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还青春一次远征

2016-05-25张征

军营文化天地 2016年3期
关键词:远征硬汉当兵

文/张征



还青春一次远征

文/张征

《我还青春一次远征》周晓辉 著人民武警出版社

一个名牌大学的在校生,中断学业去当两年兵,有多少大学生能作此抉择?至于家长们,不用问,100个估计会有99个反对。

人们的不理解集中在两点上:

第一,“耽误两年时间去当兵?值吗?”

现在的大学生们都是按“惯性”生活的:忙着毕业,忙着考“证儿”,忙着找工作,忙着挣钱……谁舍得花两年时间,换一张对自己的竞争力并无多大用处的“退役证”?

晓辉并非想借当兵的优惠政策换专业、转学校,那他的选择就更显得不可思议。

第二,“为什么要到军营自找苦吃?!”

有人断定:“傻呀!”

在冬有暖气,夏有空调,男孩子出门都抹防晒霜的时代,有多少人在孜孜不倦地追求着感官的享乐:追求“舒服”、追求“安逸”、追求“倍儿爽”,追求“销魂时刻”……为了让自己“一辈子过得舒舒服服”,有人不懈地追求金钱和权力,为此不惜突破道德和法律的底线……多少青年迷茫于浮躁时代的时空,沉沦于身心欲望的海洋。

而周晓辉们却义无反顾地走向与“吃苦”、与“牺牲”相连的军营,接受汗水和磨难的洗礼。

为什么?

打开晓辉的军旅日记《我还青春一次远征》,我们慢慢寻找答案:

在那些流淌着汗水,伴有喘息声的字里行间,我们不独感受到作者的疼痛、踉跄和血脉贲张,更触摸到作者那“起舞的青春”——渴望!

渴望成长,渴望远征,渴望经风沐雨,渴望心灵的丰富,渴望成为掌握命运的“硬汉”……

“所谓丰富的人生不是花了多少钱去了世界的多少个地方,吃到了多少种美食,而是在任何地方,用多大的能力,用怎样的耐力,扛住了多少压力。他每‘扛得住’一次,就成长了一次。”

——摘自第633天日记

“当许多你从未经受的痛苦接踵而来你又无法躲避的时候,你所获得的就是迅速成长,因此你的身体和灵魂变得丰富起来。”

——摘自第633天日记

这是一种久违了的、让人羡慕的青春的活法!

一切功利的算计,一切怯懦和犹豫,都在这种“起舞”的青春旋风中迎风飘散。

两年时间,历经新兵连、老连队、徒步行军、特战队、边界线、抗洪抢险……经历了难以计数的摸爬滚打,经历了冻僵、受伤、疼痛、晕倒……晓辉开始有了“兵味儿”:他与枪做了朋友、一口气可吞下8个部队食堂的大馒头,光着膀子在-30℃的黑龙江山沟里“雪浴”!也有了“兵”的情怀——为做一名“共和国安全屏障”的士兵而自豪,对一起“摸爬滚打”的战友们一往情深。

如今,淬火的700天已过,晓辉收获了“当兵的历史”回到校园,交给我们这本“远征”日记。

女儿看完这本日记,感慨:“你们那个周晓辉真是个实践者,而大部分学生还是幻想者”。

实践者!

的确如此。晓辉是个理想主义者,爱写诗,又酷爱跑步,这两个爱好似乎有些不搭界,却很能表达他的特点——诗意的奔跑者:充满理想常使他诗意盎然,勇于实践的品格又使他做事毅然决然。在学校的操场上,常能看到他奔跑的身影,他还多次参加了北京国际马拉松比赛。尽管每次跑完42.195公里都累得半死,“要一个礼拜才能缓过劲来”。

细读这本军旅日记,“笔写真人,笔写真事”,让我们得以神游军旅——

他笔下的军营哨位:

“我脚下的哨位自从它存在的那一天起,每一秒钟都有人站岗,我当兵以前这里有人站立,当我离开以后,这里依然有人站立。有一个很老很老的老兵跟我说过,他十八年前在这个哨位上站过岗,我听着浑身起鸡皮疙瘩。哨位每两个小时交接一次,很多年以后,当我老去,这里依然会站着年轻的士兵,他们每两个小时交接一次。如果在冬夜,一个哨兵,他和这片土地上的许多哨兵一起构成了永不消逝的风景。”

他描述的班长语录:

“班长说:队列走不好是耻辱,军姿站不好是耻辱,被子叠不好是耻辱!

“班长说:站军姿的时候牙齿也不能动!

“班长说:谁要是再把被子叠得像面包我就让他吃了!

“班长说:在这里除了生孩子可以不会,其他的都得会!

“班长说:你这辈子都忘不了的是你吃的苦,而不是你享的福!”

他身边的战友:

“20分钟过去了,师青涛的额头上已经渗出了汗珠,眼睛依然紧紧盯住靶心。他似乎并不希望我们在身边‘打扰’他,从嘴角挤出了几个字:‘你们先回去吧,我让子弹再飞一会儿。’”

……

这700多天的远征是他青春的一次淬火。

淬火,将经炭火烧成高温的铁块一下子扔进冰水,使铁变成钢!

通过日记中的故事,我们得以观摩青春“淬火”的过程:

“在-30℃搭配着西北风的训练场上,无论你穿多少都会被冻透。我们穿着绒衣,又套上了棉衣,戴着大棉帽子、脖套,可是风吹着露在外面的肌肤仍然像经受刀割。

“几乎身上所有的肌肉都处在酸痛之中,每一个毛孔都在宣告:我受不了了!

