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游憩型绿道的使用者行为与体验满意度研究
2016-05-25龚金红李艳丽
赵 飞 , 龚金红 , 李艳丽
(华南农业大学 a.热带亚热带生态研究所;b.农业文化与乡村旅游研究中心;c.林学与风景园林学院,广州 510642)
乡村游憩型绿道的使用者行为与体验满意度研究
赵 飞a,b, 龚金红b, 李艳丽c
(华南农业大学 a.热带亚热带生态研究所;b.农业文化与乡村旅游研究中心;c.林学与风景园林学院,广州 510642)
以广州增城绿道莲塘春色段为研究对象,总结与分析了乡村游憩型绿道使用者的类型、行为特征及其体验满意度。研究发现:使用者包括休闲旅游者、周边居民和过路者三类,大都以休闲放松、运动健身、亲近自然为目的;自驾车出行的使用者占较大比重,骑自行车是绿道体验的基本方式,大多数使用者是与亲戚、朋友或同学结伴同行,停留时间大多为半天或一天;信息获取以人际渠道为主,消费行为以餐饮、交通和购买特产为主;对使用者总体满意度影响力最大的是绿道规划,其次是沿途环境和配套设施;使用者总体满意度较高,对绿道沿途生态环境、乡村风光和农业遗产评价较高,不满意之处集中在安全保障、游憩设施、卫生条件3个方面。
绿道;使用者;使用行为;游憩体验;增城绿道;广州市
0 引言
绿道(greenway)是位于河流、沟渠、山脊线、废弃铁路、景区道路等自然或人造景观沿线的一类线性绿色开放空间,具备生态、游憩、社会文化等多重功能[1]。1990年,美国著名环境学作家C.E.Little出版了一部极具影响力的论著《美国绿道》[2],这被公认为是美国绿道运动的发端[3-4]。1995年,景观规划领域顶级国际期刊《景观与城市规划》出版了绿道规划专刊,次年该专刊以书籍形式出版,这被美国绿道的倡导者J.G.Fábos等看作是全球绿道运动开启的标志性事件[5]。如今在全球范围内,绿道的规划建设已经取得了很大成就且仍保持着良好的发展势头[6-7]。在美国,尽管绿道功能日趋多元化,但生态功能始终是最为关注的问题。正如美国学者C.A.Flink所言,美国绿道运动的兴起,根源在于人口数量激增、乡村和自然资源日渐式微、污染问题日益突出,“人们开始清醒地认识到,需要细心地管理社区、国家甚至是全球的自然资源”[8]。对比来看,当前国内绿道的建设更多地考虑了绿道的游憩功能和经济带动作用。景观生态学者俞孔坚(K.J.Yu)2006年对国内绿道的发展历程进行总结,认为中国建设和规划绿道已有2 000多年的历史,其功能主要是保护环境和农业增产,“很少关注其游憩用途,尚未有作为骑车和徒步旅行用途的绿道”[9]。2008年初,广东增城开始建设自行车绿道,部分于当年9月投入使用。增城绿道“不仅仅是休闲、观光、健身的便道,而且是对接城乡居民需求、吸引旅游生态产业要素聚集的绿色通道”[10]。2009年起,广东陆续出台 《珠江三角洲绿道网总体规划纲要》等规划,力推绿道在全省的建设。2011年起,国内多个省份也纷纷响应,现已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绿道建设热潮。除众多都市区建设绿道之外,越来越多地域的旅游开发也开始将游憩型绿道的配套建设作为重要内容[11-12]。《纲要》对绿道的定义在国内学术界具有代表性,与美国绿道相比,更加强调“供行人和骑车者进入的景观游憩线路”的设计[13]。国外有关绿道使用者的研究,多以城区绿道(urban greenway)或区域绿道(regional greenway)为研究对象,少量研究关注乡村绿道(rural greenway)使用者。由于建设目的和服务群体的不同,城区绿道的功能更加多元,而乡村绿道的功能相对单一,游憩功能更加突出。乡村绿道的使用者往往不仅包括社区居民,还可能包括数量众多的旅游者,甚至是旅游者占大多数,骑自行车是大多数使用者首选的体验方式[14-15]。一些学者也就城区与乡村绿道的使用行为与体验做了对比研究。C.Siderelis等、L.Lumsdon等的研究发现,绿道使用者在乡村地区的经济花费明显高于城郊地区,且停留时间越长,对周边乡村的经济贡献越大[16-17]。P.R.Pettengill等对美国新英格兰地区北部3条绿道的调查证明,绿道的景观特征对使用者的绿道服务水平满意度具有重要影响,随着荒野、乡村、城郊、城区等地域景观的改变,使用者的满意度对应地降低[18]。近年来,国内绿道研究伴随着绿道的建设热潮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相关研究内容主要涉及绿道的功能与效益、规划设计、国外经验介绍等方面,为数不多的使用者研究多是关注城区或区域绿道,对乡村绿道使用者尚缺少专门深入的研究[19-23]。
