艰难的航程
2016-05-23天外隐士
天外隐士
混乱中的诺曼底级
又经过了无尽的争吵和资金与技术方面的权衡,1912年4月3日至4日,为了对下一代战列舰的技术规范和总体性能做出最后的标定,海军高级委员会召开了一次关键性的会议。在会议上,混装动力系统首先得到了确认。同时,一份建议加强新战列舰防护标准的备忘录遭到驳回。委员会认为,鉴于现有的吨位和船体尺寸上限,要求新战列舰在防护上再有增强是很不现实的。所以,新战列舰应当维持类似布列塔尼级的防护标准。当然,委员会同时表示,如果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应当对现有的装甲进行加强。但既然吨位上限是25000吨,那么这个表态也就毫无意义了。
在副炮方面,最初的设计方案是在船体上安装22门138.6毫米炮廓式副炮。但在这次会议上,技术部门提交了一个惊人的方案。由两种口径的火炮组成的副炮搭配,共有18门138.6毫米炮与12门100毫米炮。这样,新战舰搭载的副炮总数就达到了惊人的30门。不过,由于12门100毫米炮的总重量与4门138.6毫米火炮的大致相当,因此副炮的总重量可以保持不变。
尽管副炮的调整存在着极大的问题,例如其基本思路似乎还停留在海上混战时代,对于当时已经展现出的中远距离舰队战的前景是不合时宜的,但或许是由于其他方面的问题更抓人眼球,以至于会上似乎没有人去关注副炮调整的事。所以在会议上这一提案并未遭遇到什么麻烦。而提议的技术部门,同时还建议将副炮安装在单装或者双联装的旋转炮塔中以加强作战效能。但由于高级委员会担心增加不必要的重量,倾向于配备更为简便可靠的炮廓式副炮,所以这一提案遭到驳回。不过可笑的是,就在会后不久,技术部门就向海军部长承认无法按时造出计划中的100毫米炮来,因此由于各种原因,这个方案还是无疾而终了。
主炮方面,总参谋部在3月26日下发的通知中对340毫米主炮的明确态度看来起到了作用,与会者决定继续使用这种大炮,并暂时按照布列塔尼级的模式安装五个双联装炮塔。
技术部门最终整合出了一个代号为A7的设计案。从构造上来说,它基本就是布列塔尼级的放大版本。但为了实现最初的设计意愿,设计师们又弄出了一个编号为A7bis的方案。其与A7方案的关键差别就在于使用3座四联装炮塔,其中一座就被布置在舯部。而此时,所谓的“四联装炮塔”还只存在于圣沙蒙公司提交给海军的备忘录里,没有人知道其是否可行,是否能够按时完成。
如果堪用的四联装炮塔没有在短时间内出现,那么A7bis将注定成为设计人员们聊以自娱的废纸。在现实世界里,奇迹之所以为奇迹,就在于其在绝大多数时候都不会出现。但这一次,在会后仅仅2天,奇迹就出现了。
圣沙蒙公司在过去一年多的时间中,一直尝试完善四联装炮塔的设计并取得了显著的进展。其正式的设计方案于4月6日被提交给海军部长。由于设计中的各项指标完全符合法国海军的要求,海军部长未经招投标流程便决定采纳这一设计方案。在这之后,新战舰开始在从计划和方案通向建造图纸的道路上稳步迈进。
5月23日,由于100毫米副炮无法按时生产,海军部长拍板决定仅使用138.6毫米炮即可。鉴于在火力与防护两方面皆有优势,造船部门表示支持A7bis方案。海军高级委员会批准了A7bis方案,并提交海军技术委员会。法国海军与圣沙蒙公司公司签订了供货合同,最终敲定了新战列舰上四联装炮塔的设计和布局。
技术委员会虽对桅楼的布局提出了一些修改意见,但在整体上批准了A7bis方案,并计划建造5艘。那么,下一个考验就是设计方案能否从议会争取到预算了。
然而和以往的经验截然不同的是,新式战舰的预算案并没有在法国议会内受到太多的质询。拨款提案很快就获得了高票通过。显然,迫在眉睫的战争预期迫使政客们将尽可能多的资源导向军工体系,以充实法国目前并不完善的军备系统,特别是其与英德两国相比薄弱的海军舰队。早在1912年5月议会就通过了《扩充陆海军法案》,要求海军增加9艘新型战列舰以应付可能爆发的战争。