“日复一日,我们身上的疼痛消了又长,新疼换旧疼,疼了一遍,就不再疼,与此同时我们的速度越来越快,力量也越来越大。

“我们都遭遇了我们从未吃过的苦,有身体上的疼痛,也有精神上的折磨,这些苦来自于对新环境的陌生,来自于极寒的天气,来自于身体上无休止的折腾,或者来自于思念,但我们都一一挺过来了。既然选择了当兵,就不能轻易哭泣,假使真的哭了,那就藏在被窝里吧。”

不仅仅是记录。在寒风中的哨位,在-30℃的夜幕下,在极度疲惫和疼痛中,在刻骨铭心濒临极限的体验中,晓辉有机会重新审视自己,重新思考那些最重要的词汇:

吃苦为什么?

战友是什么?

勇气是什么?

责任是什么?

“兵味儿”是什么?

理想是什么……

这些思考至今读起来仍带有体温:

关于吃苦:

“庸人在放浪中享受肉体上的自由,智者在限制中创造精神上的自由,而精神上的自由是永恒的。

“消化了一次又一次的痛苦,心理也逐渐强大起来。

“接受痛苦然后化解痛苦,这正是现在的年轻人所缺少的,他们不知道什么叫做‘奋斗’,更不用说‘战斗’。在这里只有永不屈服的信念,只有坚持。”

关于勇气:

“我总以为年轻是一种可能性,年轻人不应该总活在框架里,勇敢去作为,人生就有无限多的可能性。在考研和考公务员之外我们应该还有勇气去构思一下其他更加壮丽的事业,我说不出来那具体的事业是什么,但我知道那是年轻人应该拥有的情怀。但是多数的人总是因为害怕那一丁点儿的不确定而拒绝未知的历险。”

关于哨兵:

“我曾见过在零下三四十摄氏度的冬夜里站岗的哨兵,军大衣把他裹得严严实实,棉帽子、防寒面罩保护着他的耳朵和脸颊,可即使这样,也无法阻挡那无孔不入的寒气,他的气息所能到达的位置布满了白霜,睫毛上的霜越积越厚,慢慢地遮住了他的眼睛。他掮着枪站立,大拇指使劲顶住步枪的背带,手逐渐有些麻木。而这样一个战士,可能来自这个国家的各个角落,南方、北方、城市、田野、工厂、学校,他们和我们一样年轻,一样有着充满无限可能的未来。总之他是这个国家的年轻人,是这个国家的士兵,他拿出青春的某一个时段加入那支前赴后继的队伍。”

关于硬汉:

“硬汉不只是身体上的硬,更多的是精神上的硬,精神上的硬则来自于他们的不屈服。成为硬汉并不一定非得像他们一样强壮,但要有和他们一样的精神基因,永不屈服,精神比身体还要硬朗。”

关于战友:

“当武装五公里越野你跑不动的时候,大家抢着帮你背枪,一起把瘫在路上的你抬回来,那时候才发现那是一种有福同享有难同当的情谊。

“一起吃过苦的人,无论你们打过多少次架,吵过多少次嘴,在离别的车站你都会为他哭一场。”

关于兵味儿:

“兵味儿不是装出来的,也不是自己吹出来的,它在你的眉宇之间,在你滴下的汗水里,流淌在你的血液里。兵味儿是一个士兵的精气神,是他的魂。

“我在训练场上,在哨位上,在山上,在前线……寻找兵味儿,我和他们一起流下汗水,一起摸爬滚打,慢慢地我发现,归根到底兵味儿就是人味儿,剽悍而顽强的人味儿。”

关于理想:

“为了追寻生命中的光,我们走在漫长的旅途上。

“我所有的努力和经历就是要证明这个简单的命题:理想不死。它一直在潜伏着,等待那个理想主义者复活的时候重出江湖。

“在抗洪救灾中,沙袋不断地砸入水中溅起水花,在那些年轻的身影和声音里,我看到有一种久违的东西,是那些奋不顾身的年轻人绽放的理想主义光彩。”

当然还有,关于快乐:

“我们奔跑在山里的黄昏中,那是一天最美丽的时候,我们喊着号子,大汗淋漓,感觉未来属于我们,心中似乎也在不断地重复海明威的那句话——一个硬汉的箴言:‘这世界是个好地方,值得我们为之奋斗。’”

这些思考是晓辉在密集的训练和高强度执行任务的间隙写下的,紧迫的时间和呼啸的寒风替他过滤掉了空想的成分,真切的心灵感受和见识在心底沉淀。

知易行难,这是生活的真理。

传统的教育中,大学生读书多,行动少,因此常常“纸上谈兵”,行动中常感“无缚鸡之力”,遇到些坎坷就败下阵来,转而抱怨理想的虚妄,继而嘲笑理想主义者。

晓辉却坚信“理想不死”,践行“知行合一”,在军营中锤炼自己实践的“硬骨头”,使自己有能力在理想主义的道路上继续跋涉。

读完这本日记,当我们面对当初面临的两个问题:“苦不苦?”“值不值?”时,或许有更多人可以这样回答:

当兵——

“真苦!”

“真值!”

(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责任编辑:曹舒雅

猜你喜欢

远征硬汉当兵
硬汉合体
核子远征记
当兵为了啥
硬汉2006
当兵爽不爽
NBA10大硬汉
当兵咱咋就当不够
当兵当好兵
远征一号甲——升级版太空摆渡车
长征三号丙/远征一号运载火箭首飞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