综上所述,与西方国家绿道相比,国内现代意义绿道的建设主旨有所不同 ,且绿道建成时间较短,公众认知度尚较低,再加上国内休闲模式的不同,乡村绿道的使用状况与国外绿道存在较大差异。另外,即使是同一条绿道,在不同的绿道节段(greenway segment)使用密度(use density)与使用行为(use pattern)也有所不同,如果仅以长距离绿道的使用者为研究对象,往往难以深度剖析绿道功能的实现[1]。因此,对乡村游憩型绿道单个节段的使用者行为和体验进行研究,评估当前国内乡村绿道的游憩功能及其实现效果,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应用价值。
1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1.1 研究对象
广州市增城区位于广东省中部,珠江三角洲东北部,是珠三角城市群和粤港澳“黄金走廊”的重要节点。莲塘春色景区(免门票)位于增城区中心城区北部,西临增派公路,东滨增江,距离增城区市中心5 km,距离广州市区70 km。莲塘春色景区总面积4.38 km2,区内江岸线长5.3 km,有温山吓、上莲塘、下莲塘3个自然村,户籍人口共计1 428人。区内山水风光宜人,林地、果园和耕地等植被丰茂,生态良好,环境优美*资料来源于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2010年所编《增城市“莲塘春色”国际生态旅游示范村村庄规划》。。其中,上、下莲塘村还是广东著名农业物产——西山乌榄、增城荔枝的重要栽培区域,目前仍存留有乌榄、荔枝古树1 800 余棵,为广州市最大的古树群。
增城绿道莲塘春色段2008年9月建成,主要集中于增江沿线。经过数年发展,绿道的“以藤结瓜”效益明显,莲塘春色景区已经形成了较为稳定的使用者群体,旅游市场也日趋成熟。参考国外学者对绿道的分类,本研究将莲塘春色景区绿道分为区域绿道与本地绿道(local greenway)两类。景区内的沿江段(长约5 km)、增派公路沿线段(长约2.5 km)呈线性,分别通往增城市区和小楼镇,为区域绿道。本地绿道分布在上、下莲塘村与增江围合形成的环形区域,呈网络状,长约6 km。此外,莲塘春色景区内的机动车道,特别是增派公路—莲塘线、沿江线,在很大程度上也承载了绿道的功能。上、下莲塘村是莲塘春色景区的核心区,旅游资源和接待设施也主要集中分布在上、下莲塘村(图1)。
图1 增城绿道莲塘春色段的绿道分布Fig.1 Greenways’distribution in Liantang Spring segment of Zengcheng Greenway
1.2 研究方法
采用实地观察与问卷调查法收集数据。调查问卷由3部分内容构成。第一部分为绿道使用者的行为特征,包括来访次数、信息渠道、交通方式、陪同形式、使用目的、停留时间、消费支出及其分布;第二部分为绿道使用者的实际体验;第三部分为绿道使用者的人口统计特征,包括性别、居住地、年龄、月收入等。本次调查通过随机抽样来选取调查对象,调查地点为上、下莲塘村范围内的绿道。调查问卷发放时间为2014年3月21—24日、4月11—12日,共计6天,包括3个工作日和3个休息日。累计发放和回收问卷400份,其中有效问卷372份,有效率93%。采用SPSS 19.0软件对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对应分析、因子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
2 实地调查结果
2.1 受访者人口学特征
