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从两首《沁园春》领略毛泽东诗词的大气磅礴
2016-05-24阴晓旭
阴晓旭
【摘要】毛泽东诗词是中国革命的史诗,是中华诗词海洋中的一朵奇葩。两首《沁园春》也一直是众人的最爱,每次读来都仿佛又回到了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又看到了那个指点江山的伟人。毛诗的大气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新的民族存在的必然,那是一个能够包容天地,又与天地做斗争的伟大领袖让我们看到的新的世界。他把爱国主义情怀和现实主义创作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具有浪漫主义气息的同时又不乏婉约的魅力,他的诗词淋漓尽致地展示出了他内心世界的豪情万丈,也表达了他独特的世界观与人生观,在新文化的诗词领域中为我们开辟了一条崭新的道路。
【关键词】毛泽东;沁园春;大气;想象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毛泽东从小立志,勤奋好学,心忧天下,在少年时代就发出了超乎同龄人的远大志愿。他的一生是不甘屈服的一生,是敢于拼搏的一生,他不仅具有坚强的意志,还具有豁达的乐观主义精神,无论遇到什么样的困难都能以超人的智慧和乐观的心态去面对。要使旧中国变成新中国,除了团结一心的民族精神,那就是领导者的远见卓识了,他的人格魅力不仅得到了中国人民的敬仰,就连他的对手也不得不钦佩和赞许。毛泽东的诗词创作是中国古典诗词艺术表现手法在现代中国的辉煌再现,他也是现代继承中国古典诗词辉煌传统的佼佼者。
一、忆昔言志成佳作
毛泽东青年时代的佳作当数《沁园春·长沙》,刚健遒劲,气势磅礴,以绚丽多彩的湘江秋景引领我们感受到了他那博大的胸怀和革命的斗志,表达出了青年时代的毛泽东欲改变中国的宏伟志向和自信非凡的气度。词的上阕自然而潇洒的勾勒出了一幅生机勃勃、境界宏大的秋景图,仿佛让我们置身于一个动静相宜、色彩斑斓的世界,那是“万山红遍”,是“层林尽染”,是“漫江碧透”……除了这鲜艳明丽的景象,还有“百舸争流”,该是怎样的意气风发,也有“鹰击长空”,又是怎样的矫健迅猛,更有“鱼翔浅底”,那是怎样的轻快活泼和自由自在,此时的一切在词人眼中俨然是一幅无限生机的画面,一句“万类霜天竞自由”把湘江秋景描绘的有声有色、生机盎然,给人一种“不似春光,胜似春光”的感觉,一扫前人“自古逢秋悲寂寥”的萧瑟與悲观,实在发出了词人对自由的无限憧憬和赞叹,一切有生命和无生命的物类都自由自在地生存令词人向往,反倒使词人充满了无限的斗志和希望,这里凝结着他对社会前途的深沉思考和苦心求索。在展示一幅壮美宏大的湘江秋景的同时,也为下阙情感的抒发在意境上奠定了基础。
从天、地、人这个角度出发,毛泽东的一生是充满了“斗”字的一生,狂放自由,不受约束,即与天斗、与地斗、与人斗。词人对湘江秋景生动的刻画,都不是单纯的现实之景,抑或是眼前之景,而是词人的心中之景,景中包含了词人的深情和寄寓,其中又充斥着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在对往昔峥嵘岁月的回忆中,那群时代造就的先进人物,有着挥斥方遒的豪迈,指点江山的英姿,粪土万户侯的气概以及浪遏飞舟的英勇……他用革命家的气魄和眼光,把对自然、历史、人生的考察进行深沉的思索,用独特的笔触写出了炽热的来自灵魂的大气之作。可见他从青年时代起,就热心论证,激扬文字,粪土王侯,就已经表现出了面对现实、改造中国的深远眼光和博大胸襟。
由此便知,毛泽东并不是以游赏者的闲适独立在橘子洲头,而是带着民族的命运,人民要求解放的使命感,大气磅礴地提出了“谁主沉浮”的问题。下阙词首便由眼前之景转向往昔之事,借往事抒发革命激情。往昔的我和“百侣”正“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那是一股有朝气、有才华、有牺牲精神的革命力量,敢于把当时的反动军阀和官僚们统统视为粪土,实在表现出了词人超越世俗利欲的高尚品质,然而这种品质来源于长期的革命斗争和自身所具有的乐观主义精神以及浪漫主义情怀。这几句也就对上阕提出的“谁主沉浮”作出了含蓄的回答,也与日后《沁园春·雪》中的“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遥相呼应。而全词的最后“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以设问句结尾实在留给读者以无限的遐想空间,表现了这群青年关注民族命运,勇于投身革命的非凡气度,和上阕生机勃勃的景物一样充满活力与朝气,寓意深沉。
二、咏雪抒怀成名篇
若干年后毛泽东写的另一首同词牌名的《沁园春·雪》被诗评家评为毛泽东所有诗词作品中艺术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一首词。这首词诞生之前,词人因常年生活在南方,未曾见过北方的雪景,于是把自己对北国严冬奇景的新鲜感化为词句来抒发独特的情怀。
