系建设同创新型城市建设结合起来[48]。目前,城市创新体系的结构受到学者们的关注,胡海鹏等对广东城市创新体系的结构进行的研究表明,广东已形成一个以深圳、广州为塔顶的三级塔型城市创新体系[49]。此外,更微观尺度的城区内部创新体系和企业创新体系也逐渐受到关注。

3.5 创新、城市发展与规划

城市与创新有着密切的联系,城市是各种创新要素密集的区域,创新首先发生在城市,城市可以促成各种创新要素的生长。城市创新研究是近几年受到广泛关注的新兴热点领域,主要包括创意与创新两方面。

城市创意方面主要着眼于城市创意产业和创意产业园区的研究。张梅青等对城市创意产业集群的形成与发展机制进行探讨[50];姚磊等关注城市创意产业的空间分布与演化,就南京的创意产业地理空间及演化进行研究[51];张彦军等对北京创意产业效率进行了评价[52];丛海彬等讨论了城市创意产业的支撑条件[53]。此外,城市创意产业园区的研究重点关注创意产业园区的建设、运作以及空间分布特征[54-55]。

城市创新方面主要探讨了创新型城市(都市圈)建设相关问题。黄亮等认为创新型城市研究的指标化困境以及对于城市创新外生力量源泉关注的不足是当前创新型城市研究存在的薄弱环节[56];方创琳等从自主创新、产业创新、人居环境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四大方面对全国创新型城市的建设现状做了综合评估,分析了创新型城市建设的空间分异特征[57];朱凯等对创新型城市向创新型都市圈过渡的研究趋势进行了总结[58]。此外,基于创新的城市化、城市创新空间以及创新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等方面的内容开始有学者进行研究[59]。

4 结论与讨论

4.1 结论

(1)中国创新地理研究成为研究热点,影响力逐步增强。创新地理是人文地理学的新兴分支,与其他分支学科相比,其起步时间晚,研究成果较少。在检索的期刊中,最早的有关论文出现于1993年,且论文总数较少,1993—2015年间检索出的创新地理相关文章仅有957篇。但其总体发展态势良好,论文数量年均增长率22.43%,关注度日益增高,关注热点越来越多,如创新绩效、产学研创新网络、创意产业、创新型城市等,研究成果不断增加,社会贡献力和影响力逐步提高。

(2)与国家战略紧密结合,研究内容日益丰富。早期的创新研究主要从单一的角度研究国家创新体系、区域创新体系、创新集群、创新环境等方面。自我国提出科技创新、技术创新、自主创新、创新驱动、“建设创新型国家”以及“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等一系列国家战略后,创新研究突破了以往单一研究的局面,形成了较为系统的五大研究主题,即:① 创新环境、创新生态及评价;② 创新活动及效应、创新地理测度;③ 创新联系、创新网络及创新集群;④ 多尺度的区域创新体系研究;⑤ 创新、城市发展与规划。且创新地理研究注重解决社会经济等方面的实际问题,如创新型城市建设、创意产业园建设与治理、创新生态的打造、基于创新的城市规划等,日益成为区域创新研究和政府决策咨询的重要力量。

(3)研究方法多样化,跨学科特征突出。早期创新地理研究以定性描述为主,近几年定量分析受到重视,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盛行。大数据的使用也成为新的研究方法之一,创新地理的研究需要大量的调查数据支撑,而目前主要采用统计数据等第二手数据,二手数据由于统计口径及内容会与实际有一定偏差。如何有效利用第二手数据及充分获取第一手数据成为创新地理学者关注的重点。此外,研究方法的跨学科特征日益突出,创新地理处于地理学、管理学、社会学、经济学、政治学等学科的交叉点,传统的研究多使用单一学科的方法。近年来,各个学科方法的交叉综合成为创新地理研究的前沿方法,计量方法、系统论方法、社会学方法及地理信息技术等都广泛运用于创新地理研究中。