受访者中,女性略多于男性,占55.9%;年龄在19~30岁的人数居多(48.7%),31~45岁的也占较大比重(38.2%)。受访者的受教育程度普遍较高,多为大专以上(59.1%);职业构成上比较多元化,企业职员、学生最多,分别占27.4%和22.8%;月收入4 000元以内的居多(65.9%)。从居住地上看,增城区居民最多,占58.6%,广州市内其他区的居民占15.3%,省内其他城市居民占19.6%。增城区与东莞市、惠州市交界,交通的便捷为两地的市民来此旅游提供了便利。此外,增城绿道影响力较大,一些远距离的使用者也慕名前来。
2.2 绿道使用者的使用行为
本次调查中,34.1%的使用者是第一次来莲塘春色,其他则属于故地重游,其中46%的使用者使用频率较高,来过4次或以上。使用者主要是通过他人介绍才知道莲塘春色(55.9%),其次是因为家住附近所以比较熟悉(31.7%);通过网络、电视、报刊等媒体渠道来了解信息的人相对较少,仅占3.5%。结合使用者的居住地分布不难发现,目前莲塘春色段绿道的使用者主要来自周边地区,使用者对绿道的重复使用率比较高,口碑宣传是获知绿道信息的首要途径。
使用者到达绿道的交通方式以自驾车的比例最高(62.4%),也有使用者骑自行车前来(23.1%)。通过访谈得知,即便是自驾车、乘坐公共汽车前来的使用者,骑自行车依然是绿道游憩活动的主要方式。仅上、下莲塘村就有32处自行车租赁点,出租自行车超过4 000辆。除景区游客服务中心外,其他租赁点均属于农家乐附带经营,只要在农家乐吃饭,就可以无时限地使用他们的自行车,使用过程中若自行车出现故障,农家乐还会负责拖运与更换。这种廉价的自行车租赁方式使得自驾车、乘公交前来的绿道使用者几乎无需考虑其他的选择。
使用者目的以休闲放松为主(57.3%),其次是运动健身(21.8%)、亲近自然(16.1%),这充分体现了绿道的游憩功能。根据访谈,绝大多数使用者是与亲戚、朋友或同学结伴同行。可见,绿道不仅为使用者提供了一个休闲放松的户外场所,也为亲友聚会、单位集体活动等社交活动的开展提供了一个自然空间。大多数使用者会在绿道停留0.5 d(51.9%)或1 d(32.3%),停留时间在2 h以内的使用者占15.3%。使用者的消费支出不高,多数在300元以下,37.1%的使用者消费甚至低于100元;消费支出主要是餐饮支出。据统计,面积并不大的上、下莲塘村就有39家固定经营场所提供餐饮接待服务。与其他类型旅游地不同的是,除了使用者停留时间的影响外,当地农家乐“吃饭+免费租车”的经营模式也很大程度地提升了使用者的餐饮消费需求。另外,一部分使用者在交通(30.1%)和购买特产(14.5%)方面也有消费支出,仅有1.1%的使用者有住宿费用的支出。上、下莲塘村仅有5处农家乐提供住宿服务,从侧面也反映出过夜旅游市场较小。
2.3 绿道使用者的类型
国外学者尚未对乡村游憩型绿道的使用者进行细分,本研究在此方面做了尝试。根据来访次数、信息渠道、来访目的和停留时间4个行为特征,可以通过对应分析(correspondence analysis)将乡村绿道使用者大致分为3类(图2)。(1)休闲旅游者:初次到访,停留时间在1 d左右,大多数获取信息途径是经人介绍,使用目的以休闲放松、陪同他人为主;(2)周边居民:使用频率较高,停留时间在半天以内,家住附近,使用目的以锻炼身体、亲近自然为主;(3)过路者:停留时间在2 h以内,之前来过1~2次,获取信息途径为大众传媒,这类使用者只是路过或将莲塘春色作为一个“驿站”。
图2 对应分析结果Fig.2 Results of correspondence analysis
停留时间不同,导致三类使用者在消费结构上呈现出明显差异(表1)。过路者停留时间较短(2 h以内),在当地消费较少,交通费用是其主要支出项目。以户外活动为目的的周边居民,停留时间也不长(0.5 d),消费支出以餐饮为主。相比之下,休闲旅游者的停留时间较长(1 d及以上),除了餐饮消费之外,购买特产也在其消费支出中占据相当大的比重。
表1 停留时间与消费分布交叉分析表Tab.1 Cross-table between use time and consumption pattern
说明:消费分布为多选题,n为样本数。
2.4 绿道使用者的体验满意度
参照L.Mundet对使用者感知的绿道质量的研究,并结合莲塘春色段绿道自身的特点,本次调查设计了13个项目来测量使用者对绿道体验的满意度,包括乡村风光、农业文化遗产景观、生态环境、标识指引等。所有项目均采用李克特5点尺度进行测量,“1”表示非常不满意,“5”表示非常满意。