于是,终于有5艘新战舰的方案可以落实了。而且还可以再造4条全新的战列舰。
应对新的威胁
1911年春,摩洛哥首都非斯爆发了反对君主和法国侵略者的人民起义。5月,为了稳定其势力范围,法国以保护侨民为由派出舰队和陆军,先后占领了非斯等数个摩洛哥沿海城市。这一事件让德国看到了机会。同月,德方照会法国,要求分割一部分法属非洲殖民地给德国作为(其不干涉法国行动的)“补偿”。7月1日,更借口保护德国商人的生命和财产安全,派遣炮舰“豹”号开往摩洛哥大西洋海岸的港口阿加迪尔。这一系列震惊世界的举动,被后世的历史学家戏称为“豹的跳跃”。尽管从德国的角度,这只是一次打破被英法所控制欧洲秩序的试探。但就英国而言,德国的这一举动本身就意味着其对现有国际秩序的否定,代表着其直接挑战英国海上霸权地位的企图。7月21日,时任英国财政大臣的劳合·乔治以一副“是可忍孰不可忍”的态度,发表了暗示英国将不惜因摩洛哥问题与德国一战的演说。同时,英国海军也进行了部分作战动员。
面对英国前所未有的强硬态度,加之本无展开全面冲突的打算,德国选择了退让,继而与法国就较小规模的补偿问题进行谈判。11月4日,法德达成协议,德国承认摩洛哥受法国保护,法国则给予德国一部分法属刚果领土作为补偿。1912年3月法、摩签订《非斯条约》使摩洛哥沦为法国的保护国。本次事件是1905年2月爆发的第一次摩洛哥危机的直接延续,史称“第二次摩洛哥危机”。欧洲上空战争的阴云变得更浓厚了。
由于摩洛哥是悬于北非的法国近东利益桥头堡,直接受意大利、奥匈帝国等老对头的威胁。所以法国国民议会开始以空前的认真态度去督促海军建造新一代战舰。法国海军期盼已久的机会也终于来了。
根据《扩充陆海军法案》的要求,法国海军在完成了4艘孤拔级、3艘布列塔尼级以及5艘诺曼底级战列舰以后,将再建4艘新式战列舰。根据议会分配的预算表,新战舰将排定在1915年开工,建造编号分别为I-12、I-13、A-14、A-15。
对于新战舰,第一个跳出来的当然是海军技术部门主管多利亚。他以异乎寻常的速度向上级递交了一份备忘录,明确主张新一代战列舰不应继续受到类似于诺曼底级的尺寸限制。这意味着新战列舰的设计将不再如此前的布列塔尼级那样,只需在前一代战列舰设计的基础上进行增补。对于设计部门来说,这好比是脑袋上的紧箍咒被突然拿掉一般。由于多利亚对新战舰早有规划,所以在1913年9月19日,他又向海军部提交了两份备忘录。其中的一份表示希望海军部能够尽快发布新型主力舰基本技术指标。
由于此时距离法案拟定的新战舰开工日期尚有距离,所以法国船政部门也就有时间着手扩建现有的造船设施,以满足更大尺寸主力舰的建造工作。根据计划,布列斯特、土伦与洛里昂三地各有一个新的大型干船坞正在修筑中。它们的预计完成时间分别为1915年3月和4月,以及1916年7月。届时这三处设施的完成,将使法国建造大型船舶的能力得到空前提升,也成为多利亚去突破25000吨、171米限制,规划更大尺寸战列舰的依据。不过,相对于法案拟定的1915年开工期限,洛里昂船坞的建设进度似乎有所滞后。不过,海军部的上级对技术部门保证,届时若采取一些措施加快施工进度,即可使工期大幅度减少。即使最后仍无法赶在1915年内完工,延误的最大期限也不会超过两个月。
对于新规划中的战列舰,多利亚领导下的技术部门首先着手处理的是其主炮。
