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再设计理论下的服装创新设计研究
2016-05-23何末凌
【摘 要】纵观当下社会的潮流发展,其形式千变万化,呈现出多元化发展格局。世界各地,尤其是欧美一些发达国家工业技术的迅速发展,在技术层面上,提倡装饰上的几何纹样、中性色彩以及功能主义,开始采用新的设计手法、新型面料、打破固有的设计格局为大众服务。近几年来,随着传统设计思维模式的转变,各类创新理念的提出,时尚界运用再设计手法对传统艺术的改造掀起一轮新的设计思潮。再设计作为新时期产生出来的新型设计方法,对整个行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使得业内人士开始重新审视设计的本质,并不断寻求各种有效途径将再设计融入到服装设计之中。
本次研究主要是对再设计的方法和基本思想展开研究,并且与实际设计经验进行有机结合,将服装创新设计流程中的关键要素挖掘出来,从服装面料、结构这两点展开深入探究,通过再设计为服装创新设计提供更好的设计思路和方向。
【关键词】再设计行为;面料设计;结构设计;功能创新
中图分类号:J0-0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04-0150-02
所谓的“RE-DESIGN”也就是指的再次设计过程,它的本质是根据实际存在的问题回归到问题的原点,采用与以往不同的视角来找到新的设计方向和思想,并且能够贴合人对事物的感官态度,来探索和发现设计的本质。从一定意义上来说,再设计不仅仅是将不存在的东西创造出来,而是将已经熟悉的事物换一种视角和思路进行再创造,达到完全不同的价值高度。
原研哉曾经举办“RE-DESIGN-21世纪日常用品再设计”展览,其初衷并不是说让来自各地的人们欣赏设计大师的优秀作品,而更像是一个提案展,将各种各样的再创造作品陈列在人们的面前,让人们重新审视再设计。生活中经常使用的物品都已经被人们所熟识,久而久之就会被忽视。真正卓越的设计师能够通过思考重新将这些物品的特征进行锤炼和推敲,将其作为设计对象创造出新的具有颠覆意义的作品。除此之外,提案就是将各种与众不同的设计内容进行描述和表现,不同的提案其态度和思想都有较大差异,正是这些差异使得每个设计师都能够创造出不同表现力的作品,这也是再设计创作中最关键的部分。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观念也随之改变。服装作为人们衣食住行的必需条件之一,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设计师不会只在符合防寒保暖的基本物质需求层面上停留,而是站在个性化、精神文化层次上,这对设计服装有了更高层次的要求。创新性服装设计师为了将不同寻常的设计理念表达出来,也不会只停留在市场上所供应的普通服装材质层面上,而是采用创新方式对服装材料和结构展开艺术性再造,也就是对原有服装进行第二次加工,在服装中渗透艺术,组成一种新式的艺术状态。
服装创新设计中的再设计方法主要体现在服装面料创新设计、服装结构创新设计以及服装功能创新等方面。而服装设计必须以面料为载体,组织和再造服装面料所表现出来的表层纹理和颜色成效,让相同的一款产品给人带来不同的视觉感受。随着消费者以及市场需求的不断变化和提高,人们越来越注重自身的个性需求,单纯依靠设计师一次性设计的产品已经远远不能满足消费者的需求。这就需要服装设计师要对开发系列服装给予充分的重视,站在服装系列的立场上重新入手,展开第二次服装设计。
人们不断追求着装的最佳状态和完美形象,那么如何通过面料来达到这种着装的最佳搭配呢?即怎样才是服装的完美二次设计呢?而服饰面料美是构成完美二次设计的基础。以下几点就是构成完美二次设计的因素:
再次设计服装面料所呈现出来的美是集质量、色泽、形态于一体的美,不过颜色是第一个进入视线的美,服装、场所、对象、季节的不同会有与之相应的不同流行色,带给人美的享受也是各不相同。破坏原先面料的组织构造后再进行设计,首先,对服装面料怎样搭配进行考量,服装艺术的主要造型方式和基础特征均是造型线条,线条美搭配好汇聚起来之后才形成了服装美。在再次设计服装时,不管是对多种服装产品进行搭配,还是几种单品展开搭配,都是以线条美为基石。其次,材料的质地。服装原材料的颜色、质量、图形、触摸感、视觉感同人的皮肤颜色、服装构造、四围环境相互协调而生成的美感叫质地美。在服装二次设计中无论是几种材料的搭配,都必须注重统一和协调。再次,服饰的韵律美感方面,它是由服装造型框架重排线条、打褶、镶边等各种有组织和结构感的设计完成后所构成的。在再设计服装时,服装造型中的镶边、线条、打褶等通常会成为服饰上的闪光点和重点。最后,在服装上装饰的附件上,花边、帽子、胸花、鞋、围巾、手帕、包包等均能够组成互相协调的装饰美。在再次展开服装设计时,线条搭配和颜色交相辉映是装饰品与服装间的关系,这样主次相宜才能够达到完美的穿衣形态,这就是展开再次服装设计的绝妙之处。