(4) 注重创新要素的空间流动,强调空间多尺度研究的结合。创新地理研究在以国家、区域为主要空间尺度基础上加入了更微观尺度的城市以及企业尺度。此外,由于创新要素在空间上不断流动,它不受行政边界影响,创新地理的研究逐步打破传统的行政区域限制,跨区域的研究得到重视,(大)都市圈、城市群、城市连绵区等成为新的研究尺度。多尺度的空间研究成为创新地理发展趋势之一。

4.2 讨论

未来的中国创新地理研究应着手解决以下问题。

(1)基础理论研究不足。创新地理基础理论多借用地理学、经济学、社会学、管理学等学科的成果以及对西方创新地理理论体系的引进,多是进行实证研究,没有形成独立的理论体系。总结归纳丰富的基础研究成果、吸收国外的先进理论、提出自身的理论体系是未来创新地理研究的重点之一。

(2)研究内容有待深化。虽然目前创新地理学研究内容已取得重大突破,初步形成了五大研究主题。但由于起步较晚,除创新体系的研究较为成熟外,其他主题都缺乏深入探讨,且目前的五大主题并未涵盖创新地理的全部内容。未来创新地理的研究应牢牢把握创新活动与地理环境关系这一核心,进行内容拓展与深化。

(3)空间特征不明显。地理学区别于其他学科最重要的特征是重视空间研究,而目前创新地理各主题的研究中空间研究略显单薄,与经济学、管理学研究间的区别并未表现得十分突出。未来研究应更注重创新与空间的联系,加强人类创新活动的空间规律研究。

(4)指标体系与数据类型单一。当前创新地理研究最常用的方法是建立指标体系进行分析,但指标体系大同小异。根据不同议题的特性以及不同的目标建立相应的指标体系或者模型是创新地理研究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此外,创新地理研究所使用的数据以专利数据为主。虽然专利数据是度量创新的有效数据,但单一的数据类型难以反映创新的全貌,未来研究应重视多种数据的开发与综合集成使用,推动创新地理发展。

(5)地理学背景研究者数量较少。创新地理是一门新兴学科,目前参与创新地理研究的地理学者较少,很难全面地把握创新地理的研究内容。伴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创新活动对于社会发展的作用将更加突出,应重视创新活动与地理环境关系的研究,揭示其中的规律,为创新地理学科发展以及社会发展提供支持。

[1] Schumpeter J A.The Theory of Economic Development[M].Cambridge,M.A.: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34.

[2] Feldman M P.The University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The Case of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and Baltimore[J].Economic Development Quarterly,1994,8(1):67-76.

[3] 甄峰,徐海贤,朱传耿.创新地理学:一门新兴的地理学分支学科[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1,20(1):9-18.

[4] Polenske K R.The Economic Geography of Innovation[M].Cambridge,M.A.: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7.

[5] 龙开元.创新地理学——中国科技布局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3.

[6] 贾亚男.关于区域创新环境的理论初探[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1,20(1):5-8.

[7] 徐彪,李心丹,张珣.区域环境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机制研究[J].科研管理,2011,32(9):147-156.

[8] 千庆兰,陈颖彪,董晓敏.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行为与创新环境的实证研究——基于广东省785家中小企业的问卷调查[J].地理科学,2008,28(4):488-495.

[9] 吴玉鸣.大学知识创新与区域创新环境的空间变系数计量分析[J].科研管理,2010,31(5):116-123.

[10] 党文娟,张宗益,康继军.创新环境对促进我国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J].中国软科学,2008,23(3):52-57.

[11] 陈搏.创新参与者视角的创新环境评价研究[J].科研管理,2015,36(S1):84-93.

[12] 吴金希.创新生态体系的内涵、特征及其政策含义[J].科学学研究, 2014,32(1):44-51.

[13] 曹如中,史健勇,郭华,等.区域创意产业创新生态系统演进研究:动因、模型与功能划分[J].经济地理,2015,35(2):107-113.

[14] 刘志春,陈向东.科技园区创新生态系统与创新效率关系研究[J].科研管理,2015,36(2):26-31.

[15] 吴金希.从“带土移植”到创建创新生态体系——基于同方威视的探索式案例研究[J].中国软科学,2015,30(4):66-75.

[16] 张运生,邹思明.高科技企业创新生态系统治理机制研究[J].科学学研究,2010,28(5):785-792.

