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多元价值契合
2016-05-21王中伟
王中伟
[摘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马克思主义的核心价值观、传统文化和时代特征的关系决定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然凸显其独有的特性,从以上三个方面展开研究,对于准确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从而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核心价值观;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代特征
价值观是一个社会发展的意义所在和基本动力。近年来,党中央十分重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将其列入党的历次重大会议的重要议程中。这充分表明,我们党已系统总结社会主义在中国发展至今应当秉持并坚持何种核心价值这一重大理论问题。从马克思主义的核心价值观、传统文化和时代特征等多元价值契合的视角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认同解读,是厘清相关问题,启发有益探索的一个初步尝试。
一、坚信马克思主义的核心价值观是第一要义
马克思是一个深受启蒙精神影响的近代理性主义者,但他却突破了认知理性的阈限。他秉承近代理性文化的自由传统,针对工具理性奴役下的人的“异化”问题,走向了一条通过价值理性探索人的自由与解放的道路。人的自由及其实现问题处于马克思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核心地位,马克思、恩格斯在1848年《共产党宣言》中鲜明地指出:“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1]而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也是马克思、恩格斯奋斗终生的共产主义理想的核心价值目标。
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之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所当然地应该继承并坚持马克思关于人的自由与全面发展的核心价值。人的自由与全面发展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当代中国有着特殊的时代意义。自由是几千年来人类的共同追求,只不过东西方对自由的观念有不同的理解。资产阶级的兴起伴随着自由运动的蓬勃开展,自由是当代资本主义的核心价值观。马克思的自由观是对资本主义自由观的超越,是以公有制为基础的,消灭一切等级差别的,消解异化问题,真正实现人的自由与解放的“自由人联合体”。它既包含免于外界非法侵扰的消极自由,也包含利用资源采取行动的积极自由,这也是社会主义自由观与新自由主义的一个重要区别。
二、融入本国的民族传统文化是根本特色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两者相互促进,相互融合,浑然一体,不可分割。一方面,价值观是一国文化的核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是文化的一部分,从长远看来,它终将融入中华民族文化的历史长河之中,并成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核心部分。另一方面,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而灿烂的民族传统文化是民族精神的不竭源泉,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然要融入本国的传统文化,这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中国特色所在。
(一)民族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特色的源泉
我国的传统文化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天然的生长环境,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然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并与之交融。理论必须与实际相结合方能有生命力。诚然,核心价值观也必须要与本国的国情相结合。那些不顾本国传统,照搬别国的价值理念必然以失败告终。在此方面,拉丁美洲曲折的发展道路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许多拉美国家照搬基于新自由主义价值观的“华盛顿模式”,但却没有建立起西方式的民主和法制,也没有顾及本国的民族传统,最终陷入发展的误区而难以自拔。究其原因,“是因为这些国家从其宗主国——主要是西班牙,继承了以大土地所有者为核心的寡头政治体制以及由此而产生的一些非正式约束。”[2]却没有真正形成与本国民族传统相融合的核心价值观。而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所以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就是因为其与我国传统文化相密切联系并汲取了传统文化中丰富的营养。习近平总书记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上强调:“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3]
(二)“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共有属性
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基本价值取向是追求一种和谐。罗素曾经指出:“中国至高无上的伦理品质中我认为和气是第一位的。”[4]中国古代刑罚中“秋后处决”的时令安排,哲学理念中的“天人合一”、“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人际交往中的“礼之用,和为贵。”,政治、军事中的“协和万邦”,书法中“飘若飞鸿,宛若游龙”,绘画中人与山水、田园等自然景物的浑然一体,建筑中的风水观与对称风格等不可胜举,无不渗透着“和谐”的价值理念。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增强文化认同的理论基础
当今世界已经进入了一个多元文化的时代。随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的进一步发展,中国文化时常遭遇国外学者的棒杀,其鼓吹的“中国文化威胁论”成为西方国家遏制中国文化发展的依据。为此,要最大限度地增强中华文化认同,就必须用“一元化”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整合多元化的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在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以先进的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对当前的各种社会思潮进行的新的整合,是形成文化认同的基础与核心。
