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哲学高度认识与把握新常态

2016-05-21李永胜

党政研究 2016年3期
关键词:哲学思维辩证法四个全面

李永胜

〔摘要〕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从哲学高度,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维与方法审视与关照经济发展新常态,要求我们以辩证思维方法,准确把握新常态,以积极进取的实践唯物主义态度,主动适应新常态,以正确的思想观念,自觉引领新常态。从哲学高度认识与把握新常态,对于正确指导并推动经济发展新常态的社会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哲学思维;新常态;辩证法;四个全面;创新发展理念

〔中图分类号〕D6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8048-(2016)03-0084-05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正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从规模速度型增长转向质量效益型集约增长,从要素投资驱动型转向创新驱动。”〔1〕他还指出:“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2〕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从哲学高度,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维与方法深刻认识与准确把握经济发展新常态,对于正确指导并推动经济发展新常态的社会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一、以辩证思维方法,准确把握新常态

目前,中国社会正处于旧常态向新常态的转变过程。“常态”有正常的常态,也有非正常的常态。例如,过去在一些地方或部门,存在着一些干部作风不正,谋事、做人不实的情况,甚至把行贿受贿、买官卖官等非正常现象当作为官做人的“常态”情况的现象。所以,对于常态,应当具体分析,辩证把握,正确对待。从哲学上讲,新常态是相对于旧常态而言的,是常态中的新生事物,即合乎历史发展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所以,旧常态向新常态的转变,就是要转变为合乎客观规律、具有必然性、符合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代表中国社会未来发展方向的状态。常态又是一个内涵丰富、外延宽广的普遍性概念,其本质是合乎历史发展趋势与规律的新秩序。按照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结构理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有什么样的经济结构,就必然要求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社会政治结构与文化意识结构。所以,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意味着政治、文化、科技、社会等都要进入新常态。

以辩证思维分析,新常态意味着中国经济社会进入了一个崭新的、相对稳定的历史新阶段——中等偏上的发展阶段,面临着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新挑战,必须从哲学高度正确认识与处理好这一阶段出现的变与不变、数量与质量、速度与效益、发展与代价、结构与功能、稳与进等辩证关系。

辩证法认为,运动、变化是绝对的、永恒的,静止是相对的、暂时的。作为体现着中国社会发展与进步历史新阶段的新常态,一方面,经济发展速度要调整(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发展方式要转变(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益型集约增长),经济结构要调整优化(从低端产业向中高端产业迈进),发展动力要改变(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这些都体现了“变”。但另一方面,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所以,新常态下,坚持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题不变,经济社会发展始终致力于人民幸福,发展更充分地体现以人为本思想,实现公平公正,使发展成果惠及更广大民众,以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和宗旨不变。可见,变中有不变,不变中有变,变与不变既对立又统一。

新常态下,限制数量,降低速度,使数量与速度保持在合理区间(适度增长),这不是限制发展,而是为了提升经济质量,增进经济效益,更好地推动经济升级转型,它是中国重新平衡经济的关键过程,包括经济增长动力更加丰富,增长速度更加可持续,更加公平地分配利益,经济结构更加平稳运行,从而谋求更高质量、更高等级、更高境界的发展。〔3〕辩证法认为,量与质是两种不同的规定性,所以数量、速度不是质量、效益,但它们又相互依赖、相互制约,质是量的基础,规定量的活动范围,质总是一定量的质,量制约质。所以,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就是实现更有质量和更有效益的经济增长,从而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 ,不断增强综合经济实力。数量与质量、速度与效益体现了量与质的对立统一关系。历史唯物主义告诉我们,发展总要付出一定的代价,这是一个客观规律,具有普遍性。代价是人类为实现社会进步所作出的牺牲、付出,以及为实现这种进步所承担的后果。新常态,意味着我们在短期须付出一定代价,如适当降低发展速度(从10%下降至7%左右),这势必会影响经济数量的增长,但长期来看它会促进高质量的持续健康发展,实现经济提质增效的目的。这说明我们以牺牲一定的速度、数量的代价获取更高质量与等级的发展是正确的代价选择。社会发展就是在进步与代价的矛盾中运动的,必须树立正确的代价意识。

结构与功能也是新常态下的一对矛盾。从系统论的观点来看,结构是功能的基础,结构影响功能,结构要服从系统整体的目的和功能,功能是结构作用的表现。新常态下,我们调整经济结构,提高各类要素配置效率,就是为了改善经济结构,优化经济结构,使经济结构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作优增量并存的深度,调整通过结构升级和发展方式转变进而发掘经济增长的潜力,获得优化的系统整体结构与功能。所以,调整结构必须紧紧围绕经济发展的总体目标(改善民生,更加注重普惠和公平,使人民拥有更多的获得感,共同富裕)与系统功能要求进行,不能偏离这一根本方向。同时,旧的生产方式与经济结构还会以一种结构化力量束缚我们,形成一种行为惯性与路径依赖。因此,调整经济结构意味着我们要着眼于经济发展的目的与功能,以更大的勇气、魄力与智慧,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协同发挥好市场和政府的双重调节作用,克服行为惯性,打破路径依赖,探寻新的发展模式与增长方式。