[17] 王庆喜,张朱益.我国省域创新活动的空间分布及其演化分析[J].经济地理,2013,33(10):8-15.

[18] 陈凯华,官建成.创新活动的动态绩效测度指数研究——基于高校科学创新活动的建模与应用[J].科研管理,2012,33(1):103-111.

[19] 祝影,杜德斌.跨国公司研发全球化的空间等级体系研究——基于因子分析的结果[J].世界地理研究,2008,17(1):85-93.

[20] 曾刚,林兰.跨国公司技术溢出与溢出地技术区位研究——以上海浦东新区为例[J].世界地理研究,2008,16(4):98-105.

[21] 邓华,曾国屏.OECD创新测度的理论与实践——基于三版《奥斯陆手册》的比较研究[J].科学管理研究,2011,31(4):49-53.

[22] 吕拉昌,何爱,黄茹.基于知识产出的北京城市创新职能[J].地理研究,2014,33(10):1817-1824.

[23] 赵建吉,曾刚.创新的空间测度:数据与指标[J].经济地理,2009,29(8):1250-1255.

[24] 吕拉昌,梁政骥,黄茹.中国主要城市间的创新联系研究[J].地理科学,2015,35(1):30-37.

[25] 李金华,孙东川.创新网络的演化模型[J].科学学研究,2006,24(1):135-140.

[26] 傅利平,周小明,罗月丰.知识溢出与产学研合作创新网络的耦合机制研究[J].科学学研究,2013,31(10):1541-1547.

[27] 刘炜,刘逸,李郇.全球化下珠三角本土企业创新网络的演变及影响因素研究——基于顺德东菱凯琴集团和珠海德豪润达集团的对比实证[J].经济地理,2010,30(8):1316-1321.

[28] 曹鹏,陈迪,李健.网络能力视角下企业创新网络机理与绩效研究——基于长三角制造业企业实证分析[J].科学学研究,2009,27(11):1742-1748.

[29] 范群林,邵云飞,尹守军.企业内外部协同创新网络形成机制——基于中国东方汽轮机有限公司的案例研究[J].科学学研究,2014,32(10):1569-1579.

[30] 尚林.企业协同创新网络构建与网络效率影响因素研究[J].科学管理研究,2015,35(3):72-75.

[31] 陈海华,陈松.从产业集群到创新集群的演化过程及机制研究[J].中国软科学,2010,25(S1):227-232.

[32] 何彬,范硕.韩国创新集群演化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科研管理,2014,35(9):36-43.

[33] 李北伟,董微微,富金鑫.中国情境下创新集群建设模式探析[J].中国软科学,2012,27(11):161-169.

[34] 王承云,秦健,杨随.京津沪渝创新型城区研发产业集群研究[J].地理学报,2013,68(8):1097-1109.

[35] 侯普光.基于协同创新与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研究[J].科学管理研究,2013,33(2):8-11.

[36] 孙玉涛,苏敬勤.G7国家创新体系国际化模式演化及对中国启示[J].科学学研究,2012,30(4):591-599.

[37] 王元地,刘凤朝.国家创新体系国际化实现模式与中国路径——基于中、德、日、韩的案例[J].科学学研究,2013,31(1):67-78.

[38] 辜胜阻,洪群联.创新型国家建设的战略思考[J].经济管理,2008,30(S1):1-6.

[39] 张苏梅,顾朝林,葛幼松,等.论国家创新体系的空间结构[J].人文地理,2001,16(1):51-54.

[40] 阎官法,魏艳,陈一静.河南省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5,24(2):20-24.

[41] 于晓宇,谢富纪,徐恒敏.大都市圈创新体系理论框架与前沿问题研究[J].科学管理研究,2009,27(3):6-11.

[42] 吕拉昌,谢媛媛,黄茹.我国三大都市圈城市创新能级体系比较[J].人文地理,2013,28(3):91-95.

[43] 王祥兵,严广乐,杨卫忠.区域创新系统动态演化的博弈机制研究[J].科研管理,2012,33(11):1-8.

[44] 袁潮清,刘思峰.区域创新体系成熟度及其对创新投入产出效率的影响——基于我国31个省份的研究[J].中国软科学,2013,28(3):101-108.

