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突破封锁长征路 血染湘江壮士魂

2016-05-23佚名

老年世界 2016年5期
关键词:指挥所师长湘江

佚名

硝烟迷漫的赣南战场,吹来萧瑟秋风。就在蒋介石沉浸在第五次“围剿”捷报频传的喜悦中时,突接情报:红军主力有向西突围的迹象。于是,蒋介石匆匆赶到南昌,紧急商量对策,并最终拟定在红军西进途中设置四道封锁线:第一道在安远、信丰间;第二道在桂东、汝城间;第三道在郴县、宜章间;第四道则依托湘江险要展开。令蒋介石不安的是,红军不到一个月,连续突破他精心设置的三道封锁线。

1934年11月12日,蒋介石任命何键为“追剿”军总司令,指挥西路军和薛岳、周浑元两部专事“追剿”;令粤军陈济棠之主力部队进至粤湘桂边进行截击;令桂军白崇禧部以五个师控制灌阳、兴安、全州至黄沙河一线,扼要居险堵截。蒋介石不惜投入约26个师,近30万人,数十架战斗机的兵力,依仗其数量和装备上的绝对优势,以图在湘江东岸与红军决战,一举将红军歼灭。

这就是红军西进途中的第四道封锁线。它实际上是一个以湘军和桂军两边夹击、中央军和粤军尾追配合所构成的口袋式大包围圈。已经经过几番搏杀的红军将士,将面临一场更加严峻的挑战!

11月25日,红军正式决定突破敌人的第四道封锁线,渡过湘江。27日,彭德怀命令红五师急速奔赴湘江、灌江之间的新圩,阻击桂军进攻,掩护红军大队人马前趋湘江。28日,桂军两个师向红五师阵地发动猛攻,红五师仅有两个团,且武器、弹药也不足,坚守在没有坚固工事的五公里多宽的阵地上。指战员知道,如果敌人攻占了新圩,红军将被拦腰斩断,后果不堪设想,因而个个英勇地与敌拼杀肉搏,苦战两昼夜,终于坚持到30日。红五师虽然伤亡惨重,但终于完成掩护中央纵队和军委纵队渡过湘江的任务。

让我们循着红五师的战斗足迹,走近这场恶战。而这个战场只是整个湘江战役悲壮惨烈的一个侧影。

红三军团五师在师长李天佑的带领下经过几天的急行军,来到文市附近。部队刚刚休息半日,正准备继续前进,译电员走过来递给李天佑师长一封电报。电报是军团发来的,命令五师的十四、十五两团立即行动,赶赴灌阳的新圩附近,阻击桂军,保证整个野战军左翼的安全,掩护中央机关纵队过江。电文最后用铁定的语言说:“不惜一切代价,全力坚持三天到四天!”

任务是艰巨的。就在道旁,李天佑打开了地图,借着手电的亮光找到了阻击位置,当即向部队下达了命令:部队行进方向转向西南,以急行军向新圩前进。

下午4点多钟,五师赶到了预定的地点。布置好侦察、警戒以后,李天佑和师政治委员钟赤兵、参谋长胡震及两个团的指挥员来到预定阵地上。这里离湘江约有三四十公里,一条通往灌阳的公路在面前经过,这是敌人进逼江岸的必经之路。公路两侧则是一片连绵的丘陵地带。已是深秋了,路旁稻田里的庄稼已经收割,但树叶还没有脱落,满山的松树和一簇簇灌木丛,刚好成了部队隐蔽的场所。这个地形使他们知道了这场战斗的重要:如果不能守住这片山岭,那么过了背后的新圩,一直到江岸都是一马平川,无险可守了。李师长明确了这点,对部队作了部署:十五团在左翼,十四团在右翼,师的指挥所就设在离前沿约一公里路的地方。此外,对临时归该师指挥的军委“红星”炮兵营,也作了适当安排。

刚刚布置好,侦察员就跑来报告,敌人是广西军队第七军的两个师,由夏威率领,离这里已经不远了。以两个团来对付敌人的两个师,兵力悬殊,而且,红军经过一个多月的长途连续行军,减员很大,更重要的是,从这里到新圩只有约六公里路,又没有工事,在这样的情况下,估计坚持两三天有把握,要坚持四天就有困难了。但是部队的情绪还是高涨的,李师长等红五师领导十分信赖他们的战士,他们坚信,为了党中央和兄弟部队的安全,战士们会创造奇迹。

李师长把他的想法告诉了参谋长胡震,胡震正对着地图出神,显然也在想着同样的问题。听了李师长的话,他把拳头往桌子上一砸:“让他们来吧,只要有一个人,就不让他们到新圩!”