“稳”与“进”既有差别与对立,又是辩证统一的。“稳”始终是“进”的前提,“稳”维护和保障“进”,“进”则巩固和发展“稳”。所以,我们要坚持“稳中求进”,既要抓住发展机遇,又要看到国际国内各种不利因素的长期性、复杂性、曲折性,不回避矛盾,不掩盖问题,从坏处准备,争取最好的结果,牢牢把握主动权,真正从人民群众的利益出发,在优化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提升经济质量、增加民生福利、改善经济环境的基础上,真抓实干,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二、以积极进取的实践唯物主义态度,主动适应新常态

新常态是当前全球经济深度调整、世界经济复苏乏力的国际大背景下我国经济发展所处的一个特定历史阶段,具有客观性与必然性。所以,新常态是我国今后相当长的一个时期谋划各项工作的基点,必须以马克思主义实践唯物主义的积极态度认真对待。

1.实事求是,探求新常态变化发展的客观规律。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根本要求,也是我们对待新常态的根本思想方法。尊重事实,直面现实,从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内在逻辑出发,努力探索和把握经济社会运行的客观规律,例如,经济转型与产业升级的演化趋势与规律,产业结构调整的机制、路径与规律,实现由工业主导的产业体系向服务业主导的现代产业体系转变的条件、途径与规律,稳增长与调结构的动态平衡与协调规律,经济发展动力机制的演进路径与发展规律,经济结构与政治结构、社会结构的整体性、结构性、关联性与耦合性特征与规律。只有把握这些发展变化的规律,才能取得影响新常态的主动权。只有透过各种纷繁复杂的现象,深刻把握新常态的深层本质与规律,做到客观全面准确深入地理解新常态,才能更好地适应新常态。

2.顺势而为,因势利导,主动适应新常态。在认识规律的基础上,利用规律,按规律办事,洞察大势,顺应新常态的发展趋势与潮流,主动作为,积极创造有利于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就能使事物朝着有利于我们的方向发展。例如,在认识和掌握了经济发展动力机制由要素驱动、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的条件、路径、机制与规律的基础上,我们就可以积极有为,依照创新规律要求,大力培育和构建创新的体制、机制与环境,以全面深化改革的配套化、协同化、一体化整体推进的切实管用举措培植创新源,激发创新精神,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营造创造力喷涌、创意持续不断、人才辈出的创新氛围,最大限度地释放社会创新活力,全方位凝聚创新力量,开拓中国经济新的活力,实现中国经济发展动力由要素驱动、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的转换,从而主动地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的现实。

3.直面矛盾,破解矛盾,在攻坚克难中助推新常态。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矛盾是客观的、普遍的,处处有矛盾,时时有矛盾,事物就是矛盾体,世界就是在矛盾的推动下变化发展的,发展就是发现矛盾、分析矛盾和解决矛盾的过程。矛盾分析法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方法,也是适应新常态的重要思想方法。经济新常态,存在着更为错综复杂的经济社会矛盾,例如,稳定与增长的矛盾,速度、数量与质量、效益的矛盾,政府与市场的矛盾,区域经济不协调的矛盾,经济增长与环境质量的矛盾,金融服务与实体经济的矛盾,企业转型与政府管理的矛盾,结构调整与就业压力的矛盾,增长需求与资源能源供给不足的矛盾,如此等等。在当前社会结构日益分化、利益多元化、价值取向多样化的格局下,各种矛盾彼此勾连、相互耦合、相互交叉与叠加,呈现出复杂化、整体化、系统化的态势。适应新常态,就必须敢于直面矛盾,以矛盾分析法为指导,拿出挑战的勇气,处变不惊,知难而进,敢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以辩证思维认识新矛盾,破解新难题,从全国一盘棋的战略高度,统筹协调各种关系,抓住当前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在攻坚克难中找到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在创造性地回应、解决和化解各种风险矛盾中,闯出发展的新路子,使我国经济既继续保持中高速增长,又不断提高经济发展的整体质量和效益,加快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三、以正确的思想观念,自觉引领新常态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正确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巨大的反作用,它对社会实践起精神引领与价值导航作用。我们要遵循客观规律,认识和把握经济新常态的规律就需要接受先进思想和科学理论的指导。