上阕挑选了长城、黄河、群山、高原等具有北方特征的意象围绕冬雪层层描绘,展现了一幅无比壮美的北国雪景的图像。“千里冰封,万里雪飘。”这里的“千里”“万里”都是人目所不能及的视野,这是词人想象中的延伸,是远望时的扩展,这里所描摹的风景,不是照相式的绝对客观的记录,而是运用想象的能力使景物、场面等艺术地再现的过程。黑格尔也说:“最杰出的艺术本领就是想象。”毛泽东在这方面的表现不仅加强了与现实革命的联系,也增强了想象的神秘色彩,使作品充满了独特的境界之美,使得意境更加开阔,气魄更加宏大,画面更加壮丽。词人站在高处,“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由动到静,仿佛那汹涌着的江河瞬间都凝固了,那一刻他看见了“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的神奇的景象,好像在那一瞬就有了顽强的生命力,似有一种奋发的态势和竞争的活力,给北国的冬日平添了一份生命的迹象。待到雪后天晴,红日与白雪交相辉映的壮丽景色,实在是艳丽夺目,美丽动人,这里所呈现的景象具有词人非常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也是词人对理想境界的虚写,也为下阙情感的抒发积蓄了能量。
下阕的开头“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紧连上阕词意,由如此多娇的北国雪景想到历史上的很多有所作为的封建帝王都为之倾倒,向她致敬。一个“竞”字既写出了英雄们激烈的斗争,又写出了他们相继崛起后又都走向衰落的历程,仿佛展开了一幅幅历史的画卷,使评论得以具体形象地显现,如同翻阅一部千秋史册,词人对其一一评说。一个“惜”字,定下对历代英雄人物的评论基调,饱含惋惜之情又有批判,然而措辞极有分寸,“略输文采”“稍逊风骚”,并不是一概否定。至于成吉思汗,欲抑先扬,在起伏的文势中不但有惋惜之极的意味,而且用了“只识”二字,带有嘲讽之意,“弯弓射大雕”,非常传神地表现了成吉思汗只恃武功而不知文治的形象。毛泽东在肯定他们的功绩,指出他们不足的同时,认为他们的文韬武略也都不过如此,算是对他们的文治武功做出了客观的直视。然而过去的已经过去,当要转向当今时代,点出“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主题,要超越历史上的英雄人物须具有更加卓越的才能,并且必将创造出空前伟大的业绩,这风流人物就是毛泽东自己,也是被毛泽东唤醒了的人民群众,只有这些人才能改造中国,主宰世界。真的不得不为毛泽东那雄浑的气魄和惊人的魅力所折服,这里既有他要超越古人的雄心壮志,又艺术化地把这种壮志寄托于今朝千千万万的劳苦大众。全词画面雄伟,意境雄浑,感情奔放,胸怀豪迈,真不愧为中国词坛中杰出的咏雪抒怀之作。
三、结语
从两首《沁园春》中各取一句恰好凑成一对妙联:上联是“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下联乃“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在毛泽东的身上,我看到了那种超群的力量和非凡的想象力,看到了他用这种力量激励了一个民族,战胜了强大的敌人,争取光明解放全中国的灿烂未来。
读毛泽东的诗词,你尽管去感受天高地遠的辽阔和壮志凌云的霸气,你会不由自主地被带入到那大气磅礴的意境中去;也尽管去体验千军万马的震撼和置身其中的快感,你会心甘情愿地被毛爷爷的魅力所折服。可以说,毛泽东的诗词所描述的基本都是重大历史事件,表现的都是重大题材,无论是波澜壮阔的历史事件,还是广漠浩瀚的自然风光都体现了领袖胸中伟大的思想和崇高的志向,用极度夸张的手法和瑰丽的想象展现了气吞山河的恢宏气势,体现出一种大气磅礴的风格。
若从他的诗词感悟他的思想的话,那么他的伟大之处在于他的确解决了那一代人所面临的问题,这不仅是他个人事业上的成功,更是中华民族心理上的成功,这种精神自唐以来已经消失的太久了。这是一种强烈的自信、自尊的精神,更是一种必需的自立、自强的精神,这种大气虽不说是万能的,但若没有这种大气,我想那一定是万万不能的。毛泽东诗词中所描绘的大景象真实存在吗?或许它们中的有些景象真实存在并确为人目所能及,但我认为还有一些更加辽阔更加崇高的景象他也是不曾看到过的。面对同一座山,毛泽东就能拥有如此宽阔的胸怀和如此高远的理想,那么我想,作为既热爱祖国大好山河又怀揣梦想走在未来之路的我们,都应该努力去做到。
参考文献
[1]何火任.毛泽东诗词的境界美[J].中国社会科学院,2008(10).
[2]杨景春.论毛泽东诗词的意象张力[J].伊犁师范学院报,2007(6).
[3]邓天杰.试论毛泽东诗词中“山”的人格隐喻[J].天水师范学院报,2005(6).
[4]王海钢.从两首“沁园春”看毛泽东诗词的艺术成就[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2004.
[5]郭思敏.毛泽东诗词研究综述[J].学术研究,2002(5).
[6]柴明姝,张立云.奇文异彩——从《沁园春·长沙》赏析毛泽东诗词的豪放美[J].鸡西大学学报,2001(4).
[7]毛泽东.毛泽东选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
[8]臧克家,李捷主编.毛泽东诗词鉴赏[M].郑州:河南文艺出版社,2003.
[9]师运山.试论毛泽东诗词的想象技巧及其产生原因[J].重庆通信学院学报,1994(1).
(编辑:马梦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