一切准备就绪,敌人也赶到了。敌人的企图十分明显,他们正沿着大路急进,想快些赶到新圩,以便尽早控制中央红军渡江进路的左翼,但被红五师这只铁拳迎头挡住了。

战斗一开始就十分激烈。敌人在猛烈的炮火掩护下,向红五师的前沿阵地猛扑。李师长走出指挥所,站在一个山头上用望远镜向阵地观察,一切都清清楚楚。敌人的排炮向前沿猛击,卧在临时工事里的战士们全被烟尘遮住,看不见了。敌人整营整连暴露着向前沿冲击,越冲越近。但是红军的前沿还是沉寂着,仿佛部队已被敌人的炮火杀完了。但是,当敌人前进到离红军只有几十米时,突然腾起了一阵烟雾——成排的手榴弹在敌群中爆炸了。战士们就像从土里钻出来似的,追着溃退下去的敌人射击。“红星”炮兵营的炮弹也在敌群中炸开来。敌人的冲击垮下去了。从敌人溃退的情况看,这次给敌人的杀伤是不小的。但是,因为红五师没有来得及构筑工事,在敌人的炮火轰击和机枪扫射下,也付出了相当大的代价。

第一天在连续不断的战斗中过去了。从第二天拂晓起,战斗更加激烈,敌人加强了兵力、火力,轮番冲击,并以小部队迂回红五师阵地。

情况越来越紧急。前沿的几个小山头丢失了。李师长非常清楚地知道,这不是由于我们的战士不勇敢,有的山头是全部战士伤亡之后才被敌人占领的。

伤亡增多了,一列列的担架从师指挥所旁边穿过,抬到后面去。

红十四团报告:团政治委员负了伤。

红十五团参谋长何德全来电话:团长、政治委员负伤,三个营长两个牺牲,全团伤亡500余人。

团、营指挥员有这样多的伤亡,部队的伤亡是可想而知的。在当时各团人数并不充足的情况下,一个团伤亡五六百人,可以说已接近可以承受的最后极限。但是,尽管如此,部队还在顽强地坚守着。

李师长和钟政委简单地交换了一下意见,走到参谋长身边,告诉了他各团的情况:“十五团团长白志文牺牲了,政治委员罗元发负伤了。”李师长接着说:“你去负责,去组织他们顶住,在黄昏以前,一个阵地也不能失掉!”

参谋长严肃地点点头。

李师长接着抓起电话找十四团的黄冕昌团长,要他适当收缩一下兵力,把团指挥所转移到师指挥所位置上来。师指挥所也要转移到新的位置上。

敌人的机枪、炮火已经打到师指挥所旁边来了。黄团长冒着弹雨来到师指挥所。他刚来到,十五团就来了电话:师参谋长胡震同志牺牲了,他是在刚才指挥部队反击敌人的一次攻击中牺牲的。

李师长捏着电话机愣了好大一会,几乎不能相信这是真的。他硬压住内心的痛苦,把这个不幸的消息告诉钟政委,也告诉了黄团长。接着,他向黄团长谈了一下中央纵队渡江的情况,并严肃地交代他无论如何不能退。此时,李师长不由得想起战斗开始时,胡震同志用那响亮的湖南口音说过的话:“只要有一个人,就不能让他们到新圩!”

可是,当李师长刚刚到达新的指挥所时,又接到了报告:黄冕昌同志也牺牲了。

这时已是下午,红五师已整整抗击了两天,中央纵队还在过江。现在两个团的团长、政治委员都已牺牲或负伤了,营、连指挥员也剩得不多了,负伤的战士们还不断地被抬下来。

但是,红军是打不散、攻不垮的。战士们在“保卫党中央”这个神圣的使命激励下团结得更紧,指挥员伤亡后有人自动代理,带伤坚持战斗的同志越来越多……他们以拼死的战斗,支撑着第三天更险恶的局面,阵地仍然被红五师牢牢地占领着。敌人 被搁在这几平方公里的山头面前,不能前进!

湘江战役,是蒋介石精心策划的一次大战役,也是红军长征经历的第一场恶战。各军团的奋力苦战,为掩护我后续部队相继渡过湘江争得了时间。至12月1日晚,除八军团一部被敌击散,三军团六师十八团及五军团三十四师被敌切断外,其余部队全部渡过湘江。

红军之所以能挫败敌人的罪恶阴谋,主要是因为广大红军指战员胸怀大局,坚决服从命令,英勇顽强,不怕牺牲。面对任何艰难困苦,他们都能够一往无前,在强大的敌人面前,敢打敢拼。湘江战役之后,在敌我反复争夺的阵地上,到处可见牺牲了的红军战士与敌人的尸体滚抱在一起,鲜血把一个个山头都染红了。滚滚的湘江,漂浮着众多红军将士的尸体,一度成为“尸江”“血江”。湘江战役是给红军带来巨大损失的一场血战。我军八万余人开始长征,经过湘江战役,损失过半,只剩下三万多人。

湘江战役之后,军委纵队于12月11日离开广西。7天之后的12月18日,在黎平召开了政治局会议,会议作出了《中央政治局关于战略方针的决定》,并决定在进入遵义后的适当时候,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全面检查第五次反“围剿”以来的军事指挥问题。时隔不到一个月的1935年1月15日,著名的遵义会议召开,终于确立了毛泽东在全党的领导地位。

猜你喜欢

指挥所师长湘江
从师长赠言看数学
空中指挥所——预警机
湘江渡
悠然湘江上
战时指挥所
瞻仰“牛田东路军指挥所”旧址
师长卖马
湘江等
忆直罗镇战役中击毙牛师长
西柏坡——毛泽东最后的一个农村指挥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