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陶渊明的自然养生之道
2016-05-24牛茜
【摘要】陶渊明深受道家思想影响,其诗文蕴含着深厚的道家自然养生观,其一生亦充分践行了这一理念,试图达到人与自然、肉体与精神的高度统一。本文试从其作品入手,剖析其自然养生之道。
【关键词】陶渊明;自然养生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我国山水田园诗开创者陶渊明生活于东晋乱世,早年曾入仕为官,后不为五斗米折腰,归隐山林。陶渊明研究专家袁行霈先生经过考证,认为陶渊明“当生于永和八年壬子;迄丁卯考终,是享年七十六岁”。当然,还有部分学者认为陶渊明生于365年,卒于427年,享年62岁。但不管哪种观点,在当时相当落后的医疗水平下,陶渊明能够年逾甲子,绝对算得上长寿了。探究陶渊明日常生活及其作品可知,这一结果实属注重养生对他的回报。
养生,又叫“摄生”。“摄”,即“保养”之意;“生”即生存、生长之意,而各种延年益寿,怡情悦性的观念和方法统称为养生之道。本文将结合陶渊明的诗文进行分析,探讨其中蕴含的自然养生之道。
一、心系自然、融于自然
大文豪苏轼认为陶渊明的诗可以给自己治病,读陶诗不仅需要文学素养,更需要一种能融于自然的情怀。陶诗也曾被钟嵘评为“古今隐逸诗之宗”,其诗文中亦有大量吟咏自然环境的作品。如:“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虚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归园田居》五首其一)短短几行诗勾勒出了一幅世外桃源式的恬静、闲适的山村乡居图。由此诗可推知陶渊明日常居住之所除了有桑、竹、榆、桃、李等各种植物环绕,还有袅袅炊烟、悦耳狗吠相伴。与诗人而言,这样的生活,或许是清贫的,却是契合内心的。自然环境的宜人、宜居让陶渊明深深地沉醉其中,亦让其灵魂更加崇尚自然、超脱自然,故时有传达其心曲的佳作吟咏、颂扬之,如“孟夏草木长,绕屋树扶桑。众鸟心有托,吾亦爱吾庐。”试想,在草木茂盛的孟夏时节,树影婆娑环绕房屋,鸟儿轻快地停在诗人的屋顶,面对如此朴素平实却倍感清新自然、温暖窝心的场景,诗人的内心该是如何丰盈、愉悦啊!
二、服用自然草木
尽管陶渊明因厌倦仕途倾轧,而远离官场是非隐逸山中,但他和那个时代的绝大多数人一样,对养生一事寄予厚望。与他人或求仙炼丹,或服用丹石不同,他的养生之法带有着自己独特的印迹,也显得更为客观、合理。辞官归隐后,陶渊明深居山中,经常服食自然草木以养生,这在他的诗文中也多有记载。《读山海经十三首》云:
“丹木生何许?遒在密山阳。黄花复朱实,食之寿命长。
白玉凝素液,瑾瑜发奇光。岂伊君子宝?见重我轩黄。”
在此诗中,诗人认为生于密山南坡的丹木,其果实食之可使人延年益寿,甚至字里行间颇有推崇之情。由此可以推知,诗人是不反对服用自然界的草木等物的,甚至在自己的住宅旁边种植了各种草药:“斯晨斯夕,言息其庐。花药分列,林竹翳如。”(《时运》)
在这些树木、草药中,有确切记载受到陶渊明本人认可的是菊花和松木。《九日闲居》中诗人云:“余闲居,爱重九之名。秋菊盈园,而持醪糜由,空服九华,寄怀于言。”由此可知,在种植的草药中,菊花得到了诗人的高度认可,甚至种满了整个园子。菊花虽非什么难得稀罕之物,但奈何诗人情有独钟,文学史上极负盛名的“酒与菊”意象大略便是诗人在饮菊花酒时灵光乍现而来。在诗人眼中,菊不仅是高洁的象征,更可以延缓衰老,“酒能祛百虑,菊为制颓龄。”此外,陶渊明还认为松树之类的津气可以养生,有诗云:“袅袅松标崖,婉娈柔童子。年始二五间,乔柯何可倚。养色含津气,粲然有心理。”陶渊明这种有意识地种植、服食自然物产的养生方式,不仅让他自己身体康健,也极大地影响了他的胸怀。
三、躬耕陇亩、重返自然
细读陶渊明的作品可知,青年时代的他深受儒家思想影响,渴望建功立业,实现自我价值,但官场政治的黑暗,人际关系的复杂,处世之道的虚伪都让他深感“久在樊笼里”。为寻得心灵的解脱,他愤然辞官,“复得返自然”了。这其中固然有陶渊明自身安贫乐道、不慕富贵的天性使然,亦有其在自我人生哲学方面的探索与矫正。八十多天的彭泽县令生活彻底磨灭了他对仕途的留恋,他开始听从内心本我,顺乎天然自然。当然,我们并不能就此妄下结论认为陶渊明的归隐便是为了养生,但不得不承认,归隐达到了养生的目的。
