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留守学生的几种典型心理问题及教育策略
2016-05-23侯自峰
侯自峰
近几年来我一直负责留守学生特办班的教育教学工作。我发现留守学生存在以下几种典型心理问题,并且总结了一些具体的教学策略。
一、狂妄自大——自尊心理
这部分学生由于家庭条件较好,物质上家长一味满足,再加上祖辈们的娇惯,致使他们形成了自高自大的心理特征。
平时他们表现得较为积极主动,是老师眼中的“好”学生。但有错误时不能接受同学或老师的建议表现得很暴躁、强硬。这其实都是太过强大的自尊造成的。
每一个学生都希望老师尊重自己,特别是自己的个性、权利、尊严等。同时他们也要求得到老师的信任与友谊,希望能和老师建立一种和谐的、新型的师生关系。因此,我觉得教师在教学中首先要尊重他们的自尊心和独立性,积极地和他们建立起相互尊重、信任、和谐、合作的师生关系;尊重、理解学生,保护学生的隐私,做到既是学生倾诉的忠实听众,又是学生的咨询顾问,努力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只有这样,才能够顺利地进行教育教学活动。
同学李阳就存在这一心理问题。有一次他和其他同学发生了矛盾。通过全面了解,我得知主要原因在李阳。我没有在全班同学面前指出谁对谁错,而是主动找李阳谈话,认真、耐心听取他的诉说,然后让他做一个换位思考,如果他是另一位同学,该怎么办。慢慢地,他的心结被打开了,随之而来的是承认自己的错误,与另一位同学和好如初。
二、我行我素——逆反心理
初中学生步入青春期后逆反心理明显增强。留守学生平时在家缺少父母的心理疏导,青春期逆反性表现得尤为强烈,和除自己以外的人对着干成了他们的代名词。
逆反心理过重且不善于处理和自我调节,不但会给留守学生带来心理压力,还容易造成情感失控,与教师感情疏远、关系僵化。在教学过程中,我们经常会碰到性格倔强的学生和我们唱对台戏,遇到这种情况,我们应该分析原因,并采用适当的方法疏导,使之逐步与教师的意图一致起来。教师在处理时一定要恰如其分,抓住问题的关键,使之慢慢接受你的教导,切不可采取武断的措施,更不能听之任之,否则,一旦师生间产生矛盾,后果将是极其严重的。
七年级组办伊始,我发现有的学生故意来迟到(因为留守学生吃住在校,统一作息),有的学生作业完不成,有的学生甚至利用休息时间逃出校园去网吧。我采取了以他山之石攻玉的方法。全面了解这些同学的作息、学习习惯,平时多和他们谈心——先谈他们感兴趣的话题,等他们认为老师是和他们有共同爱好,能够信任老师,可以向老师打开心扉时,再鼓励他们学习。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这几位同学都踏上了学习的正轨。
三、半途而废——慕名心理
慕名心理是学生普遍存在的一种心理特点。留守学生基本上都由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照顾教育。生活上的包办使孩子缺少具体的办事能力。他们做起事来激情很高涨,但不能持之以恒、坚持到底。结果往往是有始无终,令人惋惜。
这种心理可以成为一种努力学习的动因,也可能因此表现出积极的学习态度。要想好好利用学生的这种心理,教师必须认真地尽自己最大的能力上好每一节课,用自己的长处、优势以及负责任的态度,使学生产生敬佩感和信任感,并且一直保持浓厚学习兴趣,从而为以后的教学创造一种良好的气氛、打下一个较坚实的基础。这也对教师的专业水平、自身素质修养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要对这部分学生的思想进行“跟踪”,注意他们的思想波动,及时给予鼓励和信心。
王远远和郑贝贝同学上课时表现很积极,但课下没有养成复习和主动预习的习惯,成绩不理想。自习课上我就多和她们交流,询问当天的学习和作业情况。平时的作业批阅多写鼓励的话语,使她们体会到成功的喜悦,进而逐步养成自觉学习的习惯。
四、我做不好——自卑心理
这种学生大多是寄养在亲戚家生活,在心里老是认为自己没人要,没人关爱,对什么都兴趣不高,认为自己做不好,缺少自信。长久以来的习惯使他们的基础较薄弱,从而导致了学习与心理的恶性循环。
对于这部分学生,更主要的是让他们感觉到关爱——父母的爱、临时监护人的爱、同学的爱、老师的爱……同时不能操之过急,要给他们一个发展的全过程,实现从简单的目标完成到高级任务自觉完成的飞跃。
谭曼丽同学父母在北京务工,寄养在舅舅家。她说话声音很小,不爱发言。老师提问时总是磨磨蹭蹭说回答不好,或不知道。甚至在课堂上朗读课文也不愿意,动不动就泪流满面。对这样的学生,不可轻易批评,要找准时机打开他们的心扉,释放他们的潜能。有一次周末放学,回家路上我碰到谭曼丽,她在等舅舅接她,我说顺路带她回去,她不好意思地说不用了。我说顺路,先用我的手机给她舅舅打电话,别让舅舅来接她了,她默许了。路上我询问了她父母的工作情况,说她舅舅和舅妈经常打电话关心她在校的情况。临分别时我鼓励她上课大胆发言,相信她会有好的表现……果然接下来的一周谭曼丽同学表现积极了。她的书法较好,我经常在班上表扬她,还让她参加学校的书法比赛。这学期,谭曼丽变得很开朗,学习成绩也一直在提高……