全球化进程中,“文化殖民”、“文化扩张主义”等形形色色的文化征服和文化渗透不断抬头,传统的民族文化遭遇了种种现代化困境。东、西方文明是完全异质性的文化,西方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的横行与渗透,使传统文化有被边缘化的危险。在此形势下,完全照搬传统文化,将之作为解决一切问题的灵丹妙药是注定要失败的。在对待传统文化方面,我们必须秉承辩证唯物主义的态度。传统文化虽然蕴含着很多深刻的、与现代文明有很多相通的哲学道理,但是这些有价值的东西在当今时代也可能失去意义。只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基础,批判继承传统文化中的精髓,才能推动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
(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根本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多元文化的碰撞不可避免,文化软实力越来越成为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的体现。在文化软实力的内涵中,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处于支配地位,决定了文化软实力的性质和方向。西方国家常以自己的价值观作为普世价值,大肆鼓吹“普世价值论”、“趋同论”,到处宣扬其国家的政治观、价值观、文化观和生活方式,企图通过渗透和西化发展中国家的核心价值理念,将之纳入西方的发展轨道中。面对西方国家的文化侵袭,社会主义国家的执政党必须更加重视梳理并塑造本国坚定的核心价值观,巩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社会生活中的统摄和引导地位,夯实中华文化自身的底蕴,才能有效应对西方文化强势的攻击。
三、把握时代特征是发展方向
时代的变迁给任何理论都带来了挑战和冲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回应新时期新问题而与时俱进的结果。把握时代特征应当在以下三个方面着力:
(一)坚持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
任何科学的理论体系都不是一成不变的,都将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生改变。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历程告诉我们,要保持理论的先进性就必须注重结合当时的历史条件,把握时代的脉搏和发展趋势,及时应对时代提出的新课题。基于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体现鲜明的时代特征才能使其始终站在社会思潮的前沿阵地,起到引领社会思潮的作用。否则,失去时代特征就等于失去生命力和战斗力。丹尼尔·贝尔认为人类进入了后工业社会,约翰·奈斯比特则以信息社会定位现时代,曼纽尔·卡斯特则认为人类已经进入网络社会。无论如何定位当前的社会形态,不可否认的是,以和平与发展为时代主题的今天各种因素复杂多变,动荡不安。全球化进程日益加快,新科技革命蓬勃发展,多元思想意识相互激荡,价值理念复杂多样。但总体上,人类正处于两种制度并存、共处、竞争和斗争的新时代。
习近平提出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民族梦,代表了当下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景,更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新时代特征的一个重要体现。新的时代变迁既为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挑战,也带来了机遇。因此,在新的时代变迁情境下,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该做好从以下几方面:首先,要汲取世界优秀文明价值观念,不断丰富核心价值观的内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可能自我封闭和保守,总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发展变化,脱离世界和时代,只会面临被“边缘化”的风险。只有从其他民族的核心价值观中引进合理的部分,用于丰富和完善自己,使自身在与时俱进中持续发展;其次,加强宣传力度,通过大众传媒和网络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及意义,使更多人特别是大学生群体逐步加深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最后,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要注重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习教育,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体现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
时代精神是一个社会在最新的创造性实践中孕育和激发出来的社会集体意识,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创新。这要求我们在坚定不移地走改革开放之路的前提下,不仅要大胆学习和借鉴国外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和先进技术,而且更需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一个创新型国家。
(三)要有包容的胸怀
在思想文化领域处理一元主导与多元并存关系时,必须避免走向任何一个极端。在此方面,历史上我们曾犯过严重的错误,将一切非马克思的东西都斥为腐朽的封建糟粕或落后的资本主义流毒,结果不仅压制了各种社会思潮的合理发展,限制了社会进步所必须的活力与创造力,也使马克思主义理论陷入僵化,严重阻碍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给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造成了巨大破坏。因此,在两种制度并存,充满机遇和挑战的今日,我们尤其要抱有包容他者的理论勇气和豁达胸怀。
总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马克思主义的核心价值观、传统文化及时代特征具有内在的相互契合性。一个社会必须要有一个主流价值观,支配我们绝大多数人的行为。因此,我们必须加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这是增强我国的国家凝聚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之应然所需。
[注释]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94.
[2]姚洋.制度与效率—与诺斯对话[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2:195.
[3]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9-25.
[4](英)罗素.中国问题[M].北京:学林出版社,1966:151.