为了探讨绿道使用者体验满意度的内容构成,本次研究使用SPSS 19.0对上述13个测量项目进行因子分析。内部一致性系数(Cronbach’s α)为0.898,说明测量项目的信度较高。KMO和巴特利特球形检验结果表明,观测数据适合进行因子分析(KMO值为0.895,p<0.01)。以特征根值大于1为标准,采用主成分法来提取公因子,正交旋转后的结果显示,绿道使用者的体验满意度由3个因子构成,累计方差贡献率为63.2%。根据各个因子所涵盖的测量项目(表2),将它们分别命名为“沿途环境”“绿道规划”和“配套设施”。从整体上看,使用者对绿道体验的总体满意度较高(均值为3.95);对于绿道沿途的生态环境、乡村风光和农业遗产,使用者评价较高(均值在4.0以上),而对于绿道规划和配套设施,使用者的体验满意度则相对较低(均值低于3.95)。
表2 因子分析结果Tab.2 Results of factor analysis
说明:“标识指引”在3个因子上的载荷均小于0.5,因而在回归分析中将这一题项删除,仅用“规划设计”“路面条件”“安全设施”“休息区域”4个问题得分的平均值来测量因子2。
其中,评价最低的是绿道沿途的安全防护设施以及停车场配置。通过多元回归分析进一步发现,上述3个因子中,对使用者总体满意度影响力最大的是绿道规划,其次是沿途环境。配套设施对绿道使用者总体满意度的影响仅达到边界显著水平(p<0.1)(表3)。
表3 多元回归分析结果Tab.3 Results of multiple regression analysis
说明:***表示在α=0.01的显著性水平下回归方程显著。
本次调查还设计了一个开放式问题,以了解绿道使用者的不满意之处,收集他们对绿道管理的具体意见和建议。与前述满意度评分结果一致,绿道使用者的“不满意”集中体现在“绿道规划”和“配套设施”2个方面。关于绿道规划设计,使用者提及最多的是安全保障,其次是休息区域、路面条件和标识指引。不少使用者提出,“绿道安全设施不完善,存在一定安全隐患,一些路段建议设置防护栏,增加安全提示”,“停车场无保安看管,感觉停车不安全”,而且在周边游玩时“自行车没人看管很不方便”。道路设计方面,由于景区内承担对外交通功能的机动车道仅为两车道,且未做有效的分流措施,致使“路太窄”、“人行道、机动车道和自行车道不分”成为了使用者抱怨最多的2个问题。不少使用者也提出,“缺少路牌,路标混乱,应设置多点景区路线图”。在配套设施方面,卫生设施、停车场和休闲设施被提及的次数最多。使用者认为,绿道沿途的“洗手间太少、太小、太脏”,“垃圾桶太少”,“停车场秩序混乱”,“娱乐设施不够丰富”,以及“健身设施不够多”。鉴于使用者车辆冲突、突发疾病等问题时有发生,也有一些使用者建议在绿道沿途增设一些应急医疗点。在环境方面,使用者主要关注绿道沿途的环境污染与维护,认为“沿途摆地摊太多、卫生脏乱”,“烧烤影响空气质量”,“荔枝园内应限制私家车进入”,“沿途卫生状况较差”。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1)游憩功能是乡村绿道的主体功能,休闲放松为主,其次是运动健身和亲近自然。(2)根据使用行为的不同,将使用者分为休闲旅游者、周边居民和过路者三类。前两类使用者多是以莲塘春色为目的地,使用景区内所有绿道,而过路者大多只是路过或将莲塘春色作为一个“驿站”,使用区域绿道为主,本地绿道使用率较低。(3)使用者自驾车出行的占较大比重,骑自行车是绿道体验的基本方式,大多数使用者是与亲戚、朋友或同学结伴同行,使用时间以半天和一天为主,信息渠道以人际渠道为主,消费行为以餐饮、交通和买特产为主。从使用者行为和旅游业态的发展可以看出,绿道的存在,辅以特色的乡村自然与文化景观,使莲塘春色景区成为了一个具有影响力的乡村旅游目的地。(4)通过探索性因子分析发现,使用者的体验满意度由沿途环境、绿道规划和配套设施3部分构成。对使用者总体满意度影响力最大的是绿道规划,其次是沿途环境和配套设施。从使用者的实际体验来看,使用者对乡村绿道体验的总体满意度比较高,对于绿道沿途的生态环境、乡村风光和农业遗产评价较高。绿道使用者的“不满意”集中体现在安全保障、游憩设施、卫生条件3个方面。国外相关研究也证明,安全问题、配套设施不足往往是绿道使用者最不满意的方面。使用者对卫生条件的不满意,一方面归因于乡村卫生设施的配套不足,另一方面也体现了使用者对乡村优良生态环境保护问题的关注。