道家认为神养重于形养,以神养为根本,但神养必须以形养为基础,要注重合理、科学地生活,要适度运动,做到动静平衡。表现在陶渊明身上,即是放下传统士大夫的架子,亲自躬耕隆亩。《归园田居》其三中记载道:“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诗人开篇便像一个老农站在田间闲话一般,在南山下种豆子,尽管披星戴月、早晚忙碌,露水都沾湿了诗人的衣衫,但诗人毫不抱怨,以一个“愿”字表达了自己的心志—不愿在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自然本我。《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亦云:“开春理常业,岁功聊可观。晨出肆微勤,日入负耒还。”
通过这两首诗,可以得知诗人劳作时的场景,是平淡又温馨的。当然,陶诗中描述、记载自己参加劳动的绝非仅此两首。那他为什么要在士大夫都不屑的事情上如此劳心劳力呢?因为这种农民式的朴素的、甚至是粗粝的劳作让诗人感受到了内心的欢愉与灵魂的宁静!《移居》其二中写道:“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试想,一天的劳作之后,简单地洗漱下,温壶小酒,乘乘凉,仰望星空,该是多么的惬意!身体是疲倦的,心神却是宁静的,是一种灵魂深處的静谧与温馨。此时,诗人远离了外界的喧嚣,远离了官场的斗争,只有最真实的本我与之相伴,他感受到的是真诚而淋漓的畅快。
在这种自由而欢快的心情下,陶渊明对自己的人生道路进行着反思。在《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之二、《杂诗》《饮酒》和《拟古》等中,陶渊明在反思之余都对自己的人生选择做了充分肯定。反思的同时,他也在探索着理想的生活方式,在这个充斥着矛盾与纠结的过程中,陶渊明始终没有抛弃内心最真实的自我。上文中提到,农耕对于陶渊明而言是快乐的,是远离是非,释放郁结的过程,也是陶渊明认定的理想生活方式。他在《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中说,“人生归有道,衣食固其端。孰是都不营,而以求自安。”由此可知,陶渊明认为农耕之道是关乎生命存在的大事,是永恒的谋生正途,官场上的尔虞我诈实在是不能与之相提并论。于是,他做出了选择,选择亲近自然,顺应本我,这一切都蕴藏着自然养生的法则。
陶渊明一生清贫,但他在文学史上却是光芒万丈,想必与他坚守本我的真性情,贴近自然的生活方式密不可分。而他将“自然之美”与“人生之妙”完美统一,将生命的长度和人生的厚度高度融合,也应该得益于他深谙自然养生之道。
参考文献
[1]钦立校注.陶渊明集[M].北京:中华书局,1979.
[2]戴建业.澄明新境:陶渊明新论[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
[3]钱志熙.陶渊明传[M].北京:中华书局,2012.
[4]段鸣鸣,熊德梁.试论陶渊明的自然养生哲学[J].长江大学学报(社科版),2008(4).
[5]贡树铭.桃花源里可耕田—论陶渊明的养生法[J].医古文知识,2000(1).
[6]范子烨.陶渊明的服食养生与临终高态[J].中华文化书报,2012(11).
[7]强中华.陶渊明“采菊东篱下”的悲凉意蕴[J].现代哲学,2014(4).
[8]段鸣鸣,龚勇军.试论陶渊明诗文中的道家养生观[J].江西中医药大学学报,2014(5).
[9]豆红桥.鸟·酒·山—论陶渊明诗歌意象建构及其象征意义[J]河西大学学报,2006(6).
作者简介:牛茜,河南省许昌市人,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硕士在读。
(编辑:陈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