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黄梅戏《女驸马》的舞台设计
2016-05-23刘经湘
刘经湘
【摘 要】设计好一部戏的舞台美术,前提是对剧本的深刻理解和把握,也就是通过对剧中故事情节、矛盾冲突及属于悲喜剧的性质,进行分析梳理后再确定舞台风格。本文主要探讨了黄梅戏《女驸马》的舞台美术设计。
【关键词】黄梅戏;《女驸马》;舞台设计
中图分类号:J81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04-0046-01
黄梅戏《女驸马》是根据民间故事编写而成的,传说民间女子冯素贞冒死救夫,经历了种种曲折,终于如愿以偿,成就了美满姻缘。全剧通过女扮男装冒名赶考、偶中状元误招东床、洞房献智、化险为夷等一系列近乎离奇却又在情理之中的戏剧情节,塑造了一个善良、勇敢、智慧的古代少女形象。该剧经过了多次改编和完善,特别是黄梅戏表演艺术家韩再芬在传统的基础上有机融合了话剧、影视等其它姊妹艺术的表演元素,使这部经典剧目更加光彩夺目。
设计好一部戏的舞台美术,前提是对剧本有深刻的理解和把握,也就是通过对剧中故事情节、矛盾冲突及悲喜剧的性质等进行分析梳理后再确定舞台风格。一般而言,中国戏曲的舞台设计跟国画一样,强调留白、虚拟、意象化,尽量以空旷的场景给予演员充分的表演余地,因此舞台布置相对比较简单。但由于戏曲舞台是三维的、立体的,再加上戏剧情节本身的曲折复杂,在舞台美术设计上必须尽可能地拓展视觉效果,以更好地衬托出剧情和人物,这就需要大胆创新,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有利因素,尽可能地将舞台空间拓展开来。换句话说,设计的总体思路是既要冲破过去舞台的僵化模式,又不失中国古典美的精神;既强调个性化,又要兼顾普遍化。因此,《女驸马》的舞台设计在保留中国传统戏曲精髓的基础上,探索性地吸收借鉴西方绘画的现实主义和印象主义画派的长处,即色彩语言的丰富性、多样性,来更好地展现舞台魅力,引发海内外观众的情感共鸣,获得耳目一新的舞台效果。
在第一场冯素贞的“绣楼”设计中,椭圆形的黄色窗口,将古朴感与现代感的装饰融为一体;落地长袖的刺绣艺术品中,呈现出黄底色上由红与黑组成的“飞天仙女”图案;琴台及亮着的立地灯、栏杆、台坡、深蓝色的背景等,无论是透视关系还是色彩,都体现了西方绘画的原理。第二场“花园”中的怪石、栏杆、台阶、蓝紫色的园林所构成的场景,就像一幅“花园夜月”的现实主义“油画”。“酒店”建筑内外,“太白酒楼”的横匾、竹篱笆,江面至远山的设计,皆运用了“近大远小、近清楚远模糊”的西方绘画原理。这些科学的处理扩大了舞台的空间与层次,使观众视野开阔、心情舒展、身临其境、如痴如醉。第五场的“洞房”中,运用了“印象主义画派”的原理,使中国古典装饰框子里的双喜大字突出又鲜明,再加上原本就有印象主义特点的珠帘挂于前方,构成双层次的印象感觉,使得主景华丽突出;宫灯、凤烛及披盖、红地毯的三级台阶随之增加了舞台的深度;深色背景衬托出暖调子的前景明亮而柔和,简洁而神秘,这些色彩语言的运用,使演员的角色更生动、更感人。其它场次的舞台设计风格基本上都体现了上述的创作思路,这里不再一一赘述。
一部戏的舞台设计成功与否,离不开灯光、服装、道具、化妆等多部门的紧密合作,尤其是灯光。光源、光色能够塑造人、景、环境及时空的变化;光源光色能够塑造立体结构的变化;光源光色能够使舞台的各种色彩有机地统一成整体色调。此外,舞台灯光能够很清晰地切割舞台空间,区隔各个表演区以及前景、中景、背景等层次,达到完整和谐的视觉效果,使观众产生无穷的想象。《女驸马》舞台灯光运用的落脚点就是为了塑造各式各样的人物和景物形象,特别是很多侧光的运用,将人物和景物鲜明地分割为受光面、背光面、反光面等部分,既符合光学和美术学的一般原理,又达到了增加舞台空间的目的,使整个舞台的张力得到了明显的加强,起到了营造戏剧环境、渲染舞台气氛、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呈现出完美的舞台效果。
总体而言,黄梅戏《女驸马》的舞台设计,通过营造空间、色调以及舞台氛围,使整个舞台构图严谨、色彩鲜明、情景交融,特别是根据情节和人物表演的需要,大胆地借鉴和运用西方绘画写实主义的方法,结合灯光效果,营造出丰富的舞台空间形式,强化了这部戏舞台艺术的整体视觉效果,有力地衬托了剧情的发展和演员的表演,这就是舞台美术二度创作的贡献。
当今时代的快速发展,使每个人的工作和生活节奏越来越快,能够放下手中的工作去剧院观看一场传统戏剧实属不易。我们作为舞美工作者,理当积极创新,不断丰富和完善舞台美术的内容和形式,竭尽全力利用古今中外一切值得借鉴的艺术门派的优点,创造出尽善尽美的艺术作品去回报每一位观众,使中国的古老戏剧焕发新姿,使这块东方艺术的瑰宝更加灿烂夺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