五、我来玩玩——求趣心理
对那些性格开朗、精力充沛的留守学生来讲,求趣心理是普遍存在的。因为他们的父母不在身边,家庭教育较为随意宽松。
兴趣是学习的直接动机。只要有兴趣,再难再苦的事情也会乐在其中、锲而不舍;如果没有兴趣,别人甘之以饴的事情你也会觉得苦不堪言、不堪忍受。比如炎热的夏天,喜欢打篮球的同学在篮球场上拼命地奔跑,拼命地抢球,汗流浃背,有的同学甚至膝盖擦伤了也不下来休息,不喜欢打篮球的同学见了可能会不理解,干吗那么活受罪呀?而场上的同学却不觉得苦,因为喜欢,所以苦为乐。
因此我们在组织教学时,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要新颖,教学方法的选择要多样,手段的运用要富有创造性并富有变化,切忌一种方法用到底。只要多开动脑筋,总能创造出好的教学方法来。作为教师必须更新教育观念,与师道尊严的传统教育观念彻底决裂,确立学生主体观念、师生平等观念、学术和教学民主观念,倡导创造宽松、和谐的教学和学术探讨气氛,支持和鼓励学生对不明白的问题大胆质疑、争论,使学生不但会质疑,敢于质疑,而且善于质疑,习惯于质疑,把质疑当作治学的一项基本功;对于那些善于思考,敢于大胆质疑的学生要给予鼓励表扬,即使问错了也不要紧。总之,要把质疑作为改进教学,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的一种举措,使学生养成爱思考、善于质疑的良好习惯;同时,教师要树立教学相长的观念,放下高高在上的架子,虚心向学生学习,不断丰富和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对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也要抱着“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坦诚虚心态度,自己一时不懂的,与学生共同研究切磋,直到把问题解决。
六、谁做不到——求胜心理
留守学生大部分个性较张扬,求胜心理较明显。教师要好好地利用这种教育资源,并且要培养学生的求胜心理,以便他们以后能适应激烈的社会竞争。美国哈佛大学卡罗尔教授通过研究认为,人的学习能力确有差异,但是可以通过有效的教学方法,充足的时间,使能力差的人也能达到高水平的学习。所以,教师可以通过教学比赛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过比赛不是目的,只是个手段而已,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兴趣,复习巩固提高已获得的知识技能。好胜、要强心理是青少年(特别是初中生)一个十分明显和极为突出的心理特点,特别是在学习活动中表现得就更为直接。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应用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采用一些富有竞争性的游戏,适当地安排各种学习比赛和其他一些分胜负的活动,以与学生的求胜心理相契合,活跃课堂气氛,巩固技术技能,以有效地发展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育和培养学生正确的竞争意识。
教师在“求胜心理”的培养和创新能力的提高过程中,要思考如何使课堂教学适合学生的学习速度,也就是给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和反思的时间。可利用课堂小结使学习速度慢的学生能跟上老师的讲课速度。长此以往,学生必将养成学习后进行反思的习惯。实践证明,“求胜心理”的培养加上学习后的反思,对于创新思维能力的提高更有“锦上添花”的效果。
此外,在中学阶段因为地区的差异,留守学生所表现出的心理特点也有所不同,教师应该时刻注意他们之间的不同反应,制定相应的应对措施,而不是千篇一律。
教学是培养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教师首先要了解留守学生的心理特征并根据这些特点改革教学方法与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这样才能提高教学质量,促进留守学生的身心全面发展。
(作者单位:安徽省亳州市谯城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