1.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引领新常态的理论指南。实践的能动性、自觉性、创造性决定了人在事实和规律面前并不是消极无为与盲目被动的,人们具有积极主动的利用规律与驾驭规律的自觉能动性。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为我们认识、把握并自觉地驾驭新常态提供了强大的思想理论武器,是我们破解新常态下的各种实践难题的智慧之源。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关于唯物辩证法的根本方法和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社会矛盾的基本方法,不断增强新形势下的辩证思维能力、战略思维能力、底线思维能力、创新思维能力与历史思维能力,洞悉历史发展规律,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准确把握新常态的新机遇、新变化、新特征、新挑战,切实提高驾驭复杂局面、处理复杂问题的本领,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探索新常态下的新课题,给出新答案,就能够自觉引领并推动新常态的科学发展。例如,我们以辩证思维看待和处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树立发展与保护有机统一的理念,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上,适度发展经济,使经济发展不超过能源、资源和生态环境承载力,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和谐统一,这对于引领新常态下的经济良性运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引领新常态的根本指针。“四个全面”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创新成果,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战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立足于我国经济换挡减速、贫富差距持续扩大、腐败问题日益严峻、改革步入深水区、攻坚区和矛盾凸显期、发展遭遇中梗阻等严酷现实,以辩证思维看待并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与党的建设等重大关系问题,把它们看作是一个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并具有内在逻辑的有机整体,并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局观点和系统思维出发,对它们作出了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顶层设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总目标和价值取向,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在近期的系统功能要求,它必然贯穿并渗透于其它三个全面之中,起统领与整合作用;全面深化改革是发展的发动机,它构成其它三个全面的动力与引擎;全面依法治国是发展的基本手段与路径,它为其它三个全面保驾护航;全面从严治党是发展的灵魂与保障,它构成其它三个全面的组织支撑与制度保障。只有通过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三管齐下”、协同配合、一体联动才能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整体效应,取得优化的总体效果。“四个全面”蕴涵着“人民主体、协调推进、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理念,凝聚起协调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强大力量。“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立足于治国理政的全局,抓住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键(主要矛盾与矛盾的主要方面),统领中国发展总纲,确立了党和国家当前和今后各项工作的战略方向、重点领域和主攻方向,勾画出经济发展新常态下中国社会发展的新布局,是实践基础上的重大理论创新。由于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所以,它是引领新常态的根本指针。

3.创新思维与理念是引领新常态的实践要求。新常态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更高级阶段,反映了中国经济发展所经历的量变到部分质变、积累到跃迁的过程,必然要求要有新追求、新动力、新作为、新特征、新突破,达到新境界。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观念制约人的行为。无论是稳中求进推动转型升级,还是实现新的增长模式的重构,无论是实现发展方式和动力的转变,还是优化经济结构完善制度机制激发创新活力,都需要发扬开拓进取、深化改革、勇于创新的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五大发展理念中,创新发展理念是方向,是钥匙,首要是创新。〔4〕当前,我们要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以创新思维为指导,以提高质量与效益为中心,全面深化改革,加快形成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体制机制和发展方式,保持战略定力,坚持稳中求进。所以,引领新常态,在思想观念层面,必然要求要有新思维、新理念、新创意。善于运用创新思维(例如“互联网﹢”思维),大胆解放思想,抓住新常态提供的新机遇,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开拓新模式,形成新思路,开辟新境界。从实践层面来看,我国地域的辽阔性,各地区、各行业、各部门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性导致东西南北、城市乡村差异性很大,新常态下的发展很难采取统一、单一的路径与模式,需要以新思维、新观念探索适合各地实际的不同发展模式与路径。这就要求我们在实践中培育和锤炼创新思维。创新思维是一种不拘一格、突破传统、打破常规、求新求异型开放思维。对此,要求我们以创新思维为引领,全面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和教育体制改革,加速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大力增强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同时,只有以创新思维为指导,解放思想,开动脑筋,紧密结合各行业、各领域、各部门的实际进行新思考,大胆创新,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灵活应变,充分激发各领域、各部门高昂的创新创业热情,才能闯出新常态发展的多元化模式与多样化路径,引领新常态的健康发展,实现我国经济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复杂、结构更合理的阶段转换。

总之,以马克思主义哲学思维与方法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保持未来中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根本遵循和实践指南。

〔参考文献〕

〔1 〔2〕习近平.迈向命运共同体开创亚洲新未来〔N〕.光明日报,2015-03-29.

〔3〕胡鞍钢.中国经济:新常态下仍将平稳运行〔N〕.光明日报,2015-05-13.

〔4〕创新发展理念是方向是钥匙,首要是创新〔N〕.解放日报,2016-03-06.

【责任编辑:刘彦武】

猜你喜欢

哲学思维辩证法四个全面
“辩证法”到中国:马克思主义视野下的概念史研究
哲学思维与治国理政
政治学科知识在班级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西方文艺复兴时期与中国宋元时期绘画题材的思维方式比较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与新媒体发展的关系探析
“四个全面”清晰展现战略布局
现代形而上学的特征
黑格尔哲学的内在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