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尼斯,重返塔图因星球
2016-05-23大头
大头
说起《星球大战》的塔图因星球(Tatooine),星战迷一定很熟悉,这颗土黄色的沙漠星球是天行者阿纳金的故乡,也是他儿子卢克长大的地方。然而,马特马塔作为塔图因星球的经典拍摄地,这里已经成为星战迷们朝圣的必去之地,我们此趟便是深入这个突尼斯秘境,身临其境地感受星战拍摄地的独特魅力。
突尼斯对许多人而言是个神秘国度,在北非各国中,突尼斯算是一个小国,但却具有多元文化与丰富美景,地中海古文明、开明的伊斯兰文化、无垠的撒哈拉沙漠、古罗马帝国的建筑……然而,更重要的是,这里就是拍摄了多部星球大战的实际取景地。作为星战迷的一员,我当然不会错过这个国度。
当倒后镜外的黄土风沙慢慢退去,陆续见到橄榄树和田地,空气湿润了,喉咙的干涸也得到纾缓。突尼斯南部原始荒凉,愈往北走,愈见繁荣富庶。或许是北部地区,接近南欧,距离意大利西西里才6小时船程,过去五六十年,很多欧洲人一放暑假,就来此度假。加上曾经被法国统治,人人说得一口流利法语,满街都是露天咖啡座,生活节奏缓慢,有几分南欧的悠闲感觉。难得的是,民风开明,又不失风情。打开窗户,凉风吹来,一阵地中海咸咸的海风正以欢迎人的姿态,扑面而来。
那个叫做马特马塔的地方,就是著名的塔图因星球。
马特马塔:星战圣地经典巡游
下了小巴之后,我完全摸不着头脑。眼前一片荒芜,根本和“热门”、“著名”、“必去”这些关键字完全没有关系。位于突尼斯南部的马特马塔,放眼看去是个光秃秃的山区。无限的砾漠,似乎与世隔绝,荒芜的景致有如在外层空间。这里夏季白天如火般炙热,而秋冬晚上则冰凉刺骨。光秃秃的山头上,几乎寸草不生,生活异常艰苦。幸而土著柏柏人(Berber),发现这里土质松软,便在地面挖掘,先挖出一个天井,再用四周挖出一二个房间,就此建成地洞屋,索性穴居。这些地洞屋不单冬暖夏凉,而且隐蔽,外人除非走近,否则不易发现,更不怕被狂风吹塌,成了柏柏人一种独有的建筑特色。
但意想不到的是,马特马塔这种特殊的地貌和穴居方式,却在1970年代,被正在筹拍《星球大战》的好莱坞名导演乔治·鲁卡斯相中。这种荒芜的景致,不就是他自己心目中的外星球吗?旋即拍板,在此取景拍摄星战系列经典巨片。
在当年星战的拍摄地之中,已经改为Hotel SidiDriss的地方是最著名的一个。整个建筑很有特色,外观为土黄色,整体呈现出一种圓乎乎的流线科技感。因为马特马塔处于突尼斯南部,地处沙漠边缘,所以本地人便想出了这个让整体建筑冬暖夏凉的办法——先在地上挖一个坑,然后分別向四周挖去,具体面积多大取决于一家的人口数。
走进酒店,两层高的天井藏了多个洞穴,白色外墙、黄色门口,充满原始风味。由于沙漠地区天气炎热,柏柏人就在小山丘往下掘,掘出宽10至12米、深10至15米的圆形天井,然后挖出大大小小的洞穴,作为起居室、厨房、睡房等,置身于这些沙漠洞穴,又真是甚有蛮荒异域的感觉。酒店的洞穴餐厅,便是电影的场景之一,墙上还挂着当年的剧照让大家对照,而全间酒店只有20个洞穴房,内里布置简单,还要共享洞外的浴室和洗手间,不过旨在体验,小住一晚又何妨。
