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传统美德文化教育的探讨
2016-05-24孙瑀锶
【摘要】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为提高学生的道德品质(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养,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创造力和凝聚力发挥积极的作用。本文通过统计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初中全册语文,挖掘课本中传统文化对于当代品德教育的意义,通过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的课堂中的熏陶,使学生树立道德信仰,感悟传统文化的美德和本质,将中华美德融入教育目标的体系中,达到美善和谐的教育效果。
【关键词】传统文化;教学;初中语文;德育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最深厚的文化根基和文化软实力,是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经济建设的重要保障。语文教育,则成为传播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通过语文教材中的优秀传统品德教育,对学生的德育人格进行培养和塑造。语文学科中的传统德育教育较为丰富,这是与语文教材的编写原则相符合,教材内容具有鲜明的思想性和教育性,德育就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其具体的首先表现为在语文学科中蕴含着伦理道德文化思想,例如尊师敬长、诚信正义、仁爱爱人等相关的内容都是针对学生德育文化教育的资源;其次在古诗教学、文言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有利于宣传优秀的历史文化思想,还有语文的课文内容多为宣传优秀的民族精神的内容,通过教学教授,塑造学生的德育品行,有利于学生形成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和道德信仰。笔者统计了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初一至初三共计169篇文章,其中对于传统德育教育的达到118篇,并绘制了如下的统计表。
表1是依据表2中的“仁、义、礼、智、信”的五德体系构成的中华道德文化和道德信仰的主体框架进行归纳整理,将内容大体分为“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而其他德目都可以合并在以下的关键要素之下,作为其分支和细节,如慈、爱、孝、悌、诚、忍、平、和、忠、节、勇、恕、勤、检、廉、耻等等。表1显示在初中语文全六册教材中70%的内容都是塑造中学生品格本性,并且随着学生理解能力的提高,对人格塑造的文章增多,教材的深度和难度也逐渐提高,逐渐通过文言文、古诗进行隐晦的熏陶,让学生在理解传统文化之中挖掘美德美育。教师通过吸收和融入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美德美育的思想精髓,使之恰如其分的融入当代品德教育的目标体系中去,在语文课堂的课本教材的教学与交流中,培养学生的优良品德,真正做到“先成人,后成才”。那么如何将传统的美德教育渗透到初中语文的教学中去,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进行德育塑造。
一、以语文三维目标为基本,提高学生传统德育的认知
中华传统美德的教育是每位教师、每门学科的责任。由于语文学科的学科特点,使语文成为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阵地,随着课程改革,三维目标的确定,使教师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引起了教师的关注也加大了教学的时间,也是应试教育走向素质教育的奠基石。语文教学不仅是让学生掌握基本的文化课知识,更要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品德。所以,要求老师在语文教学中挖掘课本中有关的传统德育、传统文化的渗透点,在教学过程中各个环节相互结合、相互渗透,切实的做到文道结合,文以载道。例如在德育中的“仁德”,是自孔子以来推崇的核心价值观,“仁爱爱人”也成为我国优良的传统。当今的感恩教育、孝道教育都是可以进行教学探索的内容。根据表1我们可以发现,对于仁德教育的内容有很多,那么如何引领学生,如何挖掘其中的仁德内涵,如何对教材中的教育内容进行充分的开发利用,是初中老师应该深入研究和学习的。例如,朱自清的《背影》,在讲课中不仅要体会文章的语言特色以及学习抓住人物特征刻画人物的方法还要体味洋溢在字里行间的人间至情,让学生学会珍爱亲情,增进与父母的沟通与交流,懂得感恩、爱人,培养中华民族传统美德。鼓励学生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向自己的父母、亲人表示对他们理解,对他们给予无微不至的关怀的感激。
在语文教学目标中要做好融入传统德育的教育,不是随意、生硬的去搞教育,而是要在理解教学目标的基础上,挖掘教材,明确课本教学内容的地位和侧重,有计划、有层次的渗透教育,做到与课标一致、与教学目标相符,内容衔接,贴切。
二、以传统文化核心入手,发挥经典塑造人格
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历史积淀,经典的文化精髓和美德都在每个中国人的血液里流淌,关于人的道德秉性的修养,比任何一个民族都要丰富和全面。初中文言文有很多的文章涵盖了五德的典范。例如《礼记》《论语》《孟子》《左传》《战国策》。在教学中,教师通过剖析,让学生明确文章所传达的思想主张,以及民族精神、思想在长期历史延伸中所塑造的民族性格。例如在《论语十则》中,不仅要教学生如何学习,更要教会孔子《论语》中更深刻的内涵,要教会学生虚心好学的谦逊、有为的抱负志向、坚毅的意志品质和诚信待人的品质。巧妙地运用教材中的内涵,因势利导,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使学生在于无声处的情境下,感受中华美德,会比直接的说教更有效果和意义。
