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英国喜剧电影的小丑形象刻画

2016-05-23赵旸

电影文学 2016年2期
关键词:喜剧电影小丑英国

赵旸

[摘要]随着全球化与好莱坞电影越发走高的市场占有率,包括喜剧在内的英国电影不得不探寻新的出路。英国喜剧电影变革中,较为突出的一点是一改原来影片中主要表现生活惬意、拥有浪漫爱情的中产阶级白人形象的俗套,而在电影中加入了诸多其貌不扬、处处倒霉的小丑人物,来反映整个英伦社会的一角以及人物面临的诸多心理危机等。本文从英国喜剧对英雄神话的解构、愚蠢型人物的展现、性别倒错手法的运用三方面,分析此类影片中小丑人物的形象刻画。

[关键词]喜剧电影;英国;小丑;形象刻画

早期英国喜剧电影中的“小丑”人物并不多,主要人物是风度翩翩、仪态优雅的英国绅士,这也是为何生于英国,但是其表演特色是对自己的“丑化”的喜剧大师卓别林选择到好莱坞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1]然而随着全球化以及美国好莱坞在电影产业内越来越强势的地位,包括喜剧在内的英国电影不得不探寻新的出路,以满足全球观众的喜好,从好莱坞手中夺取更多的票房市场。其中较为突出的一点,就是英国喜剧电影一改原来主要表现生活惬意、拥有浪漫爱情的中产阶级白人形象的俗套,而在电影中加入了诸多其貌不扬、处处倒霉的小丑人物,来反映整个英伦社会的一角以及人物面临的诸多心理危机等。这种艺术上的突破伴随着英国电影业在电影生产与发行上操作手段的进步,使得英国喜剧电影突破了好莱坞喜剧的包围,在观众的心目中占有了一席之地。

当英国喜剧电影对自我进行改良时,中国国产电影也在向西方“取经”,而其中取得成功的几部电影,如《疯狂的石头》等都带有明显的向英国喜剧片借鉴的痕迹。这种借鉴并不仅仅局限在叙事模式上,在人物形象的刻画上,英国喜剧也使国产喜剧受益匪浅。因此,有必要对这些小丑人物的塑造方法给予一定的重视。

一、对英雄神话的解构

对英雄神话的解构并不与“反英雄(antihero)”概念重合。艺术作品中的反英雄概念是对英雄的彻底否定,即塑造出“在命运面前显示不出豪爽、尊严、权威和英雄气魄的人,一个渺小、屈辱、无能和消极的人”[2]。而解构传统的英雄神话意味着在承认原有的道德标准与价值观的前提下,创造出一个新的英雄形象,这一英雄的特征明显与观众已经习惯了的人物特点,如高大、正气、强悍等存在区别。他们的所作所为不违背社会主流价值观对于英雄的定位,能够迎合观众对主人公的审美期待视野。但是在个人品质上,又与作为普罗大众的观众高度相似,甚至看起来在能力、智商、情商等方面还要远逊于观众,这些人物往往依靠其善良的品质或者歪打正着的运气成就目标,因此观众能够对这一人物感到亲切,并被他的种种小丑式的举动逗得前仰后合。

这方面最为典型的便是由“憨豆先生”罗温·艾金森主演的《憨豆特工》(2003)和《憨豆特工2》(2011)系列电影。英国电影早在20世纪60年代就推出了一系列风靡世界的“007”电影,并且五十多年来经久不衰。[3]电影的主人公詹姆斯·邦德已经成为英国间谍电影的一张名片。特工这一职业本身的神秘性给叙事带来的浪漫主义色彩以及特工这一身份象征的国家权力对观众的吸引共同铸就了“007”这一足以与美国好莱坞的“碟中谍”系列相抗衡的银幕传奇。而就在英国人为自己打造出了一个风流、潇洒、无所不能的英雄形象邦德后,又在喜剧电影中拿邦德这一标志性的人物进行恶搞和解构,这种自嘲心态便是标准的英式幽默特征之一。[4]