在服装设计过程中其次值得注意的就是结构设计,它关系到整套服装能够塑造出来的形体姿态,以此来凸显服装设计的表现能力。设计服装结构的原则是以人文本,不过这并不代表设计服装时按着人体来设计。而是根据服装材料和人体形态之间的矛盾,因此应以原有服装为基础来第二次设计服装。服装结构造型设计,也就是在服装外形轮廓或者结构线上进行设计。再设计手法在结构设计中的体现,就是将原有的服装形态进行打破再重组,使其设计本体具有了新的形态特征。
服装结构的再设计,我们经常采用的就是解构手法,“解构”顾名思义就是“解放”及“构成”,是在传统设计服装的标准和规律上展开继承和批判,采用的设计方法是现代主义手法,不过的确是将原先的设计理念和架构改变后进行重新构造。这就是在本质上将传统的设计规律给予否定,从而将新的设计理念和价值生成。分解的过程也就是破碎、重复、重构、注重部件和个体间相关性的过程,再设计中反对将整体统一的服装设计成为“四分五裂”的服饰。比较具有代表性的就是日本国籍的山本耀司(Yohji Yamamoto)。山本耀司(Yohji Yamamoto)所设计的服装具有顺畅的线条、简洁有韵味的特点,特别是以反时尚设计为主要表现手法,把西方建筑风和本国传统服装相融合,使得服装不但是御寒保暖的器具,还是成为衔接设计师理念、身体以及穿衣者三者的枢纽。不理会常规、没有性别观念是山本耀司(Yohji Yamamoto)与其他设计师设计的不同之处,以男装的观念为依据对女性服装进行设计,在设计中将夸张的比重对女性体态进行修改,将男女同体的无性别审美理念呈现出来。整齐而细致的剪裁、洗水布料和黑色都是其常青项目。
在当今社会上服装的功能性并不仅仅只是起到保暖的作用,根据不同人群划分,职业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对服装款式的需求也就不同,如何让现有的设计满足人们日新月异的物质文化需求,我们必须打破现有的设计格局,将已经熟悉的事物赋予新的功能性。
再设计手法在服装功能中的重建,最直接的案例就像我们熟知的Dior的“New Look”。1947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刚刚结束,彼时的巴黎百废待兴,昔日的绚丽如同老照片般早已褪去颜色。即使以优雅闻名于世的巴黎女性,在那个时候也多是穿着风格明显为军装的套装:僵化像方块一般的肩部线条,很难看出腰线,裙子虽然没有没过膝盖,只是因为当时缺少布料所致,鞋子看起来十分笨重,服装在这个时候也只是起到了御寒遮挡的功能,毫无美感可言。也就是在那种环境下,Christian Dior的第一个高级定制服装系列使整个巴黎为此倾覆,在时尚界刮起了高级定制系列服装的浪潮。在时装秀上,模特们缓慢地踩着细高跟鞋而来,模特们身上的服装凸显柔美的肩线,将藤蔓般的细腰衬托出来,宽大的裙摆如同巨大的花瓣,将巴黎女性的高端优雅的气质重现于世,在现场的女士们不但会因为过度震惊而屏住呼吸,同时还会为自己身上套的短裙和夹克衫而无比沮丧。一种必须改变自己生活的紧迫感将她们的购买欲牢牢锁定,使得时尚界中最为挑剔和严苛的眼神中也有光芒闪现。“New Look”拥有柔美、优雅的狭窄肩线,运用立体造型及剪裁的方式突出了女性的三维曲线。
在二战期间,直裙向长长的蓬松裙进行转化,该种长裙与地面间隔三十公分,同时搭配长手套、圆帽、细高跟鞋和肤色丝袜,将柔美、纤细、优雅的女性气质烘托出来。将人们熟悉的服装结构进行二次设计,让原本普遍存在的现象变得新鲜来满足战后人们对艺术及希望的渴求。他不只是将一条新裙子设计出来,而是将生活新机遇勾勒出来,是将和平时期才可以有的华美优雅姿态展现给众人。
本文主要是以再设计手法在服装创新设计中的创作为例,分析研究再设计在服装设计中的应用,本论文从服装面料设计、服装结构设计、服装功能设计三方面出发,研究和探讨再设计在服装设计中的应用,从再设计的文化、造型、结构、色彩、材料以及演绎方式出发,分析了服装创新设计的文化内涵和审美功能;归纳了再设计方法的思维模式和设计方法;说明了再设计方法在服装设计中的价值。再设计是服装创新设计表达的方法之一,对它的研究有利于拓展设计师的创意思维、丰富服装设计的表达形式,强化服装自身的文化内涵,同时,也为当代服装设计的个性表达与创新提供借鉴与参考。研究再设计方法在服装设计中的运用,了解再设计的思维形成过程以及具体特征,预测服装创新设计未来的发展趋势,不仅能进一步拓展设计思路和想象空间,而且能不断丰富设计的表达形式和文化内涵,将会为本民族服装风格的形成提供崭新的思路。
参考文献:
[1][日]原研哉.设计中的设计[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10.
[2]殷文.解构主义在服装设计中的应用[D].青岛大学,2007.
[3]陈艾.时装创意及其形态生成[D].中央美术学院,2014.
[4]刘韡程.突破局限[D].中央美术学院,2013.
[5]吕波.服装材料创意设计[M].吉林美术出版社,2007(04).
[6][英]凯瑟琳·麦凯维.时装设计:过程创新与实践[M].郭平建,武力宏,况灿译.中国纺织出版社,2005.
[7]胡大芬,杨先艺.服装设计创新性的真正含义[J].美术大观,2007(02).
作者简介:
何末凌,武汉纺织大学服装学院研三级学生,艺术设计专业,研究方向:服装艺术设计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