柏柏人虽仅占突尼斯人口的百分之一,却是突国众多种族中唯一坚守传统风俗的人,他们至今仍保持着传统穴居生活模式,从不羡慕其他人的豪华巨宅、奢侈享受。遗世独立的柏柏人,日常所需全靠自己的双手,他们有属于自己的一块地,生产小米当主食,并种植椰枣、橄榄,收获后晒干存在瓮中以备一年食用,做衣服的布料也是自己手织手染的,骆驼是他们的交通工具,也可驮载收成。柏柏人之所以选择这样的居住方式,主要也和当地的气候有关,这个地区受撒哈拉大沙漠的影响,终年干旱酷热,每当刮风季节,常常飞沙走石与严寒,使人们正常的生活受到很大的影响,而柏柏人的地下村庄内则环境安静,空气清新,住在里面凉爽舒服,恒常温度是18~22度,一年四季都不受气候影响。
影片中小安纳金.天行者(Anakin Skywalker)的家,长得圆圆的像蜂窝,这不是虚拟的,这是突尼斯原住民自己盖的房子,他们叫哈达达沙堡(KsarHadada),不同的是这些洞穴房子不再是在地下,而是像现代都市里的“联排别墅”般连成一片一片,淡黄色的外观,门窗框都用白色裝饰,和广袤的沙漠色调倒也搭配得当。
鲁卡斯选中哈达达沙堡来作为《星际大战首部曲:威胁潜伏》中,摩斯艾斯巴(Mos Espa)太空港的奴隶村之街道场景。在入口处还特別立了阿、法、英三语招牌,昭告天下,此地就是星战电影的拍摄地。
小安纳金和母亲居住的区域,原是柏柏人的谷仓。但这起伏的造型与色彩,确实很有住宅的氛围.安纳金.天行者可说才是星战六部曲真正的主角,从他在这星球的奴隶村或贫民窟被发掘,之后踏上头也不回的绝地武士道路,和师傅欧比王有过并肩作战的精彩岁月,但也有面对接连失去亲人的悲痛;终至坠入黑暗面,帮皇帝残杀绝地武士,成为达斯.维德(黑武士)。直到他的儿子路克长大成人,并成为另一名绝地武士,安纳金因良知未泯,不忍路克受皇帝折磨,亲手结束了黑暗大帝的生命,为原力带来平衡。
从这个角度来看,这个场景可说是星战传奇的起源。
为了纪念从这里走出去的少年安纳金,商店中除了突尼斯传统服饰(Jebba)之外,竟然也卖达斯·维德全套扮装,只不过那个光剑稍嫌简陋并配错了颜色,但无伤大雅,令人会心一笑。可能觉得只有黑暗的西斯武士不够,必得要有至少一名绝地武士,才能演出光剑对决的剧目,在商店的另一角,竟还有欧比王·肯诺比的人皮面具与扮裝组合……但其实真正吸引人的,是这朴拙的柏柏人手工艺品,以及沙堡的小雕塑。
见到后方的清真寺,才把人从外星拉回现世。
西迪布赛尔德:北非圣托里尼
突尼斯的海边,多姿多彩。想要温润沙滩游泳,有;想要壮丽的崖壁景观,也有;想要渔港风情的地方,都有。而若想要悠闲的小城风光.就要到西迪布赛尔德(sidi Bou said)。这座小城,距离首都突尼斯只有17公里,小屋依山而建。来到时,真的吓了一跳,以为自己到了希腊!白屋蓝门,再加无限远的地中海景,根本就是希腊的圣托里尼!
人们都说两地相似,这种言论其实不准确。同是蓝白色小屋,西迪布赛尔德和圣托里尼的气质神韵,全然不同。这里是安静寻常的别墅区,还能看到当地人的生活痕迹,而后者早已被游客完全攻占。更重要是西迪布赛尔德比圣托里尼还多了一份阿拉伯风情。
一踏进西迪布赛尔德的街道,放眼望去全是刷着白墙蓝门的房屋,尤其每户的蓝色大门都各具特色,门面上用黑色铆钉排列成不同图案,每个图案都代表不同意义,有花朵、阳光、星星、山峰等等,转入每个巷弄都会发现不同的美景,猫咪慵懒的在蓝色窗台看着游客、主人暂放的面包挂在门上、夕阳在宁静的地中海慢慢下沉……西迪布赛尔德隐踞一方,全是大富人家的聚居地。巷弄之间,有各式手工艺店,又有咖啡店和小吃店,最好找家临海的小餐厅,喝杯咖啡,抽水烟,吃件香脆的甜甜圈Bombalouni;这时节,更有杏仁花开满城,为山城添了几分娇艳。
推荐去坐在Cafe des Delices感受地中海的休闲气氛,喝着阿拉伯风味的松子薄荷茶,看着夕阳、海港及蓝白建筑,嘴里是薄荷茶的甜蜜蜜,心中更是甜蜜到不行!坐拥美景、品尝甜蜜,人生夫复何求!