在《憨豆特工》中,主人公强尼·英格利士的定位也是007这样的特工,拥有着保卫女王与国家安全,将敌人置于“地下六英尺”的神圣使命。然而英格利士又是情报局最不靠谱的一位“九级特工”,他之所以上位,是因为以“天字第一号”为首的顶级特工们都在一场炸弹袭击中牺牲了。这样一来,不仅对于英格利士是否能完成任务,观众已经产生了悬念和好奇心,同时英格利士的形象也在与所谓的顶级特工的比较中被反衬了出来。如在《憨豆特工》中,被通知前去接受任务的英格利士在去见上级的女秘书时,为了装酷而把西装外套朝椅子上一扔,结果却把外套扔出了窗外;当女秘书要他签字时,他拿起笔想炫耀一下自己的特工知识,说“以前我们也有这样的笔,只要按两下……”结果话音未落就把女秘书给射昏了,此时正好上级进来问“你见到我的秘书了吗”等。一言以蔽之,英格利士可谓是处处丢脸,走到哪儿都让当地鸡飞狗跳。特工被刻画为人人皆可捉弄、嘲笑的小丑,本身就是一种对官方权力话语和秩序的颠覆。而在《憨豆特工2》中,这种带有“后现代”色彩的颠覆更为夸张,英国人甚至把调侃的对象对准了最高权力的象征英女王。一个清洁工大妈居然能够误闯白金汉宫,并且穿得和女王一模一样,英格利士为了完成任务甚至夹着“英女王”白发苍苍的头,还“胆大包天”地拿一个金属盘子爆打“女王”的头。这一切似乎是英格利士唯恐天下不乱,实际上只是他的人生注定充满波澜,倒霉与幸运交相出现。

二、愚蠢型人物的展现

英美文学中的“愚人文学”则有着源远流长的传统。这一类人物往往是社会的边缘人物或电影中玩世不恭的反派形象,多采用夸张的表演方式,人物丝毫没有英国人所标榜的绅士风度,而是或蠢或坏,出乖露丑,以对主角或正面人物进行衬托。这一类小丑人物或是单纯的蠢笨,以至于做出种种令观众哭笑不得的举动,或是在深层性格上具有傲慢的特征,以至于最后因为自己的愚昧无知而遭到报应。

正面人物中的愚蠢型人物有如《僵尸肖恩》(2004)、《热血警探》(2007)等电影的主人公。这一类人多属于第一种愚蠢型人物。而反面人物则两者皆有,前者如《两杆大烟枪》(1998)中的两个笨贼,开情趣店和赌场的哈利雇用两个笨贼为他抢劫古董枪,然而两个笨贼抢来了一堆枪,却偏偏不识货地将真古董枪卖给了别人;后者则有如《王牌特工:特工学院》(2014)中不可一世的、邪恶无比的亿万富翁瓦伦丁等。

在《王牌特工:特工学院》中,电影亦是一反历来邦德电影中反派形象的西装革履、智慧深沉、故作高深,而是故意将反派塑造为一个带有浓郁“美国风”的黑人形象。瓦伦丁身穿带有美国街头嘻哈风格的运动装,动不动就操着奇怪的口音骂脏话,而他自身实际上并没有什么特殊的本领,看上去只是有一个武功高强的女助手,以及他自己研发出来的能驱使人丧失理智的芯片技术而已。在传统特工电影中,反派一般来说也要设计得极为聪明狡诈,步步为营,甚至领导一个庞大的敌对组织,不然会影响正面人物的塑造。然而在《王牌特工》中,主人公艾格西本来也是一个手忙脚乱的,刚刚被特招进特工组织,完全没有任何斗争经验的新手,对手的愚蠢并不会拉低观众对艾格西的形象。在电影中,瓦伦丁尽管作恶多端,甚至直接打死了艾格西的导师哈里,但是他因为自己的诸多蠢萌耍宝举动并不让观众反感。如作为一个理想是杀掉世界上绝大多数人的超级反派,他却极为晕血,见一次晕一次,连自己最后被杀时,都被自己的血吓吐了;又如他装模作样地在英国到处与社会名流吃饭,为哈里摆下鸿门宴时,一切摆设都极为正式和高雅,哈里也是西装革履,有备而来。不料女助手给哈里准备的却是一堆快餐食品,并且女助手还要按照西餐礼仪有模有样地摆放这些快餐,这是瓦伦丁作为一个美国人故意在英国人面前卖弄优越感的体现。哈里连同观众颇为瓦伦丁的不按常理出牌感到无奈。

三、性别倒错手法的运用

传统的英式幽默强调拘谨,因此也被视作是与美国“热幽默”相对的“冷幽默”。与美国喜剧电影追求让观众开怀大笑不同,英国喜剧片一般表现方式较为保守和矜持,其要达到的效果是使观众莞尔一笑,如若观众在观影过程中出现了开怀大笑的效果,电影反而会被视作太过肤浅。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一方面从20世纪后期世界文化就开始迅速地彼此渗透、融合,另一方面好莱坞喜剧电影的强势崛起对英国喜剧电影产生了威胁,也在某种程度上体现出了观众的审美喜好,因此英国喜剧电影不得不对传统的英式幽默做出调整。