《出师表》就是很好的典范,我们在出师表中,感受到的不仅仅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还有为实现先帝遗志的信,还有诸葛亮的谏言体现的智。在讲课中结合诸葛亮的忠于国家、忠于使命的品德,引导学生向诸葛亮学习爱国精神,学会怎样向他人有分寸的陈述自己的建议和观点,教师通过组织教学,利用情境教学、小组探究等方式,让学生身临其境,深切的感受诸葛亮对蜀汉的忠诚,对刘备父子的感情,加强学生的責任感、使命感的教育,集仁、义、智、信四德来塑造人格。
初中教材中,有很多修身养性、独善其身、安贫乐道的内容,孔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处世之道;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傲骨气节;岳阳楼记中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旷达胸襟和忧患意识。这些优秀的文学作品有着强大的精神力量,能够在潜移默化中,陶冶人的情操,在如今的素质教育中更有积极的教育意义。语文教育是我们传承传统文化的纽带,是提高初中生精神世界的基石。发挥经典塑造人格,激励学生夯实基础,培养健全人格,投入到祖国的建设中去,实现人生的价值。
三、以实践教学为手段,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德育教育不仅仅依托于课堂的教学,更是贯穿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我们要利用各种机会,开展相关的活动,从不同的角度切入育教,通过开展各式各样的课内、课外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从而潜移默化的灌输学生的德育。通过开展更多的活动,让学生能主动、自主地进行学习,让其在社会生活、为人处世的实践中得以运用,真正的学以致用。
初中语文教师在课堂上可以充分利用课堂的时间,开展各项活动。比如学习《黄河颂》这篇文章,目的是歌颂了我们的民族,激励中华儿女像黄河一样伟大坚强,以英雄的气概和坚强的决心保卫黄河,保卫中国。学生会被那种气势磅礴所吸引,并且这篇文章的节奏强,适合学生朗诵。所以教师可以根据这篇文章,开展一场朗诵比赛,比如选择爱国主题的进行朗誦演讲,这样既能通过活动让学生积极地提高兴趣,又能对德育知识充分理解,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在初中的语文教学中,写作教学成为一项重要的教学内容,教师对学生进行语文作文辅导时,可以在语文作文的立意上进行把握,将德育与作文相结合,在立意方面通过融入积极的、充满正能量的思想,让学生在写作时,把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等融入进去,引导学生积极向上的生活,既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学生又能将自己的真实情感表达,开发出自己的优势和潜力,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
学生要能够跟上时代的脚步,融入社会的潮流中去,不断通过文化学习、德育教育以及社会实践,从而使学生的思想水平和道德品质不断提升。教师可以组织学生慰问采访革命先辈,让学生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培养爱国情怀,抒发自己的感情,利用正面教材引导学生塑造思想。学生通过课本学到的孝敬父母、尊敬师长、热爱祖国、诚信待人等等优良品德,让其真正地投入实际生活中,这样在思想和行动上达到一致,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让德育教育引导学生的生活,让学生在真真切切的实际中体味真情温暖。
初中阶段是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形成的重要时期。作为语文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文化课的学习,更要在潜移默化中向学生渗透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由此提升学生的道德素养和思想境界。教师也应该做到“德高为师,身正为范”,不断地提高自我的道德修养,以身作则,同时要深入的挖掘语文教材中的教学内容的精髓,结合多种教学模式进行学生的人格塑造和培养,陶冶学生的道德品行和情操,让学生在语文的学习中树立正确的、积极的人生观,培养优秀的祖国接班人。
参考文献
[1]李晓琴.初中语文教学中传统美德教育的渗透策略[J].课程教育研究,2015(11)
[2]张晓花.初中语文教学中传统美德教育透视[D].新乡:河南师范大学,2013.
[3]孙尊玲.初中语文教学中传统美德的渗透策略[J].教学实践研究,2015(4)
[4]刘慧,李敏.小学生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8).
作者简介:孙瑀锶,女,1994年生,吉林省延吉市人,延边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2013级汉语言专业本科生。指导教师:郭艳春(1971-),女,1971年生,吉林省延吉市人,延边大学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副主任、副研究员,研究方向:教育管理与研究、德育教育研究。
(编辑:李艳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