在内部讨论中,继续沿用现成而且逐渐成熟的340毫米口径主炮,当然是首要选项。但鉴于英德两国均已上马了配备380毫米(15英寸)级别主炮的战列舰,所以为新一代法国战列舰配备研发中的380毫米口径主炮的呼声不绝于耳。为此,多利亚也专门将这类意见汇总到一起,并安排时间进行了初步的讨论。而部门讨论的结果也是明确的——此时1912年型340毫米舰炮已完成了所有的开发流程,并且样炮也已然经过了系统的测试,第一批量产品此刻在洛里昂兵工厂的火炮车间里进行最后的炮身加工。如果一切按照计划进行,它们将被安装于当时在建的布列塔尼级战列舰上。至于诺曼底级,也已经注定会配备这种火炮。与之相比,虽然新式的45倍径380毫米口径舰炮被许多人视为法国海军未来的杀手锏,但此时这种火炮尚未离开图纸设计阶段。而且即便进度毫不拖拉,想要见到法制380毫米主炮的样炮,也最少得等到两年以后。因此在多利亚这种极端现实的人看来,在计划于15年开工的新战列舰上配备380毫米主炮,将会使整个计划面临巨大的风险。
当然,放弃380毫米口径主炮的理由也不只是为了规避风险。根据技术部门的估计,在保持诺曼底级战列舰的防护标准的前提下,1座二联装380毫米主炮塔的重量约为1700吨。那么若新战列舰要装备4座双联装380毫米炮塔,那么其标准排水量将达27500吨。而如果要装备5座炮塔的话,算上其他必要部件和配套设施后,战列舰的排水量将会突破30000吨大关。尽管已经明确新舰将突破25000吨限制,但这样也太大了一些。所以在排水量设定为27500吨的情况下,可以考虑装备14门340毫米舰炮主炮(3座四联装和1座双联装炮塔)的模式。多利亚经过计算后认为,这种火力配置模式能够在单位时间弹药投掷量上,超过只配备4座双联装380毫米主炮塔的模式。
当然,包括多利亚在内技术部的所有人,对于340毫米舰炮有效射程仅有15000米的缺陷也是心知肚明的。不过有许多人认为,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理想的交战距离为8000-10000米。而实际交战距离往往也因天气原因被缩短,尤其在大西洋与英吉利海峡。但若天气良好,地中海上的交战距离有可能达到15000米。那么在这种情况下,敌舰是打算快速接近到8000- 10000米以确保较好的命中率,还是会选择在远距离上冒着耗尽弹药的风险一试身手呢?
而且,当时海军兵工厂也在研制一种升级版本的340毫米口径主炮。这种主炮增大了药室的容积,炮身也从45倍径提高到了50倍径。
技术部门最终拿出了两组共4个方案,按照配备340毫米口径主炮和配备380毫米口径主炮的取向,分为2组。
虽然在方案规划阶段,技术部还是把380毫米主炮列为了考虑项。不过主管多利亚很快就在后续论证阶段,以380毫米主炮尚在开发过程中为由,将使用这种主炮的方案搁置了。同时,他还在讨论会上塞进了私货,提出了一种排水量29000吨,安装20门305毫米主炮(5座四联装主炮塔)的私人方案。纵观多利亚在技术部门主管这一职位上的工作经历,显然他对更大口径的舰炮并不感冒。他更倾向于在设计中使用更多口径略小的主炮,以更快的射速、更大的弹着密度和更大的单位时间内弹药投掷量来换取优势。当然,对于新一代战列舰来说,305毫米主炮的这个方案在技术方面的倒退步伐实在是太大了点。更何况这位老兄素来刚愎自用,在部门内虽然贵为领导却仇家遍地,所以这一方案最后在同僚们的一片沉默中遭到了默杀。那么,新战列舰只剩下在方案1的A案和B案中来个二选一了。这个新战列舰方案就是后世所说的里昂级。大战前夕的里昂级
在里昂级战列舰的这两个方案中,副炮布局与在建的诺曼底级基本保持一致。在主炮方面,都考虑在舰体后部布置两座四联装炮塔,舰体前部也布置一座。最后一座炮塔(二联装或者四联装)则安置在舯部的两个锅炉舱之间。如此布置会令舰体的上层建筑相对齐整一些,也留出的空间安置交通艇,并避免舯部过于沉重。
初步计算表明,通过优化船体的水线设计,27500吨的战列舰在主机马力与诺曼底级相当的情况下,可以达到相同的航速。但若排水量提高到29000吨,则需将动力提高到38000至40000马力(27948-29419千瓦)才行。
