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进水口设计的冷热混合器计算机仿真
2016-05-23於朗
於朗
【摘 要】本文阐述了对冷热混合装置进行计算机流场仿真的必要性。为确定最优方案,设计了两种法向和切向入口的两种混合器流场模型。数值计算中,湍流模型确定为RNC(renormalization group) k-ε双方程模型,采取非结构化网格划分流域,并采用标准壁面函数定义边壁。最后,仿真出了两种方案的温度和压力分布规律,为后续不同性能要求下的,产品类型选择,提供了参考依据。
【关键词】冷热混合器;流场模型;计算机仿真
冷热混合装置,是一种提供温水的机械装置。其作用机理为:在装置中设计两个入水口,当设备运行时,一边供应冷水,而另一边则由一定温度的热水进入装置内部。冷、热水在装置内部完成循环和热量交流。待稳定后,水温已调整至合理的温度,从下方的出水口流出,以供人舒适地使用。由于设备的内部,是两种不同温度水流的速度、压力、能量交汇状态,故装置设计的关键,在于如何保证水流状态的良好性。实际上,冷热装置中的水流运动状态,往往非常复杂,规律性并不强,所以难以进行准确的预测和描述。故如何在设计中能把握其状态,是值得钻研的问题。随着计算机硬件的发展,仿真技术已经日趋成熟。通过模拟设备中的水流状态,可以比较准确地把握其内部的运动情况。因此,本文建立了法向与切向两种入水端的流场三维模型,并采用RNG k-ε湍流模型进行流场数值计算,以便计算两种方案下的水流运行规律,并通过比较选择最佳设计方案,为该产品后续投入生产,提供理论依据。
1 流场三维模型的建立
要完成混合器的内部流场模拟,第一步就是需要建立流场三维模型。在实际中,由于其结构较为复杂,如果建立精确的模型,往往会导致一些小区域(如螺栓孔附近)无法生成适合的网格,继而影响计算。为提高仿真的效率,本文采用简化的物理模型,进行计算机仿真。简化后的冷热水混合装置模型,其主要的部件包括:供冷、热水流入的管段,装置本体,装置下端的过渡段以及出水口,法向和切向两种流场模型,如图1~2所示。
2 冷热水装置内部流场数值计算
2.1 基本条件的设置
在数值计算中,条件的设置,关系到仿真结果的精度。因此,条件设置环节,务必反复论证,尽可能选择区域合理的状态。该过程中,基本条件的选择主要有:(1)湍流模型。在该条件的确定上,由于文献[1]研究中,RNG k-ε湍流模型取得了良好的计算精度,故本文也采用该模型;(2)流场网格的类型确定。拟采用六面体非结构化网格;(3)近壁区域的处理,选择工程中应用最广的标准壁面函数;(4)迎风格式。数值计算中的迎风格式确定为二阶迎风式。
2.2 边界条件的设定
边界条件,是根据实际中,水流进入装置和流出装置的情况,进行一个模拟设定。若设置的情况与实际运行状态越接近,则仿真精度越高。在仿真的前处理过程中,两种方案均采用相同的条件设置:即进水截面,定义为流量进口条件;出水截面,则设置为压力出口条件,未定义部分,均默认为固体壁面。
3 仿真结果分析
计算结果的后处理,是将网格划分的有限离散节点,近似转换成变量的合集,利用差分方程,构建这些离散点参数之间的代数表达式。最后,完成该非线性代数方程组的近似求解,并以云图显示出来,并以此作为结论进行分析。由于测试数据较多,本文仅选择压力和温度进行说明。
3.1 计算结果的后处理
为观察方便,拟确定X-Z平面为基准,进行观察。方案1和方案2的温度分布情况,如图3、图4所示。
压力分布的基准面选取,与温度相同。二者的压力分布,如图5、图6所示。
3.2 两种方案的计算结果分析
(1)如图3、图4所示,当水流从入口截面至出截面,两种方案的温度变化规律均逐渐向中心平衡,即在容器本体内部,冷水端向中间逐渐升温,而热水端向中心逐渐降温,早靠近中心区域,均实现热平衡,即出水温度约为40度,满足使用要求。二者的不同之处在于,方案1的固体边壁,温差较小,热量损失小;而后者的温差很大,故热量损失较多。
(2)如图5、图6所示,两种方案下,压力分布的状态偏差很大。在进水管段,法向流入的混合装置始终保持较高的压力,且压差很小;然而,切向流入的设计方案,压力沿中心基本对称,且向中心区域附近逐渐下降,可以认为,该方案下,压力受温度的影响不大。在容器内部,方案1的下端,压力有上升趋势;而方案2的下端,压力逐渐下降到负值,该指标会影响到装置的使用寿命。
综上所述,两种设计方案并无确切的优劣之分。若将温度和使用寿命指标作为关键性能参数,则可以选择方案1;而对水压的舒适度要求较高的话,可以考虑压力较小的方案2。
4 结论
为设计出流态分布良好的冷热水混合装置,构建了法向和切向流入的混合装置内部流场三维模型,并在稳定运行状态下,对其展开CFD分析,计算出了容器内部的水流温度和压强分布规律,从计算结果可知,不同的需求可以选择对应的设计方案。然而,也应该看到,影响流场规律的外在条件很多,单一的分析并不能获得全部的分布条件,故未来的研究,需要进一步完善。
【参考文献】
[1]王旭,李萍.不同湍流模型下水轮机蜗壳CFD仿真精度的分析[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15(6):158-161.
[2]Dahlstrom S.Large Eddy Simlulation of the Flow Around a High-Lift Airfoil [J].Doktorsavhandlingar Vid Chalmers Tekniska Hogskola,2003,(1963):1-50.
[3]王旭,李萍,陈荣盛,等.水轮机椭圆蜗壳设计的CFD计算及试验分析[J].人民黄河,2016,38(1):109-111.
[4]Liying Wang, Dehua Wei. The Optimum Structural Design for Spiral Case in Hydraulic Turbine[J]. Procedia Engineering, 2011,15(8):4874-4879.
[责任编辑:汤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