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意赵英水
2016-05-25霍晓蕙
文/霍晓蕙
写意赵英水
文/霍晓蕙
赵英水
赵英水,1955年生于济南市历城区,先后毕业于曲阜师范大学化学系、山东师范大学美术系,结业于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高研班。1993年组建山东教育学院美术系(现齐鲁师范学院美术学院)并主政18年。现任齐鲁师范学院教授、山东省美术家协会主席团委员、山东美协花鸟画艺委会副主任、山东省中国画学会副会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山东画院院务委员会委员,获“山东省优秀教师”称号。
○《晓色和露》90cm×90cm
赵英水先生是闻名遐迩的花鸟画家,曾多次参加国家级大展,也举办过个人展览,留下“一串串光辉的脚印”。他未语先笑,朴实、厚道、热情,一派真我风采,和年岁小一些的朋友在一起,也聊得轻松,偶尔还会来点八卦。
赵英水先生擅长的是国画大写意,在构图布局和笔墨形式上讲究大开大合、酣畅淋漓,追求的是一种“笔墨未到气已吞”的气势。他的作品里呈现出美丽而旺盛的生命力,藤条盘曲如龙舞,花开绚烂铺紫云,激情澎湃,灿烂奔放,体现出雄、茂、璞、厚的大气之美。他的作品立足于对生活的审美观照,寄寓着他对生活的“大爱”,体现出对中国传统绘画语言的领悟。他的画室在一幢颇有历史即视感的老楼里面,楼道里静悄悄的,满满的都是时光的味道。画室一角有一个水箱,几条鱼在里面慢条斯理地游着,时间好像也跟着变慢了。这间画室,也是他和朋友们的茶室和聊天室,在此品茶谈天,乃人生乐事。
谈画离不开“笔墨”。赵英水曾说,中国画的“笔墨”不仅包蕴了中国文化的筋骨、气度,也熔炼并反映着中国文人们的个性。无论提倡“笔墨未到气已吞”也好,主张“艺术妙在似与不似之间”也罢,都是艺术家结合自身的性情所得到的领悟,是对笔墨精神的一种全新阐发,从而也推动了作为技巧的“笔墨”的尝试与探索。在那些有分量的作品中,画家的生命际遇、生活情境、个人性情等都附着在用笔、用墨、造型构图中。
此外,赵英水更倾向于潘天寿的观点,中国画笔墨的发展,起码是在传统的基础上继承。总结来讲是“复古建制、注重内省”。“复古”是对传统的敬畏和学习,“建制”则指笔墨的时代属性。赵英水认为:“齐白石之所以成为巨匠,是因为改变了以前文人画风的形式,雅俗共赏接地气儿;潘天寿则进一步发展了文人画,为文人画增加了‘一味霸悍’的视觉冲击力。我们这代画家,也应该在传承和发展国画方面做出努力。要注重写生,画眼睛里看到的新东西。另外,要根据画面的需要而用色,绿色的蚂蚱可以画成红色的,这不是乱画,是意象色、抽象色,是艺术应有的认识……”
○《文殊满园香》240cm×120cm
○《宫扇 》32cm
○《秋风》136cm×68c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