技术部的这些规划,全部建立在新式战列舰将继续选用与诺曼底级相同的340毫米主炮与138.6毫米副炮的前提下。在当时,军工部门正在试图对这两种舰炮进行升级。新型的340毫米舰炮及其弹药的开发都已基本完成,138.6毫米舰炮的准自动版本也在开发中。如果这些新式武备都被采用,不免又要增加800-1000吨的排水量。在主炮口径方面一贯保守的多利亚则认为,只要安装14至16门现有的340毫米舰炮,就足以应对其他国家在建或规划中的战列舰了。此时英德两国虽已在试图使用口径在380毫米左右口径的舰炮,意大利方面也发出了开发15英寸级别主炮的叫嚣,但法国的情报部门综合各方面的信息后,认为英德两国固然可以完成380毫米口径舰炮,但意大利根本不具备这样的技术能力。
根据法国人此时的想定,如果法国舰队的新式战列舰在战斗中运作良好的话,配备381毫米主炮的伊丽莎白女王级,或者配备380毫米主炮的巴伐利亚级,都会被密集而迅速的340毫米弹雨敲得灰头土脸。
关于动力系统的选择,多利亚于1913年9月19日提交的第二份备忘录中陈述了自己对新式战列舰的动力系统的一些想法。诺曼底级战列舰的前4艘所采用的混合动力系统与第5艘A-11舰使用的全涡轮机系统都在备选之列。然而这两种方案事实上均不受他的青睐。在备忘录的后文中,他补充说齿轮传动涡轮机的生产技术目前“显然已经取得了可观的进展”,藉此委婉的表示新式战列舰可以考虑采用。因为此时法国在这种设备的生产方面确实有所突破。如可采用,多利亚认为有三个好处:首先,可有效减少低速航行时的燃料消耗;其次,还能大幅度减少系统的重量;最后,更是能大幅度降低占用的空间,且装卸便捷。
在上述两份备忘录被提交之后,未来战列舰的动力系统选择已不再是问题,火力选择的方向也已被确定。那么最后敲定到底使用哪一种火力配置方案,就成为了决定这一项目实施速度的当务之急。法国海军军械部在10月20日也以备忘录的形式提交了主炮的三个备选方案:
A方案:380毫米口径,45倍径型舰炮。使用长1.27米,装药40千克,重800千克的穿甲弹。
B方案:340毫米口径,50倍径型舰炮。使用长1.46米,装药25千克,重630千克的穿甲弹。
C方案:340毫米口径,45倍径型舰炮。此炮此前已用于布列塔尼级和诺曼底级战列舰。军工部门还为其开发了一种新型穿甲弹,弹体长度由原来的1.08米增加到1.3米,装药21.6千克,重量由原有的540千克增为590千克。射程更长,穿透力更强(在12000米距离上,当入射角为30度时,可有效穿透290毫米厚的装甲板)。尤为重要的是,这种新弹丸入水后可具备较长的水下稳定弹道。
11月24日,海军高级委员在确认了海军部于10月22日、10月31日提出的备选方案后,宣布了如下的决定:明确了新战列舰的排水量将为29000吨,装备16门C型340毫米主炮;同时,如目前在进行的测试工作能够达成预期的效果,主炮及其炮塔将由液压驱动。
海军部长皮尔·卡丹显然不打算将战列舰性能指标的决策权交给海军高级委员会。当他看到委员会的决策并不合乎他的预想,立即决意将其推翻。在其授意下,海军部随后进行了进一步的质询,并在11月29日做出了使用B型大威力主炮的决定。值得一提的是,这时距离这位海军部长任期届满只剩10天。
技术部门立即对原有的29000吨级设计方案重新进行了评估。由于340毫米B型主炮远重于C型主炮,四联装炮塔将增重至少20%。如此则有必要将全舰排水量增加到31000至32000吨,预计耗资也将由8700万法郎增至9300到9600万法郎。
12月3日,诺曼底级5号舰与里昂级各舰命名。诺曼底级5号舰被命名为“贝亚恩”号。里昂级各舰则被命名为“里昂” 号,“里尔” 号,“迪凯纳” 号,“图尔维尔”号。里昂级后两舰预计1915年1月1日开工,地点为布列斯特和洛里昂。前两舰则考虑在1915年4月1日开工,建造地点可能会选在圣纳泽尔和土伦。
