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立足“诗言志”探究情与理

2016-05-24张敏敏

课外语文·下 2016年3期
关键词:诗言志古典诗歌人文性

张敏敏

【摘要】古典诗歌是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但是许多教师在进行古典诗歌教学时却很迷惘,不知教什么?怎么教?基于古典诗歌“诗言志”的本质特征、语文学科人文性的特点及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笔者认为,应将探究作品的情与理作为古典诗歌教学的主要内容。同时,笔者还认为探究古典诗歌情与理需注意三个方面:1.要知人论世,通解文字;2.要投入境界,体物动情;3.要辩证分析,实事求是。

【关键词】古典诗歌;情与理;诗言志;人文性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一、确定“探究情与理”作为诗歌教学的主要内容的依据

(一)古典诗歌“诗言志”的本质特征决定了要将“探究情与理”作为古典诗歌教学的主要教学内容

“诗言志”是我国古代文论家对诗歌这种文学样式本质特征的认识。在我国很多学者的著作中都有出现,并且含义也不完全一样。汉代《毛诗序》中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发于言。”将情与理并提。由此,我们可以说古典诗歌中,情感和理趣是诗人要表达的核心内容。所以,我们在教学中应该紧紧抓住这一核心内容不放松。

(二)语文学科人文性的特征,要求我们把“探究情与理”作为古典诗歌教学的主要内容

语文学科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更侧重人文性。吕叔湘先生曾经说过:“说到底,语文本质上是一门人文科学。”“人文性”是相对于“工具性”而言的,它强调语文对人自身完善的关注与追求,包括人的尊严、价值、个性、理想、观念、品德、情操等方面,看中的是语文学科的内在价值,强调它的思想涵养、情操陶冶、知识汲取、经验积累作用。语文学科的“人文性”,揭示了语文学科对人的发展的重大作用。語文学科中古典诗歌的教学,要想能体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必然要将探究作者在作品中表现的情感和理趣作为教学的主要内容。

二、探究古典诗歌情与理应该注意的问题

(一)要知人论世,通解诗歌

“世”即作者所生活的时代,也就是诗歌的写作背景。“人”即作者,也就是与所写诗歌有关的作者的一些情况。我们应该注意这些情况,在此基础上真正理解作品的文字所负载的思想情感及作者的理想志趣。例如:《离思五首(其四)》①(唐·元稹)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取次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注:①本诗为元稹悼念亡妻之作。②取次:任意、随便。)

这首诗如果不借助于注解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要理解这首诗中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就无从下手。注解中提到本诗是悼念亡妻之作,自然要表达对亡妻的感情。再来通解文字,分析前两句出现的比喻:曾经经历过“沧海”“巫山”,对别处的水和云就难以看上眼了,这两句是互文现义。这里的“沧海”即大海,深且广。“巫山”在现在四川境内,山有十二峰,其中有朝云峰,相传为神女所化,美好无比。自然这两句隐喻了诗人与妻子的感情犹如沧海之水和巫山之云,其深广和美好是无与伦比的,因而除了爱妻外,再没有使自己动情的女子了。三句中的“花丛”当是“粉脂丛”(聚在一起的女子们)。这也是比喻,诗人信步花丛,懒于回顾,表明他对女色再无眷念之心,末句则承上说明原因:一半是因为专心尊佛奉道,修身治学;一半是因为失去妻子。诗中出现两个“缘”字,实际上只有一个“缘”——心失所爱。修道实际上是心失所爱,悲伤无法摆脱的一种表现。

(二)投入境界,体物动情

诗歌或描写景物,或议论,或抒情,表达着诗人深刻的认识和独特的感悟。想真正把握诗歌作品的情与理,就必须投入到诗人所描绘的境界中去,体察诗人所表示的景物,体会诗人所抒发的真情,从而使自己把握诗歌的情与理,体会境界之妙。例如:《渡湘江》(唐·杜审言)

迟日园林悲昔游,今春花鸟作边愁。独怜京国人南窜,不似湘江水北流。

对这首诗中表现的诗人思想情感的分析,必须在对词语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投入境界,体物动情”,才能够准确把握。一二句中的“迟日”即“春日”,“昔游”的地点当然是本句所交代的“园林”。按常理推断,昔游园林,迟日暖暖,是不大可能“悲”的。下句交代了“今春花鸟作边愁”,花鸟“作愁”即诗人“作愁”,因为客观外物是诗人内心情感的外化。看来应该是今春诗人“悲”“愁”才对。那么诗人“悲”“愁”的又是什么呢?一个“边”字揭开了谜底。作者此时身处边远之地。“京国”点明了原来所居之地——京城。由此可知第一句中的“园林”当指京城的园林。“南窜”点明了事件:作者被贬到南方去。这样前文的“悲”就有了着落,诗人悲的不是“昔游”而是被贬到南方的不幸。这样看来“花鸟愁”是作者的侧面描写,写“花鸟愁”当然是为了表现作者之“愁”,诗人因内心悲伤,所以眼中的花鸟也好像在发愁。

(三)辩证分析,实事求是

这是我们探究古代诗歌作品情与理的一个重要的原则,即我们在探究诗歌作品的情与理时一定不能拔高、不能曲解。受时代、阶级认识的局限,作者在作品中的思想认识并不见得达到一个相当高的程度,如果非要认为作品达到了这个高度,就会拔高作品的主题,从而出现错误。同时对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情感志趣也不能进行歪曲的理解。例如下面这首元曲:

问人间谁是英雄?有酾酒临江,横槊曹公;紫盖黄旗,多应借得赤壁东风;更惊起南阳卧龙,便成名八卦图中。鼎足三分:一分西蜀,一分江东。

如果把这支曲子理解为表达了作者追慕前贤、意欲建功立业的宏图伟愿,就是拔高了作品的主题。从这支曲子的内容来看,作者先是一句设问,然后追思了三位英雄的风采和业绩,最后点明三位英雄在历史上的贡献。由此可见,作者重在表现对英雄的评价,对英雄的仰慕,并没有表达自己的宏图伟愿。

诗歌是我国古典文学艺术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古典诗歌的阅读鉴赏也是中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读诗,说到底是读人,读人生,如果能够读到这种境界那就是一种幸福。我们语文教师也只有在古典诗歌教学中能够引导学生去探究诗歌作品的情与理,才能让学生达到这种境界,让学生在读诗中获得幸福。

(编辑:龙贤东)

猜你喜欢

诗言志古典诗歌人文性
郑 磊
中国诗学的家国情怀
诗缘情与诗言志的综合治疗——昌耀《内陆高迥》诗疗解读(下)
工具性与人文性结合的俄语专业实践教学
从近代英汉文言译诗的发展看古典诗歌革新的困境
小学古典诗歌选材示例
由《星际穿越》看科幻电影的人文性
巧解古典诗歌“景语”中的情感元素
译林版英语教材的人文特点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