3.2 建议
(1)拓宽和改造乡村机动车道。在乡村地区,由于为数不少的、较为狭窄的机动车道或多或少地承担了绿道功能,必须对其加以拓宽和改造,实现自行车道、人行道与机动车道的划线分流,从而为使用者安全进入绿道提供保障。(2)加强乡村绿道配套设施建设。由于乡村地区公共设施配套水平相对较低,再加上绿道规划建设之初对旅游产业发展规模缺少科学的评估,造成了停车场、直饮水设备、公共厕所、凉亭、座椅等配套设施建设的数量相对不足。因此,有必要实施二次“规划”,加强配套设施建设,为绿道使用者提供安全舒适的使用条件,进而有助于乡村旅游的进一步发展。(3)结合美丽乡村建设,改善卫生条件。莲塘村是广州市美丽乡村建设示范点,应以此为契机,加强卫生设施配套建设,完善卫生管理制度,提高乡村居民的卫生意识。改善乡村地区卫生条件,既能提高乡村居民的生活质量,也会很大程度地提高绿道使用者的体验满意度。(4)重视生态环境和文化遗产保护。乡村绿道的使用和田园风光、农业遗产、地方民俗等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应积极出台对策重点解决当前存在的违规占地多、建筑风格杂、农田弃荒多、地摊摆卖乱等问题,进一步改善乡村生态环境。此外,应着力提高乌榄、荔枝古树等文化遗产的保护层次(如申报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进而让文化品牌成为助推乡村社会经济发展和绿道持续利用的“永动机”。
致谢:对华南农业大学人文与法学学院段丽蓉、孙创创、许亚辉等在问卷调查方面给予的帮助,深表谢意!
[1] Lindsey G.Use of Urban Greenways:Insights from Indianapolis[J].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1999,45:145-157.
[2] Little C E.Greenways for America[M].Baltimore: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1990.
[3] Fábos J G.Introduction and Overview:The Greenway Movement,Uses and Potentials of Greenways[J].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1995,33:1-13.
[4] Lindsey G,Maraj M,Kuan S C.Access,Equity,and Urban Greenways:An Exploratory Investigation[J].The Professional Geographer,2001,53(3):332-346.
[5] Fábos J G,Ryan R L.An Introduction to Greenway Planning around the World[J].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2006,76:1-6.
[6] 周年兴,俞孔坚,黄震方.绿道及其研究进展[J].生态学报,2006,26(9):3108-3116.
[7] Mundet L,Coenders G.Greenways:A Sustainable Leisure Experience Concept for both Communities and Tourists[J].Journal of Sustainable Tourism,2010,18(5):657-674.
[8] Flink C A.The American Greenway Movement[J].Canadian Water Resources Journal,1993,18(4):485-492.