[45] 陈凯华,寇明婷,官建成.中国区域创新系统的功能状态检验——基于省域2007—2011年的面板数据[J].中国软科学,2013,28(4):79-98.

[46] 符文颖.区域创新系统的管治框架演化——来自深圳和东莞的对比实证[J].人文地理,2013,28(4):83-88.

[47] 李飞,张晓立,覃巍.城市创新系统理论研究综述[J].城市问题,2007,26(10):29-33.

[48] 张继飞,刘科伟,刘红光,等.城市创新体系与创新型西安建设研究[J].城市规划,2007,31(9):28-33.

[49] 胡海鹏,吕拉昌,黄茹,等.基于创新流视角的广东省城市创新体系与职能[J].城市发展研究,2015,22(6):71-76.

[50] 张梅青,盈利.创意产业集群网络结构演进机制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9,24(S1):231-238.

[51] 姚磊,张敏,汪飞.基于细分类型的南京市创意产业空间演化特征与差异[J].人文地理,2013,28(5):42-48.

[52] 张彦军,刘利永,沈晓平.北京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中国软科学,2011,26(S2):260-265.

[53] 丛海彬,高长春.城市创意产业支撑环境评价研究[J].城市发展研究,2011,18(4):77-83.

[54] 蒋慧,王慧.城市创意产业园的规划建设及运作机制探讨[J].城市发展研究,2008,15(2):6-12.

[55] 栾峰,王怀,安悦.上海市属创意产业园区的发展历程与总体空间分布特征[J].城市规划学刊,2013,57(2):70-78.

[56] 黄亮,杜德斌.创新型城市研究的理论演进与反思[J].地理科学,2014,34(7):773-779.

[57] 方创琳,马海涛,王振波,等.中国创新型城市建设的综合评估与空间格局分异[J].地理学报,2014,69(4):459-473.

[58] 朱凯,胡畔,王兴平,等.我国创新型都市圈研究:源起与进展[J].经济地理,2014,34(6):9-15.

[59] 吕拉昌.新经济时代我国特大城市发展与空间组织[J].人文地理,2004,19(2):17-21.

Research Progress of China’s Innovation Geography Based on Literature Measurement

Liao Qiana,b, Lü Lachanga,b, Huang Rua,b

(a.CollegeofResourceEnvironmentandTourism;b.BeijingUrbanInnovationandDevelopmentResearchCenter,CapitalNormalUniversity,Beijing100048,China)

Innovation is the eternal theme in the history of human society development. Innovation occurs in a specific time, place and space, and has a very close relationship with geography. In recent years, with the work done by Chinese scholars in the field of innovation geography, it has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regional innovation and government decision-making. Based on the academic papers of important academic journals in China, this paper makes a summary of the research progress of China’s innovative geography by using the methods of literature statistics. The analysis shows that the number of innovative geography paper is increasing year by year, which show five major research directions: ① Innovation environment, innovation ecology and evaluation; ② innovation activity and the effect and innovation geography measure; ③ innovation connection, innovation network and innovation cluster; ④ research on the multi-scale regional innovation system; ⑤ innovation, urban development and planning.The research methods are diversified and standardized, and the social science method has been introduced into the research of innovation. In addition,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analysis combines with the large data research methods also has been used for innovation geography research. In the future, theoretical foundation research and space research as well as interdisciplinary cooperation, mining and integrating of the innovation data should be strengthened.

innovation geography; literature measurement; research progress; China

2015-11-28;

2016-08-2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471136);国家社会科学重大招标项目(12&ZD169)

廖倩(1992-),女,四川什邡市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城市创新、区域发展与调控等方面的研究,(E-mail)liaoqian0304@163.com。

吕拉昌(1963-),男,陕西宝鸡市人,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主要从事城市创新、新经济与城市发展规划研究,(E-mail)lachanglu@163.com。

K901

A

1003-2363(2016)05-0001-06

猜你喜欢

体系区域研究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分割区域
构建体系,举一反三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区域发展篇
“曲线运动”知识体系和方法指导
区域
“三位一体”德育教育体系评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