性别倒错是一种古已有之的社会现象,指男性在外表、行为上带有明显的女性色彩,如阴柔、妩媚、娇弱等,而女性又看起来颇具男性倾向,如高大粗豪、威武刚毅、英勇果敢等。在现实生活中,性别倒错者无疑会因为跟社会主流格格不入而遭遇生存困境,这正是因为大部分人对此采取排斥、鄙夷的态度,因此在喜剧中,特意安排的性别倒错现象正好迎合了观众这种鄙薄心态,给观众提供了一个对此进行嘲笑、缓解压力的合理的机会。这一手法在喜剧中是十分常见的,如美国电影《普罗托早餐》中,主人公帕特里克·布兰迪在幼年时就穿自己养母女儿的裙子,涂口红,长大后扮成印第安女郎在乐队演出。又如在国产喜剧电影《非诚勿扰》《夏洛特烦恼》中就可以看到乔装的性别倒错者。但是必须指出的是,这一手法是较为低级、浅显的喜剧手法,并不为传统英式幽默所推崇。这方面最为典型的例子便是罗伯特·哈默执导的黑色幽默犯罪喜剧《仁心与冠冕》(1949),影片的幽默之处一方面来自于对白上既文雅又荒唐有趣的遣词造句,另一方面则来自于主演亚力克·吉尼斯的一人分饰八角,但是在这八个角色之中,没有一个是反串女角或渴望成为女性的男人。

而《光猪六壮士》(1997)便可以视作是英国喜剧电影在这方面的尝试。在电影中钢铁工人盖茨与戴夫因为行业技术改造而失业,他们巧合地救下了同病相怜,正打算自杀的龙珀,三个人为了今后的生活,想出了成立一个男人脱衣舞团的疯狂想法,并且在前工头杰拉尔、黑人霍斯以及小伙子盖伊的支持下付诸实践,在第一次演出时就获得了群众热烈的欢迎。虽然被警察以涉嫌色情的名义进行调查,然而这反而使得舞团人气大涨,越来越多的人出于好奇心前来观看他们的演出。实际上对于银幕之外的观众来说,他们的心态与这些人是完全一样的。在主流社会价值观中,跳脱衣舞是女性的职业,女性需要依靠性感的肉体来博取男性的眼球,满足男性的窥视欲,而女性却是不被允许有这样的窥视的。因此这种“倒错”行为本身就具有喜剧性,而更有喜剧意味的是,这六个在镁光灯的照耀和音乐轰鸣中翩翩起舞的“光猪壮士”中就有五个完全不符合观众对脱衣舞从业人员的心理要求,要么瘦骨嶙峋,要么腰圆体胖,要么年纪太大,而黑人霍斯则是阳具特小,导演显然是在讽刺观众对于黑人阳具大这一根深蒂固的偏见。

这种反差感自然为电影赢来了更多欢笑。然而电影的优秀之处便在于,这样的设置并非仅仅是为了哗众取宠,导演的目的是展现现代社会困境中小人物的悲歌。剧中的主人公全是曾经工作稳定的钢铁工人,而英国的钢铁工业曾经称霸世界,跳脱衣舞对于以前的他们来说是绝对不可想象的。然而经济危机来临,他们不得不在脱去衣服的同时也放弃了面子与所谓的社会规范,忍受种种困难与非议。正如盖伊所说:“我们已经没有什么可失去的了。”最终这群小人物在训练下赢得了观众的满堂彩。而女扮男装的英国喜剧电影则有《忠诚》(2000),三个女孩因为爱穿男装而卷入一场抢劫案中,从而引起诸多误会,制造了丰富的笑料。

早在莎士比亚的戏剧之中,就专门有小丑这一角色,用以插科打诨,调节戏剧气氛。而在英国喜剧电影的发展之中,小丑式人物或是继续以配角的身份给观众制造笑声,或是登堂入室,成为电影的主要人物,反映着小人物的喜怒哀乐。从这些让观众忍俊不禁的小丑人物的形象刻画中,我们所看到的不仅仅是英国人乐观、自嘲的民族性格,还有英国电影人在喜剧道路上的不懈开拓。

[参考文献]

[1]黄振林.论英法喜剧与中国现代喜剧分流[J].文艺理论与批评,1999(03).

[2]MH艾布拉姆斯.欧美文学术语辞典[M].朱金鹏,朱苏,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381.

[3]胡黄河.007系列电影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1.

[4]范丽军.英式幽默文化研究——以憨豆先生为例[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2(09).

猜你喜欢

喜剧电影小丑英国
英国的环保
幽默的小丑
欧盟同意英国“脱欧”再次延期申请
从《羞羞的铁拳》看国产喜剧电影的突破与革新
英国圣诞节
回眸2015中国电影:喜剧电影改朝换代
勇敢的小丑
我像一个小丑
动作喜剧电影周
英国立法向酗酒“宣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