这种悠闲的度假气息,多多少少是法国人带来的。据说在大约300年前,一个法国官员远渡来视察,随口一句:要是把这里的房子涂上蓝白色,一定好美!金口一开,村民只有照做,一夜之间,百间小屋全部变成白墙蓝窗。后来一名画家来到,被简单悦目的山城吸引,画了几幅画,小镇的美态才广为世人认识。
而其中最美丽的,必是门户。这里海扇门都涂上蓝色,用钉子勾出星星、月亮、太阳作点缀,有的就钉上中东常见的腰果花图案,总之每扇门都与别的不同。愈是大户人家,愈会精心设计自己的大门。
听当地人说,从前每扇门至少有3个门环,每个门环的声音都不同,方便屋内的人,知道谁要进门。门上最高的两环,左边的,专属男主人;右边的,是客人专用,好让屋中女眷回避,由男人应门。较低的一个,就是女人和孩子用的,据说如果女主人过身,屋主都会将门环拆掉,以示悼念。当然,这些都是过去的传统。
但听着久远的小故事的确令人对每家每户都添了一点幻想,时间又过了一点点,不知不觉,斜阳为白屋抹上了昏黄,慵懒的小城,被烤得昏昏欲睡。
杜加:高山上的世界遗产
突尼斯另外一个必去之地,当然是位于高山之上的杜加遗址(Dougga)。199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气势澎湃的杜加城,前方是标明世遗的石碑。位于海拔600米的小山丘上。杜加古称“Thugga”,是石头山的意思,顾名思义,杜加城的建造位置与一般建在平原的典型罗马城市不同,由于此处地势起伏,所以没有井字平面排开、棋盘式的格局,反而是善用险要高度,居高临下,具极佳的战略位置,可俯瞰一望无际的麦田和橄榄树林,风景和视野相当辽阔。
杜加始建于公元前6世纪末,早在迦太基王朝前就是柏柏人村庄,公元前2世纪这里是努米底亚(Numidia)王国第一任国王Massinisa的军事基地,曾暗中帮助罗马对抗迦太基,罗马人却在消灭迦太基后,于200年一举吃下所有地盘。杜加在罗马统治下逐渐发展成谷物、橄榄和葡萄等农产品集散地,2-4世纪经济繁荣,有“罗马谷仓”之称,据说当年约1万多市民,现在所见的遗迹很多都是当时遗留下来的。
杜加遗址展现不同文化间的奇妙组合:努米底亚文化、迦太基文化、希腊文化及罗马文化等。在罗马并吞努米底亚前,杜加建在一块俯瞰富饶平原的高地上,今日所见遗址反映罗马帝国边缘小镇的风貌,它是古城遗迹最好的范例,成为后人考证城市最真实的资料。遗址约25公顷,如今尚存一座拱门、广场、浴场(有浴池、发汗室、健身房等)、剧场、神殿、市民广场、民宅、厕所等,另外还有一座公元前2世纪(罗马之前)的陵墓遗迹。这里的宅第挖出不少惊人美丽的马赛克作品,如以奥德塞为主题的拼画,放在突尼斯市的巴杜博物馆中。
踏上罗马大道,大石块铺成的道路、两旁的建筑遗迹相当吸睛,这种把大块石头分隔迭砌的奇特结构,源自迦太基,据说是因为大块石头稀少,才发展出这种砌墙法,虽然是残垣断壁,但浑身散发出刚劲的沧桑。
站在最高处,俯瞰这座古城。我不得不回想起这些天在突尼斯的经历,仿佛不仅是穿越现实与历史,更是穿梭地球与外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