12月9日,海军部长皮尔·卡丹卸任,时任国民议会参议员的莫尼斯接手了这一职务。技术部门于1914年1月12日向新部长提交新的设计方案时,表达了强烈的保留态度。莫尼斯新官上任,估计也还不太熟悉业务,便索性又将这一设计踢到海军高级委员会那边去了。
海军高级委员进行了全面细致的讨论。他们采取了一个迂回的策略,装出一副革命到底的态度,宣布了新的意见:委员会对于A型380舰炮与B型340舰炮的指标均不满意!据观察,“美国与俄国都在探讨在15000米的距离上交火”。“共和”号战列舰的射击测试也显示,在这一距离上,其弹着点散布是“可以接受的”。据此,委员会认为未来的正常交战距离应为12000米,而接火距离应为15000米。
在表达了对两种火炮的不满意之后,委员会成员们理直气壮的在2月2日投票通过了如下决议:
1.1915年开工的新式战列舰将以四联装炮塔的形式装备16门340毫米C型主炮。火炮与炮塔均为液压驱动,安装有最新开发完成的,可在任何角度装填弹丸的柔性装弹机,并配备有具备良好水下弹道的新式穿甲弹
2.应研发一种不限身管长度,但更能满足新战斗需求的火炮。尽量增加其装药以便有效的破坏当前他国海军现役、在建、规划中的战舰的水下防护。在6000米距离上能击穿400毫米装甲;当入射角为30度时,在12000米距离上能击穿250毫米装甲、在15000米距离上至少能击穿200毫米装甲;
3.1915年及其后建造的所有战列舰在防护方面均应能抵御炮弹的水下攻击,为此可以稍微牺牲一下主装甲带,但其厚度无论如何不得低于250毫米。
海军技术部门原本计划新战列舰在防御方面保持诺曼底级战列舰的水平,如今海军高级委员会的新决议一发布,只好再次返工。尽管技术部门声称诺曼底级战列舰的水下防护已经考虑了针对鱼雷攻击的防护,并表示在洛里昂进行的测试也证明舰体内部的三重弹性防雷隔舱已然展示了“最为期待的结果”。但面对当时出现的水下射弹攻击理论的新威胁,则意味着这些设施的效果需要重新接受检验。
水下射弹的威胁又可分为两种情况:其一是类似鱼雷攻击,也即炮弹在撞击到船体外侧的时候发生了爆炸;其二则是炮弹在吃水线以下穿过了外部船体并钻入了船体内部。对于前者,现有的防雷设备或许可以应付。而对于后者,似乎有必要对主装甲带以下部分的船体提供一些防护。但若如此,如不在其他方面减少重量,则势必又会增加全舰的排水量。此前的设计工作显示,在装备16门主炮,保持诺曼底级防护水平的情况下,全舰排水量已达29600吨,这已然接近允许吨位的极限。于是造船部门随即表态,认为若需提高防护,则牺牲火力在所难免。
技术部门又重新评估了分配给防护系统的排水量,此时的问题就变成了在若干个不同的防护目标上,根据其重要程度不同进行取舍的组合:要么减少主装甲带的厚度,要么减少上层建筑的防护。由于减少主装甲的想法不受待见,于是在一番内部扯皮之后,138.6毫米副炮的炮廓装甲(160毫米装甲敷设于双层10毫米的底板上,总厚度180毫米)就被拎出来充当“实验品”。
最终技术部门要求海军高级委员会接受如下的折中方案:
首先,将副炮炮廓的装甲总厚度由目前的180毫米减少为120毫米;
其次,节余的重量中,一部分用于在副炮盾上加装固定装甲,以尽可能补偿减少炮廓装甲厚度带来的危害。其余的用于安装船体装甲以加强水下防护。这层装甲的位置在船体两侧自前主炮前方延伸至后主炮塔后方,敷设在主装甲带以下,并延伸到水下6米的深度,厚度自80毫米渐变为35毫米。
伴随着萨拉热窝的一声枪响,1914年8月,欧洲列强的新贵与老霸主之间积蓄的怨恨再难抑制,一场世界规模的战争全面爆发。随着英法两国对德宣战,里昂级战列舰的研发工作随之被中断,从此再无人关心。(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