[9] Yu K J,Li D H,Li N Y.The Evolution of Greenways in China[J].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2006,76:223-239.
[10] 朱泽君.论绿道对发展绿色经济的作用——以增城绿道建设的探索和实践为例[J].城市观察,2010(3):86-91.
[11] 黄昊,贾铁飞.古运河旅游开发及其空间模式研究——以京杭大运河长江三角洲区段为例[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3,32(2):129-133.
[12] 杨振之,马琳,胡海霞.论旅游功能区规划——以四川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为例[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3,32(6):90-95.
[13] 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珠江三角洲绿道网总体规划纲要[J].建筑监督检测与造价,2010,3(3):10-70.
[14] Schwecke T,Sprehn D,Hamilton S,etal.A Look at Visitors on Wisconsin’s Elroy-Sparta Bike Trail[R].Madison:Recreation Resources Center,University of Wisconsin,1989.
[15] Deenihan G,Caulfield B,O’Dwyer D.Measuring the Success of the Great Western Greenway in Irelands[J].Tourism Management Perspectives,2013,7:73-82.
[16] Siderelis C,Moore R.Outdoor Recreation Net Benefits of Rail-trails[J].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1995,27(4):344-359.
[17] Lumsdon L,Downward P,Cope A.Monitoring of Cycle Tourism on Long Distance Trails:The North Sea Cycle Route[J].Journal of Transport Geography,2004,12(1):13-22.
[18] Pettengill P R,Lee B H Y,Manning R E.Traveler Perspectives of Greenway Quality in Northern New England[J].Transportation Research Record,2012,2314:31-40.
[19] 杨香花,刘云刚.基于IPA方法的绿道公众满意度评价研究——以广东省佛山市为例[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0(6):1-7.
[20] 吴隽宇.广东增城绿道系统使用后评价(POE)研究[J].中国园林,2011,27(4):39-43.
[21] 梁明珠,刘志宏.都市型绿道的感知与满意度研究——以广州市为例[J].城市问题,2012(3):14-18.
[22] 卢飞红,尹海伟,孔繁花.城市绿道的使用特征与满意度研究——以南京环紫金山绿道为例[J].中国园林,2015,31(9):50-54.
[23] 徐文辉.绿道规划设计: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Research on the Recreational Greenway User’s Behavior and Experience Satisfaction in Rural Areas
Zhao Feia,b, Gong Jinhongb, Li Yanlic
(a.InstituteofTropical&SubtropicalEcology;b.CenterforAgriculturalCultureandRuralTourismStudies;c.CollegeofForestryandLandscapeArchitecture,SouthChinaAgriculturalUniversity,Guangzhou510642,China)
This paper took Liantang Spring segment of Zengcheng Greenway as an example, summarized and analyzed the categories, use pattern and experience satisfaction of rural greenway users.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users of rural greenway are clarified into 3 categories: recreation tourist, surrounding resident and the passer-by. Recreation, physical activity and close to the nature are the main purposes of greenway users. Self-driving users has occupied a large proportion, and cycling is the primary activity on the greenway. Most users are accompanied by relative, friend or classmate, and stay all day or half a day. They get information of the greenway mainly through interpersonal channels, and spend most of their money on food, transportation and local specialty. Users’ overall satisfaction of the greenway is relatively high, and the most influential factor for satisfaction is greenway design, followed by the environment and facility along the greenway. Specifically, greenway users are satisfied with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rural scenery and agricultural heritage along the greenway, while dissatisfied with the safety control, recreational facility, and sanitary condition of the greenway.
greenway; user; use pattern; recreational experience; Zengcheng Greenway; Guangzhou City
2015-03-26;
2016-08-15
广东省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2016A070705043);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学科共建项目(GD14XLS07);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11YJC630048)
赵飞(1980-),男,山东章丘市人,副教授,硕士,主要从事乡村旅游与农业遗产研究,(E-mail)zhaofei@scau.edu.cn。
龚金红(1983-),女,湖北洪湖市人,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旅游管理与服务营销研究,(E-mail)kina_gjh07@scau.edu.cn。
F590.8
A
1003-2363(2016)05-01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